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不少拉美國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亟須進行國內經濟改革。1989年,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邀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的研究人員以及拉美國家代表在華盛頓召開研討會,旨在為拉美國家經濟改革提供方案和對策。曾擔任世界銀行經濟學家的約翰•威廉姆森提出10項主張,實行緊縮政策防止通脹、削減公共福利開支、金融和貿易自由化、統一匯率、取消對外資自由流動的各種障礙、國有企業私有化、取消政府對企業的管制等,這就是聞名于世的“華盛頓共識”。
自此,新自由主義浪潮席卷拉美,這些國家政府的責任和角色不斷弱化。不過,奇跡沒有發生,新自由主義所宣稱的“市場能夠解決所有經濟問題”注定只是神話。這些國家不但沒有走出發展泥潭,反而越陷越深:貧富懸殊加劇,經濟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社會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倡導資本自由流動,對國際投機資本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國家先后遭到金融危機重創,多年的發展成果毀于一旦。美洲開發銀行的數據顯示,20世紀90年代,拉美國家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只有1.5%,超過40%的民眾生活在貧困當中。
痛定思痛,拉美各國紛紛主動調整發展模式。一度有十幾個拉美國家出現中左或左翼政黨掌權。大部分左翼執政黨在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同時,大力強化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執政的右翼政黨,也基本放棄了激進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轉而強調政府的社會責任。在隨后的10來年里,拉美國家經過摸索、嘗試,對本地區的發展形成多項共識,使得擁有不同政治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拉美國家能夠超越分歧,這就是“拉美共識”。
“拉美共識”的主要主張有:一是反對新自由主義,集體維護和鞏固符合拉美實際的政治制度。二是強調經濟的自主性,力主與美國保持距離,重視發展多元的貿易關系。三是積極探索推動沒有美國參與的地區一體化進程。四是推動社會公正,大力改善民生。通過社會變革縮小貧富差距,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
再來看看新自由主義給美國自己和歐洲各國帶來了什么。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除美國銀行業遭受重創外,從歐洲到亞洲的多家國際銀行因廣泛參與美國的次貸市場而蒙受損失。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金融危機后,迅速向歐洲蔓延,又引發了歐洲股市大幅度震蕩,大量資金從新興經濟體撤離,一些自身經濟結構比較脆弱、對外資依賴程度較高的國家,股票市場的下跌更為慘烈。美國、日本、歐盟及新興經濟體國家的GDP連續下降,工業產值下滑,失業率大幅上升,形成世界性的重要影響。
歐洲,由此進入噩夢,很多國家都未能幸免。從冰島、愛爾蘭的銀行困局到希臘倒債風險爆發,接著有葡萄牙、西班牙國債市場受到波及,歐洲1 5個國家的債務信用評級全被列入“負面”名單。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的民眾示威洶涌,挪威發生死傷慘重的槍擊爆炸案,比利時、英國的罷工聲勢浩大,英國、德國的暴力騷亂泛濫。作為世界公認的富裕地區,曾被標榜為樣板的“歐洲模式”落得這般田地。很多人認為,歐債危機至今仍屬于“尚難看到盡頭的黑洞”。即便是美國,也因這次金融危機而陷入制度危機。比如,美國的信用評級,近百年來首次遭遇下調。不過,美國那些大財團卻坐享其成。次貸危機爆發后,四大投資銀行關門了事,出售“次貸”的收益,早就進了金融寡頭的腰包。對于危機造成如此重大的損失,無人受到法律制裁,政府反而用納稅人的錢去填窟窿。在民眾看來,金錢的力量已經操縱和扭曲了政治過程和政策制定,發生規模驚人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也就不難理解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