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錢昌明:論“民主社會主義”的破產——馬克思主義叛徒“反水”的一塊遮羞布

錢昌明 · 2012-02-24 · 來源:烏有之鄉

錢昌明:論“民主社會主義”的破產  

——馬克思主義叛徒“反水”的一塊遮羞布  

   

2006年,《炎黃春秋》刊發謝韜的《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一文,之后伴隨著一陣緊似一陣的非毛、反毛陰風,“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很快像瘟疫一樣在思想界傳播、擴散,直至神州大地四處彌漫、泛濫。  

這股思想逆流,迎合了黨內走資派“告別革命”的需要,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詆毀近代中國的整部革命史,極大地搞亂了人們的思想,配合帝國主義在中國搞“和平演變”,為復辟資本主義效犬馬之勞。  

“民主社會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是當今歐洲社會黨人的意識形態,它也曾經是國際工人運動史上的一種機會主義。今天,那些“反水”的無產階級革命叛徒,對外屈服于帝國主義壓力,對內過不好社會主義這一關,紛紛背棄原先的革命立場。為了掩飾其叛徒“反水”的丑惡嘴臉,他們干脆來一個華麗轉身,以便“名正言順”地把自己從共產黨人“變臉”為民主社會主義者——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打著所謂“社會主義”、“救中國”的招牌,意在解除人們的思想武裝,閹割社會主義的革命靈魂,最終達到復辟資本主義、變中國為霸權主義附庸的反革命目的。

在蘇東劇變、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遭到逆轉,全世界科學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潮時期,這種“民主社會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機會主義思潮泛濫,應該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那么,民主社會主義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在中國搞“民主社會主義”這一套,究竟是“救中國”,還是“坑中國”?為了撥開迷霧,認清民主社會主義的廬山真面目,那么,先得認識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馬克思、恩格斯對機會主義的批判  

   

1848年4月,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同盟”撰寫的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問世,標志著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從此,馬克思主義很快就成了國際工人運動中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共產黨宣言》公開宣布:“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

馬克思主義解放全人類的崇高目標與偉大的革命綱領,決定了在它的發展道路上是不會平坦的。它每前進一歩,都必然會遭到它的敵人——從外部公開的資產階級反動政府的扼殺、鎮壓,到工人運動內部形形色色資產階級思潮和傳統私有制觀念的頑強抵抗。

整個近現代國際工人運動史證明:只要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尚未取得完全勝利,馬克思主義同機會主義的斗爭就永遠不會停息。馬克思主義前進道路上每一次同機會主義斗爭的勝負,又決定著整個國際工人運動發展與人類解放事業成敗的命運。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必定還是如此。

還在科學共產主義誕生前后,馬克思就開始了對形形色色“社會主義”的批判。這其中包括1846年對“真正的社會主義”代表克利蓋“愛的夢囈”的批判(《反克利蓋通告》,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在《共產黨宣言》中,馬、恩更是專門列出一個章節(即“宣言”的第三部分),著重對“封建的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德國的社會主義”、“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進行了批判。

隨著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1864年馬克思領導的“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成立,幾乎同時馬克思主義就開始了同機會主義的斗爭。在整個12年的“國際”歷史上,前期有同蒲魯東主義的斗爭,后期又有同巴枯寧主義的斗爭。

比爾·約瑟夫·蒲魯東(1809—1865),法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蒲魯東主義的創始人。他從小資產階級立場出發,反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卻主張保存小私有制,反對馬克思主義消滅私有制的綱領;主張采取改良主義的方法來“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反對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

蒲魯東主義反對政治斗爭,反對工人組織工會和進行罷工,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反對任何政權和政府權威,是無政府主義的鼻祖。蒲魯東主義要求把小生產者組織起來,建立“供銷合作社”,成立“交換銀行”,保護他們不受商人的中間剝削。

蒲魯東主義在法國、比利時、瑞士、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小生產占優勢的國家擁有一批信徒,盡管1865年蒲魯東本人已經辭世,但蒲魯東主義在“國際”內部仍有很大影響。經過1866年的日內瓦會議、1867年的洛桑會議和1868年的布魯塞爾會議,通過激烈交鋒,馬克思主義者駁斥了蒲魯東主義的錯誤觀點。特別是在布魯塞爾大會上,又以“大會決議”的形式,明確主張“礦山、土地和交通手段都應歸社會公有”,粉碎了蒲魯東主義“維護私有制”的理論核心,馬克思主義取得了同蒲魯東機會主義斗爭的勝利。

亞歷山大·米哈伊爾·巴枯寧(1814——1876),俄國無政府主義者,長期流亡歐洲,1864年參加第一國際,是巴枯寧主義的代表。巴枯寧主義把“廢除繼承權作為社會革命的起點”,鼓吹無政府主義主張。他的全部綱領可以歸結為:使用“無情地破壞”手段,廢除國家,取消繼承權,不要政黨,不要政治斗爭,建立一個人人享受“充分自由”的“無政府狀態”的社會。

在1869年的巴塞爾大會上,馬克思為批判巴枯寧的經濟理論,專門寫了《總委員會關于繼承權的報告》,文中論述了繼承權是私有制的產物,只有消滅私有制才能解決社會公正問題。“承認廢除繼承權是社會革命的起點,只能意味著引誘工人階級離開那實行攻擊現代社會真正應持的陣地……這在理論上錯誤的,在實踐上是反動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384頁)另外,巴枯寧又是個野心家,他屢次在“國際”內部玩弄陰謀手法,搞分裂活動,如偽造代表大會的代表證等事件,最終于1872年被“國際”開除。

馬克思主義在第一國際內部對機會主義斗爭的勝利,顯示了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戰無不勝的力量,它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地位和影響。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敗后,國際工人運動從高潮走向低潮;同時由于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擴大,也使各民族國家工人階級的建黨活動提上了日程,按照組織形式必須服從政治任務需要的原則,1876年第一國際在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后自動宣告解散。

19世紀70年代以后,歐美各國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各國工人政黨紛紛建立起來。1883年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獨自肩負起指導國際工人運動、以及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重任。

1889年7月,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巴黎召開。大會由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威廉·李卜內西、倍倍爾和法國工人運動領導人拉法格、瓦揚等人主持。在恩格斯(時正忙于整理、出版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三卷未能出席大會)的影響下,大會議決,今后將以定期召開代表大會的形式,繼續進行活動,這次大會就此也被公認是第二國際的建立。

第二國際時期,恩格斯繼續旗幟鮮明地對工人運動內部出現的機會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批判與斗爭。

德國是馬克思主義的故鄉,德國的工人運動理所當然地受到馬克思、恩格斯更多的關心與幫助。1869年8月,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歷史上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工人政黨在愛森納赫成立(又稱“愛森納赫派”)。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民族國家范圍內的無產階級政黨,黨的綱領明確宣布:私有制是工人階級貧困的根源;政治斗爭是經濟解放的前提。黨建立后即宣布自己是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的一個支部。

其時,德國境內另有一個工人運動組織——“全德工人聯合會”,受拉薩爾領導。拉薩爾是德國早期工人運動活動家,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但他卻是個機會主義者。

拉薩爾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階級的貧困是由所謂“鐵的工資規律”(工人總是太多,工人只能得到最低工資,也即“維持生存和繁殖后代按照習慣所要求的必要的生活水平上”)造成的,主張采用“依靠國家幫助工人建立合作社”的辦法來實現社會主義。他反對暴力革命,把無產階級斗爭局限于議會活動,迷戀于“合法手段”,對當時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1864年拉薩爾去世,其繼承人約·施韋澤、哈森克萊維爾和哈賽爾曼等人仍堅持執行拉薩爾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幫助下,愛森納赫派與拉薩爾派開展了斗爭。主張通過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推翻容克地主階級的統治,實現德意志統一;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支持巴黎公社革命。

愛森納赫派影響不斷擴大,德國工人運動中的兩派終于合并。1875年5月,雙方在哥達召開統一的代表大會,頒布新黨綱,改稱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1890年再更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然而,愛森納赫派的領導人李卜克內西和倍倍爾,在制訂新的綱領中,在很多原則問題上遷就了拉薩爾機會主義觀點。馬克思認為這是不能容忍的錯誤,隨即寫下了《對德國工人黨綱領的幾點意見》(即《哥達綱領批判》),以求明確馬克思主義者在原則問題的不妥協立場。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著重批判了如下的拉薩爾機會主義觀點:

以資產階級的“勞動價值論”,取代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觀點;回避對德國容克地主所有制批判的觀點;鼓吹“分配決定論”,宣揚所謂“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的觀點;胡說“只有工人階級是真正的階級”,“其他一切階級只組成反動的一幫”的觀點;宣揚狹隘的民族主義,拋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觀點;所謂“鐵的工資規律”的觀點;所謂“國家幫助”的改良主義的觀點;在國家問題上的諸如“自由國家”等種種機會主義觀點。

1876年起,恩格斯又接受威廉·李卜克內西建議,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機關報《前進報》上連續發表文章,批判杜林的機會主義思潮。這一工作直到1878年才全部完成,這些文章后來結集以單行本《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出版,第二版起以《反杜林論》書名問世。

歐根·卡爾·杜林原是一名社會改良主義者,后一度成為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代表。他在哲學上宣揚先驗主義;在經濟學方面僅僅批判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但不否定它的私有制生產方式;在社會主義理論方面,主張用所謂的“共同社會體系”來對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學說,否認共產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杜林狂妄地自稱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等領域都作出了全面的“變革”,公開向馬克思主義挑戰,受到了恩格斯的嚴厲批判。

恩格斯的《反杜林論》以革命理論的徹底性,揭穿了杜林主義是“放肆的假科學的最典型的代表之一”,維護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權威,劃清了馬克思主義同機會主義的界限,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杜林主義在工人運動中的影響,(杜林主義在德國社會民主黨人中一度有很大影響——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注釋89)。

19世紀7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進入30年的和平發展時期:一方面,是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就是工人階級隊伍的不斷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到了90年代,歐洲各國和德國的階級斗爭形勢出現了新的變化,這就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歐洲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它使各帝國主義國家國內的階級矛盾、國外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民族矛盾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均不斷激化。

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緩和國內矛盾,利用一部分超額利潤收買工人貴族,推行社會改良主義,力圖維持國內的穩定。德國政府在政治上也被迫做出某些“讓步”,揚言要實行“自由主義”政策,1890年宣布廢除“反社會黨人法”。

“反社會黨人法”,俗稱“非常法”,1878年由德國俾斯麥政府頒布,此法將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社會主義的工會組織置于非法地位。該法實施期間,約1300多種出版物被查禁,約有1500人被判處總數達1000多年的監禁,約1000多名社會民主黨成員被驅逐出其居留地,還有些人被迫流亡國外。社會民主黨被迫轉入地下,工人運動一度處于低潮。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幫助下,德國社會民主黨制定了將合法斗爭與非法斗爭相結合的策略,經過英勇斗爭,逐漸恢復和壯大了自己的組織。

容克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策略上的改變,使拉薩爾主義沉渣泛起,德國工人運動內部以褔爾馬爾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者空前猖獗起來。他們要求黨放棄推翻資產階級統治與消滅私有制,主張進行經濟和政治方面的改良。公開吹捧“自由主義”政策的進步性,胡說資產階級反動政府也能“按照全體人民的利益”辦事,社會主義者只要進行宣傳教育,爭取更多的選票和議席,就可以“和平地”實現社會主義。

為了肅清拉薩爾機會主義的惡劣影響,趁著德國社會民主黨恢復活動重新制訂新綱領之機,恩格斯毅然不顧李卜克內西等人的阻撓,把原先作為“黨內文件”而存在的馬克思手稿《哥達綱領批判》,于1891年在黨的理論刊物《新時代》上公開發表,對拉薩爾機會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批判,極大地遏制了右傾機會主義思潮的泛濫。

晚年恩格斯,面對德國社會民主黨內嚴重的右傾思潮,他竭盡所能地進行了旗幟鮮明的斗爭。

1892年7月,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92年德文第2版序言》中,痛斥鼓吹階級調和的修正主義“是工人的最兇惡的敵人,披著羊皮的豺狼”。(《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56頁)

1894年11月,就在恩格斯病逝前半年,他還念念不忘對褔爾馬爾右傾機會主義的批判。在回答《前進報》編輯部關于褔爾馬爾在法蘭克褔黨代會上,就有關土地綱領發言中要求保存小農私有制觀點也“得到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直接贊同”的求證時,就明確地回答:

“據《前進報》11月10日報道,我們敵人的報刊也在傳播這種說法……如果我就這個問題發表了意見的話,那末我所說的就恰好是同褔爾馬爾所聽說的相反的東西。”(《恩格斯致〈前進報〉編輯部》,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97——498頁)

同年11月24日,恩格斯在致李卜克內西的信中,幾乎更是直斥褔爾馬爾是無產階級革命“叛徒”了:

“你說褔爾馬爾不是叛徒。就算是吧,我也以為他自己不會把自己看作叛徒。但是,你將把一個要求無產階級政黨使擁有10——30公頃土地的上巴伐利亞大農和中農的目前狀況(這種狀況的基礎是剝削雇工和零工)永久不變地叫做什么呢?無產階級政黨是專門為了使雇傭奴隸制度永久不變而建立的嗎!這種人可以是一個反猶太主義者,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巴伐利亞分立主義者,隨便叫什么都可以,——但是難道可以叫做社會民主黨人嗎?!”(《恩格斯致威·李卜克內西》,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500頁)

這分明就是“漢賊不兩立”的語氣!

須知,其時的褔爾馬爾是巴伐利亞社會民主黨人領袖,在整個社會民主黨內具有廣泛的影響,黨的領導人李卜克內西對他顯然是持庇護的態度。然而,恩格斯全然不顧這些,足見恩格斯的無產階級革命立場是何等的鮮明,辛子陵、謝韜之流污蔑恩格斯晚年背棄了共產主義信仰和革命立場顯得多么地無恥!

由于恩格斯從19世紀40年代起就長期僑居英國,他雖然對各國的工人運動、特別是對德國的社會民主黨具有重大的影響,但畢竟不能完全左右各國的革命斗爭。他在國際工人運動中對右傾機會主義思潮的批判,也只能讓其暫時受到遏制,不可能讓它完全絕跡。1895年恩格斯不幸逝世,國際工人運動失去了明確的政治方向,以德國社會民主黨內滋長起來的右傾機會主義思潮很快泛濫起來,最終匯合成民主社會主義思潮。

   

民主社會主義的鼻祖與變異  

   

民主社會主義原是什么貨色?簡而言之,它是19世紀末國際工人運動在恩格斯逝世后泛濫起來的一種機會主義思潮,俗稱修正主義,其當仁不讓的鼻祖、創始人為德國社會民主黨人伯恩施坦。  

愛德華·伯恩施坦(Eduard Bernstein,1850——1932),1850年1月出生于柏林一個火車司機之家。1866年中學肄業后當過學徒,1878年前一直當銀行職員。早年受反普魯士君主專制運動的影響,具有了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成為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學生時代他曾組織過“烏托邦”討論俱樂部,早期思想傾向于拉薩爾主義,隨后又信奉杜林的學說,后因讀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論》才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1872年,伯恩施坦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1878年,伯恩施坦開始擔任社會主義政論家赫希伯格的秘書,參與《社會民主黨人報》(德國社會民主黨機關報)的創辦。1879年初伯恩施坦與赫希伯格和施拉姆一起(俗稱“蘇黎世三人團”),發表了《德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回顧》一文,這篇文章否定暴力革命,宣揚走“合法的即改良的道路”,遭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嚴厲批判。其時,年輕的伯恩施坦思想尚未定型,尤其是較多地受到恩格斯的影響, 1880年12月,他隨同倍倍爾到倫敦向馬克思、恩格斯認錯,表示悔過。

1881年以后,在擔任《社會民主黨人報》主編的日子里,伯恩施坦發表了許多受到恩格斯稱贊的好文章,為宣傳馬克思主義、揭露普魯士反動政府、爭取群眾等方面發揮了較好的作用。1888年5月,瑞士政府在德國俾斯麥政府的要求下,將伯恩施坦和該報編輯部一起逐出瑞士蘇黎世,他被迫移居英國倫敦繼續辦報。“非常法”廢除后,1901年伯恩施坦返回柏林參與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活動。  

從1881年至1895年恩格斯逝世,伯恩施坦一直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面目出現的,他甚至獲得了“正統派馬克思主義者”的稱號,并被恩格斯生前指定為遺囑執行人之一。

然而,伯恩施坦在骨子里始終只是一個激進的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綜觀其一生,盡管其思想往往隨環境而不斷變換,從早期的拉薩爾主義、杜林主義,到成為“正統派馬克思主義者”,再到英國的費邊改良主義(1884年英國知識分子創立費邊社——以古羅馬擅長等待時機、避免決戰的戰略著稱的將軍費邊的名字命名,是一種主張實行點滴改良、漸進的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潮)。伯恩施坦信仰的主義如此多變,但這樣變,那樣變,反映其世界觀的民主主義者的立場卻始終未變。  

恩格斯早在批“蘇黎世三人團”時就批判過,在1879年9月17日的《通告信》中就警告伯恩施坦及其同伙,“不要把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等的偏見的任何殘余帶進(黨內)來,而要無條件地掌握無產階級世界觀”,否則,你們最多只能算是革命的同路人,而“在工人政黨內”只能是個“冒牌貨”!(《卡·馬克思和弗·恩格斯:書信》,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02頁)當時,年輕的伯恩施坦很快就接受了批評,認了錯,且其后一直表現“良好”,這才受到恩格斯的信任。

晚年的恩格斯也覺察到伯恩施坦性格上的“多變”弱點和思想上的某些變化,曾以嘲笑式的口吻談到“愛德華對于費邊社分子的可笑的尊重”。恩格斯在1892年8月20日給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倍倍爾的信中講到,伯恩斯坦“對費邊分子的過高評價”,告誡倍倍爾需要“抵制他對費邊分子的迷戀”。(轉引自張世鵬:《關于伯恩斯坦修正主義研究的幾個問題》)

讓恩格斯萬萬未能想到的是,一個曾被他欣賞的“追隨者”——“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伯恩斯坦,竟在他逝世后立馬同馬克思主義分庭抗禮,并成為修正主義的鼻祖。

從1896年起,伯恩施坦以《社會主義問題》為總標題在《新時代》上接連發文6篇,公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挑戰。在這些文章中,伯恩施坦借口在這新舊世紀交替的時刻,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發達國家的社會、經濟都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變化,換句話說,就是:馬克思主義“過時”了。

1899年2月,伯恩施坦又推出他的代表作《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在《序言》中開宗明義地提出,“我完全知道,本書在許多要點上違背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所主張的見解”,“這一看法上的背離當然不是最近才發生的,它是長年以來的內心斗爭的產物”,這無疑是他內心世界真實的表述。在這本著作里,伯恩施坦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及科學社會主義三個方面,全面、系統地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了否定與“修正”,從而完成了他的“社會主義”——實為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即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思想體系。  

概括伯恩施坦修正主義思想體系,其核心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關于“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即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論斷;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有伸縮性的,有變化和發展能力的。用不著炸毀它們,只需要繼續發展它們”。

二、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說什么“我并不認為對立面的斗爭是一切發展的動力,相似的力量的合作也是發展的一個巨大動力”;認為通過階級調和與合作,社會主義是可以通過資本主義而存在、而不是通過資本主義的滅亡而實現。社會民主黨人的目標應該是“促成和保證現代社會制度在不發生痙攣性爆發(按:指階級對抗)的情況下轉移為一個更高級的制度”。

三、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思想;認為社會主義只要通過“合法”途徑就可實現,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社會”這個提法“肯定具有非常合理的內核”。

四、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認為資產階級國家不是階級壓迫的工具,而是全民利益的調節器,無產階級專政對其他階級是“不公正”的。

五、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實現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的崇高奮斗目標;認為“運動就是一切,最終目的算不了什么”,徹底背棄了無產階級革命理想。

僅從以上幾點,足以證明:伯恩施坦修正主義所否定的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核心,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些最基本的思想,那還有什么馬克思主義可言,還能稱得上是馬克思主義嗎?

誠如威·李卜克內西所指出:“如果伯恩施坦的論述是正確的,那么我們就可以埋葬我們的綱領。埋葬我們整個的過去和整個的社會民主黨了,那么我們就不再是一個無產階級的政黨了。”(《德國社會民主黨關于伯恩施坦的爭論》第51頁)

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理論”出籠后,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內以至整個國際工人運動中引起了巨大震動。但囿于他曾是一位受恩格信用的“正統派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雖然引起人們的思想混亂,卻未能對其進行及時的批判(這表明革命隊伍內部的兩面派比公開的敵人更危險!)。黨的主席倍倍爾和主要理論家考茨基雖對他的觀點感到不安,但并沒有采取什么實際行動。故在1898年10月的斯圖加特代表大會,他們也未把伯恩施坦問題單獨列入議程,只是在討論黨執行委員會的報告時圍繞“運動和最終目的”問題進行了爭論,結果,時在倫敦的伯恩施坦只通過書面聲明表示不愿放棄他所表述的任何觀點。  

羅莎·盧森堡是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先鋒戰士,1899年4月,她在《社會改良還是革命?》一文中,開始對伯恩施坦的理論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并為其定名“修正主義”,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由此得名,其修正主義的鼻祖地位也從此確立。

同年9月,列寧寫下了《俄國社會民主黨人抗議書》,在痛斥俄國“經濟派”機會主義觀點同時,強烈譴責“臭名遠揚的伯恩施坦主義”,其目的就是為了“把革命的工人黨變為改良黨”(《列寧選集》第一卷,第195頁),是登峰造極的機會主義。

1900年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各國社會黨人代表大會。這次大會圍繞法國的社會主義者“米勒蘭入閣”(擔任資產階級政府中的工商部長)事件,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與會代表形成了三大派:以盧森堡為代表的左派,認為這是喪失原則立場;以伯恩斯坦、饒勒斯(法國社會黨)為代表的右派,認為這是無產階級斗爭的“勝利”;以考茨基為代表的中派,認為這是“策略”問題。最后通過了考茨基提出的一個曖昧味十足的決議案,在維護“團結”、“統一”的口號下,既不反對,也不表贊成,被稱為“橡皮”決議。從此右派修正主義思潮進一步泛濫起來。  

以伯恩施坦為代表的修正主義“理論”,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思想在國際工人運動內部的反映。它的核心是資產階級的社會改良主義,就是通過點滴的社會改良以換取工人放棄斗爭,消弭社會主義革命,最終達到保持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目的。

正如列寧所說,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產生和蔓延,決“不是個別人物的罪孽、過錯和叛變,而是整個時代歷史的社會的產物”。(列寧:《第二國際的破產》,《列寧選集》第2卷第654頁)  

首先,政治上自1890年德國的“反社會黨人法”廢除后,社會民主黨獲得了合法活動的權利,并在國會選舉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獲得178.7萬張選票,占總票數的1/4以上,社會民主黨人當選為議員的人數大增。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陶醉在合法斗爭勝利的喜悅中,而忘記了資產階級國家的本質與階級屬性,紛紛成了“議會迷”。  

其次,經濟上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美法德俄日意)陸續完成向帝國主義的過渡,壟斷資產階級為了維護其階級統治,面對日益高漲的工人運動,推行一些社會改良主義政策——從攫取的超額壟斷利潤中分出一部分來,收買本國工人階級,以求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國際工人運動內部伯恩施坦修正主義思潮的出現,實質就是上述資產階級政策的產物。

這種以社會改良主義瓦解工人運動的做法,其實最早始于英國。早從19世紀中葉起,當馬克思主義在歐洲迅速傳播,各個民族國家紛紛建立馬克思主義工人政黨的潮流中,唯獨馬克思和恩格斯僑居的英國是個例外——基本上不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而崇尚“費邊”改良主義。究其原因,就是英國的工人階級基本上全被資產階級“收買”了。  

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殖民帝國,它擁有最廣大的殖民地,在世界市場上占有壟斷地位,它擁有最巨大的超額利潤,因此,英國資產階級也就最有條件推行社會改良主義政策。說到底,通過對廣大殖民地人民的掠奪,英國早就成了一個食利民族。  

恩格斯早在1858年就指出:“英國無產階級實際上日益資產階級化了”,在英國社會,“除了資產階級”,就是“資產階級化的貴族和資產階級化的無產階級”。所以會這樣,因為英國是“一個剝削全世界的民族”。(《恩格斯致馬克思》,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10頁)正因此,在英國的工人運動中,有的是工聯主義,有的是經濟斗爭,就是沒有馬克思主義——以主張推翻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為目的的政治斗爭。  

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成為帝國主義國家,資產階級的社會改良主義政策,也就普遍地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推行,這也就成為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國際修正主義思潮泛濫的真正原因。隨著修正主義思想在整個第二國際各國工人黨內的蔓延,列寧成了批判修正主義的猛將與主帥。

進入20世紀以后,帝國主義之間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斗爭加劇,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的危險陰影日益逼近。在國際工人運動中,圍繞戰爭與和平問題,馬克思主義同修正主義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1907年第二國際在德國的斯圖加特舉行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有20多個國家工人政黨的800多名代表參加,列寧率領布爾什維克代表團出席了這次大會。會上,列寧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大旗,依靠盧森堡等左派,聯合倍倍爾等中派,挫敗了右派修正主義,通過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決議案。其中特別明確:  

1、軍國主義是階級壓迫的主要工具;  

2、提出在青年中進行鼓動工作的任務;  

3、強調社會民主黨不僅要反對發動戰爭和盡快結束已經發生的戰爭,而且還要利用戰爭造成的危機來加速資產階級的崩潰。(參見《列寧全集》第13卷,第64頁)  

1912年10月第二國際又在瑞士巴塞爾召開非常代表大會,一致通過著名的反戰的《巴塞爾宣言》。宣言號召各國無產者和社會黨人利用一切手段,開展保衛世界和平的斗爭。1913年8月,德國社民黨的主席之一倍倍爾逝世,德國黨的領導權就此落入右派艾伯特手中。

1914年7月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爆發,除了列寧領導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忠實地履行“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革命戰爭”的承諾,先后發動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外,第二國際各黨除個別領導人外(如卡爾·李卜克內西、盧森堡等人),幾乎全都公開背叛宣言,背叛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墮落成為資產階級的民族沙文主義者,成為為帝國主義戰爭的支持者。各國信奉修正主義的社會黨,實質上也全都蛻變成為資產階級在工人運動中的代理人,成為社會改良主義政黨。大戰開始以后,各黨立場對立,互為仇敵,第二國際自行解體。(第二國際27個政黨中24個黨支持本國的帝國主義戰爭;3個堅持“巴塞爾宣言”的政黨宣布脫離第二國際,認為“國際”已經死亡)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在布爾什維主義的鼓舞下,國際工人運動中的左派紛紛同原先的社會民主黨修正主義決裂,重新組織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共產黨。1919年3月,在列寧的幫助下,21個國家的35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和團體的代表,正式在莫斯建立共產黨國際,成為馬克思主義唯一正統的國際組織——第三國際。  

   

民主社會主義為何得以“風光”?  

   

1920年,一批已被歷史淘汰了的馬克思主義工人運動叛徒,為了同第三國際相對抗,重又在日內瓦開會,標志第二國際恢復活動。“復活”后的第二國際各黨,已經公然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徹底淪為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黨,但仍然打著“社會主義”旗號;1923年正式更名為“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其主要作為就是鼓吹階級調和與社會改良主義。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再停止活動。1944年,反馬克思主義的英國工黨和美國勞聯、產聯發起恢復該國際組織。1947年,歐洲各國社會黨和社會民主黨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召開會議,成立國際社會黨會議委員會。1951年6月,英國、以色列等16個工黨、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在西德法蘭克福召開國際社會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告成立“社會黨國際”。此次大會通過綱領性宣言《民主社會主義的目標與任務》(又稱《法蘭克福宣言》),正式打出了“民主社會主義”的旗號。  

社會黨國際的綱領稱:它既反對共產主義也反對資本主義,主張走第三條道路,即民主社會主義之路。提出以民主方法建立起“人人平等的福利國家”,強調“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權”,反對一黨制,主張多黨制和分權主義,實行混合經濟,提倡市場競爭,不反對私有制。以后,在1989年通過的《斯德哥爾摩宣言》中,社會黨國際又提出最新的原則綱領,宣言要在政治、經濟、社會和國際層次上實行民主,認為多元化與人權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反對權力集中和階級專政,宣稱在宏觀調節下通過市場才能使社會創新,要求對國有制進行限制并實行民主控制。

社會黨國際鼓吹的“民主社會主義”,說穿了,無非是一劑幫助資產階級瓦解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精神鴉片;同時,也是掩蓋那些馬克思主義叛徒“反水”的一塊遮羞布而已!表面看來,“民主社會主義”非常吸引人:

又是“民主”——而且是“政治、經濟、社會和國際層次上”全面的“民主”,又是“社會主義”,又是建立“人人平等的福利國家”,多美妙動聽的詞匯呀!誰不渴求啊?

可是,請注意:“社會黨國際”綱領或“民主社會主義”所追求的“民主”、“社會主義”和“人人平等的福利國家”,都是以保護資本主義的私有制為前提的。那么,請問:

有了資本剝削階級的“全面民主”,還能有勞動者階級不受剝削的“民主”嗎?

有了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社會主義”,還能有勞動人民真正不受奴役的社會主義嗎?

有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同勞動“1%與99%”的社會關系,還能建立起“人人平等的福利國家”嗎?

在現實世界中,要么保持資本主義私有制,要么就是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搞社會主義,兩者必居其一,哪有什么第三條道路可走?

列寧說得好:“要辨明政黨斗爭中的是非,就不要相信言詞,而要研究各政黨的真實歷史,主要不是研究各政黨關于自己所說的話,而是研究它們的行動,研究它們是怎樣解決各種政治問題的,是怎樣處理與社會各階級即與地主、資本家、農民和工人等等的切身利益有關的事情的。”(《列寧全集》第18卷第30頁)

這如同看一個人,不能只聽他講了什么,更要看他干了些什么?“社會黨國際”綱領中的文字再漂亮,最終仍掩蓋不了它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黨的本質,目的就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919年,正當解體了的第二國際忙著籌劃重新“復活”為“社會黨國際”的時候,希特勒也正在組建他的政黨——納粹黨,其黨的名稱就叫“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同樣是打著“社會主義”的招牌,并同樣以“工人階級”的政黨自居。

從第二國際到社會黨國際的歷史演變過程,人們不難看出,“民主社會主義”實際上就是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變異,是第三國際與列寧主義的對立物;“復活”后的“社會黨國際”實質上就是改頭換面的資產階級政黨。  

按理,自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世界上出現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二戰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與壯大;歷史已證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勝利,同時也宣告了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破產。那么,此后怎么還會有20年代第二國際的“復活”和當今“民主社會主義”的“風光”呢?這主要是有如下兩大原因造成的:  

第一,社會主義的節節勝利導致資本主義的拼死反抗。  

二戰后,世界上出現了社會主義節節勝利的大好形勢。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不但形成且不斷發展壯大:先是有東南歐的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東德等國家脫離資本主義體系;后又有亞洲的蒙古、中國、朝鮮、越南,以及美洲的古巴先后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截止上世紀60年代前,世界上已有14個國家組成了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另外,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社會主義對這些新獨立的國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有這些,確實對資本主義舊世界構成了巨大的挑戰。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社會主義進行了拼死的反抗,使戰后兩大陣營的冷戰搏殺愈演愈烈。為了穩住資本主義,爭奪中間地帶,搞垮社會主義,從1947年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宣布直接干涉他國內政幫助各國反動派鎮壓革命)到1948年在歐洲推行馬歇爾計劃(經濟上援助資本主義歐洲的“復興”);再從1950年發動侵朝、1961年發動侵越“熱戰”,到推出杜勒斯“和平演變”方案的《十條誡命》……,一句話,調動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所能調動的資源,采用一切資本主義世界中最無恥、最卑劣的伎倆,目的在于保住垂死的資本主義剝削制度,遏制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的勝利。在這一嚴酷斗爭中,扶植“社會黨國際”,在資本主義世界推行“民主社會主義”的改良主義,以便蒙蔽在資本主義控制下的人民群眾,泯滅他們的革命意志,無疑是國際范圍資產階級拼死對抗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國際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出了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的現代修正主義。  

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最為廣闊和最為深刻的一場革命,它不僅要消滅世界上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而且還要從根本上消滅人類自有文明史以來推行的私有制剝削制度。這就要求人們在“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同時,還必須“同傳統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也由于社會主義革命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在它的進程中,無產階級革命者根本沒有什么歷史經驗可以借鑒,一切都得在實踐中探索,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會犯些錯誤;而其敵人又是歷史上最富有階級斗爭經驗、最為兇狠、最為狡猾、最為強大的對手。

就在社會主義新世界同資本主義舊世界兩大陣營斗爭交鋒過程中,遺憾的是,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卻出現了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為代表的現代修正主義。  

從50年代的赫魯曉夫到90年代的戈爾巴喬夫,這都是一些混進無產階級革命隊伍里的資產階級野心家和民主主義者,他們是口頭上的無產階級“革命派”,而在世界觀上卻完全是資產階級的,根本沒有改造。在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冷戰”過程中,他們竊踞著社會主義陣營的最高權力,屈服于帝國主義的外在壓力,過不了內部社會主義革命關而蛻化變質,墮落為現代修正主義分子,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叛徒,成了資產階級復辟資本主義的黨內代理人,成了資產階級代表人物。  

正如毛澤東所說,這些“混進黨里、政府里、軍隊里和各種文化界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會要奪取政權,由無產階級專政變為資產階級專政。”  

果不其然,在他們長期背棄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在他們揪住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的某些缺點錯誤,無限擴大,進行惡毒攻擊以后;在他們長期丑化攻擊無產階級革命領袖,丑化攻擊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制度以后,在他們長期鼓吹“民主社會主義”的改良主義思潮,宣揚階級調和,宣揚資產階級的“普世價值”以后,最后終于直接配合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與顏色革命,導致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基本上斷送了整個社會主義大業。  

二戰以后兩大陣營的“冷戰”史,已充分證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需要“民主社會主義”,因為它要穩住自己陣營,需要麻痹歐洲工人的革命意志;以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叛徒集團,同樣需要“民主社會主義”的改良主義思潮,以便用它來腐蝕、解除革命人民的思想武裝,幫助帝國主義從內部搞“和平演變”。這就是為什么“民主社會主義”,能在歐洲立足、發展,并從“白人國際”直至向世界蔓延的真正原因,也就是當今“民主社會主義”能得以“風光”的真正原因。  

   

民主社會主義的破產  

   

“民主社會主義”作為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它既是統治階級鼓吹的一種思想,同時又是壟斷資產階級推行的一種政策。可以這樣說,它只是壟斷資產階級消弭國內無產階級革命的“維穩器”,也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搞和平演變“攻心戰”的利器。因此,只要資本主義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天,以“民主社會主義”面目出現的社會改良主義就有其存在的基礎。反映在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陣營內,就一定不斷地會有革命者蛻變為“民主社會主義者”。  

“改開”以來,中國共產黨內出現了一批以謝韜為代表的“民主社會主義者”,他們公開鼓吹“告別革命”,宣揚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提出要為修正主義“正名”,胡說“民主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統”,“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另一位“民主社會主義者”何方宣揚:  

“以往的宣傳把民主社會主義稱為‘修正主義’,實際上,它同樣是一種社會主義實踐。1919年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徹底分裂后,主要分成兩大流派,一是宣布實行社會民主主義的第二國際和各國工黨、社會民主黨,一是宣布實行共產主義的第三國際和各國共產黨。雙方都承認信仰馬克思主義,開頭時還都自封‘正統’,但卻互不承認,勢不兩立。在二戰之前,社會民主黨已經在瑞典、芬蘭等北歐執政。二戰后,工黨、社會黨長期在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奧地利等國家執政。這就使不但北歐,而且整個西歐也都成了民主社會主義。”  

何方的這些議論,貎似“客觀”,但它只能欺騙那些不明國際工人運動真相的人。在了解了本文前述的國際工人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反對機會主義的斗爭史以后,人們就可清楚地看到,何方的議論完全是為了混淆是非。請問:  

否定階級斗爭學說,否定無產階級革命,否定無產階級專政,否定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否定共產主義的“理論”,這能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統”理論嗎?這種“民主社會主義”能稱得上是社會主義嗎?硬把信奉“民主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社會黨,說成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政黨,這不是混淆視聽又是什么?  

何方活像一個在街頭賣狗皮膏藥的江湖騙子,他唾沫飛濺地向中國人民兜售“民主社會主義”,說什么:  

“以瑞典、芬蘭為例,這兩個國家在20世紀初還是歐洲最落后的國家,而且氣候條件惡劣,但到20世紀70年代,它們的富裕程度已名列歐洲前茅,真正做到了經濟繁榮、政治民主、自由充分、福利完備、社會穩定,消滅了等級制和特權,……基本上消滅了三大差別,做到了普遍富裕。”(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馬國川采訪何方:《應為社會主義正名》)

拿兩個北歐資本主義小國(瑞典人口900萬,芬蘭人口500萬)的所謂“成功”來說事,這有普遍意義嗎?要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社會主義大國,去走瑞典、芬蘭的“民主社會主義”道路,這能走得通嗎?

“在社會現象方面,沒有比胡亂地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腳的方法了。羅列一些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如果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而是片斷的和隨便挑出來的,那末事實就只是一種兒戲,或者甚至連兒戲也不如”。(《列寧全集》,第23卷,第279頁)

事物的發展是復雜的,任何發展都會有一定的“特例”。人們只有把握那些具有普遍意義、能反映事物本質必然性的事實才是有意義的,否則,這種“事實”只能是一種被玩弄的“兒戲”,“或者甚至連兒戲也不如”。

另外,即使是在瑞典、芬蘭這兩個“特例”中,只要稍作一番調查研究,就會發現:原來何方的溢美之詞離這兩個國家的客觀現實又何其遠矣!

第一,瑞典、芬蘭在歷史上并不像何所說的那樣,是屬于“歐洲最落后的國家”,它們的富裕更不是全由“民主社會主義”造成的。

早從18世紀起,瑞典就是一個同荷蘭、英國等國進行競爭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1731年,瑞典就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其時英、荷、丹麥、葡萄牙和法國均有東印度公司),專事負責對中國的“貿易”。同年“哥德堡”號處女航,歷時一年半,從中國廣州裝回大量茶葉和瓷器,獲得了巨額的經濟回報,得利90萬瑞典圓,所得的25%即被派作股息。瑞典東印度公司直到1813年終止,僅1750——1770年間,該公司資本每年的回報率就高達100%!

另外,芬蘭也不是什么“氣候條件惡劣”的不毛之地之國;相反,它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季平均氣溫16℃,冬季平均氣溫-5℃。國土上森林覆蓋率高達66.7%,約2024.7萬公頃,人均占有量3.89公頃,木材儲積量20.48億立方米。礦產資源中銅較多,還有鐵、鎳、釩、鈷等礦產,泥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約700億立方米,相當于40億噸石油。

看看海灣、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小國吧,從阿聯酋、科威特到沙特,人口少,資源豐富,有哪一個不富?除非像伊拉克、利比亞那樣遭到了美國的狂轟濫炸,那就只能例外了。

第二,這兩個國家雖是歐洲小國,但經濟發展一直不錯。

如世界聞名的瑞典電訊大王愛立信公司,就是一個成立于1876年老字號公司。從早期生產電話機、電話交換機發展到今天,已成為其業務遍布全球140多個國家的跨國公司;又如世界上最大的商用運輸產品供應商之一的瑞典沃爾沃集團,也是始創于1927年的大公司。

芬蘭的情況也與瑞典類似,資本主義早在19世紀就有很大的發展。當今世界聞名的諾基亞公司,就創始于1865年;再如當今世界領先的跨國森林工業集團——芬歐匯川集團,在芬蘭也擁有悠久的歷史,集團第一批機械漿廠、造紙廠和鋸木廠,早在19世紀70年代初期便開始運營生產。

筆者所以要舉出瑞典、芬蘭的一些著名跨國公司的歷史,至少可以證明:這兩個國家雖小,卻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既然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擁有這些王牌企業不正是資本主義發展水平的標志嗎?(就像美國有通用公司,英國有勞斯萊斯公司,法國有雷諾公司,意大利有菲亞特公司,日本有三菱公司,德國有西門子公司,等等)你還能說它們是“落后國家嗎?

兩國雖是小國,其實都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拿跨國公司來講,瑞典除有愛立信、沃爾沃集團以外,還有薩博、斯凱孚、伊萊克斯電器、ABB哈蘇相機宜家家居、利樂包、H&M服裝、絕對伏特加阿斯利康制藥、斯堪尼亞汽車、柯尼塞格跑車等等;芬蘭除擁有諾基亞、芬歐匯川集團外,還有斯托拉-恩索紙業集團、富騰集團和凱斯科等跨國公司。

第三,導致瑞典、芬蘭的“富裕”還有一些特殊原因。

比如,它們都是小國,人口少,許多矛盾容易控制與解決(如諾基亞一家公司,就可為芬蘭貢獻年度稅收的十分之一還強);又因為是小國,外交上也有“小”的“優勢”,瑞典在二戰中是“中立國”,芬蘭是蘇聯、德國雙方拉攏的對象,從而避免了戰火的破壞,逃過了一劫;再如,兩國均為歐洲國家,二戰后又得益于歐洲的戰后復興與整個發展的大環境。

第四,瑞典、芬蘭確實比較“富裕”,那么,那兒是否真的已成了“經濟繁榮、政治民主、自由充分、福利完備、社會穩定”的“社會主義”國家了呢?非也!

先拿經濟來講,兩國實行的都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度,90%以上企業為私人所有(這就與社會主義制度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經濟發展主要是依賴外貿,純屬外向型經濟。這種外向型經濟,一旦外部世界形勢有變,遇到什么風吹草動,就會陷入困境。本次世界范圍經濟危機發生以來,該兩國經濟就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再拿政治、社會問題來講,這兩個北歐國家也并非一派清平的“和諧世界”。  

1986年瑞典首相帕爾梅遇刺身亡(政府開出5000萬克郎合850萬美元重金,懸賞破案,至今未有結果);2003年9月11日,瑞典女外交大臣林德再一次被刺斃命,破案問題還是一團迷霧,沒有結果。  

近幾年,以民族排外主義為核心的新納粹主義極右勢力在歐洲到處鬧事,在北歐尤為猖獗。聽到過震驚世界的“挪威奧斯陸爆炸槍擊案”嗎?

2011年7月22日一天,兇手布雷維克(挪威人)先在奧斯陸搞爆炸,炸死了7人;再趕到于持島青少年夏令營(夏令營由挪威執政黨工黨青年團組織)制造槍擊案,屠殺了14歲到18歲的青少年達70人!更為震驚的這不是一個瘋子殺人,而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案件。早在2002年4月,布雷維克就在倫敦與9名極右翼人士秘密會面,成立一個“十字軍”性質的組織,開始計劃此次槍擊案,在發動襲擊前的幾小時,布雷維克還在互聯網上發布了其耗時三年篇幅長達1500頁的英文種族主義《宣言》。

在歐洲的新納粹極右勢力,如今大多在努力向政黨方向發展。在這方面,唯獨瑞典的極右勢力率先轉型成功——改頭換面地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了“瑞典民主黨”,并在2010年的議會選舉中,獲得5.7%的選票。這究竟是福還是禍?誰也說不準。2011年,芬蘭的民粹主義政黨——正統芬蘭人黨也獲得議會選舉選票的19.1%。已成為芬蘭政壇的第三大黨。  

隨著近幾年歐洲經濟衰退,兩國還都面臨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不足,移民問題,年輕人缺乏進取積極性,整個社會缺乏活力,對“統一歐洲”的不認同,等等,一大堆問題,這些都是“民主社會主義”留下的苦果。北歐雖相對較“富”,但絕不是“人間天堂”。

可見,謝韜、何方拿瑞典、芬蘭這兩個資本主義小國做“典型”,想以這兩個國家的“發展”來證明“民主社會主義”道路的“普世”意義,實屬枉然。

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謝韜《炎黃春秋》上發表那篇文章的時候,這兩個曾經長期在瑞典、芬蘭執政的社會民主黨,卻一一垮臺了,兩個社會民主黨分別在2006年、2007年“下崗”。一個被瑞典中右聯盟的溫和黨拉下馬;另一個也被芬蘭中間黨所取代,正式宣告瑞典、芬蘭“民主社會主義”道路的破產!

當然,謝、何也許會反駁:北歐瑞典、芬蘭的失敗,不等于整個社會黨國際的失敗。你看英國工黨、法國社會黨、德國的社民黨等,不是繼續在英、法、德這些西歐傳統大國執政嗎?  

不錯,像“社會黨國際”系統的這些改良主義政黨,本來就是資產階級政黨,由它們在資本主義國家執政,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筆者要強調的是:“社會黨國際”系統的政黨,如今雖繼續執政,但想要繼續推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那一套,已不可能了。為什么?“民主社會主義”已經破產了!  

“民主社會主義”,本質上就是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一般說來,它只能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存在。因為改良主義需要由壟斷資產階級“讓出”一部分超額利潤,來收買工人運動中的“工人貴族”,甚或收買整個工人階級——通過高工資和社會福利,造就一批為數眾多的“中產階層”。因此,“民主社會主義”只有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才有存在的經濟基礎,只有在世界的“食利民族”中才能實現。

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憑借“資本”手段對世界進行掠奪。由于資本的“逐利”本性,這就決定了資本的積累必然是兩極分化的過程,造就少數人的巨富與多數人的窮困。對一個國家是這樣,對整個世界也同樣不能例外。從這個意義上講,“民主社會主義”對占世界人口約90%的極大多數國家來說,是不可能實現的。可以斷言,在發展中國家鼓吹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這不是有意欺騙,就只能是一種十足的幻想。  

回顧整部近代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對世界的掠奪史。自15世紀末新航路開辟以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早已把世界變成為一個整體。由于歐洲得資本主義風氣之先,因此,早期的資本主義強國一無例外地都出在歐洲。比如:15、16世紀的葡萄牙帝國、西班牙帝國,17世紀的荷蘭帝國,18世紀的大英帝國。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戰前夕,世界資本主義進入成熟時期——帝國主義階段,世界已名正言順地被分割成為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英、法、美、俄、德、奧、意、日等8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資本主義宗主國;另一部分,則是亞、非、拉地區廣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附屬國。8個帝國主義國家占世界人口不到10%,但卻占據、統治著占世界人口90%的附屬國。也就是說,由10%的“食利民族”剝削、奴役占世界90%人口的被壓迫民族。兩部分國家,也只有第一部分國家——8個帝國主義國家有可能推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可以成為“食利民族”;其最典型的國家”就是大英帝國。  

如今歷史已經進入21世紀。環顧世界,與19世紀末相比,雖然這個世界已歷經了社會主義運動的一個輪回,世界格局的某些形式有變(如新殖民主義取代老殖民主義,殖民地、半殖民地變成了“新興國家”),但世界的基本格局還是不變。  

當今的“發達國家”——八國集團(美英法俄德日意加)不仍然是當年的8大帝國主義國家的變異(僅加拿大取代奧匈帝國而已,8國人口數還是占世界10%稍多些,準確數為13%)嗎?當今的“發展中國家”——廣大的亞、非、拉地區的國家(占世界人口87%),不仍然直接、間接地受八國集團的控制、統治嗎?換成毛澤東的語言,就是“第一世界”(現已變為美國獨霸)、“第二世界”(增加了俄國)繼續統治著亞、非、拉“第三世界”!  

說到底,“民主社會主義”只有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才能推行。因為只有這些“食利民族”國家的壟斷資產階級,才可能在對第三世界的掠奪中(這種掠奪表面上是通過“平等貿易”——實質上的不等價交換實現的)獲取超額利潤,然后在國內實行“民主社會主義”即高工資和高福利政策。  

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一樣,凡有其利亦必有其弊。“食利民族”的壟斷資產階級用“高工資”和“福利社會”來收買工人階級甚或整個民族,確實可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穩定整個社會,遏制革命;但長期的“高工資”、“高福利”政策是不可持續的,當壟斷資產階級在超額利潤中“讓利”到一定界限時,其結果必然是國家財政赤字不斷推高,債臺高筑直至不堪重負,最終崩潰。  

自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開始,到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一場百年未遇的世界性金融危機——經濟危機愈演愈烈,如今則進一步發展成為許多國家的“主權信用危機”,它還可能直接導致一系列國家面臨破產的命運。  

比如,2011年美國的公共債務總額已達146300億美元,前不久國會又同意追加債務21000億美元,兩項合計為167300億美元,已超過2010年GDP總量144600億美元的115.7%!由于美國掌握著美元這一國際貨幣的發行權,尚可用美元霸權“硬撐”,而其它國家就沒那么幸運了。  

在當今“歐債危機”中,希臘和意大利,它們的國債數額均已達到本國GDP總量的120%!超過了美國;其他還有愛爾蘭、西班牙等國也均面臨著類似問題。  

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是現任“社會黨國際”的主席,他領導的“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走的就是“民主社會主義”道路。然而,本次“主權債務危機”爆發,也只能采取緊縮財政,削減社會福利措施,這就促使國內矛盾激化。隨后雅典爆發整個公共和私營部門職工大規模罷工和示威游行,抗議政府為獲取“歐盟”救援貸款擬采取新一輪的緊縮措施,其中包括年內裁減3萬名國有企業員工、提高房產稅、減少工資和退休金30%等。直鬧得帕潘德里歐黯然下臺。

“希臘債務”問題是“民主社會主義”破產的典型。在希臘后面,緊跟著西班牙、意大利、法國(這些國家已被下調信用評級)等以至整個歐盟。

當然,“民主社會主義”的命運實際上是與整個資本主義的命運緊密相連的。“民主社會主義”的破產,歸根到底就是整個資本主義制度危機的反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5.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6.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7.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8. 2001年就貪污23億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國內,也叫認罪悔罪減刑?
  9.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10. 吳銘|輿論斗爭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5.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6. 朝鮮領導落淚
  7.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8.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9.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0.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3.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