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講過的一段話,對于我們正確理解蘇維埃俄國實行的新經濟政策非常重要。這段話就是:“我們并不苛求馬克思或馬克思主義者知道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的一切具體情況。這是癡想。我們只知道這條道路的方向,我們只知道引導走這條道路的是什么樣的階級力量;至于在實踐中具體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萬人開始行動以后由千百萬人的經驗來表明。”[1](P111)列寧領導俄國人民取得十月革命勝利后,實行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過程,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一、改行新經濟政策的原因
十月革命勝利后,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還沒有來得及進行恢復國民經濟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帝國主義國家就糾集十四國進行武裝干涉,企圖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里。打退外國武裝干涉后,緊接著是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內反革命勢力的武裝叛亂。在情況最嚴重時,敵人占領了四分之三的國土,其中包括糧食和燃料的主要產區。新建立起來的紅軍和工人面臨受凍和饑餓的威脅。在這種萬分危急的情況下,為動員一切人力和物力保衛國家,蘇維埃政權宣布全國為統一的軍營,采取了后來稱為戰時共產主義的政策。其主要內容是:不僅把大工業而且把中等工業和一部分小工業也收歸國有,以便由國家嚴格集中管理工業生產和分配;在農村實行余糧收集制,不準私人買賣;取消貨幣流通,代之以實物交換;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使勞動軍事化。向戰時共產主義過渡是從 1918 年夏到 1919 年底逐步完成的,一直到 1921年初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結束為止。
如果說在戰爭時期,工人和農民為了捍衛蘇維埃政權還可以忍受極其艱難困苦的生活的話,到了打退敵人的進攻,情況就不一樣了。最突出的是農民對余糧收集制強烈不滿。反革命分子利用這種不滿到處煽動鬧事,在一些地區掀起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動亂。一部分工人在小資產階級自發勢力的影響下產生動搖,罷工不時出現。事實告訴列寧,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再不能執行下去了。
列寧以大無畏的革命家的氣派,果斷地提出改革政策。他追憶 1918 年初曾經希望有一個相當的時期可以進行和平建設,但是很快受到外國侵略者的進犯和白衛軍的叛亂,當時蘇維埃共和國已經陷入絕境,“由于這一些和其他一些情況,我們犯了錯誤:決定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生產和分配。當時我們認定,農民將遵照余糧收集制交出我們所需數量的糧食,我們則把這些糧食分配給各個工廠,這樣,我們就是實行共產主義的生產和分配了。”[2](P251)“不能說我們就是這么明確具體地給自己描繪了這樣的計劃,但是我們差不多就是根據這種精神行事的。”他還說:“經過一段不很長的試驗我們終于確信,這種構想是錯誤的,是同我們以前關于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的論述相抵觸的,以前我們認為,不經過一個實行社會主義的計算和監督的時期,即使要走到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也是不可能的。”[2](P252)
列寧把問題提到理論高度進行論證,指出:“在一個小農生產者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里,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必須通過一系列特殊的過渡辦法,這些辦法在工農業雇傭工人占大多數的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里,有在幾十年中形成的農業雇傭工人階級。只有這樣的階級,才能夠在社會上、經濟上以及政治上成為在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支柱。只有在這個階級相當成熟的國家里,才能夠從資本主義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而不需要采用全國性的特殊的過渡辦法……俄國的情況不同,這里產業工人僅占少數,而小農則占大多數。”[2](P201-202)
采用特殊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辦法,最重要的掌握了國家政權的無產階級要同大多數農民妥協,滿足農民的經濟要求。列寧從經濟科學的觀點考察了農民的經濟要求,他指出:“只要深入地研究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立刻對自己說:實質上可以用兩個東西來滿足小農。第一,需要有一定的流轉自由,需要給小私有主一定的自由。第二,需要弄到商品和產品。如果沒有什么可以流轉,那還算什么流轉自由;如果沒有什么可以交易,那還算什么貿易自由!”[2](P204)
二、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和開始實行時的主要內容
關于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列寧多次談過。如他在全俄蘇維埃第九次代表大會上說:“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盟,是先鋒隊無產階級同廣大農民群眾的結合。由于實行了新經濟政策,生產力已經開始提高了,而這正是現在無論如何都必須馬上做的事。但是,新經濟政策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提供了學習機會。新經濟政策是我們開始真正學習經濟管理的一種形式,但是在這方面直到現在我們還做得非常糟糕。”[3](P347)在回答《曼徹斯特衛報》記者提問時,列寧說:“新經濟政策的真正實質在于:第一,無產階級國家準許小生產者有貿易自由;第二,對于大資本的生產資料,無產階級國家采用資本主義經濟學中叫作‘國家資本主義’的一系列原則。”[4](P263)
對于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列寧也多次作了詳細論述。他著重講了合作社。列寧設想先通過早已存在并且容易被農民接受的形式,在流通領域同農民建立聯系,把農民組織起來,主要發展消費、信貸、產品采購、加工銷售等合作社,然后再在生產領域把農民組織起來,發展生產合作社。他論證說:“在蘇維埃政權下,‘合作制’資本主義和私人資本主義不同,是國家資本主義的一個變種,正因為如此,所以目前它對我們是有利的,有好處的,當然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既然糧食稅意味著可以自由出賣剩下的(納稅以后的)余糧,那么我們就必須竭力設法把資本主義的這種發展(因為買賣自由、貿易自由就是資本主義的發展)納入合作制資本主義的軌道。”他指出,合作制不僅便于計算、監督、監察以及便于推行蘇維埃國家和資本家之間的合同關系,而且由于合作社便于把千百萬居民以至全體居民聯合起來,組織起來,從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又說:“合作制政策一旦獲得成功,就會使我們把小經濟發展起來,并使小經濟比較容易在相當時期內,在自愿聯合的基礎上過渡到大生產。”隨后列寧談到租讓制,即把國有工礦企業租讓給外國資本家。列寧說:“租讓政策一旦獲得成功,就會使我們獲得為數不多、但卻具有現代先進資本主義水平的模范的——和我們的相比較——大企業;經過幾十年以后,這些企業就會完全歸我們所有。”[2](P222-223)接著講到國家資本主義的第三種形式,即給本國資本家一定的傭金,由他們來銷售國家的生產品和小生產者的生產品;第四種形式則是國家把國有企業或油田、林區、土地等租給本國資本家,租借合同與租讓合同相似。針對著對于資本主義能成為社會主義幫手的懷疑,列寧回答說:“這一點也不是奇談怪論,而是經濟上完全無可爭辯的事實。既然這個小農國家,經歷了戰爭和封鎖,在運輸業方面遭到嚴重破壞,而在政治上是由掌握運輸業和大工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那么根據這些前提必然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地方流轉在目前具有頭等意義,第二,有可能通過資本主義(更不用說國家資本主義)來促進社會主義。”[2](P229)
三、新經濟政策從再退卻中最終形成
新經濟政策并不是一開始就完成了,而是經過退卻、再退卻而完成起來的。這主要表現在兩個問題上。
一個是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由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列寧回憶說:1921 年春天,蘇維埃政權決定退回到國家資本主義,并決定實行商品交換。列寧所說的商品交換和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商品交換不同,是指不經過市場,不經過商業而進行的工業品和個體農民的生產品的直接交換。這實際上還沒有超出直接過渡的框框。用列寧的話來說,“商品交換”這個概念設想的是“在全國范圍內,或多或少要按照社會主義方式用工業品換取農產品,并通過這種商品交換來恢復作為社會主義結構唯一基礎的大工業”,“結果是商品交換失敗了。所謂失敗,是說它變成了商品買賣”。列寧提出:“我們應當認識到,我們還退得不夠,必須再退,再后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由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2](P282)
另一個問題是對合作社的看法。合作社不僅在俄國,在歐洲許多國家也存在許多年。它的性質是由國家和占主導地位的經濟的性質所決定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它是從屬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受資本主義經濟規律支配的。而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并著手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時,這就使合作社的性質逐步發生變化。在新經濟政策初期,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列寧把合作社列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范圍內,作為國家資本主義的重要內容,設想通過包括合作社在內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到后來,由于國家資本主義并沒有得到發展,而合作社則擁有大批社員并和社會主義工業結合起來,合作社就具有了社會主義性質。列寧說得很清楚:合作社在資本主義國家條件下是集體的資本主義機構,而現在國家政權既已掌握在工人階級手里,全部生產資料除工人國家暫時有條件地自愿租讓給剝削者的一部分生產資料外,既已掌握在工人階級手里,“合作社的發展也就等于(只有上述一點‘小小的’例外,)社會主義的發展”。[2](P354)列寧認為,在“國家支配著一切大的生產資料,無產階級掌握著國家政權,這種無產階級和千百萬小農及極小農結成了聯盟,這種無產階級對農民的領導得到了保證”的條件下,合作社“已是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所必需而且足夠的一切。”[ 2](P349)
四、新經濟政策是采用特殊的形式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策
列寧所以決定實行新經濟政策,就是認識到在一個小農生產者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里,不能從資本主義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而必須采用全國性的特殊的過渡辦法;新經濟政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一個階段的政策,而不是建設社會主義全過程都要采取的政策,更不是建成社會主義以后還要采用的政策。表明這種看法的話,在列寧的著作中是大量的。這里舉幾例。
1921 年 4 月,列寧在《論糧食稅》中說:“既然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作為小生產和交換的自發產物的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2](P225)
1921 年 10 月,列寧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說:“在這個小農國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橋梁,通過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否則你們就不能到達共產主義,否則你們就不能把千百萬人引導到共產主義。”[2](P247)
1921 年 12 月至 1922 年 1 月,列寧在《關于工會在新經濟政策條件下的作用和任務的提綱草案》中,談到新經濟政策使無產階級狀況因而也使工會的狀況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的原因時說:“是由于目前共產黨和蘇維埃政權在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整個政策上實行特殊的過渡辦法,在許多方面采取和以前不同的方式,用所謂‘新的迂回方法’來奪取一些陣地,實行退卻,以便更有準備地再轉入對資本主義的進攻。”[2](P298)又說:“俄共綱領十分明確地提出:我們現在還只是在采取最初步驟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因此共產黨也好,蘇維埃政權也好,工會也好,都應當公開承認:只要工業和農業電氣化還沒有完成(哪怕是基本完成),只要小經濟和市場統治的一切根子還沒有因此而被鏟除,階級斗爭就會存在,而且不可避免。”[2](P299-300)
1922 年 11 月 20 日,列寧在莫斯科蘇維埃全會上的講話,是他最后一次對公眾的講話。講話中有一段可以看作是上述論述的歸結。他說,不管新經濟政策所要完成的任務有多么困難和生疏,“只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不是在明天,而是在幾年之中,無論如何會解決這個任務,這樣,新經濟政策的俄國將變成社會主義的俄國。”[4](P302)這段話明白地告訴我們:幾年后新經濟政策將被取代,即不再是新經濟政策的俄國。同樣是講新經濟政策所需時間的意思,在列寧口授的《論合作社》中也有:“為了通過新經濟政策使全體居民人人參加合作社,這就需要整整一個歷史時代。在最好的情況下,我們度過這個時代也要一二十年。”[2](P351)
五、怎樣理解列寧所說的“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
列寧這話是在《論合作社》中講的。原話是在講到國家政權掌握在工人階級手里,生產資料除國家暫時有條件地租讓給剝削者的一部分外,都掌握在工人階級手里的情況下,合作社的發展就等于社會主義的發展時說:“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改變表現在什么地方呢?列寧作了非常明確的回答:“這種根本的改變表現在:從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等等方面,而現在重心改變了,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了。”文化包括“純粹文化方面”,也包括物質方面,因為要成為有文化的人,就要有相當發達的物質生產資料的生產,要有相當的物質基礎。[2](P355)請看,列寧的回答多么清楚。可是居然有些論者不知出于什么考慮,竟對此論斷隨意加以解釋。例如有的論者作了這樣的解釋:“這也就是說,列寧這時認為,并不是只有純粹的單一公有制和單一按勞分配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也并不是要絕對地不加區分地排斥私人資本主義企業”。這些內容顯然都不是列寧的話中所有的,是論者強加給列寧的。這些內容可以包含在新經濟政策中,但它不能包括在已經建成的社會主義中。
這里有必要說一下,列寧是把建設中的社會主義和建成的社會主義明確區分開來的。列寧在一般情況下講社會主義,是指建成的社會主義或“完全的社會主義”。我們不妨作點追溯。
他在《偉大的創舉》中說:“為了完全消滅階級,不僅要推翻剝削者即地主和資本家,不僅要廢除他們的所有制,而且要廢除任何生產資料私有制,要消滅城鄉之間、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之間的差別。”[2](P145-146)在談到工農差別時,列寧說:“要使社會主義取得勝利,只打倒資本家是不夠的,還必須消滅無產階級與農民之間的差別……只要還存在著工人和農民,社會主義就還沒有實現。”[5](P332)在一篇文章的提綱中他還作過這樣的設問:“社會主義。這是什么?消滅階級。因而也消滅農民階級,消滅(工人階級)工人。既無農民,也無工人,大家都是工作者。”[6](P432)1921 年 3 月,列寧在一個會場上看到這樣一條標語:“工農王國萬世長存。”列寧批評說:“如果工農王國真的萬世長存,那么也就永遠不會有社會主義了,因為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而既然存在著工人和農民,也就存在著不同的階級,因而也就不能有完全的社會主義。”[7](P121)
論者可能這樣反駁:列寧不是說合作社的發展也就等于社會主義的發展,這不證明對社會主義的看法根本改變了嗎?這又是一大誤解。列寧明明在講“這還不是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但這已是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所必需而且足夠的一切。”[2](P349)這不是把建設中的社會主義和建成的社會主義明顯地區分開來了嗎?
“十幾年之中”、“要一二十年”的預計,時間可能短了點。是不是短那要視當時的實際情況而定。但從中可以看到,列寧決不是說中止了新經濟政策,就是社會主義建成的完結,就進入了“完全的社會主義”,就建成了社會主義。建成社會主義是一條很長的路,新經濟政策無非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辦法”,只是這條路中的一小段,盡管是很重要的一段。
這里有必要提一下斯大林,因為有的論者斷言“斯大林所實行的,是列寧曾經試探過而后來予以否定的道路,不是列寧最后所找到和肯定的道路”。理由無非是因為斯大林結束新經濟政策早了,甚至認為根本不應結束。其實,斯大林結束新經濟政策是由國內外形勢特別是帝國主義包圍的國際環境所決定的。只要是尊重事實又有正義感的人,都會贊成對斯大林這樣的評價,即:列寧逝世后,斯大林繼承了列寧的事業,領導蘇聯人民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把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封建帝國改變和建設成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并依靠全國人民的英勇奮戰和積累起來的經濟和國防實力,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法西斯,成為保衛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當然,斯大林也犯過很多錯誤,但和他所作出的貢獻相比,是第二位的。他的錯誤中有一點很少有人提到,這就是他把建設中的社會主義和建成的社會主義沒有分開,過早和不切實際地判定蘇聯已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者稱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或低級階段的制度,“這就是說,我們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8](P399)“我們還要前進,向共產主義前進”。[8](P471)實際情況是,當時蘇聯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科學預見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還有很大的差距。雖然“基本上”還說得不是很滿,但并沒有改變對社會主義發展程度的過高估計。筆者對過高估計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曾經在書文中都有所提及,在此不再贅述。
列寧關于新經濟政策的論述,是他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非常豐富,不僅是經濟,而且涉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教育諸多方面,全面深入地闡述不用一本書是不行的。本文只就經濟中的幾個方面談點粗淺的理解,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參考文獻:
[1] 列寧全集,第 3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
[2] 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3] 列寧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列寧全集,第 4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5] 列寧全集,第 3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
[6] 列寧全集,第 3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
[7] 列寧全集,第 4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
[8] 斯大林選集,下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