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世紀末20世紀初,革命導師列寧立足于世界政治經濟全局,完成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等重要論著,將資本主義的發展劃分為自由競爭和壟斷兩個時代,并提出了“帝國主義時代”、“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等重要論斷。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剖析,從戰略高度和宏觀層面厘清了當時的世界經濟、政治、軍事形勢。近一個世紀過去了,時代的性質和本質依然沒有超出列寧的論斷,《帝國主義論》依然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本期“學海觀潮”,我們邀請幾位學者分別發表見解。
安啟念:《帝國主義論》是剖析當代資本主義的銳利武器
資本主義正在把全人類引向毀滅。人類要避免毀滅的厄運,唯一的出路是放棄一味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這一價值目標。而一旦這一價值目標被放棄,毫無疑問意味著資本主義的終結,這將是人類文明的重大轉折,是人擺脫物的支配獲得自由而走向自由王國的開始。
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以下簡稱《帝國主義論》)寫于1916年,迄今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近一百年來它產生了巨大影響,也備受爭議,尤其是后50年,批評之聲不斷,認為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已經過時。但實際情況絕非如此。
對于這部著作,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
首先,從方法論角度看,《帝國主義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帝國主義的經濟特征,并對帝國主義的歷史命運以及無產階級革命問題展開討論。這是對馬克思《資本論》研究方法的學習借鑒。歷史唯物主義是最有效、最科學的人類社會研究方法。
其次,從列寧對帝國主義基本經濟特點所做的分析來看,他依據大量經濟學材料,綜合經濟學界的觀點,對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概括,指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應該說,他的概括是對當時帝國主義特征的準確反映。
最后,從列寧對帝國主義歷史命運的判斷來看,他指出帝國主義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對于列寧的這些思想,近半個世紀來一些人不以為然,認為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已經證偽了這些判斷,帝國主義“腐而不朽”、“垂而不死”,今天仍然生機勃勃。實際上,情況要復雜得多。
毫無疑問,當今時代與一個世紀以前有了很大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終結了一度遍布全球的殖民統治,帝國主義國家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公然為爭奪殖民地而發動戰爭、通過戰爭瓜分殖民地已經不太可能;列寧所說的那些帝國主義國家,目前似乎也很難再把它們和“腐朽”、“垂死”聯系在一起。因而時代的變化的確對《帝國主義論》的一些結論構成了挑戰。那么,如何看待這些挑戰?讓我們重讀列寧的這部重要著作,分析其中一些主要論斷。
關于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問題。殖民主義的終結不等于帝國主義消失,它改變的只是帝國主義的表現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原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但是資本走向世界的趨勢不減,而且發展成為席卷全球的資本全球擴張運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竭力控制全世界的資源生產,把自己制定的經濟規則強加給整個世界,跨國公司的活動遍布全球,資本流向世界各地,巨額利潤滾滾而來。這些國家用資金、技術取代了殖民政策,它們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系由經濟剝削取代了赤裸裸的掠奪。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但同時也意味著大量中國人成為世界資本家的打工仔,經濟剝削顯而易見。列寧沒有預料到帝國主義國家對外政策的具體調整,但是他所說的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即“極少數最富強的國家剝削愈來愈多的弱小國家”,這在今天是誰都不能否認的。
關于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問題。帝國主義國家內部借助“反壟斷法”極力保護競爭,從而保持科技和經濟發展活力,似乎因壟斷而來的腐朽性不復存在。其實不然。列寧認為,帝國主義的壟斷必然排除競爭,從而表現出腐朽性。在全球化時代,這種腐朽性在更大范圍以更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隨著蘇聯解體,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科學技術、經濟、軍事等方面大有壟斷全球之勢,其壟斷本性極度放大。美國為了維護其壟斷地位,對于來自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競爭,不擇手段地遏制、打壓、圍堵。隨著中國的發展,美國把當年對付蘇聯的手段用在中國身上。美國打著尋求“再平衡”的旗號重返亞太,放縱日本走向軍國主義,挑動釣魚島事件和南海事件,給中國制造麻煩。今日美國的帝國主義性質是許多美國學者也洞若觀火的。帝國主義已成為阻礙歷史進步的腐朽力量。
關于帝國主義的垂死性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同樣存在對列寧的誤解。仔細閱讀《帝國主義論》第十章,我們會看到,列寧說帝國主義是垂死的,絕不是說資本主義即將被消滅,而是說它正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反面,走向生產的社會化。列寧對這種社會化趨勢做了多方面分析,并且在全書結束部分用“德國帝國主義的狂熱崇拜者”舒爾采-格弗尼茨引證“圣西門的天才預言”的話指出,人類,包括帝國主義國家,正在走向社會主義。當今時代的現實證明列寧是完全正確的。帝國主義國家的社會性,在列寧看來就是社會主義因素,這種因素在今天越來越多,以致人所共知資本主義有了日益明顯的計劃經濟性質,社會福利的發展與普及使得發達國家是否仍然存在無產階級成為需要研究討論的問題。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而科學知識“天然姓公”,是任何人都無法私有和壟斷的,原來意義上的生產資料私有制正在走進歷史的博物館。
更重要的是,資本主義無限制地追求資本增殖的本性在其早期階段造成嚴重的階級剝削、社會對立,在帝國主義階段導致兩次世界大戰,在今天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全球性問題。資本主義正在把全人類引向毀滅。人類要避免毀滅的厄運,唯一的出路是放棄一味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這一價值目標。而一旦這一價值目標被放棄,毫無疑問意味著資本主義的終結,這將是人類文明的重大轉折,是人擺脫物的支配獲得自由而走向自由王國的開始。
歷史證明,列寧關于帝國主義垂死性的論斷是正確的。列寧的歷史局限在于:首先,他沒有預見到科學技術在20世紀的革命性發展以及這一發展帶來的多方面深刻影響;其次,他斷言帝國主義國家生產的社會化表明“私有經濟關系和私有制關系已經變成與內容不相適應的外殼了”,并且從中得出了無產階級社會革命即將爆發的結論。事實表明,資本主義正在走向終結,但其具體過程和方式比當時的預計要復雜得多。當然,這是我們不能求全責備于前人的。
人類社會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系統,對于人類社會歷史的研究與探討,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對未來發展有準確的預言。列寧的《帝國主義論》雖然在一些具體結論上有歷史局限,但是作為對世界形勢的總體分析,其方法論和基本思想對于我們觀察思考當代資本主義依然具有重大指導和啟迪意義。
王東:《帝國主義論》在當代的四大生長點
列寧《帝國主義論》的觀點,是否會隨著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過時?長期以來,這一問題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爭論。在戰后歷史時期,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后,一度有不少人認為《帝國主義論》已成明日黃花。
列寧思想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東在接受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列寧繼承了馬克思《資本論》的立場、方法和世界觀,他的《帝國主義論》仍然具有生命力,是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重要理論指導。
以《帝國主義論》的立場方法考察當代問題
王東認為,列寧《帝國主義論》的基本思想在當代有四大生長點。
其一,資本壟斷問題。馬克思的《資本論》主要研究自由資本主義,雖然他經歷過1856年、1873年經濟危機,但因種種復雜歷史原因未能作出理論概括。列寧根據時代的新變化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壟斷特征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總結。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從一般性壟斷走向國家壟斷、跨國壟斷,乃至當今美國的全球性壟斷,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大趨勢。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即資本壟斷,21世紀的“資本論”實際上是關于資本壟斷的研究,資本壟斷問題是當代資本主義研究的重要生長點。
其二,金融資本問題。在《帝國主義論》的開篇第一章《生產集中和壟斷》中,列寧引述了德國學者克斯特納的相關論述后解釋說:“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商品生產雖然依舊‘占統治地位’,依舊被看作全部經濟的基礎,但實際上已經被破壞了,大部分利潤都被那些干金融勾當的‘天才’拿去了。”正是在這里,我們仿佛看到當代資本主義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的生動寫照,并重新發現了《帝國主義論》在當代的思想活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國際壟斷地位和美元國際地位的獲得,都是通過金融資本控制經濟全球化進程而形成的。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社會危機的主要表現形式。對金融資本的探討,顯然是當代資本主義研究的又一個重要生長點。
其三,國家作用問題。從馬克思的《資本論》到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國家與資本的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家職能和資本職能合二為一,壟斷資本尤其是金融資本宰制、綁架了國家。列寧對這一變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總結,當代資本主義的很多問題實際上就源于此。
有學者認為帝國主義只是一種政策。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帝國主義是一種霸權政策,但是列寧從國家和資本的關系出發,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揭穿了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謊言。他指出,實際上資本主義國家服從于資本,與資本形成緊密聯盟。列寧給我們提供了觀察當代資本主義的顯微鏡,由此可以看出,2008年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之后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都與資本和國家的內在本質息息相關。
王金林:在全球化坐標中理解《帝國主義論》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則寫于激戰正酣的1916年。近100年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應如何根據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深化發展列寧的《帝國主義論》?針對這一問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金林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
《帝國主義論》的真理性:將被世界革命實踐進一步證實
《中國社會科學報》:我們應如何看待列寧《帝國主義論》的真理性?
王金林:對于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我們可以從理論與政治兩個層面來理解。
從理論上講,列寧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壟斷性,以及由壟斷性導致的寄生性、腐朽性。用這一論斷考諸當代經濟現象可以看到,當代帝國主義的壟斷性、寄生性與腐朽性與日俱增。因此,從理論上講,列寧的《帝國主義論》的相關論斷是正確的,仍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芒。
從政治上講,列寧試圖揭示資本主義的過渡性或垂死性,從而揭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向更高級社會形態過渡的階段。從政治層面而言,列寧的有些論斷其實具有更多的政治號召意義,需要世界革命實踐來進一步證實其真理性。
《中國社會科學報》:也就是說,列寧的有些論斷需要完善,然而這似乎并不能歸咎于他的理論,而應當歸咎于當代政治環境和時代的變遷。
王金林:是的。這正是革命理論所面臨的一個困境。革命理論的真理性需要革命實踐證明。一種革命理論如果能夠動員足夠的社會力量進行革命的話,那么其真理性就顯示出來了。反之,倘若它不能或不再能動員革命的話,那么其真理性也就隱而不顯了。
進一步說,革命理論的真理性并非是一個純粹客觀的東西,它是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實際上,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包含兩部分內容:關于帝國主義壟斷性、擴張性、寄生性和腐朽性的觀點屬于描述性的,而關于帝國主義過渡性或垂死性的觀點屬于規范性的。描述性觀點主要是對現實的事實描述,而規范性觀點則更多是一種價值或政治論斷。描述的正確性并不能確保規范的真理性,規范性的真理需要靠踐行。正如斯洛文尼亞哲學家齊澤克所言,真理不是用來相信的,而是用來經受的。這顯然尤其適用于革命真理。
當代帝國主義的特征:壟斷本性未變 手段更加多樣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產生了哪些新變化和新特征?
王金林:全球化的實質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即資本的全球化。在全球化時代,當代帝國主義擴張與壟斷的本性并沒變,但擴張與壟斷的手段卻變了,掠奪的手段更加多樣化了。按照英國著名學者大衛·哈維的說法,掠奪性積累有諸多方式,其中包括私有化、金融化、自由貿易與開放資本市場乃至制造危機。
首先,從資本輸出方式看,全球化時代經濟手段逐漸代替超經濟手段成為帝國主義擴張、控制與剝奪第三世界國家的主要方式。列寧時代的資本輸出,每每是以堅船利炮來開道的。當今時代的資本輸出則往往是輸入國“招商引資”的結果。雖然西方發達國家由于地緣政治等因素,也會動用軍事手段,但經濟方式無疑成為其對外擴張、掠奪的主要手段。新帝國主義或新殖民主義繼續對前殖民地國家或地區施加影響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經濟援助,以此來使它們繼續在經濟、文化與政治上依附于自己。
其次,從金融資本壟斷與掠奪的方式看,全球化時代金融資本日益脫離工業資本,獨自通過一系列愈來愈復雜的金融產品游戲來獲取超額利潤。這一點同列寧時代的帝國主義正好相反,當時的金融資本要成為金融寡頭不得不同工業資本融合在一起。
最后,從國際壟斷組織瓜分世界市場的方式看,全球化時代的基本思路是規訓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體,迫使其按照WTO、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規則來開放資本市場與其他市場,然后把它們納入世界生產與貿易體系,讓它們在這個統一的生產與貿易體系中從事經濟活動。這同列寧時代國際托拉斯對世界市場或勢力范圍的瓜分有重要區別,當時的世界生產與貿易談不上是統一的完整體系,只是少數帝國主義大國之間的游戲。
深化發展《帝國主義論》:探討發展性與寄生性為何并存
《中國社會科學報》:面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我們應如何深化發展列寧的《帝國主義論》?
王金林:列寧的《帝國主義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認識與理解世界政治經濟的理論框架。然而,時過境遷,我們不可能要求列寧的相關論斷同當今現實嚴絲合縫,而應充實、發展他的一些論斷,并對一些論斷進行某種限定,使其更切合現實。
當前,學界的重要責任是進一步探討帝國主義是如何做到發展性與寄生性并存、生產性與腐朽性同在的。這就涉及有關帝國主義過渡性或垂死性的論斷,這是爭議最大的問題。列寧認為帝國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向更高級社會形態過渡的階段,是過渡的或垂死的資本主義。倘若我們把帝國主義的過渡性或垂死性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可能效果會不一樣。按照美國學者哈特與意大利學者奈格里所著《帝國》一書中的說法,越戰之后,帝國主義已經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無中心無邊界的“帝國”。當然,“帝國”不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社會形態,只不過是資本主義的新階段,但它至少是觀察當代資本主義的一個視角。
我們要根據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深化發展列寧的相關論斷,使其在繼續揭示帝國主義壟斷性、擴張性、寄生性與腐朽性的同時,充分認識帝國主義的生產性與發展性。應當辯證分析列寧有關金融壟斷、資本輸出、發展不平衡、發展與過渡,以及和平瓜分與非和平瓜分等思想觀點,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準確地把握當今全球化時代的特點,使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閃耀真理的光芒。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陳葉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