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會主義生產中的相互關系
第一節 社會主義相互關系的形成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相互關系的基礎】
一個社會,在建立了一定的所有制形式之后,發展同這種所有制形式相適應的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是一個極其突出的問題。在研究了社會主義所有制之后,有必要緊接著來研究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問題。
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是由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決定的。奴隸主所有制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的關系;封建主所有制產生了地主和農民的關系;資本家所有制產生了資本家和雇傭工人的關系。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是赤裸裸的不平等關系,兩個階級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壓迫和被壓迫關系是明明白白的。
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就不同了,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往往同物結合著,而且被物和物的關系掩蓋了起來。長期以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紛紛著書立說,在物和物的關系上大做文章,企圖掩蓋資本主義社會人和人的關系的階級對立實質。“凡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看到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的地方(商品交換商品),馬克思都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這樣一來,整個經濟學中最難的問題就豁然開朗了。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工人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謀來生存。“經濟關系的無聲的強制保證資本家對工人的統治。”
這就是在生產資料資本家所有制的基礎上強制形成的一種特殊的關系: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統治和被統治的階級對立的關系。“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社會主義生產中的相互關系,是在用暴力打碎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以后才產生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使工人階級、勞動人民和資產階級、地主、富農之間,在舊社會里那種被統治和統治的關系,顛倒過來了,一切剝削制度被否定了。這種顛倒,這種否定,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前提的。
社會主義公有制也是一種經濟上的強制力量,它使得剝削階級喪失了剝削勞動人民的手段,迫使他們接受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對他們的統治和改造。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則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和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主人。
這時,勞動已不再是資本剝削的對象,而成為每個社會成員所應享有的權利,成為光榮而又豪邁的事業。隨著勞動性質的這種根本改變,人們在生產中相互交換活動,已不容資本插足期間,它的內容原則上就是相互交換勞動了。“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東西”。
這種排除了剝削者而在勞動人民之間進行的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為勞動人民之間建立和發展新型的為共同革命目標而斗爭的同志關系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但是,在社會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法權在人們相互關系方面還嚴重存在著。
這是因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實行商品制度,人們相互交換勞動還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這里的平等權利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法權;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本質差別也仍然存在,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導致事實上的不平等。
此外,資產階級還力圖用資本主義的金錢關系、雇傭關系和競爭關系,來腐蝕和破壞按照社會主義原則建立起來的人們的相互關系。所以,人們生產中的相互關系的發展過程,不能不是共產主義因素同集中表現為資產階級法權的資本主義傳統和痕跡之間的斗爭過程。
由于在整個社會主義社會歷史階段,始終存在著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勞動人民之間的新型的關系還只能在階級斗爭的勝利進程中逐步地發展。
【上層建筑在相互關系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相互關系的性質。但是,人們的相互關系,又總是在上層建筑的反作用下發展的,是受一定階級的政治統治和意識形態影響的。因此,在考察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的時候,不能不聯系社會的上層建筑進行研究。
在階級存在的社會,上層建筑是在社會的經濟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的觀點。上層建筑一經形成,就積極地為它的經濟基礎服務,并為消滅已經過時的舊基礎及其舊上層建筑而積極斗爭。任何社會的統治階級總是要利用上層建筑的力量,千方百計地保護已經建立起來的所有制,鞏固和發展同它相適應的相互關系和分配關系。這是一般規律。
就拿資本主義社會來說,任何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都是運用上層建筑的力量來強行維護和擴大資本對勞動的統治關系的。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不能單純依靠經濟關系的力量,還要依靠國家政權的幫助才能確保自己榨取足夠的剩余勞動的權利”。
十五世紀末葉至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發生的有名的“圈地運動”,就是用暴力手段驅使大批的貧苦農民變為“象鳥一樣自由”的無產者流入城市,為資本擴大了統治勞動的對象。但是,流入城市的農民往往寧可流浪,也不甘心接受資本對勞動的專橫統治。
為著把破產的農民趕到工廠里去,英國資產階級制定了懲罰流浪者的法律,使他們“通過鞭打、烙印、酷刑,被迫習慣于雇傭勞動制度所必需的紀律”。看,資產階級為了維護和發展資本統治勞動這樣一種相互關系,所用的手段是多么殘暴啊!
資本統治勞動的關系依靠暴力得到維護,也要依靠暴力才能粉碎;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它果然被粉碎了。
由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只能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建立起來,因此,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對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反作用表現得特別明顯。社會主義的相互關系,既由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又必須在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的巨大反作用下形成和發展。如果認為隨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社會主義的相互關系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和發展,那就大錯特錯了。
在社會主義相互關系中,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同剝削階級之間,是統治和被統治、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剝削者按照他們的階級本性是不會接受這種相互關系的,因而在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同剝削階級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激烈的斗爭。為著實現對剝削階級分子的改造,就必須不斷加強無產階級專政。
在勞動人民中,要按照社會主義原則逐步建立他們之間的同志式關系,則要不斷地同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意識形態作斗爭,要批判資產階級法權思想,進行社會主義教育。毛主席指出:“舊時代遺留下來殘存,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們頭腦里的反動思想,亦即資產階級思想和上層小資產階級思想,一下子變不過來。要變需要時間,并且需要很長的時間,這是社會上的階級斗爭。”
因此,必須在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的三大革命運動中,用馬克思主義去逐步戰勝殘留在人們頭腦中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才能為社會主義相互關系的逐步形成和發展掃清道路。
總之,社會主義相互關系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是兩個階級的政治斗爭和思想斗爭的長過程。林彪竭力鼓吹什么“人和人的關系——專門利己”,“動物全憑掠奪,皆可師也”。他的同伙則宣揚什么“‘人人相待有如豺狼。’‘如不欺騙買賣不成交’。”
這伙叛徒所宣揚的,是赤裸裸的資產階級的大魚吃小魚的利己主義的相互關系,妄圖復辟資本主義的舊關系,破壞社會主義的新關系。批林批孔運動的深入發展,使廣大群眾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無產階級要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相互關系,就必須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以后,繼續深入開展經濟戰線、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滅資興無,斗私批修。
如果認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以后,資本主義相互關系會自然消滅,社會主義相互關系會自然地建立起來,那就是背離了黨的基本路線,陷入了階級斗爭熄滅論。這樣就會放縱資本主義勢力的泛濫,導致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瓦解。資本主義在蘇聯的復辟,從反面教育我們認識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這一方面的科學真理。
【相互關系的巨大能動作用】
一定的相互關系是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基礎上產生的。但是,相互關系具有很大的能動作用,它反作用于所有制,并在一定條件下起決定作用,而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相互關系又共同決定著分配關系。
相互關系對生產關系其他兩個方面的作用,在社會主義以前的歷史時期中就表現得很明白。例如,要使資本主義的所有制和分配關系得到維護和鞏固,資產階級一定要維護資本主義的相互關系,即勞動對資本的從屬關系。
如果資本家及其代理人在資本主義企業中對工人沒有絕對的統治權力,如果他們不能強制工人按照資本家的意志來行動,聽任資本家的擺布,那么,資本主義的剝削就無法實現,資本家所有制就無法鞏固和發展。資產階級是十分重視維護和鞏固勞動對資本的從屬關系,以鞏固和發展資本家所有制和資本主義分配關系的。
這種資本家統治和奴役工人的關系,是資本主義的相互關系的基本內容,它在鞏固和發展的過程中,確實促進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擴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分配關系的發展。
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群眾“不僅是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國家的奴隸,而且每日每時都受機器、受監工、首先是受各個廠主資產者本人的奴役”。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的相互關系的歷史,就是一部資產階級殘酷壓迫、奴役、剝削廣大工人的血淚斑斑的歷史。
(在舊中國,這一方面的史實真是成千成萬。僅以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為例,這個公司的資本家和工人的相互關系是這樣建立起來的:資本家除了依靠經理、廠長、監工、工頭等監督、指揮工人的勞動之外,還專門雇有三十多個偽警察,實行野蠻的棍棒統治。偽警對工人抄身、毆打、關押,甚至用利斧砍殺。
廠里訂了各種限制工人自由的規章制度。1931年底修訂的廠規第三十條規定:“違反下列各款者,經查明實據后,即予開除或責令賠償:一、違抗工廠命令,情節重大者;二、聚眾毆斗、騷擾工場者;三、調戲婦女致礙工作者;四、偷竊公物;五、有意損壞公物價值在五元以上者;六、有意做壞出品,情節重大者;七、煽動工潮、破壞工作有據者;八、欺騙工值;九、虛報物價取利或串收暗傭;十,簽到或投牌后,無欲私自出外。”
第三十一條還規定:“違犯下列各款者,分別輕重懲罰,其罰款由工金扣抵;如每月犯至四次者,應即開除:一、擅離職守,罰洋四角;二、遲到曠工,日工罰洋一角,月工罰洋二角;三、疏急出品,按其輕重懲罰;四、瞌睡、坐臥,罰洋二角;五、吵鬧喧嘩,罰洋四角;六、侮辱同事,罰洋一元;七、隨地涕唾,罰洋一角;八、忘記收牌、投牌,罰洋一角;九、忘記簽字,罰洋二角;十、未放工前預停工作,罰洋二角。”
從以上的條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本質。這個公司就是憑借對工人采取這種殘酷壓迫而榨取高額利潤的。1914年和1915年的年剝削率(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之比)分別為352%和404%,在1933年到1936年期間,年利削率竟高達1000%以上。)
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從根本上否定了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剝削和壓迫勞動者的關系,要求按照社會主義原則逐步建立人們的相互關系。相互關系的變革是變革生產關系的重要環節,抓住這個環節,使之不斷完善,對于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所有制和社會主義分配關系,從而推動社會生產カ的發展,具有很大意義。
國際國內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證明,正確處理人們的相互關系,對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有著重大的作用。如果人們相互關系中的資產階級法權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受到限制,那么,共產主義因素就會大大發揚,人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夠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企業的社會主義方向就比較有保證,社會主義所有制就比較鞏固,分配關系也會趨向完善。
反之,如果強化和擴大了資產階級法權,讓資本主義的金錢關系、雇傭關系和競爭關系泛濫起來,那么,社會主義所有制和社會主義分配關系就會受到損害,甚至蛻化變質。
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按照社會主義原則逐步建立起來的相互關系,不是局限在一個企業內部,而是涉及到各個企業、各個經濟部門以及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之間,表現為它們在生產協作、產品交換、先進經驗和先進技術的交流等多方面的交換活動。
這種企業之間和部門之間的有領導、有計劃的相互交換活動的發展,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優越性的體現,它有利于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鞏固和發展,有利于充分調動各經濟部門的力量,有利于充分利用和挖掘經濟潛力,推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
毛主席歷來十分重視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革命斗爭中的偉大作用。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主席就指出:“紅軍的物質生活如此菲薄,戰斗如此頻繁,仍能維持不散,除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官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廢除煩瑣的禮節,經濟公開。……這些辦法,士兵很滿意。尤其是新來的俘虜兵,他們感覺國民黨軍隊和我們軍隊是兩個世界。他們雖然感覺紅軍的物質生活不如白軍,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樣一個兵,昨天在敵軍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很勇敢,就是民主主義的影響。”
紅軍內的這種相互關系,成了當時革命根據地內部相互關系的模范。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在推翻三大敵人的斗爭中發揮了巨大的力量。革命的傳統,實踐的教育告訴我們,必須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十分重視相互關系問題,使這個問題按照社會主義原則不斷解決,以利于鞏固無產階級專政,以利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為著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相互關系,破除和消滅資本主義相互關系的傳統和影響,不僅需要在經濟領域,而且需要在政治領域和思想領域不斷地開展滅資興無的斗爭,很明顯,如果不打退資產階級的猖狂進攻,不斗爭黨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不破除資產階級法權思想,不逐步清除部分領導干部身上的“三風五氣”(“三風”指官僚主義、主觀主義、宗派主義,“五氣”指官氣、暮氣、闊氣、驕氣、嬌氣。),不肅清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和本位主義的流毒,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就不能保持和鞏固他們在生產中的統治地位,就不能有效地實行對剝削階級的統治和改造,勞動人民內部的相互關系也不可能按照社會主義原則日益完善和發展。
在我國,按照社會主義原則建立、鞏固和發展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的過程,固然是經濟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不斷深入、不斷勝利的過程,同時也是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不斷深入、不斷勝利的過程。
我國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完成以后,在政治思想領域深入展開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不但批判了敵人,同時也教育了干部和群眾,大張了無產階級正氣,大剎了資產階級歪風,推動著人們的相互關系沿著社會主義的軌道向前發展。
生產關系是決定社會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關系。在社會主義社會,按照社會主義原則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必然要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
當然,資產階級對于喪失其在社會生產中的統治地位是不甘心的。他們在強大的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一般不敢公開地直接地改變社會主義所有制,更多的是通過篡奪企業的領導權去不斷擴大資產階級法權,改變人們的相互關系,瓦解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達到顛覆無產階級專政,重新騎在勞動人民的頭上的目的。而無產階級則要運用自己的經濟力量、政治力量和思想力量制服資產階級的這種圖謀,對資產階級實行全面的專政。
7514
第二節 社會主義相互關系的矛盾運動
【相互關系的階級性質】
社會主義社會的相互關系,同剝削階級社會中的相互關系有著質的區別,這是因為所有制不同了。但是,由于在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著階級和階級斗爭,社會主義公有制也還有兩種形式,資產階級法權在人們的相互關系方面還嚴重存在,社會主義相互關系還不能不表現為階級和階級的關系。那么,社會主義生產中人們的相互關系是怎樣表現為階級關系的呢?
為著弄清楚我國社會主義生產中的階級關系,有必要簡單地追溯一下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階級關系的狀況。
在舊中國的經濟基礎上,產生了如下的階級。即,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
當時,這些階級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他們的相互關系是:掌握主要生產資料和反動國家機器的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同帝國主義相勾結,在社會生產中居于統治地位,窮兇極惡地剝削和壓迫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也占有大量的生產資料,它在生產中一方面同帝國主義和地主、官僚資產階級有聯系,剝削、壓迫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另一方面又受到地主、官僚資產階級的損害。無產階級和廣大的貧苦農民在社會生產中則處于完全無權的地位,受著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的三重壓迫和剝削。
“推翻舊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即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場偉大的斗爭,是社會制度和人的相互關系的一場大變動。”當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歷史時期,基本上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成為我們國家唯一的經濟基礎的時候,“全國各個階級的相互關系都在起變化”。
地主階極和官僚資產價級早已被打倒了,他們在社會生產中已處于被統治和被改造的地位。民族資產階級的私營企業被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以后,他們占有的生產資料也轉入勞動人民手中,因而失去了在企業中的統治地位,不得不接受工人階級的教育和改造。農民和手工業者巳由個體生產者轉變為集體勞動者,同工人階級一道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主人。
工人階級成為國家的領導階級,掌握著社會主義經濟命脈,在整個社會生產中處于領導地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原來的那些階級仍然存在,但在相互關系上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從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到劉少奇、林彪一類修正主義者,卻散布一種論調說,當社會主義公有制成為國家唯一的經濟基礎以后,一切剝削階級都消滅了。
他們的理由是,剝削階級之所以成為剝削階級,是他們占有生產資料,一旦失去對生產資科的占有,剝削階級也就不存在了。因而,包括人們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生產關系就失去其階級關系的性質,所謂人和人的相互關系,已純粹是“同志,朋友和兄弟”的關系了。這種謬論是完全違反馬克思主義和違反社會主義社會的現實的。
在社會主義社會,剝削階級雖然失去了生產資料,但是,作為階級它還始終存在著。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基本實現以后,階級的存在,是同人們在社會主義改造以前所代表的經濟關系,同人們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斗爭中的政治立場,聯系在一起的。特別是由于資產階級法權仍然存在,三大差別仍然存在,還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分子,階級的存在就更具有長期性。
事實上,在土地改革和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基本實現以后,地主資產階級依然存在,而且從工人、農民和黨員中,都一批又一批地產生出新的資產階級分子。
列寧曾經指出:“為了完全消滅階級,不僅要推翻剝削者即地主和資本家,不僅要廢除他們的所有制,而且要廢除任何生產資料私有制,要消滅城鄉之間、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之間的差別。這是很長時期才能實現的事業。”
有些人雖然承認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剝削階級,而且還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分子,但是,他們不承認這些人生活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之中,認為他們只是存在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之外。
事實是,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基本實現以后,剝削階級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只能生活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之中,只是他們不再處于統治地位,而是處于被統治的地位罷了。認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不表現為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統治,改造剝削階級分子的關系,那就要得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超階級的生產關系的有害結論。
有些人認為,現在都靠勞動吃飯,大家一樣了,因而不再存在階級。這種錯誤認識,同理論上不承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為階級關系是密切相關的。
根據我國的現實,社會主義社會中存在著兩個剝削階級和兩個勞動階級。兩個剝削階級,一是地主買辦階級的殘余,一是資產階級及其所屬的知識分子;兩個勞動階級是工人階級和集體農民及其所屬的勞動知識分子。社會主義生產中的相互關系,主要就是這四個階級之間以及它們內部的關系。這四個階級的相互關系不是平列的。
在社會主義社會整個歷史階段。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處于支配地位的無產階級同處于被支配地位的資產階級的關系,是社會主義社會最基本的階級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各種關系必然要受到它的支配、制約或者影響。
蘇聯修正主義者抹煞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的這種階級性質,侈談人們相互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同志、朋友和兄弟”的關系,是荒謬絕倫的。稍微有一點馬克思主義常識的人都知道,在有階級存在的社會內,絕對沒有超階級的“同志、朋友和兄弟”的關系。
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難道能夠放棄自己的統治,同資產階級稱“兄”道‘弟’,志同道合嗎?現代修正主義者鼓吹這種謬論,就是為了保護資產階級,欺騙勞動人民,以掩蓋他們變社會主義相互關系為資本主義相互關系,進而全而復辟資本主義的明謀。
在社會主義生產中,兩個剝削階級都處于被統治的地位。但在我國的具體條件下,對這兩個剝削階級的處理有所不同:對地主買辦階級按敵我矛盾處理,對民族資產階級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但是,它們同工農兩個勞動階級之間,仍然都是對立的階級關系。
在社會主義生產中,勞動人民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主人,處于統治的地位,而這兩個剝削階級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則處于受支配和按不同方式被迫接受改造的地位。工人階級和貧下中農有決心迫使這兩個剝削階級中的大多數人,在長期勞動中逐步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斗爭過程。
在他們已經變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以后,他們在政治觀點方面,在思想意識方面,在習慣方面,還將在長時期內帶有剝削階級的本性,還要對他們進行不斷的改造。不然,他們還是有可能走自己的老路。對剝削階級分子的改造,是一個長遠的戰略目標。
在將來,即使多數人改造成了社會主義的新人,這兩個剝削階級中的死硬分子也仍然會念念不忘向無產階級進攻。只有把這個問題看得更遠一些,對無產階級才較為有益,而較少受害。
【社會主義的工農關系】
在社會主義社會,工業和農業是兩個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在工業部門中占主要地位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和在農業部門中占主要地位的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是兩種基本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
這樣一種經濟結構,從階級關系上看,是工人和農民兩大勞動階級的關系,這種階級關系根本不同于勞動階級和剝削階級的關系,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工農聯盟的關系。毛主席在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以后指出:“在各經濟部門中的生產和交換的相互關系,還在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逐步建立,逐步找尋比較適當的形式。”各經濟部門中的生產和交換的相互關系,主要的就是工業和農業兩個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工人和農民兩個勞動階級之間的相互關系。工人和農民都成了生產資料的主人,工人在全民所有制企業勞動,農民在集體所有制企業勞動,工人和農民必須相互交換其活動,社會生產才能進行。
在社會主義社會,工人和農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們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產業大軍。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建立在社會主義所有制基礎上擺脫了剝削的勞動者之間的新型關系。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共同擔負著改造剝削階級分子的任務,有著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的共同目標。
因此,他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日益發展著的同志關系,這是基本的一面,它決定著勞動人民內部相互關系的社會主義性質。
在生產和交換活動中,工人生產各種農業機器、化學肥料、農藥和各種日用工業品,供應農村,支援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生活的改善。農民生產糧食、原料,并提供一定數量的勞動力支援工業的發展。在工人階級領導下,工農兩大勞動階級相互支援、相互促進,是符合工農兩大階級的根本利益的,是鞏固工農聯盟,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
兩種社會主義所有制條件下工農相互交換活動,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的統一指導下,主要透過商品交換的方式進行的。農民直接向國家提供的財政積累是透過稅收形式進行的。因此,反映到支援農業的工業品的質量和數量、工業品和農產品的價格、農產品的購留比例和農民納稅負擔等問題上,必然會出現一些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
特別是,由于在工農業兩大部門的交換活動中存在著資產階級法權,城鄉資本主義勢力必然要利用地區之間商品流通不平衡和供求矛盾進行投機倒把,牟取暴利,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破壞工農聯盟。
社會主義社會的工農聯盟,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基礎。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正確處理工農之間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發展工農之間相互支援、相互促進的社會主義關系,是十分重要的大事。
社會主義社會的工農關系,要受到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這一主要矛盾的支配、制約或者影響。工人階級(通過共產黨)要領導農民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把工農聯盟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工農之間的社會主義關系,限制資產階級法權,鞏固無產階級專政。
資產階級總是要竭力擴大資產階級法權,引誘農民走資本主義道路,破壞工農之間的社會主義關系,企圖瓦解工農聯盟,顛覆無產階級專政。因此,發展工農之間的社會主義關系的過程,不能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爭奪農民的過程,不能不是無產階級領導和教育勞動農民同資產階級作斗爭并徹底戰勝資產階級的過程。
正因為如此,工農關系處理得正確與否,最終都要表現為是有利于無產階級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有利于資產階級引誘農民走資本主義道路這樣一個根本問題。在處理工農業關系和工農業產品交換的時候,如果僅僅看到物和物之間的關系,看不到工人和農民的關系,看不到工農關系上限制還是擴大資產階級法權的斗爭,看不到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爭奪農民的關系,就會犯絕大的錯誤。
【社會主義企業中的相互關系】
社會主義企業(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等一切生產和流通部門)是人們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和交換的基層單位。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大量地發生在企業內部。
企業中勞動人民之間的相互關系主要有兩個方面,即:領導和群眾的關系,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腦力勞動者)和工人、農民(體力勞動者)的關系。正確處理這兩個方面的關系,“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發展前重要問題,是社會主義企業管理的重要問題。企業中,也有工農勞動人民同兩個剝削階級分子的關系問題,前面已有分析,在討論企業內部的相互關系時就不再重復了。
讓我們先來分析領導和群眾的關系。
社會生產需要有人組織和領導,這是任何較大規模的共同勞動都需要的。馬克思指出:“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并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于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一個單獨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一個樂隊就需要一個樂隊指揮。”
但是,生產資料所有制不同,生產的性質和目的不同,企業中領導的作用以及領導和群眾的相互關系也不同。所以,緊接著那段話,馬克思立即指出:“一旦從屬于資本力勞動成為協作勞動,這種管理、監督和調節的職能就成為資本的職能。”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組織和管理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殘酷地剝削工人。列寧說:“資本家所關心的是怎樣為掠奪而管理,怎樣借管理來掠奪。”在資本主義企業里,不管是資本家親自管理企業,或者是由他們的代理人來管理企業,都是為了從工人身上榨取剩余價值,他們同工人之間的關系完全是階級對立的統治和服從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企業中的領導人員和群眾,從總體上講,他們都是企業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他們按照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共同管理社會主義企業。他們之間,既有必要的分工,更有革命的結合,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而勞動和工作。
再看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腦カ勞動者)和工人、農民(體力勞動者)的關系。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企業里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雖然一般不占有生產資料,但他們是資產階級教育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受雇于資產階級,依附于資產階級,為資產階級服務。因此,在資本主義企業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的關系一般表現為階級對立的關系。
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并實現了生產資料國有化以后,一方面把原來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仍安排在社會主義企業中工作,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改變自己的立場,改造自己的資產階級世界觀,使他們能夠為工農勞動群眾服務。從我國的情況來看,舊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中,除了極少數對于我們國家抱著敵對情緒的反動知識分子以外,“絕大多數人都是愛國的,愛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愿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的國家服務”。
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發展,無產階級也不斷培養出了自己的知識分子,參加了管理工作和技術工作。因此,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農勞動人民同廣大的愛國知識分子、勞動知識分子的根本利益也是一致的。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知識分子主要從事于腦力勞動,但是要同工農群眾相結合。這同舊社會那種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工農對立的狀況已有原則的區別。
在社會主義企業內部,領導和群眾之間,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農民之間的關系,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日益發展著的同志關系。但是,這決不是說他們之間是沒有矛盾的,更不是說他們之間會出現“無差別的境界”。
企業中,領導人員和群眾,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農民都是國家和企業的主人,但在社會主義歷史時期他們之間還受著舊的社會分工的束縛。專職的脫離生產的領導干部、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以及其他知識分子,一般屬于腦力勞動者;直接生產者的工農群眾都是體力勞動者。
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及一切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剝削階級永遠不會錯過機會,把愈來愈沉重的體力勞動負擔加到勞動群眾的肩上。在那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是根本對立的。“在這個完全委身于勞動的大多數人之旁,形成了一個脫離直接生產勞動的階級,它從事了社會的共同事務:勞動管理、政務、司法、科學、藝術等等。因此,分エ的規律就是階級劃分的基礎。”這是“現代社會不平等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
孔孟之道所宣揚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就是這種根本對立的反映。在社會主義社會,從根本上消滅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但是,作為一種社會分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仍然存在,它們之間的本質差別也仍然存在,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消滅。
這種本質差別表現在,腦力勞動者中的大部分人在生產中還處于指導和組織生產的地位,往往參加體力勞動不多;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在生活富裕程度和文化技術水平方面一般地說還有差距等等。這種差別,標志著資產階級法權的存在,表現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痕跡。
人們在社會主義生產中的相互關系,還會受到資產階級法權思想的嚴重影響。資產階級法權思想,是資產階級法權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它的核心是等級制度。有些領導干部由于受到資產階級法權思想的侵蝕,就不以平等態度對人,而是要威風、擺架子,這就會使他們同群眾的關系,從同志關系變成統治和服從的關系。
這種現象,就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的反映。企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在資產階級世界觀沒有根本改造的情況下,他們也會用資產階級法權思想來對待工農群眾,因而使得他們同工農群眾之間的關系,呈現出某種類似資本主義企業里的那種對立關系。此外,在工農群眾中間,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有些人也會離開社會主義原則去處理他們的相互關系。
領導和群眾之間,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直接生產者之間,群眾和群眾之間發生的這些矛盾,一般是勞動人民內部的是非問題。在人民內部,還有正確和錯誤、革新和守舊、先進和落后等等是非問題。但是,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這種是非問題一般都要打上階級的烙印。
因此,人民內部的社會主義相互關系,歸根到底也就不能不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表現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是非關系。無產階級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是,批判資本主義的非;資產階級則要推行資本主義的非,反對社會主義的是,由此而形成社會主義相互關系的矛盾運動。在這個矛盾運動中,無產階級處于主導地位,因而人們的相互關系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
在勞動人民內部的相互關系方面,如果聽任資產階級法權及其思想自由泛濫,讓它們占居主導地位,那么,人們的相互關系也就變為資本主義的了,那就會使社會主義企業逐步改變顏色。
無產階級的歷史任務,就是要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以后,特別注意調整人們的相互關系,限制資產階級法權,破除資產階級法權思想,實行毛主席提出的干部和工農兵學商都要走五·七道路的指示,并逐步做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從而縮小以至最后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本質差別。
如果不注意逐步地縮小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本質差別,讓這種差別逐漸擴大,不但將加深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的矛盾,而且有可能使腦力勞動者逐漸蛻化為騎在廣大工農群眾頭上的資產階級精神貴族,成為資本主義復辟的社會基礎。蘇聯的情況就是這樣。
建立和發展企業內部人們之間的社會主義的相互關系,要貫徹毛主席親自批示的“鞍鋼憲法”和“管理也是社教”等一系列指示。“鞍鋼憲法”是毛主席在一九六O年三月二十二日,對中共鞍山市委一個報告的批示中所提出的管理社會主義企業的基本原則。
這些原則是:堅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加強黨的領導,大搞群眾運動,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即堅持干部參加勞動,群眾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實行工人、干部和技術人員的三結合),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鞍鋼憲法”是企業內部正確處理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指南,也是社會主義企業管理的基本綱領。
干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一件帶根本性的大事,是社會主義相互關系的主要特征。毛主席總結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作出了關于干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一系列指示:“必須堅持干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制度。我們黨和國家的干部是普通勞動者,而不是騎在人民頭上的老爺。干部通過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同勞動人民保持最廣泛的、經常的、密切的聯系。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一件帶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義,防止修正主義和教條主義。”“世界上一切壞事,都是從不勞動開始的”。
凡是能夠自覺、經常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干部,一般說來,對資產階級思想的抵制就較自覺,較有自知之明;能關心和愛護群眾,虛心傾聽群眾的呼聲,有利于接受群眾的批評和監督,堅持企業的社會主義方向;對生產情況也比較熟悉,較少瞎指揮。
有一首上海紡織女工的歌謠,描寫一位工廠領導干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前后的變化:“過去車間不來跑,現在機旁來討教。過去情況不了解,現在跟班全明了。過去問題有得拖,現在立刻解決好。過去只作大報告,現在車間把心交。過去叫她小官僚,現在當作姊妹淘。”從這里可以看出,干部參加了集體生產勞動,干群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了。
反之,如果領導人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長期不參加勞動,擺官架子,搞特殊化,不到車間小組、生產隊同群眾打成一片,拜工農為師,認真改造世界觀,那就會一輩子同工人階級、貧下中農處于尖銳的階級斗爭狀態中,也有可能蛻化為新的資產階級分子,最后必然被工人階級、貧下中農所打倒。
群眾參加管理是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所決定的,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工人、農民最根本的權利。社會主義企業管理的根本問題,也就是要使企業管理的權力掌握在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廣大勞動群眾手里,按照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維護和鞏固勞動群眾在企業中的主人地位。
列寧深刻指出:“無論如何要打破這樣一種荒謬的、怪誕的、卑鄙的、齷齪的陳腐偏見,似乎只有所謂‘上層階級’,只有富人或者受過富有階級教育的人,オ能管理國家,オ能管理社會主義社會的有組織的建設。”列寧的話是對那些只信奉資產階級“專家”“權威”的人最有力的批判。
“專家路線”是依靠少數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管理企業,壓制工農群眾,必然要破壞社會主義的相互關系。群眾參加管理,主要是指直接生產者工農群眾參加管理。工農群眾參加管理,就是以企業主人的態度,協助和監督各級干部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持企業的社會主義方向。
在我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廣大工農群眾運用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四大”武器管理企業;工農群眾代表直接參加企業革命委員會,既不脫產,又要工作,這都是群眾參加管理的新發展。這對于促進企業領導人員堅持群眾路線,密切和群眾的血肉聯系,時刻代表群眾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而發展社會主義的相互關系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生產斗爭、科學實驗的實踐中實行干部、工農群眾和技術人員的“三結合”,使領導和群眾結合起來,使工農群眾的實踐經驗和技術人員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共同研究解決重大生產技術問題。這樣,不但有利于開展群眾性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而且有利于實現知識分子勞動化和工農群眾知識化,有利于縮小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本質差別,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的相互關系。
在企業管理中,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也是不斷調整和變革社會主義相互關系的一個方面。任何社會化生產,都要建立一定的規章制度。但是,任何規章制度,又總是在一定生產關系下制訂出來的,并且最終反映了一定的生產關系。離開生產關系去考察規章制度問題,是不符合實際的,會發生只見物不見人的錯誤,以至走偏方向。
毛主席關于“制度要有利于群眾”的指示,正確地回答了生產關系和規章制度之間的關系。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農群眾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主人,企業的一切規章制度的制訂和執行,都要從這一點出發。企業中的各項規章制度是調動還是壓制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這是區別它的性質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標志、有利于群眾的規章制度,調動了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必然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否則必然束縛生產的發展。
對于那些束縛群眾社會主義積極性的,不利于團結、協作的,過了時的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一句話,不利于群眾的規章制度,應該發動群眾,有領導地有步驟地予以改革。同時,建立、健全和維護合理的、有利于群眾的規章制度,以適應社會主義相互關系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毛主席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兩類社會矛盾的理論,是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相互關系的根本指針。“敵我之間和人民內部這兩類矛盾的性質不同,解決的方法也不同。簡單地說起來,前者是分清敵我的問題,后者是分清是非的問題。”
對于敵我矛盾,采用無產階級專政的方法解決。而人民內部矛盾,一般說來,則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必須采用“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去解決,就是從團結的愿望出發,經過批評或者斗爭分清是非,使矛盾得到解決,從而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但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矛盾的性質也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毛主席指出:“在一般情況下,人民內部的矛盾不是對抗性的。但是如果處理得不適當,或者失去警覺,麻痹大意,也可能發生對抗。”在這種情況下,也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嚴重斗爭。
第三節 社會主義協作和競賽
人類任何生產活動,都不是單獨的個人所能夠進行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津津樂道的魯濱遜故事,是毫無想象力的虛構。人們總是結成一定的相互關系從事生產活動的,有生產,就有協作。因而,對一定的協作關系的研究,就是研究一定的相互關系的一個重要內容。
馬克思說:“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系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叫做協作。”這種協作,在不同的生產關系下具有不同的社會性質和不同的活動范圍。
生產資科的資本家私有制,是工資雇傭勞動者能夠聚集在一起進行協作的物質條件,協作的范圍,要由資本的大小決定。這樣,就出現了兩種情況。
一種是,勞動者之間的協同勞動,受到資本的強制。因為,資本家發展協作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工人的剝削,榨取更多的利潤。這種資本主義協作,必然激起勞動者的反抗,并發展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
另一種是,就個別資本來看,資本主義協作是有計劃的,但從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來看,生產和交換都是無政府狀態的,在各個地區之間、部門之間和企業之間存在的某種協作關系,也極不穩定。這兩種情況,正好反映了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基本矛盾。
社會主義協作從根本上否定了資本主義協作那種資本強制勞動的關系和無政府狀態,它反映了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形成的新型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協作能夠突破一個企業的局限,廣泛地在全社會范圍內,在不同企業、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之間有計劃地進行。
“一廠一角,百廠協作,一廠一件,百廠成線。”社會主義協作創造了一種生產力,有利于發展各個企業的特長,促進生產專業化,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經濟統一計劃、統一指揮的優越性,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完成一個企業、一個部門、一個地區難以完成的生產建設任務,有利于集中力量在短時期內突破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度發展。
更重要的是,在社會主義的協作勞動過程中,工農勞動群眾不斷地錘煉著無產階級集體主義的意志,壯大社會主義的產業大軍,而同資產階級專制主義、本位主義相對立。
有協作,就要有指揮,有管理,有紀律,以便使協作勞動按照一定計劃、向著一定目標進行。但是,這種指揮、管理和紀律,在資本主義企業和社會主義企業是絕然不同的。資本主義企業內部的協作,是專制主義的,反映的是資本統治勞動的關系,資本家是企業的主人,工農群眾只不過是資本的奴隸。
資本主義企業中的指揮、管理和紀律,無非是資本的職能,它通過經理、工頭等等監督著工農群眾的協作勞動,實行“管、卡、扣、罰”。社會主義企業內部的協作,完全相反,工農群眾成為企業的主人,資產階級專制主義已被根本否定,無產階級集體主義在斗爭中確立了起來。社會主義企業中的指揮、管理和紀律,則是工農群眾自己建立的,是民主集中制在協作勞動中的運用。
因而,這種協作勞動,本質上是一種自覺的集體主義的活動。這是區別資本主義協作和社會主義協作的分界線。如果模糊這種界線,企業領導人員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資本主義企業那種“管、卡、扣、罰”搬到社會主義企業中來,因而同工農群眾相對立,這樣,工農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就必然要受到壓抑。
社會主義協作不僅能夠在一個企業內部有計劃地發展,而且能夠廣泛地在全社會范圍內,在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企業之間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在廣闊的領域內開展社會主義協作,這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根本不能辦到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決定了資本主義企業之間的協作,是本位主義的,因而在社會的整體上總是表現為無政府狀態。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計劃經濟,是對無政府狀態的否定。
在勞動人民之間(工農之間、這一經濟單位和那一經濟單位之間)已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因而他們的勞動協作就以嶄新的姿態出現了:堅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胸懷全局,用困難促進自己,把方便讓給別人;嚴格執行供應合同,把協作任務同完成計劃一致起來,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保證按品種、按規格、按質量、按數量、按期限地完成協作任務。
這種共產主義的協作風格,是同資產階級本位主義根本對立的。本位主義是私有制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在社會主義社會還會長時期地、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顧大局,對別部、別地、別人漠不關心,就是這種本位主義者的特點。”
在協作關系上,往往還存在只想當主角,不愿當配角;只算經濟賬,不算政治賬;只看局部利益,不看全體利益。甚至以鄰為壑,鬧獨立性。因此,社會主義協作的發展過程,又是同這種資產階級本位主義斗爭的過程。這在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同私有制斗爭的繼續。
開展社會主義協作,既要發揚共產主義風格,又要堅持社會主義原則,自覺遵守國家的各項財政制度,堅決執行無產階級的各項經濟政策。因此,在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之間、國營企業相互之間以及集體企業相互之間的協作關系中,都要遵守等價交換的原則,實行合理計價。協作過程中各地區的物資相互支援,應遵守國家計劃,取得領導機關的批準,決不允許以“協作”為名,各個企業私自進行“物物交換”,沖擊社會主義計劃。
社會主義勞動協作體現工農勞動人民之間的新型的社會主義的相互關系,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社會主義勞動協作已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協同勞動,而是發展成為了社會主義競賽。這就使人類歷史上一直存在的勞動協作跨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社會主義競賽根本不同于資本主義竟爭。資本主義競爭體現著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產生的弱肉強食的關系,它的原則是先進者打敗落后者,在落后者破產的基礎上擴大自己的地盤。
社會主義競賽體現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先進同落后相互促進的同志關系,它的原則是“比先進,學先進,趕先進,幫后進”,大家共同提高。社會主義競賽這種嶄新的歷史現象,只有在無產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奪取了國家政權,當了國家和企業的主人以后才可能出現。
社會主義競賽是生產斗爭中的一種廣泛的群眾運動,通過企業和企業之間比先進,找差距,發現先進和后進的典型;再在各個企業內部揭矛盾,首先是揭露企業領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然后群策群力來解決矛盾,變后進為先進,使先進更加先進。在社會主義競賽中,“一種矛盾克服了,又會產生新矛盾,又是這樣去競賽。這樣,社會就會不斷地前進。”
由于資產階級法權的存在,由于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的存在,我們要特別警惕在競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背離社會主義原則的偏向,如熱衷搞什么獎金之類的物質刺激,使社會主義競賽滑到邪路上去。無產階級只有摒棄物質刺激,才能使競賽沿著社會主義的軌道向前發展。
社會主義相互關系在斗爭中建立,也只能在斗爭中發展和逐步完善。抓中間,帶兩頭,緊緊抓住相互關系這個生產關系鏈條中的重要環節,將會促進所有制關系和分配關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從而不斷地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推向前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