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歷史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世界格局不斷發生變化,力量中心不斷轉移。近代西方國家的崛起進程伴隨著延綿不斷的戰爭。當今世界格局演變大勢是“單極化”與“多極化”的較量。中國是“多極化”的推動力量;美國主導的北約是“單極化”的推動力量,是我國在21世紀面臨的最大挑戰。戰爭的危險是存在的。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采取正確的應對戰略和策略,戰爭也是可以避免的。
關鍵詞:世界格局 北約 戰爭 單極化 多極化 中國崛起
一、世界歷史的發展是不平衡的
鳥瞰幾千年人類文明發展進程,我們會發現,從古代到當代,世界歷史存在著一種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發展不平衡現象。先進的國家和地區變成了落后的國家和地區,落后的國家和地區又變成了先進的國家和地區;或者說較強大的國家和地區變成了較弱的國家和地區,相對落后的國家和地區變成了相對先進的國家和地區。沒有哪一個國家或地區長期處于先進的位置,世界力量的中心是不斷轉移的。這是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種規律性現象。
首先,讓我們大略看看世界格局發展演變的幾個大的階段。在15世紀之前,世界各大洲、各國、各地區處于相對隔離狀態。中東是亞、歐、非三大洲交匯地區,加上南部歐洲,可以稱得上是當時的“世界中心地帶”。美洲尚未被“發現”;薩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基本上與這一“世界中心地帶”相脫離;東亞地區也相對孤立于“世界中心地帶”。
第一個階段:大約從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500年。學術界一般認為,西亞的兩河流域和北非的尼羅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先發地區。這兩個地區在長達三千年時間里,在“世界中心地帶”的國際格局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地中海東岸沿海地帶,也在當時“世界格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世界文明中國則相對遠離當時的“世界中心地帶”。
第二階段:大致從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五世紀。這一階段,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希臘、羅馬地區為主體的歐洲文明興起了。發生在公元前五世紀的希波戰爭,是“世界格局”發生變化的轉折點。在這場“東西方”較量中,波斯戰敗。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東征,波斯帝國滅亡;短暫的亞歷山大帝國解體后,中東地區經歷了約3個世紀的希臘化時代;再到羅馬帝國興起,又到羅馬帝國在公元五世紀滅亡。這個大致一千年時間,歐洲文明或者說西方文明在當前的“世界中心地帶”占了一定的優勢。
中國的秦漢時期,國力強大,對周邊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但中國與當時的“世界中心地帶”,沒有發生直接的碰撞,相互影響較小。
第三階段:大致從公元六世紀到十五世紀。這個時期,亞洲又相對地強大起來了,阿拉伯帝國的形成和伊斯蘭世界的興起是重大標志。雖然作為羅馬帝國的延續體——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存在了數世紀,一度仍較強大,歐洲還發動過十字軍東征,但這一千年,總體上亞洲比歐洲強大,在世界格局中占主導地位。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都曾在歐亞大陸舞臺上叱咤風云。這些以亞洲為中心的帝國擴展到歐洲的一些地方,對歐洲格局的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版圖還擴展到非洲北部。中國唐朝強盛,國威遠被四方;宋朝經濟發達,在世界上處于先進地位;元蒙時期,東亞與“世界中心地帶”聯系加強,蒙古鐵騎的西征引起歐亞大陸格局大變化。取代元蒙的明朝也是東方泱泱大國。
第四階段:從1500年前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如果說有一個標志性事件的話,那就是哥倫布1492年遠航美洲。這一事件標志著歐洲地區再度興起。在這四個多世紀里,總體上歐洲在世界格局中占主導地位。這一時期,亞洲仍然有一些相當強大的封建王朝,經歷過一定的封建社會繁榮,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著國家獨立,但與歐洲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它們卻處于衰落中,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不斷下降。這些封建王朝往往閉關自守,無視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缺乏世界眼光和世界戰略,基本上是任憑歐洲新興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大肆擴張,掠奪和征服弱小地區。歐洲地區日漸強大起來,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體系。這一世界格局直到20世紀初才發生重大變化。
這一階段,歐洲國家或西方國家之間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15、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是歐洲海外探險和殖民擴張先鋒。1494年和1529年,西、葡兩國兩次簽訂條約,劃分殖民擴張范圍。這是歐洲國家首度“瓜分世界”。但在17世紀,荷蘭崛起為“海上馬車夫”和殖民強國。與此同時,英國、法國也強大起來,加強了海外殖民擴張。18世紀,荷蘭相對衰落,歐洲列強中主要是英、法兩國爭霸,英國戰勝了法國,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隨之世界格局中出現了所謂的“英國的世紀”。[1]19世紀下半葉,德國實現了統一,工業迅速發展,一躍成為歐洲強國,與英國形成爭霸之勢。美國獨立后,經過約一個世紀的發展,到19世紀末成為世界經濟大國。而俄國從17世紀起,也逐漸壯大起來,積極對外擴張,建立起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帝國。19世紀下半葉,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后,國力迅速增強,擠進了列強行列。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力量中心”逐漸偏離歐洲。
第五階段: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蘇東劇變。這一階段可分成兩個小階段。第一小階段是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帝國主義列強相互撕殺,歐洲大國受到嚴重削弱,歐洲地位下降。同時,1917年爆發了俄國十月革命,人類歷史上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力量削弱了。蘇聯經過20世紀20年代、30年代的快速發展,再經過反法西斯戰爭的洗禮,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誕生和發展壯大改變了世界格局。這一階段,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過高潮,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也遭受了重大挫折。第二小階段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蘇東劇變。這一階段,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出現了美國與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對峙的局面。西方殖民帝國紛紛解體,民族解放運動取得空前勝利,廣大發展中國家興起,世界格局隨之發生了劃時代變化。從1946年到1991年,全世界共有93個國家獲得獨立,主要在亞洲和非洲。[2]
從蘇東劇變到今天,世界格局的演變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隨著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的興起,亞洲的地位進一步上升。但亞洲并不是一個聯合的、整體的力量,相反在國際格局中,一些亞洲國家卻站在西方大國一邊共同對付亞洲他國。關于這一階段世界格局的發展變化,本文后面還將論及。
二、15世紀以來西方國家崛起伴隨著連綿不斷的戰爭
15世紀以來,西方崛起過的國家主要有: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美國等,其中一些國家并沒有崛起為一流強國。這些西方國家曾經都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國家。從15世紀末16世紀初起,歐洲大國主要是西歐國家開始大肆進行海外殖民擴張;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世界范圍內先后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殖民帝國。英帝國是最大的殖民帝國,頂峰時領土和人口均約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帝國橫跨世界各地,任何時刻太陽都能照在帝國的領土上,因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日本在崛起過程中,積極效法西方列強,不斷發動侵略戰爭,企圖建立殖民帝國。
西方國家的崛起進程伴隨著延綿不斷的戰爭。哥倫布“發現”美洲后,西班牙人大肆屠殺當地居民印第安人,采取大規模的有組織的軍事征服行動。[3]殖民主義者的罪惡行徑使美洲印第安文明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英國殖民主義者也是如此,在北美、在澳洲,都采取過驅趕和屠殺當地居民的行動,塔斯馬尼亞人被滅絕。在亞洲,英國在17世紀初,就開始了在南亞的殖民擴張活動。從1757年普拉西戰役起,英國開始大規模征服印度;在約一百年時間,不斷發動戰爭,完成了對印度及整個南亞地區的征服。其他殖民國家如法國、荷蘭等也發動過許多次殖民征服戰爭。與此同時,列強之間的爭霸戰也不斷上演。17世紀中后期,英國與荷蘭就打了三場戰爭;18世紀英國與法國打了幾場戰爭,如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19世紀中葉,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英、法打敗俄國;還有19世紀末的美西戰爭和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最大的戰爭則是20世紀上半葉的兩場世界大戰。列強之間的戰爭包括“后發國家”與已崛起國家之間的戰爭,往往關系到列強的座次排序,如英荷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等。
英國是西方典型的殖民國家,建立了最龐大的殖民帝國。英國在殖民擴張和爭霸過程中,不斷發動戰爭。據英國歷史學家帕姆?杜德統計,英國“在16世紀,曾經與被征服的領土上的人民進行了34次武裝沖突,同敵國葡萄牙和西班牙發生過幾次沖突,并且和西班牙這個競爭者進行過19年的戰爭;在17世紀,曾經同殖民地本地的人民和角逐的殖民國家發生過29次戰爭,包括對荷蘭的兩次大戰;在18世紀,為了帝國發生過119次沖突;假如我們把19世紀的46次戰爭也計算在內,那么,在四百年當中就一共進行了230次戰爭。”[4] 而在20世紀,英國又進行了許多次不同規模的戰爭。
美國在崛起進程中,主要在北美“本土”擴張,驅逐和屠殺印第安人,將廣大西部地區納入美國版圖;同時,通過侵略墨西哥,擴大了疆域。美國發動的第一場帝國主義爭霸戰爭是1898年的美西戰爭。第二次世紀大戰后,美國為了構建和維護霸權,發動或直接參與了許多場大大小小的戰爭。據粗略統計,從1945年到1991年,美國共發動和參加了20場戰爭。[5]這還不包括美國策劃的他國內戰。蘇東劇變后,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連續發動了幾場戰爭,如轟炸南斯拉夫,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對利比亞進行軍事打擊。 西、葡、荷、英、法、德、俄、美、日等國,都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實現崛起或某種程度崛起的。由于資本主義的本質,這些國家在崛起進程中,都推行過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政策;對外掠奪是其實現崛起的一個重要手段和途徑。因此,在崛起進程中必然發生這樣那樣的戰爭。十月革命后,蘇聯在俄國的基礎上很快實現了崛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兩個超級大國之一。蘇聯崛起后,直到今天,尚無新的國家真正實現了崛起。二戰中戰敗的德國和日本在戰后很快實現了經濟上的崛起,但這有其特殊性,兩國都是曾經崛起過的國家,有雄厚的人才和科技基礎,并且適逢蘇美兩極對抗的歷史機遇。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崛起后在對外關系中推行過霸權主義,犯過意識形態錯誤,但戰后蘇聯的對外軍事行動與同期美國的對外戰爭及此前殖民列強的對外侵略擴張戰爭相比,性質上是有區別的,不可相提并論。
三、當今世界格局演變大勢是“單極化”與“多極化”的較量
蘇東劇變、蘇聯解體后,蘇美對抗兩極格局終結。美國急于構建和加強單極霸權體系,世界格局呈現出“單極化”與“多極化”的較量。
所謂“多極”不是過去學術界有人強調的美、俄、中、英、德、法、日、意、加等大國形成的若干個“極”。這些國家形成多“極”,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多極化”;美、英、法、德、意、加等國都是北約的成員國,日本與美國也建立了軍事同盟關系,只有中國和俄羅斯不屬于“西方國家集團”。真正的多極化應該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南非、伊朗、埃及、阿根廷、東盟國家等不斷發展壯大,逐漸形成一系列新的“極”;同時,西方霸權體系相應削弱,美國在世界格局中地位下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聯盟或將漸趨解體。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多極化”。“單極化”不是指美國霸權體系的不斷加強,而是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霸權體系或者說美國主導的霸權體系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加強。美國是“單極化”的推動力量,中國則是“多極化”的推動力量。 “單極化”與“多極化”的較量,體現了當今世界的兩大矛盾,即發展中國家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或曰南北矛盾,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這兩大矛盾是當今世界最為突出的矛盾,二者相互交錯。在這兩大矛盾中,中國都與西方大國處于對立面。在21世紀,總體上講,在世界格局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南北矛盾。但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占主導地位的矛盾,可能出現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集團與一些發展中國家共同對付社會主義國家的局面。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美國就很可能利用我國周邊發展中國家如菲律賓、印度、韓國等來對付我國。
在現階段,一方面,“多極化”是時代發展大趨勢;另一方面,“單極化”也有可能進一步加強。因此,國際格局中的較量將會十分激烈。這一較量是長期的,也可能是曲折的。盡管“多極化”趨勢在加強,但也存在“單極化”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條件下取勝的危險性。這是我們必須高度警惕和切實預防的。如果“單極化”取勝,幾百年來的西方霸權將會得到進一步加強,將可能,也許是暫時地,出現弗蘭西斯?福山所講的“歷史的終結”局面[6],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可能經歷新的彎路;如果“多極化”取勝,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時代遺留下來的不平等不公正的世界秩序將被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力量在世界格局中將會更為強大。
四、北約是“單極化”的主要推動力量
北約(NATO,Northern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是北大西洋條約組織的簡稱。二戰后初年,美國為了推行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戰略,聯合西方國家成立了這一組織。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意大利等12國外長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北約成立后,成員國不斷增多。1952年,土耳其、希臘加入北約;1955年,聯邦德國加入;1982年,西班牙加入。蘇東劇變后,北約大量獲取“冷戰”勝利果實,積極吸納原蘇東地區國家。1999年3月,波蘭、匈牙利、捷克加入北約;2004年3月,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加入;2009年4月,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加入。至此,北約成員國已達28個。
此外,北約還有一系列的伙伴關系國家。有22個“伙伴關系國”,它們是: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波黑共和國、芬蘭、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格魯吉亞、愛爾蘭、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馬耳他、摩爾多瓦、蒙特內哥羅、俄羅斯、塞爾維亞、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有7個“地中海對話國”,它們是阿爾及利亞、埃及、以色列、約旦、毛里塔尼亞、摩洛哥、突尼斯。被北約軍事打擊、處于動亂中的利比亞和內戰正酣的敘利亞尚不是北約“對話國”。有4個“伊斯坦布爾合作倡議國”,它們是巴林、科威特、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還有8 個“全球伙伴關系國”,它們是阿富汗、澳大利亞、伊拉克、日本、巴基斯坦、韓國、新西蘭、蒙古。[7]
北約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軍事集團,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根據2004年出版的《北約的命運》,北約成員國現役總兵力約450萬人,北約軍事一體化部隊約90萬人,約70個陸軍師、350艘軍艦和120個空軍作戰飛行中隊。北約軍事一體化部隊分為反應部隊、防御部隊和增援部隊。[8]美國是北約的主導國,其軍事基地布滿全球各地,控制著一系列戰略要道。
北約在世界事務中也日漸活躍,軍事一體化不斷加強。2010年11月,北約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舉行峰會,28個成員國領導人討論并通過了北約戰略新概念,正式名稱為《北約成員國防御和安全戰略概念》。戰略新概念的要點是重申北約成員國共同防御條約;要求聯盟承擔防止危機、處理危機和穩定危機后局勢的責任;讓全球范圍內北約的伙伴在北約主導的軍事行動中發揮實質性作用;重申北約將對能滿足成員國資格標準的歐洲民主國家敞開大門;要求北約朝著“更加有力、更加高效、更加靈活的聯盟”的目標繼續改革。戰略新概念還強調:“我們各國的公民們依靠北約保衛結盟的民族,隨時隨地為保衛我們的安全部署強大的軍事力量,并幫助全球范圍內我們的伙伴國促進共同安全。世界在不斷發生變化,但北約的根本使命是不變的:確保聯盟始終是一個具有自由、和平、安全與共同價值觀的舉世無雙的共同體。”[9]
2012年5月,北約在美國芝加哥舉行新一屆峰會,公布了《關于防御能力的峰會宣言:面向2020年的北約軍事力量》,主張進一步推進北約軍事一體化。宣言指出:“我們決心保證北約保持和發展必要的力量,以履行其必不可少的核心任務:集體防御、危機處理和合作安全,以便在促進世界安全中扮演實質性角色”。宣言宣布北約將在2010年峰會提出的目標基礎上,采取新的舉措。例如,組建臨時的彈道導彈防御部隊,作為建立北約彈道導彈防御體系的第一步;正在部署高度成熟的聯盟地面監視系統;正在建立新的更簡潔、更有效的指揮機構。宣言還指出,北約自上次峰會以來,在防御網絡攻擊、擴大空軍指揮和控制系統以及阿富汗戰爭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穩步的進步,波羅的海國家的空中防御任務也擴大了。宣言指出,2020年北約軍事力量的目標是:現代的、緊密聯系的軍事力量和現代的、緊密聯系的裝備、訓練、演習和指揮系統,以便能夠在任何條件下采取共同行動,并與伙伴關系國聯合行動。宣言還強調:“北約最大的力量是自身的團結,我們將加強這一團結,以維持和提升北約的軍事力量。”[10]北約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軍事集團,并且還可能進一步擴大。擴大對象包括歐洲內部尚未加入的國家,如奧地利、瑞典等;也可能向南擴張,將馬耳他、塞浦路斯等納入;甚至可能跨過地中海,南擴到非洲。但北約下一步擴大仍會以東擴為主,首要目標是前蘇東地區的國家,近期主要會是馬其頓、烏克蘭、格魯吉亞等國。從長遠看,北約也可能將一些受其扶植或控制的亞非拉國家納入。
在整個21世紀,北約的擴張戰略主要是針對中國。這是由資本主義的本質決定的。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大國,又是新興的社會主義大國,有十三億多人口。我國的歷史地位,決定了我國無法躲避地成為北約對付的主要對象。中國的不斷發展壯大,勢必終結幾百年來西方在世界格局中的霸主地位。這一可能的現實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難以接受的。在過去幾個世紀中,西方國家通過赤裸裸的搶劫,通過建立和維持不平等關系進行掠奪和剝削,無數財富作為“霸權紅利”源源不斷地從世界各地流向西方,使西方成為富裕的發達地區,導致世界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美國學者斯塔夫里亞諾斯指出,“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人均收入的差額之比,在1500年是3:1,到了1850年,相差至5:1,1900年是6:1,1960年為10:1,及至1970年竟達到14:1”。[11]今天,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霸權給西方國家集團帶來了無法估量的“紅利”。為了維護霸權,為了鞏固和加強對西方有利的世界秩序,北約必然會擠壓中國的戰略空間,遏制中國的發展,干擾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以阻止中國崛起,甚至瓦解中國。為了對付中國,北約必將加強在我國周邊的擴張活動。美國所謂的“重返亞洲”正是這一戰略策略的具體表現。
在今后若干年內,從北約擴張趨勢和世界形勢看,北約用兵的重點在亞洲。在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局部地區也有可能用兵,主要是阻止出現類似伊朗這樣的反對霸權主義不愿屈從西方的國家或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或打擊甚至顛覆發展中國家的左翼政權,或干涉他國內戰以扶持親西方政權。在亞洲,北約將會繼續保持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某種程度的軍事存在;會繼續干預敘利亞事務,試圖以利比亞模式解決敘利亞問題,扶植親西方政權。
北約下一步最大的侵略目標應是伊朗。而在對伊朗動武之前,會繼續采取削弱和孤立伊朗的行動。為了做到這一點,北約很有可能著力控制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處于中伊之間,東連中國,西接伊朗,對伊朗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今后數年,北約很可能采取多種手段干擾巴基斯坦事務,制造動亂,以尋機加強對巴基斯坦的控制,為軍事打擊伊朗做準備,同時也加強對中國的圍堵。 近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我國軍事圍堵呈加強之勢。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還將試圖進一步縮緊對中國的包圍圈。北約甚至可能采取試探中國兵力的行動,如設計代理人戰爭;可能鼓動日本以釣魚島等問題為借口挑起與中國的武裝沖突,也可能慫恿菲律賓挑釁中國。而從世界格局演變的趨勢看,不能排除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與中國軍事攤牌的可能性。爆發戰爭的危險無疑是存在的。北約對我國和平發展構成嚴重威脅,是我國在21世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我們不得不應對的世紀性挑戰!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做好充分的準備。
五、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戰爭可以避免嗎?
當今處于崛起中的國家主要是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總體上講,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力量在增強。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目前還看不出哪個國家可能超越美國或其他幾個主要的發達資本主義大國,在相當長時期內,發達資本主義大國之間實力排序不會有大變化。俄羅斯情況比較特殊,現階段與西方發達國家保持著距離,也不屬于發展中國家。俄羅斯有可能實現較快的發展,卻難以像蘇聯那樣崛起為世界超級大國。今天,一個發展中國家群體處于崛起之中。這個群體主要包括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國,其中最有可能率先實現崛起的是中國。[12]還有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可能實現較快的發展,國力不斷增強。
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將分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遏制中國發展的精力。中國自鴉片戰爭起,倍受列強欺侮,經過了一個世紀的黑暗時代。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國力不斷增強,今天終于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時機。中國正經歷著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欣欣向榮,中華民族昂首闊步地前進在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反霸而不稱霸,不會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崛起時那樣,實行對外擴張與掠奪政策。中國國力的不斷上升,將增強世界維護和平反對戰爭的力量,有力推進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的建立。
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國只是處在崛起進程中,還沒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意義上講,我國還是一個弱國,在世界格局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北約對我國的威脅是前所未有的。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里,列強有時一國、有時多國侵略蹂躪中國。那時候,列強之間的聯合是不穩固的,它們之間經常發生沖突,甚至爆發戰爭。十月革命后,蘇聯發揮了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偉大歷史作用,中國在反帝反殖斗爭中獲得了蘇聯的有力支持。而今天中國作為唯一的社會主義大國,面臨著“列強”共同圍堵的危險局面。西方大國美、英、德、法、意、加等都是世界最大的軍事集團北約的成員國,日本也與美國建立了軍事同盟關系。在世界格局中,中國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雖然發達資本主義大國呈相對衰落之勢,但它們在國際格局中仍然占主導地位,仍具有較大的優勢;它們為了維護共同利益,必將全力遏制中國崛起。致力于鞏固和加強霸權體系的美國,將會不遺余力地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擁有超強的科技和軍事實力,具有全球軍事打擊能力。受其控制的軍事集團北約是美國也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共國構建和鞏固霸權體系的強大工具。
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崛起,不可能采取昔日殖民列強的做法,掠奪落后國家和地區。今天發展中國家不應也不可能走昔日列強崛起的老路。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應該而且必須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是否爆發戰爭不以我們單方意志為轉移;如何避免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發生軍事沖突,主動權并不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并不希望沖突和對抗,但人家要遏制打壓我們。我們處于守勢,人家處于攻勢。我們需要和平,人家卻在謀劃戰爭。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要做到避戰,我國必須持之以恒地做好充分準備,不給北約可乘之機。孫子兵法云:“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13]我們不能寄希望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不對我們動武,而是要做好充分的反侵略戰爭準備。 要做到“恃吾有以待也”、“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就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做好軍事斗爭準備,努力發展高新軍事技術,盡快提高國防能力。在國際上,要處理好與不同國家的關系,凝聚一切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正能量;在國內,要做到在實現較快發展的同時,保持國家長治久安。這樣,戰爭也是可以避免的。
注:
[1] 西方有學者稱19世紀為“英國的世紀”(The British Century),20世紀為“美國的世紀”。
[2] 這93個國家是:敘利亞、約旦 、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老撾、不丹、印度尼西亞、利比亞、柬埔寨、越南、突尼斯、摩洛哥、蘇丹、加納、馬來西亞、幾內亞、塞浦路斯、加蓬、貝寧、布基納法索、馬里、喀麥隆、中非共和國、科特迪瓦、乍得、剛果、多哥、馬達加斯加、索馬里、尼日利亞、扎伊爾、塞內加爾、毛里塔尼亞、尼日爾、科威特、坦桑尼亞、塞拉里昂、布隆迪、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烏干達、阿爾及利亞、盧旺達、肯尼亞、馬拉維、贊比亞、馬耳他、岡比亞、馬爾代夫、新加坡、巴巴多斯、萊索托、博茨瓦納、圭亞那、南也門、赤道幾內亞、斯威士蘭、毛里求斯、瑙魯、斐濟、湯加、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林、卡塔爾、巴哈馬、格林納達、幾內亞比紹、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科摩羅、蘇里蘭、巴布亞新幾內亞、佛得角、莫桑比克、安哥拉、塞舌爾、吉布提、圖瓦盧、多米尼亞、所羅門群島、基里巴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圣盧西亞、瓦努阿圖、津巴布韋、安提瓜和巴布達、伯利茲、圣基茨和尼維斯、文萊、納米比亞、密克羅地亞、馬紹爾群島。參閱齊世榮、廖學盛主編《20世紀的歷史巨變》,學習出版社存2005年版,第315-316頁。
[3] 參閱林被甸、董經勝:《拉丁美洲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0-67頁。
[4] 帕姆?杜德著,蘇仲彥、桂成芳、希明譯:《英國和英帝國危機》,世界知識社,1954年版,第249-250頁。
[5] 參閱任正德、吳建新主編:《國際戰爭風云錄——二戰后170次局部戰爭大觀》,新華出版社1993年版。
[6] 美國學者弗蘭西斯?福山在蘇東劇變之際,提出了“歷史終結論”,主要是宣稱蘇東劇變后,世界歷史的發展就是美國主導的“自由、民主”等價值觀在全球范圍內的不斷實現。他后來出版了《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一書,已有中譯本(遠方出版社,1998年)。“歷史終結論”實際上是新自由主義理論的一種表現,是為美國主導的國際壟斷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
[7] 北約網站。
[8]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歐研究中心:《北約的命運》,時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頁。
[9] 關于《北約成員國防衛和安全戰略概念》 (“Strategic Concept for the Defence and Security of the Members of 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sation”),見北約網站。
[10] 北約網站。
[11] [美]斯塔夫里亞諾斯著,遲越、王紅生等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上冊,第15頁;參閱衛建林著:《全球化與第三世界》,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卷第23章《兩極分化全球化》。
[12] 關于中國崛起問題,進入本世紀,國際學術界談論甚多。例如,《世界發展》雜志第36卷第2期(2007年)發表長文進行了討論,文章標題是:“Global Governance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mplications of the Rise of China”,作者是:Jing Gu, John Humphrey and Dirk Messner;近年國際學術界泛起的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也是對中國崛起的一種反應。
[13] 《孫子兵法 九變篇》,參閱李興斌譯注《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山東畫報出版社,第46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