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要進一步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沿著正確道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就必須具備正確的歷史觀。本期特邀有關專家學者,圍繞“從歷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歷史虛無主義是對民族精神的消解”“民族精神孕育道路自信”“百年奮斗史: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弘揚”,推出特別策劃——“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凝結而成的民族精神,是我們彌足珍貴的民族財富,是值得繼承并加以弘揚的。
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作用
古往今來,一切民族和國家在進步發展中都重視自己的歷史,都善待自己的歷史遺產。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在我國社會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社會思潮,其中,以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采取輕蔑的、否定的態度,甚至把歷史特別是把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說得一無是處的歷史虛無主義的泛起,為害甚烈,引起了一切關心黨和國家命運的人們的關注和憂慮。
在近代中國,歷史虛無主義是作為同“全盤西化”論相呼應而出現的一種錯誤思潮。持“全盤西化”論者往往對民族文化、歷史遺產采取輕蔑、虛無的態度,表現為民族文化虛無主義。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特別是人民革命的勝利,使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極大發揚,因而在一個長時期內,這種錯誤思潮受到了抑制。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在我們黨撥亂反正、轉入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歷史虛無主義作為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開始在中國泛起。一些人以“反思歷史”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從糾正“文化大革命”“左”的錯誤,走到“糾正”社會主義,認為我國不該搞社會主義,而應該讓資本主義充分地發展;從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走到全盤否定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從詆毀新中國的偉大成就,發展到否定中國革命的歷史必然性;從丑化、妖魔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發展到貶損和否定近代中國一切進步的、革命的運動;從刻意渲染中國人的落后性,發展到否定五千年中華文明,等等。
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輕蔑黃土文明、頌揚海洋文明(藍色文明),把西方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價值觀念作為普世價值,反對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一些人不但歪曲近現代中國的歷史,而且對我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華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也恣意抹煞。在一些人的筆下,我們的民族不僅安于現狀、逃避現實,而且“愚昧”、“丑陋”,如此等等;把中國優秀的文化和文化傳統說成是走向沒落的“黃色文明”,要現代化只有乞靈于西方的“藍色文明”。歷史虛無主義的一些鼓吹者喪失了起碼的民族良知,他們不但渲染民族失敗主義情緒,而且公開走上稱頌帝國主義侵略,稱頌殖民統治的道路。在他們看來,像琦善、李鴻章這樣主張妥協投降的人物,是實事求是的、明智的,是負責任的態度,是真正的“愛國”,而主張抵抗的林則徐等人則成了不負責任的蠻干。這一切,他們都作為一種新的歷史觀加以推銷。如果按照這樣一種所謂新的歷史觀,黑白可以顛倒,是非可以不分,忠佞可以不辨,那么,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愛國主義的旗幟,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又有哪一樣不可以摧之毀之呢?!
應當說,歷史虛無主義只是社會思潮的支流,但盡管是支流,我們也必須認真對待,因為持歷史虛無主義態度的一些人,是有很強的現實目的性的,是按照他們對現實的要求,來“改造”歷史的。當然,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這些觀點并沒有什么學術價值可言,因為他們從根本上違背了歷史事實;但從政治上看,這作為一種錯誤思潮,它的流傳和泛濫,會造成人們思想的混亂,甚至導致嚴重后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歷史被否定、被抹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立足點。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否定和顛倒歷史大行其道,從全盤否定斯大林,到全盤否定列寧和十月革命,把社會主義說得一無是處,這是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慘痛的歷史教訓是值得我們認真記取的。
歷史虛無主義所散布的種種言論,不僅涉及史學領域的大是大非問題,而且還直接關系到立黨立國的根本問題。是維護歷史本來面目,還是歪曲歷史真相;是高揚民族精神,還是鼓吹妥協投降;是從歷史主流中吸取精神力量,還是在歷史支流中尋找負面影響;是堅持唯物史觀,還是回到唯心史觀 。如果這些原則問題被顛倒、被消解,就會從根本上搞亂了人們思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失去立足和發展的思想基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這種持歷史虛無主義觀點的人,根本上是要搞亂人心,妄圖顛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值得我們高度警惕和認真對待的。
弘揚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相統一的民族精神
與歷史虛無主義做堅決的斗爭,需要高揚民族精神,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持續探索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和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這是同我們民族具有一種深刻的憂患意識相聯系的。當然,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憂患內涵,但其共同的一點,就是表現為:心系國家安危,情牽黎民百姓。這種憂患意識使中華民族有很強的整體認同感,有榮辱與共、患難與共的情懷,有無以為國、何以家為的先國后家的高尚風格,有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行為準則。這種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鑄造了多少風流人物的崇高抱負和追求。我們民族體現這種做人原則的思想財富是十分豐富的,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茍利天下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讀這樣用心用血寫成的名言警句,會陶冶人的性情,從心底產生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會使我們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出現了許多以身許國、以死報國的千古佳話,形成了優良的愛國傳統,經久彌新。這是中華民族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在鳳凰涅磐中再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到了近代,當中華民族遭受外族入侵,備受西方列強蹂躪欺凌、歷經煉獄般苦難的時候,愛國主義精神表現得更加強烈,更加鮮明,成為團結對外、救亡圖存的一面旗幟。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屈辱與抗爭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尋找救國真理、探索國家出路的歷史。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兩大歷史要求而進行的不懈探索和奮斗,依然是以愛國主義為偉大旗幟的。歷史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和證明:開始,是以林則徐為代表的、與忠君思想相聯系的愛國主義,虎門銷煙,奮起抗擊侵略者,演出了一幕可歌可泣、氣吞山河的反侵略斗爭,但終因忠君思想的歷史局限而以失敗告終;繼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與民主主義要求相結合的愛國主義,是一場完整意義上的民主主義革命,最終推翻了腐朽反動的清王朝,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偉大的歷史功勛,但由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對外不敢提出明確的反帝口號,對內不敢發動和依靠工農群眾,最終革命果實落到了封建勢力手里,沒有能夠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這充分證明中國已經失去了獨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歷史機緣;最后,只有當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后,把愛國主義的社會理想同爭取社會主義的前途聯結起來,才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開辟了廣闊前景和現實道路。這就是近代中國歷史的探索,歷史的結論,它深刻反映了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新的社會條件下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這種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統一的發展方向,成為新時代民族精神的靈魂,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作者:北京大學原副校長,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