內容提要:本文認為,評價某種所有制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只能是實踐。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類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在階級社會,實踐具有物質性、客觀性、社會性和階級性的特點。作為評價人們的認識和理論尤其是某種所有制優劣和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社會實踐,是一個二重性的事物。它不僅具有特殊性,而且也具有普遍性;不僅具有多元性,而且也具有系統性;不僅具有相對性,而且也具有絕對性;不僅具有具體性,而且也具有歷史性。實踐標準的二重性,要求我們在評價某種所有制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時,必須把作為評價標準的社會實踐二重性特點辯證地有機地統一起來。要堅持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反對唯心主義的先驗論;堅持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要用聯系的、全面的和發展的觀點來認識和處理問題。要把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自覺地、自始至終地貫徹到底。為此,我們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理解和完整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論。
關鍵詞:所有制;實踐標準;多元性;系統性;辯證唯物主義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學術界非常關注并一直爭論的,一是某種有制經濟是否優劣的問題;二是評價一種所有制經濟是否優劣的標準是什么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實質上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即評價一種所有制經濟優劣的標準是什么的問題。為了消除學術界在這一問題上的分歧,本文擬在回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評價標準”問題作進一步地探討。
一、評價某種所有制優劣的“標準”是什么
其實,對于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有所論述。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過:“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①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他又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②“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③“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生產關系結構理論及其當代價值研究》的成果,項目批準號:15BKS001.
*作者簡介:張作云(1945-)男,淮北師范大學的的經濟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為《資本論》與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9頁。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頁。
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現實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①“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②恩格斯在對休謨和康德的不可知論進行批判時,也明確指出:“對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學上的怪論的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即實驗和工業。”③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指出:“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④在《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他又對這一問題作了進一步地闡述:“人和人類的實踐是認識的客觀性的驗證、標準。”⑤這是因為,“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它不僅具有普遍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⑥“認識……發現在自己面前真實存在著的東西就是不以主觀意見(設定)為轉移的現存的現實。(這是純粹的唯物主義!)人的意志、人的實踐,本身之所以會妨礙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是由于把自己和認識分隔開來。由于不承認外部現實是真實存在著的東西(是客觀真理)。必須把認識和實踐結合起來。”⑦在《怎樣組織競賽?》一文中,他更明確地指出:“現在一切都在于實踐,現在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歷史關頭: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⑧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則更加通俗而肯定地指出:“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的實踐。”⑨“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夸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⑩在《對五評蘇共中央公開信稿的批語和修改》中,他又進一步強調說:“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⑾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以上論述告訴我們,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一種理論、觀點是否正確,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不能以自己的主觀愿望而定,而只能由千百萬人民革命的社會實踐來決定。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尺度和標準,而且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尺度和唯一標準。堅持不堅持這一標準,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分水嶺,也是馬克思主義者乃至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必須面對的一個原則性問題。實踐標準,不僅為幾百年來“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進程所證明為客觀真理的,”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國家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所證明為真理的。實踐標準“是馬克思的整個社會經濟理論,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某一表述”。在這一問題上如果發生動搖,或者發生偏離,“就是向資產階級經濟學作不可寬恕的讓步。”⑿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尤其是在我們目前進一步改革開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評價某種所有制經濟是否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就不能以自己的主觀愿望為標準,也不能“依靠主觀的夸張”,而只能以社會實踐也即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客觀結果來決定。
縱觀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學術界在評價某種所有制經濟是否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問題上的分歧和焦點,不僅在于評價標準是否是社會實踐的問題上,而且還在于對作為評價標準的“社會實踐”本身內涵的理解上。因此,為了化解學術界對這些問題的分歧,很有必要對作為評價標準的“實踐標準”問題作進一步地研究和探討。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7頁。 ④《列寧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頁。 ⑤《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頁。 ⑥《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頁。 ⑦《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5頁。 ⑧《列寧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8頁。 ⑨《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頁。 ⑩《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頁。 ⑾《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414頁。 ⑿參見《列寧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第1988年版第144-145頁。
二、人類社會實踐的內涵及其基本屬性
關于作為評價標準的社會實踐的內涵,在哲學史上,許多哲學家也曾表述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例如,中國封建社會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也曾提到“實踐”或“踐履篤行”,并把“踐履篤行”視作做學問的重要功夫。但他們所說的“踐履篤行”,不過是脫離社會的純粹個人的修身養性功夫,并且認為,這種所謂實踐活動是為了實現某種先驗的理性原則或道德原則。①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黑格爾,雖然也說過實踐是真理的標準,但是,他卻把實踐僅僅理解為精神活動,在實踐上也還是以觀念作為自身的標準。②費爾巴哈雖然有時也提到“實踐”,但是他并不真正理解社會實踐,他沒有把人的活動即“實踐”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而把人的活動理解為“只是消極的真理,而不是改造客觀世界斗爭”。③奧地利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馬赫也曾談論過“實踐”,但他把每個人用來區別錯覺和現實的實踐標準置于科學的界限、認識論的界限之外,認為實踐是一回事,認識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人們可以把它們并列在一起,不用前者來制約后者;只有“成功”和“有用”才能把認識和謬誤區別開來。并且還認為,在實踐方面,我們在從事某種活動時不能缺少“自我”這個觀念。可見,他的“實踐論”,先是唯心主義,再是實用主義,最后轉化為“唯我主義”。④
總之,在哲學史上,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甚至像費爾巴哈那樣的唯物主義哲學家,雖然也曾談論過“實踐”,但由于他們所持有的唯心主義世界觀或者不徹底的半截子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限制,都不能或者無法理解人類實踐活動的科學內涵和真實內容。
在人類認識史上,馬克思主義哲學,由于它所持有的徹底而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則第一次對實踐概念的真正內涵和真實內容,作了徹底的揭示和科學的闡釋。
首先,就其含義來說,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類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人類社會豐富多彩,其實踐形式也多種多樣。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人類社會的實踐,不限于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的形式,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⑤后來,他又把社會實踐概括為“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三項實踐。⑥同時,作為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還是一個連續不斷、周而復始的過程,也就是說,它不僅是一個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人們為了實現一定的主觀目的而從事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觀過程,而且也是檢驗或者證明人們的認識和設想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或者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過程。如果實踐的結果與自己原來的認識或設想相一致,就說明原來的認識和設想是正確的,具有真理的性質,否則就不是正確的,不具有真理性。
①參見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60頁。 ②參見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88頁。 ③參見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60-161頁。 ④參見《列寧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0-141頁。 ⑤《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頁。 ⑥《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頁。
其次,就其本質屬性來說,它還具有客觀性、社會性和階級的性質。說它具有客觀性,是因為它的始點是客觀的,它所面對的是它所要認識和改造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就它的過程來說,它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過程,也就是說,它是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是對客觀物質世界進行復寫、攝影和反映,揭示客觀世界和客觀事物本來面目及其本質的過程。就它的結果來說,它又是一個檢驗、校正人們的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正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過程。就其實踐的目的來說,它是人們以從實踐中獲得的正確的、科學的、具有真理性的認識為指導,再回到實踐中去,進一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創造更加優越、更加舒適的生活條件,從客觀世界中謀取更多利益的過程。說它具有社會性,是因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同自然界發生關系。他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①如是,人類社會的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的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這種關系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不論是生產斗爭、階級斗爭乃至科學實驗,都不是孤立地進行的,都是在一定的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中,由社會的人進行的,都具有一定的社會性質。說它具有階級性,是因為,“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和歷史的基礎”,②人類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在階級社會中,都表現為一定的階級關系。并且,“(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即社會發展各個階段上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之間、被統治階級和統治階級之間的斗爭的歷史;而這個斗爭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斗爭,就不再能使自己從剝削它壓迫它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下解放出來。③現在,我們正處于列寧所說的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尤其是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依然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因此,人類所從事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尤其是我國目前正在從事的改革開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等偉大的革命實踐,無不具有鮮明的和階級的性質。
總之,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不僅是客觀的,而且也是社會的;不僅是社會的,而且也是不同社會的各個階級都在進行的,具有鮮明的和階級的性質。社會實踐的客觀性、社會性和階級性,不論你主觀上承認與否,都是客觀存在的和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我們在研究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時,必須用全面的、聯系的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能顧此失彼。否則,就會陷入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境地,給我們黨、國家和人民的革命事業造成重大損失。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6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頁。
三、對“實踐標準”的二重性分析
毛澤東同志在《關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是不是真老虎的問題》一文中說過:“世界上一切事物無不具有兩重性”。①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又說:“兩重性,任何事物都有,而且永遠有,當然總是以不同的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性質也各不相同”。并且還說:兩重性,“都是對立的統一,”都包含著相互聯系、相互對立的矛盾著的兩個方面。②同樣的道路理,作為評價一種所有制是否優劣或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的“社會實踐”,也是一個具有兩重性的事物,或者說也具有“二重性”。
首先,作為人的認識或者理論是否正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實踐標準,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說它是普遍的,就是說它適用于對任何認識或理論真理性的檢驗、判斷、評價和驗證。說它是特殊的,是因為任何需要評價和檢驗其真理性的對象是特殊的,由此,便決定了作為評價標準的實踐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也是特殊的。評價的對象不同,其評價標準的內容及其具體標準也各不相同。不同質的矛盾,必須用不同質的方法來解決。
其次,具體到我們學術界發生分歧的關于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或者是否具有真理性的評價問題,作為評價標準的社會實踐的評內容和評價標準,既是多元的,又是系統的。這種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多元性,來源于作為評價對象所具有的特殊性。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和現實來看,所有制的特殊性大體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它是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系及其結構的基礎,而且在生產關系結構中還起著主導的和決定的作用。它的存在和發展,不僅決定著生產關系結構中其他要素的存在和發展,而且還決定著其他要素乃至生產關系結構整體的社會性質。它與生產關系結構的其他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個系統性的有機整體。其二,它作為生產關系結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與人類社會生產關系一起,又成為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或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上層建筑)之間矛盾的有機組成部分,與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各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既對立又統一,在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系統中共同發揮著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作用。因此,作為評價對象的所有制的內含和外延,就不僅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多元性的特點,而且還具綜合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如此,作為評價對象的上述二重性特點,也就決定了作為評價標準的社會實踐,其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不能是單一的,而必然是復合的,必然既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多元性,又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特點,是一個復雜性、多元性、綜合性、整體性,既對立又統一的龐大的有機系統。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和現實來看,社會實踐對所有制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粗略地講,既包括生產力方面的,也包括生產關系方面的和在生產關系結構中與所有制緊密聯系的其他各個要素方面的,同時還包括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上層建筑)方面的,等等。這些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雖然各有自己的職能區間,有著不同的職能,但卻又相互聯系、互為條件、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有機系統。各個不同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分別通過自己與所有制的關系及其相互作用,來評價、判斷和驗證所有制運行及其發揮作用的效果。同時,這些各不相同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又利用自己所形成的有機系統,把所有制放到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體系的總體運動中,運用所有制在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的地位及其職能發揮的作用和效果,來評價、判斷或驗證其對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所起的不同作用、優劣程度,或者是否具有真理性。總之,作為評價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實踐標準,不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其評價過程和評價形式,也既是個別的又是綜合的,既是局部的又是整體的,是一個多角度、多層次、多環節和多元化的系統工程。
①《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5頁。 ②參見《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頁。
這就告訴我們,在運用實踐標準來評價、判斷和驗證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時,必須注意實踐標準的特殊性、復雜性、多樣性和多元性,同時還要注意實踐標準的綜合性、整體性和系統性。任何把實踐的某一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獨立出來,使之單一化、孤立化、片面化、碎片化、絕對化的觀點和做法,都是非科學的、錯誤的和有害的。我們評價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一方面要看它是否符合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能否促進進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所有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不僅是生產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在生產關系結構中還起著基礎的、主導的和決定的作用,它不僅決定著生產關系其他諸要素方面諸如勞動關系、社會成員在生產過程中的協作關系、生產過程中的管理關系和生產成果的分配關系等的存在、發展及其社會性質,而且還決定著生產關系結構綜合的和整體的性質。如果所有制不合理,生產關系結構本身、生產關系結構的其他方面就不會協調,這樣就必然會影響所有制職能的發揮,從而對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消極作用。同時,所有制也會通過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上層建筑所有制)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對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發生影響。所有制變化了,生產關系發生變化了,上層建筑也必然會隨之發生變化。但是,在這些矛盾關系中,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上層建筑)也不是消極的和被動的,它對其身邊的各種要素也會發生一定的反作用。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的變化,不僅影響著生產關系和所有制的發展,而且還會通過生產關系和所有制對生產方式及至對生產力發生相應的作用,從而影響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再者,意識形態上層建筑也會通過政治上層建筑,或者獨自對生產力的主體要素——勞動者發揮作用,使勞動者的思想政治面貌發生相應的變化,影響勞動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對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直接發生作用。由此,我們在利用實踐標準評價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時,就必須注意把握實踐標準的綜合性、整體性和系統性,要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既要聯系與所有制直接發生關系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也要聯系與所有制間接發生關系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同時還要在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實踐系統中,在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的系統中,考察和評價所有制運行的效果、優劣性質,或者是否具有真理性。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列寧早就教導我們,“必須把人的全部實踐——作為真理的標準”,①要防止過分強調某一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并把這一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絕對化、單一化、孤立化、碎片化和片面化的形而上學傾向和做法。
①《列寧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1-292頁。
這些年來,在評價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或者是否具有真理性時,我們曾一度強調并利用生產力標準。必須指出,在評價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時,生產力標準固然是重要的和必需的,但也必須認識到,由于事物之間聯系的普遍性、廣延性、復雜性、多元性、綜合性、整體性和系統性,這就決定了評價某種所有制優劣或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生產力標準不能是單一的和唯一的,而必須注意實踐作為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多元性和系統性。否則,就必然會陷入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片面性的境地。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曾經多次出現把生產力標準絕對化、片面化、凝固化的理論和傾向。伯恩斯坦修正主義者,依據單一的生產力標準,泡制了臭名昭著的“唯生產力論”、“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社會改良主義理論;俄國“合法馬克思主義”的后裔——“經濟派”,依據單一的生產力標準,泡制了崇拜自發性、醉心于經濟斗爭的所謂“經濟主義”理論;以布哈林為代表的“右傾”反對派,依據單一的生產力標準,不顧十月革命以后蘇維埃俄國面臨的嚴峻而險惡的國際國內外環境,炮制了反對快速實現“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專注“經濟文化建設”、“烏龜速度爬行”的右傾機會主義理論;赫魯曉夫修正主義集團上臺以后,以單一的生產力標準為依據,取消階級斗爭,取消無產階級專政;在國際上推行了一套“和平共處、和平過渡、和平競賽”的投降主義路線;在國內泡制了“單純經濟”觀點,片面追求西方的經濟體制模式、微觀經濟的“經營方式”、腐朽低俗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和“土豆燒牛肉”式的假共產主義路線;結果導致了蘇聯“衛星上天、紅旗落地”的慘劇。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由于出現過片面強調生產力標準、“告別革命”和“遠離政治”的“單純經濟”觀點和傾向。在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經濟發展思路不問“西方”和“東方”,不問“西安”和“延安”,片面追求融入世界體系,與國際接軌,所有制結構以西方為標桿,經濟運行體制照搬西方模式,企業管理和治理結構向西方看齊;在上層建筑領域,“共產主義渺茫”論、“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趨同”論、“社會主義早產”論、“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公民社會”、“憲政民主”等西方資產階級思潮,一度泛濫。結果,我國經濟雖然發展了,經濟指標的世界排位上去了,但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矛盾卻出現了,經濟結構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一些黨政干部“三觀”變異、腐敗墮落、蛻化變質,導致干群關系疏遠,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體地位發生動搖,封建迷信、宗教活動死灰復燃,低級、庸俗、腐朽的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不時出現在媒體和報端。在社會主義發展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以及在我國近年來一度出現的上述不良傾向及其所造成的后果,無不與孤立、片面和形而上學地理解“實踐標準”有關。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對于歷史和實踐詔示的這些慘痛教訓,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必須正而視之,認真汲取,永遠牢記。
第三、必須明確,作為評價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實踐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說它是絕對的,是因為,任何一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過實踐來證明。說它是相對的,是因為,實踐作為評價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其內容和尺度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及其實踐的發展而變化的,并且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因而對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的評價也是有限度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所有制也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所有制變化和發展了,原來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也必然會失去其評價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例如,17-18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只能證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初期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及其生產關系的優越性,而在資本主義壟斷時期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歷史時期,其評價內容和評價尺度就會失靈,則必須由20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來證明。雖然都是用實踐標準來評價,但實踐標準的內容和指標體系則必須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再如,我們改革開放初期實行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曾被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所證明,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確有一定的作用,但到了10年或20年之后,當時的實踐標準,就會失靈。新的實踐證明,對于已經變化了的農村生產力和生產方式、變化了的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環境,農村的所有制關系和生產經營形式必須發生變化,否則,就很難適應目前正在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客觀要求。這也就是列寧所說的實踐標準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確定性”和“不確定性”。①
第四、還要明確,作為評價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實踐標準,既是具體的,又是歷史的。說它是具體的,是因為,實踐標準的判斷和驗證作用的發揮,都是以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的。它所判斷和驗證的對象都是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不同,所要判斷和驗證的對象不同,實踐的評價內容和標準也應有所不同。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同質的矛盾要用不同質的方法來解決。說它是歷史的,是因為,客觀世界是不斷發展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的實踐及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產生了。新的矛盾的產生,又需要人們去認識、去解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②“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③實踐在發展,認識在前進,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實踐中發展了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否正確、是否具有真理性,就不能由過去的實踐來檢驗,而必須要用新的和發展了的實踐來判斷和驗證。如果把實踐標準凝固化,以不變應萬變,就等于“刻舟求劍”,就會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錯誤。在真理標準問題上,從來沒有抽象的、永恒不變的實踐標準。就拿我們需要檢驗和驗證是優是劣,或者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所有制來說吧,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已經證明,某種所有制雖然在一定時期、一定領域、一定條件下,可以促進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但不能永久地促進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必須由新的符合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所有制來替代。因此,在評價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的性質時,一方面要避免把某種標準絕對化和單一化,要以實踐標準的多樣化、多元化、系統化、綜合化和整體化為前提;另一方面,在對實踐標準的運用上,還要力戒抽象化、公式化、凝固化和永恒化,要防止一次檢驗定終身。在這個問題上,必須反對和避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錯誤。
①參見《列寧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34、144頁。 ②《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297頁。 ③《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頁。
第五,評價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除了堅持實踐標準之外,也有必要堅持價值標準。這個價值標準,在我國現階段乃至整個社會主義階段,就是要看這種所有制能否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能否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的標準;就是要看這種所有制能否激發和調動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造日益豐富的社會財富,并使之成為自己創造的社會財富的享受主體的標準;就是要看這種所有制能否代表并實現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最大限度地滿足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經常增長和全面發展的物質文化需要的標準;同時,還要看它是否能夠作為向全人類共同理想——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階梯、促進共產主義目標順利實現的標準。這一標準的內容和指標體系,既包括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又包括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目的和手段的辯證統一,是幾千年來尤其是近現代以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剝削、反對壓迫、艱苦卓絕、浴血奮斗的正反兩方面革命實踐經驗的結晶,是我國乃至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及其必然趨勢,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直接目標和理想目標的有機統一。如果失去了這一標準,或者對這一目標進行片面的理解,或者以某種主觀意愿為根據,進行篡改和歪曲,諸如現在某些人對資本主義及其私有制的判斷和評價那樣,雖然生產力和經濟發展了,社會財富增大了,但這些財富卻成了某一階層、某一階級的囊中之物,不僅違背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背離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的初衷,甚至還引發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和怨恨,到頭來,也會阻礙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甚至還會危及社會的安定團結。因此,在評價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時,既要堅持實踐標準,又要堅持價值標準,要堅持實踐標準和價值標準的統一。
最后,在評價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的性質時,也不能否定、排斥和輕視邏輯標準的作用。在評價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的性質時,邏輯推導和證明,也是重要的手段,甚至也還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科學的邏輯規則本身,也是在人類社會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實踐中誕生并經過千百萬次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驗證過的。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及其歷史趨勢,尤其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及其歷史趨勢的揭示和預見,就是運用實踐標準、價值標準和邏輯標準辯證統一的方法論的典范。當然,邏輯證明,也不能脫離實踐,仍然要建立在實踐標準的前提和基礎之上。對一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的性質的檢驗、判斷和驗證,最終還是要由人類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來驗證。
實踐標準的二重性特點,要求我們在評價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或者是否具有真理性時,必須既要注意是實踐標準的特殊性、多元性、相對性和具體性,也要注意實踐標準的普遍性、系統性、絕對性和歷史性,必須把上述兩個方面結合起來,辯證地和有機地統一起來。要堅持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反對唯心主義的先驗論,堅持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在檢驗、判斷和驗證過程中,要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自始至終、貫徹到底,以使我們改革開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人類有較大貢獻的宏偉工程,少走彎路,順利完成。
四、最后的結論——要學點馬克思主義哲學
毛澤東同志早就號召我們,要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并且說:“學哲學(宇宙觀,方法論)極為重要。”①這是因為,“世界觀是辯證唯物主義,這是共產黨的理論基礎。無產階級專政與階級斗爭的學說是革命的理論,即運用這個世界觀來觀察與解決革命問題的理論。”②并且,他還有針對性地告誡我們:“辯證唯物論對于指導革命運動的干部人員,尤屬必修的科目,因為主觀主義與機械觀這兩種錯誤的理論和工作方法,常常在干部人員中存在著,因此 常常引導干部人員違反馬克思主義,在革命運動中走入岐途。”③具體到我們的論題,即評價某種所有制的優劣、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實踐標準問題,可以發現,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們學術界之所以對這個問題產生諸多分歧,也大都與哲學方法論有關。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也是教導我們善于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的“望遠鏡”和“顯微鏡”,①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學習哲學,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作為一個立志研究、宣傳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工作者,深感自己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功底之淺薄,因此,提出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建議,與大家共勉。
①《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8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23頁。 ②《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 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