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中國昭顯了計劃經濟九大優越性
應理直氣壯地給計劃經濟“正名”(中篇)
就如共產主義不僅是個宏大的理論體系,更是個偉大的運動一樣,計劃經濟不僅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原則,更是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實踐。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用計劃經濟建設起了強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計劃經濟在建設新中國中,也顯現了無可比擬的巨大優越性,也成就了毛澤東時代的輝煌。
一、計劃經濟能集中力量干大事
計劃經濟體制又叫“舉國體制”,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特別以較快速度科研攻關,優勢非常突出。改開前,中國的科技體制實行中央計劃管理,這能將有限的資源向戰略目標領域動員和集中,以解決重大科技課題,已被反復證明是極大提高新中國科技水平的一個科學體制。
舉國體制不僅能集中力量搞科研,還有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體系--公有制企業配套支撐,且從上游到下游都是“舉國動作”。中國的“兩彈一星”、核潛艇、載人航天、“殲十”戰斗機、北斗衛星、預警飛機等等,都是以舉國體制干出來的。如果當年不犧牲先發展洋房、汽車,不首先擁有原子彈,等現在政府有錢了,美國霸主還能讓我們干嗎?
不僅高精尖的東西,就是計劃經濟時代集中力量建起的8萬多座水庫,不至今在供應百姓喝水?還集中力量比較徹底地消滅了傳染病等等。
二、計劃經濟有極大的政治動員力
計劃經濟的前提是公有制,人民當家作主,有了這個共同的政治基礎,中共才有了全世界最強大、最深厚、最廣泛、最迅速的政治動員力。
一聲令下,十幾萬大軍,能就地轉業屯墾戍邊,建設新疆,保衛新疆;一聲令下,幾十萬人像狗一樣去睡地窨子,卻艱難困苦的開墾出北大荒(現在中國人吃的糧食,大都來于那時開墾的北大荒、南大荒和農田基本建設);一聲令下,就有十幾萬人千里連營逶迤,在戈壁大漠建設原子城,有那么多世界頂尖的、極為金貴的科學家,甘心餓昏在實驗基地。他們衣衫襤褸,但制造出原子彈、氫彈、中子彈;他們食不果腹,但發射出長征火箭和載人飛船;一聲令下,就有幾百萬人拋棄東部優越的生活,去鉆山溝投入“三線建設”;一聲令下,就有無數的“鐵人”,舍生忘死為新中國尋找和開采石油;一聲令下,就有幾千萬知青去與工農相結合,去改天換地,去改造山河……。
計劃經濟時代的兩代人,就是以下地獄的勇氣,以一輩子吃三輩子苦的精神,建設了新中國!那一代的老工人無論吃了多少苦,可他們今天能自豪的說:我們在創業的年代,建設了新中國!他們無愧于時代,無愧于子孫,無愧于新中國的偉大建設者。也正是這種巨大的政治動員力,才點燃了那個時代的激情,點燃了那個火紅的時代!
試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光動員沿海發達地區幾百萬的科技技術人員去鉆山溝,該投多少天文數字的金錢去動員?金錢誰能將他們動員起來?如果按照市場經濟理論的邏輯,哪里有利潤,資本就往哪里聚集,不會有“傻瓜們”去投入巨大的看不到多少收益的基礎建設,肯定不會有六盤水、攀枝花,不會有西部科技的進步,不會有國防上的戰略后方。現在東部的大城市病、鄉村的貧窮、農民工、瘋狂的樓市等等,就是資本扎堆形成的亂象。三線建設的后福,證明計劃經濟的正確,證明社會主義的根本,證明國家經濟不能處于無政府主義的重要。
三、計劃經濟有極大的全局平衡性
毛澤東認為“搞社會主義建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綜合平衡。”1956年他還專門寫了《論十大關系》,連推行改開最重要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都認為:其“提出的基本方針,既是經濟規律的客觀反映,也是社會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證,仍然保持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僅為縮小地區間發展的極度不平衡,毛澤東搞了“三線建設”,用計劃經濟搞了空前絕后的中西部十三個省區大開發,投入2052.68億元,占比全國基本建設總投資40%多(以1978年為基數,中國貨幣投放增長9000倍計算,相當于現在1800多萬億),這是改變中國西部地區落后面貌的偉大變革。沒有“三線建設”,就沒西南地區煤炭鋼鐵工業基地--貴州第三大城市六盤水,它的建設,絕不亞于建設一個深圳。沒有“三線建設”,就沒有西部重要的鋼鐵、釩鈦、能源基地--四川攀枝花市。沒有“三線建設”,就沒有中國西部的一些航天技術,兩彈一星技術,穿山隧道、凌空于山谷之上的鐵路建設成就等。
到1976年,我國工業固定資產分布,由解放前沿海占80%左右,變為內地占一半以上,工業布局開始趨于合理。試問:現在用市場經濟手段,誰能如此開發大西北?現在的西部開發,有多少是完全按市場經濟搞起來的?沒有“三線建設”,今日中國將面臨更棘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
四、計劃經濟十分注重社會道德建設
馬克思主義一個核心觀點: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人人平等、人民當家作主等社會存在,決定了全社會十分注重思想道德建設,而實行計劃經濟,更需要有高尚思想和道德人去投身。
為此,計劃經濟時代人人有信仰,全民講道德。毛澤東提出的“斗私批修”,用四個字概括了馬克思主義全部真理。那時,不光共產黨員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般的老百姓也信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人民群眾對毛主席和共產黨的感情很深。
為此,那時的干部清正廉潔(計劃經濟官員無法大肆貪腐),干部是為人民服務的,是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沒有貪腐包二奶,沒有把老婆孩子送到國外的“裸官”。毛澤東對干部很愛護,隔三差五的敲警鐘。特別殺了兩個貪官,警示挽救了無數干部。
為此,那時大破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大立無產階級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破除封建迷信,相信科學,移風易俗蔚然成風。人們不信神不信鬼,不信命,只相信勞動創造歷史,人定勝天,積極為國家為社會創造財富,做出優異成績。
五、計劃經濟能最大限度保持獨立自主
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工業化便同中國的民族獨立、國家統一連在一起。而用公有制和計劃經濟搞工業化,中國能最大限度保持政治獨立。毛澤東敢“橫掃一切害人蟲,全無敵”,這無疑是他的膽識、膽魄驚人,但也是依托計劃經濟,將腳跟站在自己的基點,才生出的霸氣。
實行計劃經濟讓剩余產品不流失于個人,更不流失國外,而留在國內轉化為積累。毛澤東時代進行了四個五年計劃,建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一五”從蘇聯和東歐引進實際施工的150個項目,后來都成為工業骨干企業。依靠自己的力量,又新建了攀枝花、酒泉、包鋼、太鋼等一批鋼鐵基地,西南、華中、銀川、成都等一批工業和精尖產品生產基地,大慶、遼河、大港等一批油田,劉家峽、丹江口、葛洲壩等一批水利樞紐工程。“四五”經毛澤東批準,動用40多億美元,從西方國家進口一批先進成套設備,包括1.7米軋機、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纖、3套石油化工。
獨立自主的奠定了大國地位,才打開了外交局面,打破了經濟封鎖。1971年中國恢復了聯合國席位,1972年打開中美、中日關系,在此前后世界上掀起同中國建交高潮,主要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同中國建交。到1973年12月,我國已同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關系。
試想,當年毛澤東能將老美叫停在“三八線”?叫停在17度線?叫停美國對黑人種族歧視?叫停占領東南亞?叫停占領臺灣?尼克松全盤接受毛主席要求美國撤出臺灣、東南亞的條件后,基辛格還恭維“主席發明了一個英文詞匯--紙老虎。”假使中國納入美元霸權下的全球經濟系統,假使中國的經濟依附西方,中國除忍氣吞聲,還能挺起腰桿嗎?
六、計劃經濟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
衡量一個經濟形態的優劣,最根本的標志就是能否解放生產力。而計劃經濟的最大優勢,就是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
1、計劃經濟最大限度解放了人。計劃經濟時代,各省市自治區、各行業、各部門、各單位,沒自己的私利,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將“人”這個第一生產力激發出活力:一面把每個人的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一面又把所有人的創造性融合在一起,形成倍增疊加的集體智慧。剛畢業的學生和老科學家可同場辯論,鄧稼先常參與毛頭小伙子的拍桌子辯論,充分的學術民主帶來了思想和技術快速進步。
2、計劃經濟最大限度釋放科技。計劃經濟破除了“技術私有觀念”,徹底消除了“技術壁壘”。不管什么研究機構,花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都屬于國家社會,立刻能投入到社會生產實踐中,立刻轉變成社會生產力,這是任何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和特色市場經濟體制都無法做到的。
3、中印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比較。印度獨立和新中國成立前后腳,起點基本相同,具可比性。印度1949—1978年工業年平均增長率6%;新中國1953—1979年年工業平均增長11.1%;印度1950~1976年農業生產年均增長2.5%,新中國1953—1979年是3.4%,新中國30年所有主要農產品及農業勞動生產率都比印度增長快。
4、計劃經濟是生產力大發展的經濟。從1952年到1979年,中國GDP年均遞增8%~9%,國民收入年均遞增7%(那時經濟增長不計算房地產業,只統計工農業生產創造出的實際產值)。1952年,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農業產值占64%;而到1975年,這個比率顛倒過來,工業占國家經濟生產的72%,農業僅占28%。中國的GDP1976年達到世界第六,黃金儲備600噸,糧食儲備自給,是世界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發展中國家。計劃經濟時代絕非經濟停滯,而是世界歷史最偉大的現代化進程之一。
5、中國還有什么不能制造?1949年,當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時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然而,經過前四個五年計劃,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時,試問:中國還有什么不能制造?
七、計劃經濟是十分注重社會效益
市場經濟追求利潤最大化,計劃經濟不考慮單個資本家的收入多少,它追求的是產品的使用價值和社會效益。
1、計劃經濟是追求質量的經濟。計劃經濟時代,各單位沒有必要造假!那時,各種產品和工程質量都世界一流。1957年10月15日通車的武漢長江大橋,50多年只大修過一次,改開時代修建的武漢長江三橋,建成10多年就大修20多次。更沒有現在的整個地區造假,整個產業造假,整座城市造假,整個工程造價。因工程和產品質量奪人性命,更經常發生。
2、為追求社會效益寧可賠本。計劃經濟完成的是資本積累的任務,造原子彈的國家安全效益,造大飛機的產業拉動效益,都不計入單個企業收益。而國家承擔的油礦勘探,科技發明成本,也無法計入企業成本。一個配套鋼廠,每年都要財政補貼,因開封化肥廠生產的硫酸含鐵,如倒掉非常可惜,且周圍有煤礦,就投資建了鋼廠。雖成本高于普通鋼廠,但社會效益很好,煤礦用上了,硫酸里的鐵能變廢為寶,這就考慮了周圍環境和整個社會效益。
3、計劃經濟注重保護青山綠水。沒有現在的全國性大陰霾,沒有現在無數的河流污染,沒有現在無數的地下水污染等等。
八、計劃經濟能最大限度保證人人平等
一提起計劃經濟,人們就會想到票證,就會想到短缺。可歷史的絕對前提,就是將歷史問題放到歷史環境去研究。
1、計劃經濟實行的票證是為保障高積累。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經濟與文教建設的支出總額為766億元,相當于300億美元(1美元約合2.5元人民幣)。其中,用于基本建設的投資需要427億元,相當于170億美元,遠遠超過當年蘇聯和印度“一五”計劃的投資額。蘇聯雖肯借錢,但總共不過17億盧布(約4億美元),僅占“一五”工業基本建設投資的3%多點。
計劃經濟時期的積累率高達30%,以壓低農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從人民公社(農民)“剝奪”了8000多億建設資金,那是整個共和國27年投入的全部建設資金。而整個工人階級和整個科技工作者,同樣三人的飯,五人勻著吃,他們為建設新中國更是用生命在奉獻。勒緊褲搞建設國家,“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發票證正為保高積累。
2、用票證保證“短缺”條件下的平等。在高積累下建國,只能繼續發揚戰爭年代的共產主義供給精神,用票證保證人民基本生活物資供給上的人人平等。保障同類別居民都有等量票證,從共和國領袖到工廠的工人,標準都一樣,這正是體現了公平正義。正因實行票證保證了公平,在共和國艱苦創業的年代,我們的人民才不管遇到多少苦難,都一心一意地跟黨走,堅信共產黨絕不動搖!
3、票證下的中國貧富差距世界最低。基尼指數數值越低,表明財富在社會成員間的分配越均勻,一般發達國家的基尼指數在0.24到0.36之間。2014年7月26日,北京大學發布《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4》:中國財產不平等程度迅速升高,家庭凈財產基尼系數達0.73。可在票證供應下的中國,它最大限度的保證了整個社會的公平和平等。直到“改開”初期,我國的基尼系數仍是0.16,沒有兩極分化,社會的貧富差距在全世界屬于最低,社會和諧穩定。
4、計劃經濟票證外提供大量福利。計劃經濟時代,百姓除吃穿需自己負擔外,住房、上學、就醫等基本是國家或企業負擔。物價穩定,幾十年不變。既無內債,又無外債。人們安居樂業,沒有下崗失業。男女同工同酬,婦女能頂半邊天,中國女性世界上社會地位最高。在“文革”結束時,基本實現了義務教育,學齡兒童根本不存在上不起學的問題。大中專畢業生國家負責安置,就業不需拼爹。在醫療衛生方面,真正消除了“東亞病夫”這個恥辱稱號。
九、計劃經濟想長遠優先發展重工業
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戰略,有重工業優先、輕工業優先、進口替代、出口導向、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并重等。對于新加坡這種小國,出口導向是唯一選擇。馬來西亞這樣中等發展中國家,可輕工業優先。但中國作為窮國、大國、社會主義國家走工業化道路,只能優先選擇重工業。
1、發展重工業能為共和國提供裝備。我國只有建立了重工業,才能使全部工業、運輸業以及農業獲得為發展所必需的裝備,才能制造火車頭、鋼軌、貨客運汽車、遠洋輪船和飛機;才能制造輕工業的精密機器,擴大和建立新的輕工業;才能生產農業機器和化肥,改造古老的農業;才能建立現代國防工業,不再受帝國主義的欺辱。為此,在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過程中,明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需蘇聯援助的141個工業項目,也都是重工業項目。
2、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啃硬骨頭。發展重工業相比發展輕工業,其技術要求高,投資大、規模大、難度大、風險大,見效慢,發展輕工業要比發展重工業和搞基礎建設容易的多。資本主義國家從發展較容易的輕工業開始,一般花50年到100年實現工業化。而計劃經濟能思長遠,能運籌長遠,能負歷史重責,所以,計劃經濟建設偏重于基礎設施和重工業生產。蘇聯采用從重工業建設開始,從1921年開始到1932年在10多年中,就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作為中國這種大國來說,在惡劣的國際環境下,只有優先發展重工業并兼顧進口替代的發展戰略,才能實現強國之夢。
3、計劃經濟體制能共度時艱。優先發展重工業,當時國內糧食商品率很低,擴大工業基本建設要增加城市人口,相應要增加商品糧;大規模進口蘇聯成套工業設備和工業原材料,要以農產品出口償還,也要求增產糧食。擴大基本建設和發展工業生產需要煤炭、生鐵、鋁和木材等原材料也不足。優先發展重工業要有大量的工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為此,計劃經濟的統購統銷體制、物資調撥體制、高度集中的勞動人事制度、大中專學生統招統分制度等,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結尾語:計劃經濟的先進性,絕不僅僅有這九大優越性;無論對計劃經濟有多少污蔑,可它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業績,任何人都抹殺不了。僅基礎設施建設,就完成一百多萬公里公路,兩萬多公里鐵路(改開前22年所建鐵路僅一萬多公里),其中絕大部分穿越于群山峻嶺和戈壁沙漠,使西南三省、青海、廣西、福建、新疆、寧夏、河套平原等,都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歷史;當然,不否認計劃經濟還有瑕疵,可它只實行了20多年,為什么不多給它一點生長和完善的時間?資本主義時代從16世紀開始,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搞了將近500年,它沒有瑕疵嗎?它沒有經濟危機發生嗎?可為什么對計劃經濟,就求全責備,就必扼殺而為快?
王婆賣瓜(162)
寫作本篇博文,有三點體會和博友交流。
一是要做系統性研究。凡寫深刻的文章,必有深入的研究;凡是深入的研究,必是系統的研究。這種系統的研究特別要注意把握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縱向歷史性的開拓式研究,就是研究它的來龍去脈,它的前生今世;一方面要橫向斷代性的拓展性研究。系統的研究,才能全面深入的認識一個事物,才能用文字去客觀的表現事物。筆者研究計劃經濟,就注意把握了這兩個方面。
二是要做專題性研究。系統是相對的,大系統中有子系統。研究一個大系統,特別要注意研究子系統。子系統就是專題,它也不是一個簡單和孤立的問題,而就在不斷地研究子系統中,形成對大系統的整體認識,或是組織大系統,組織理論體系。筆者將“反思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一個大系統研究的同時,不斷選擇子系統解剖,這個計劃經濟就是一個專題。
三是做科學性研究。科學性在研究中,一方面體現在治學的態度嚴謹;一方面體現在研究成果要符合客觀實際。而沒有治學嚴謹,就絕無科學的方法研究,也絕不會有符合客觀規律的研究成果。所以,嚴謹治學,就是一種求科學的態度,就是堅持科學治學。為此,要特別注意縝密,要求真,不能馬虎,不能意氣用事。筆者研究計劃經濟,就是這樣要求自己,一個觀點、一個事例、一個數字,都不能馬虎,要能經得起推敲,來不點半點虛偽和驕傲。
總之,要將寫作的基點,建立在研究的基礎上,這樣的文章越寫越厚重,越寫思路越寬,越寫文章越耐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