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普世價值”的本質界定和論爭邊界
“普世價值”之所以令許多贊成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也語焉不詳、趑趄不前,就在于它的“能指”十分寬泛,斷然拒斥似乎會在許多方面喪失話語權而陷入被動。這種顧慮是正常的,但卻是不必要的。說到底,盡管“普世價值”的“能指”十分寬泛(這也是其鼓吹者的叵測居心),其“所指”卻十分明確,在我國一時走熱的“普世價值”有著其特定的背景和確定的政治訴求,我們加以應對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嚴格界定“普世價值”的本質規定和政治傾向,決不陷入任何既無必要也無可能下定論的抽象爭論。
這就是說,我們批判“普世價值”,決不是討論“有無人類共識”一類認識論意義上的話題。實際上,馬克思主義承認客觀真理的存在,就在一定意義上承認了絕對真理(或真理的普遍性),這是人類形成共識的認識論根據。盡管社會科學的真理往往由于受一己私利的遮蔽而可能不為某些人所承認,但并不因此而改變其客觀普遍的本性。同樣,我們批判“普世價值”,也不是討論“有無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一類人性論道德論意義上的話題。實際上,馬克思主義是歷史唯物主義一元論歷史觀,肯定了歷史的方向性和進步規律,也就在一定意義上肯定了文化的歷史繼承性,以及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客觀可能性。當馬克思主義把共產主義視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當然也就確認了它最終將為全人類所接受的理想價值。顯然,我們批判“普世價值”,更不是討論“當代世界有無共同利益”一類國際政治意義上的話題。
我們批判的“普世價值”,有著明確的本質界定。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兩點:一是從理論上看,“普世價值”以消解共產主義理想、確立資本主義不可超越為前提,其立腳點是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及其制度架構是歷史的終點,人類在這方面將不可能再有真正的進步和突破。鼓吹“歷史的終結”的弗.福山曾經坦言:他和馬克思一樣,都承認歷史有一個終極目標,但這不是馬克思所認為的共產主義,而是今天的資本主義,因此,歷史在這一制度前終結了。“歷史終結并不是說生老病死這一自然循環會終結,也不是說重大事件不會再發生了或者報道重大事件的報紙從此銷聲匿跡了,確切地講,它是指構成歷史的最基本的原則和制度可能不再進步了,原因在于所有真正的大問題都已經得到了解決。” 這是對“普世價值”的最好注釋。它以尖銳的方式,從歷史觀這一理論根本上提出的挑戰是,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是共產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所揭露和批判的資產階級“民主、自由、人權”的內在矛盾是否已不存在?異質于并最終要超越西方民主的社會主義民主是否已經破滅?經由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而導致“國家消亡”及“民主消亡”的歷史趨勢是否已不復存在?等等,在這些根本問題上的任何閃爍其辭,都必將自亂陣腳。
二是從實踐上看,“普世價值”力圖把中國的改革開放引導到“回歸西方文明”的方向,把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引導到西方“民主化”的陷阱。它把體現西方政黨競爭制的“政黨輪替”視為民主的制度前提,它把“三權分立”視為民主的基本制度設計,根本無視其甚至在資本主義國家也并不通用的事實,根本否定在我國行之有效的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它把民主和人權限制在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因而把民主的實質歸結為個人權利與政府公權力之間的博弈,根本否定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和人民意志的存在,從而否認民主更為具體豐富的內容和方式。總之,以“普世價值”為思想武器,按西方(主要是美國)的民主模式根本改變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是“普世價值”販賣者堅定而明確的追求。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不是批判“普世價值”妨礙了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而恰恰是宣揚“普世價值”在干擾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其所謂的推進改革,只能是“忽悠”和“折騰”。我們不搞西方式民主,根本原因不在于國情差異,更不是由于目前的條件不具備,而是基于根本不同的民主理念。馬克思主義對于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僅限于某些形式的、表象的平等權利),及其局限性(保留階級差別和資本特權)的批判,在今天并沒有失效。盡管我們今天在民主的某些形式上還未能高于西方民主(這也是西式民主在我國還有市場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們決不認為歷史只能止步于“擴大中產階級”而不能達到“消滅階級”,決不認為人類只能駐足于“投票的民主”而不能達到“國家消亡”(即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特殊公共權力真正向普通的社會公共權力回歸);
抽象的人和“普世價值觀”是資產階級社會“抽象化”的產物
敵對勢力之所以青睞于“普世價值”,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本質上是資產階級實行思想統治和價值滲透的有效方式。馬克思恩格斯在其標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揭示了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進行思想統治的一個趨勢,就是“占統治地位的將是越來越抽象的思想,即越來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 雖然任何統治階級都力圖以全社會利益代表的面貌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都使用抽象普遍性的思想觀念,然而真正實現了用抽象的普遍觀念作為思想統治形式的卻是資產階級社會。“抽象性”在真正意義上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就經濟過程而言,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使得勞動抽象化,“勞動一般”正是這種狀況的寫照。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勞動一般這個抽象,不僅僅是各種勞動組成的一個具體總體的精神結果。對任何種類勞動的同樣看待,適合于這樣一種社會形式,在這種社會形式中,個人很容易從一種勞動轉到另一種勞動,一定種類的勞動對他們說來是偶然的,因而是無差別的。這里,勞動不僅在范疇上,而且在現實中都成了創造財富一般的手段,它不再是同具有某種特殊性的個人結合在一起的規定了。在資產階級社會的最現代的存在形式——美國,這種情況最為發達。……所以,這個被現代經濟學提到首位的,表現出一種古老而適用于一切社會形式的關系的最簡單的抽象,只有作為最現代的社會的范疇,才在這種抽象中表現為實際上真實的東西。” 與勞動的抽象化相一致,商品的價值取代了使用價值成為生產的目的,人在這一經濟過程中被物化就在所難免。物化的結果是資本的人格化和工人的非人格化,金錢成為萬能的神,人們只能對它頂禮膜拜,一句話,人的社會性存在被遮蔽了,資本對于勞動的奴役關系被顛倒了,人被抽象化了。“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就是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現代工業、科學與現代貧困、衰頹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無需爭辯的事實。”
馬克思曾把負載著特定生產關系的人稱作該社會的“自然基礎”,毫無疑義,“抽象的個人”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然基礎”。“抽象的個人”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在喚醒個人、解放個人并使之獲得獨立性的同時,又因“物的依賴關系”而彰顯人的“物性”、隱藏人的社會性,致使個人自我封閉和自我孤立的產物。作為客觀存在,這種個人本能地崇拜“自我”,把個人視為人的唯一存在和終極實體,把個人等同于“人”;而作為主觀存在,這種個人本能地崇拜“抽象觀念”,把個人權利視為“人權”,把自我價值視為“普世價值”。自由個人主義就是其典型意識形態。就思維方式而言,由于無法正確地提出和解決“普遍觀念”的形成問題,“抽象個人”只能在“思辨的抽象”和“單純的直觀”這兩個極端徘徊,這也是其無法超越的狹隘眼界。由于是植根于社會主體自身的局限,因而感性和理性、現象和本質、個性和共性的斷裂,在資產階級社會就是一個永遠無法破解的歷史之迷。從“抽象的人”到“現實的人”,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從思辨的抽象和單純的直觀到“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就不僅是思維方式的轉變,更是歷史主體和階級立場的轉變。不突破資產階級狹隘眼界,不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就不可能超越抽象的人及其思維方式。
因此,當資產階級在其革命時高舉人的解放的旗幟(實際上只是解放市民社會的個人)、打出“自由、平等、博愛”等人類性話語時,雖然也是一切為獲得統治權的階級所必須采取的手段,卻也充分預示了這個行將成為統治階級的階級將采取何種思想統治形式,以及這個正在形成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征所在。社會關系的普遍化以物化的方式實現,使得抽象普遍性觀念在資產階級社會的個人形成中起著重大作用。“個人的這種發展是在歷史地前后相繼的等級和階級的共同生存條件下產生的,也是在由此而強加于他們的普遍觀念中產生的,如果用哲學的觀點來考察這種發展,當然就很容易設想,在這些個人中,類或人得到了發展,或者這些個人發展了人;這樣設想,是對歷史的莫大侮辱。” 如果說,民主共和國是資產階級進行政治統治的“徹底的形式”(恩格斯語) 的話,那么“抽象的個人”和“普世價值”則是資產階級進行思想統治的徹底的形式;如果說,馬克思在政治領域的根本變革是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取代資產階級自由制度的話,那么他在哲學世界觀上的革命變革,則從根本上說就是實現了從抽象的個人向現實的人的轉變。“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 這說明,解決抽象的人的問題,本質上不是認識論問題,而是社會的革命變革問題。
馬克思主義對抽象的人和“普世價值”解構和超越
抽象的個人和抽象的普遍觀念(“普世價值”)之所以成為資產階級思想統治的有效方式,就因為從抽象的人出發,無法做到對現存社會進行批判和超越,人們似乎只能在同樣毫無出路的兩極徘徊:要么屈從現實,把現存社會關系視為“只能如此”的“自然秩序”,此即訴諸“單純的直觀”的產物;要么脫離現實,滿足于在自己的“想像中”超越和改變現存的一切,此即訴諸“思辨的抽象”的結果。這就是人道和科學、理想和現實相悖的深層社會背景。也就是說,兩個極端對于現存的態度雖有差異,但其思維方式都是“抽象的”,其結果都是“解釋世界”(即用不同方式承認現存)。說到底,抽象的人把歷史活動主體抽象化(似乎存在著亙古不變的“個人”主體),把歷史動力抽象化(似乎一切進步根源于普遍觀念和人性訴求),把歷史任務抽象化(似乎“解放”就是某種抽象觀念的實現),因而一切變革不僅不超出資產階級統治的范圍,而且資產階級社會本身成為一切變革的范本。歷史在抽象的人中的確是“終結”了。
現在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例如列寧和毛澤東)都是從辯證法的革命的、批判的精神上提出,從辯證法的精髓、矛盾的對立統一上解決個性、共性關系的,而決不是從“常識”或“經驗”上去討論這一問題的。所謂從常識上看問題,就是依賴感性直觀,把個性、共性的統一視為當然的,把“普世價值”的存在視為當然的,以為僅靠經驗和直觀就能解決個性、共性的統一問題。實際上,“常識”眼中的共性,往往只是不同事物最為表象的“共同點”(如男人都有胡子、女人都有辮子一類),并沒有涉及問題的實質,即對“普世價值”做具體分析,揭示其存在或不存在的的社會歷史根據。其實,事物的本質往往隱藏在現象的背后,僅靠經驗難以把握;歷史的規律往往隱藏在事實的背后,僅靠經驗難以發現;普遍的觀念往往不能還原為感性存在、僅靠經驗難以證否;如此等等。這充分說明哲學史上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長期爭論不休并非空穴來風,沒有唯物辯證法及其核心對立統一規律的奠立,根本無法超越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爭論。更為根本的是,沒有唯物辯證法,就無法打破“思辨的抽象”和“感性的直觀”這個二律背反,無法沖破資產階級社會“抽象性”思維的桎梏。
列寧曾把“必須具體”概括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 ,但是,要做到具體,首先要創立能夠“具體分析”的世界觀、歷史觀和方法論,以及相應的概念、范疇,這就是唯物辯證法、歷史辯證法及其基本范疇,最為主要的是“生產關系”、“工人階級”、“共產黨”等核心范疇。有了生產關系的概念,人類社會的矛盾運動規律才得以發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這一社會變革的源泉才得以揭示,對于不同社會形態的區分以及深入每一社會形態的具體分析才得以可能。有了“工人階級”的概念,超越資本主義社會的人類解放才有了現實的實踐形式,沖破資產階級社會“抽象性”的具體分析才有了實踐的歷史主體,批判資產階級“普世價值”才有了實質性的具體內容。有了“共產黨”的概念,真正區別于一切舊式政黨的、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最高政治形式才得以確立,工人階級作為自為階級和歷史主體的領導作用才得以實現,足以與資產階級世界觀抗衡的共產主義思想體系才得以實踐。可見,“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不是任何人、任何思想體系都能做到的,其實質就是實事求是。它是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階級世界觀的特質和活的靈魂,其鋒芒所向,直指資產階級社會的抽象性,根本顛覆了作為“普世價值”的資產階級思想統治。因此,“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用工人階級世界觀的具體分析顛覆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抽象性中,確立了一個原則,就是用現實的普遍性化解抽象的普遍性。以否定“普世價值”就是背離人類文明大道為由頭指責共產主義,并不是什么新名堂,早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初,資產階級思想家就提出“存在著一切社會狀態所共有的永恒真理,如自由、正義等等。但是共產主義要廢除永恒真理,它要廢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產主義是同至今的全部歷史發展相矛盾的。”什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普遍形式?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看來,原始社會解體以來,與資產階級蓄意制造的自由正義的普遍性幻覺相比,階級斗爭要比它更具有普遍性,而且這是歷史真實的普遍性。他們就此而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這種責難歸結為什么呢?至今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而這種對立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是,不管階級對立具有什么樣的形式,社會上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剝削卻是過去各個世紀所共有的事實。因此,毫不奇怪,各個世紀的社會意識,盡管形形色色、千差萬別,總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運動的,這些形式,這些意識形式,只有當階級對立完全消失的時候才會完全消失。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因此,必須用階級分析取代“普遍正義”的幻覺,用共產主義世界觀取代形形色色的非無產階級世界觀。支配人們頭腦的不是“永恒的自由正義”觀念,而是階級意識和統治意識;推動人們創造歷史的不是“普世價值”理念,而是促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不斷得以解決的實踐活動,其主體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先進階級。在徹底顛覆唯心史觀制造的關于普遍觀念的幻覺后,問題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提法。
顯然,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理想信念和“普世價值”的幻覺是根本對立的。工人階級的解放必須擺脫抽象的普遍觀念的束縛,“讓思想沖破牢籠”,決不是否定理想信念的作用,更不是否定工人階級的解放要求所具有的道義力量,以及其可以獲得最廣泛認同的世界歷史意義,但這不是“普世價值”,而是以科學世界觀為指導的理想信念。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唯物史觀對于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之上,建立在剩余價值學說對于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科學再現之上,建立在科學社會主義對于工人階級歷史地位及其解放條件的準確把握之上,因而不是虛幻的想像,而是真實歷史必然性的認同。“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生產力和由它創立的財富分配制度,已經和這種生產方式本身發生激烈的矛盾,而且矛盾達到了這種程度,以致于如果要避免整個現代社會毀滅,就必須使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發生一個會消除一切階級差別的變革。現代社會主義必獲勝利的信心,正是基于這個以或多或少清晰的形象和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印入被剝削的無產者的頭腦中的、可以感觸到的物質事實,而不是基于某一個蟄居書齋的學者的關于正義和非正義的觀念。” 我們從中不難得出結論,缺乏“真”的道義力量是軟弱甚至有害的,“真”和“善”的統一才能真正贏得群眾,才是真正不可抗拒的力量。
我們在今天如何搶占“道德制高點”?
科學社會主義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具有道義性,無疑占據著道德制高點。但是,由于道德的吸引力來自其崇高和完美的理想性,其震撼力來自其超越個人的本能和功利目的的奉獻精神,不是個人經驗所能完全把握的,因而道德和科學二元論的格局,不僅有社會的需求,也有其學理上的依據。崇尚抽象普遍價值的人往往會自認為很崇高,因為他們具有道德批判性和對于超越現狀的追求;而把道德實證化、經驗化的則往往容易陷入對于現存事物的崇拜,成為維護現狀的保守派。這也是今天一些朋友對于批判“普世價值”心里不踏實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我們還只能在道德理想主義和道德實證主義之間進行選擇,那就說明其本身還沒有達到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高度,因而需要認真領會馬克思主義是如何通過克服科學與道德的二元論而占領道德制高點的。
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根本顛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話語的成功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顛覆的實質不是簡單否定意識形態(包括其人類性話語體系)的作用,而是要科學闡釋意識形態,揭示意識形態與階級利益訴求的內在一致性,為建立更加真實有效的價值引導體系、歸根到底也是更能贏得最大多數人真正認同的思想體系奠定基礎。馬克思主義對于意識形態的破解,概括起來就是把流行的、占統治地位的思想觀念還原為統治階級意識,并探討人類解放過程中的思想解放的條件。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破除意識形態的普遍性幻覺方面,既不是以幻覺的再制造應對幻覺,也不是簡單否定普遍性觀念、棄用普遍性話語,而是走意識形態和科學相統一之路,用新的階級意識對抗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在這一方面最為重要的發現,就是形成了以“現代無產階級(或工人階級)”概念為核心的新世界觀。
馬克思在其思想形成之初就提出,德國解放的實際可能性“就在于形成一個被戴上徹底的鎖鏈的階級,一個并非市民社會階級的市民社會階級,形成一個表明一切等級解體的等級,形成一個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難而具有普遍性質的領域……社會解體的這個結果,就是無產階級這個特殊等級。” 他和恩格斯在后來的長期研究和實踐中,越來越清晰地表述了下述思想:“現代的大工業,一方面造成了無產階級,這個階級能夠在歷史上第一次不是要求消滅某個特殊的階級組織或某種特殊的階級特權,而是要求根本消滅階級;這個階級所處的地位,使他們不得不貫徹這一要求,否則就有淪為中國苦力的危險。另一方面,這個大工業造成了資產階級這樣一個階級,它享有全部生產工具和生活資料的壟斷權,但是在每一個狂熱投機的時期和接踵而來的每次崩潰中,都表明它已經無力繼續支配那越出了它的控制力量的生產力;在這個階級的領導下,社會就像司機無力拉開緊閉的安全閥的一輛機車一樣,迅速奔向毀滅。”
工人階級這一概念的形成,不僅為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實踐力量,而且使這一學說占據了真正的道德制高點。就理論創新而言,“工人階級”科學性和道義性相結合的典范。毫無疑義,工人階級概念首先是一個科學概念,是充分依據了經驗事實并完全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科學抽象。工人階級概念依據了以下四大客觀事實:一是工人階級是隨著大工業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擴張而形成發展的,是體現社會化大生產這一新生產力的新生階級;二是工人階級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與生產資料失去了直接聯系的階級,因而其“解放”的方式不是直接占有生產資料,而是以“聯合起來”的方式擁有生產資料,是體現了新生產關系的非傳統意義上的階級;三是工人階級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化的勞動者階級,這意味著它可能形成階級意識,擺脫對于統治階級的思想依附,由自在階級成為自為的階級;四是工人階級經歷了異化勞動的嚴酷磨練,不僅是災難深重的社會群體,也是堅忍不拔、紀律嚴明的可組織力量。但是,工人階級概念賴以成立的四大事實都不是“僵硬”的經驗事實,而是過程性的、在歷史中不斷顯現的趨勢,這樣,工人階級的解放事業就是與歷史進步相一致的正義事業,因而其又具有超越現狀的價值導向性和贏得人心的道義力量。
因此,在今天搶占道德制高點,關鍵在堅持作為工人階級自我意識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首要的是構建社會主義的核心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真正成為挑戰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精神力量,就在于它在立足于揭示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同時,形成了可以指導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的思想體系和話語體系。它能有效地解釋廣大人民所關注的幾乎所有重大問題,使不同階層的人都能從中獲得歷史的方向感。強烈反共的布熱津斯基也不能不承認:“共產主義不僅僅是對人們所深切關注的問題的一種情緒激昂的回答,也不僅僅是自以為是的仇視社會的信條,它還是一種通俗易懂的思想體系,似乎對過去和將來都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見解。……因此,共產主義對于頭腦簡單和頭腦復雜的人都同樣具有吸引力:每一種人都會從它那里獲得一種方向感,一種滿意的解釋和一種道義的自信。” 不難看出,搶占道德制高點的關鍵是占領歷史制高點,只有掌握了未來,才能掌握群眾。馬克思在談及這點時曾斷言:“19世紀的社會革命不能從過去,而只能從未來汲取自己的詩情。它在破除一切對過去的事物的迷信以前,是不能開始實現自身的任務的。”
就道德震撼力而言,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高于資本主義,就在于其落腳點是高于資本主義的共產主義,其批判鋒芒直指資本主義時弊(兩極分化和人的異化)。這樣,它就能提出比資產階級在其革命時更為徹底、更能抓住人心的口號,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把資產階級消滅封建階級特權的要求,推向了消滅階級本身,使之成為工人階級的自覺追求。“從消滅階級特權的資產階級要求提出的時候起,同時就出現了消滅階級本身的無產階級要求——起初采取宗教的形式,借助于原始基督教,以后就以資產階級的平等論本身為依據了。無產階級抓住了資產階級的話柄:平等應當不僅是表面的,不僅在國家的領域中實行,它還應當是實際的,還應當在社會的、經濟的領域中實行。尤其是從法國資產階級自大革命開始把公民的平等提到重要地位以來,法國無產階級就針鋒相對地提出社會的、經濟的平等的要求,這種平等成了法國無產階級所特有的戰斗口號。” 我們今天就某些階段性目標而言,或許也可以說“民主”等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但是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更高階段看,民主絕對不是目的,而只能是手段。隨著階級消滅,國家消亡,民主也將消亡。正因為如此,就目前看來在共同追求的某些價值,其實也蘊含著極大的差異,存在著不同的實踐方式和路徑選擇。
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才能把流行的資產階級話語改造為符合工人階級和人民大眾利益的訴求,才能在流行話語中建立自己的話語權。對于流行的普遍性話語一概排斥不行,無條件接受更不行,唯一可行的是通過自身的核心話語對其重新加以解釋。恩格斯對于資產階級“人權”的修正可視為一個范例。他提出,“消滅階級是我們的基本要求,不消滅階級,消滅階級統治在經濟上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我提議不用‘為了所有人的平等權利’代之以‘為了所有人的平等權利和平等義務’等等。平等義務,對我們來說,是對資產階級民主的平等權利的一個特別重要的補充,而且使平等權利失去道地資產階級的含義。” 可以說,能否對流行的共性話語做出與自身核心話語相一致的解釋,是衡量一個思想體系的創新力和滲透力的重要尺度。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本身就包含著對于共性話語的再解釋。這種再解釋的前提是堅持高于共性話語的自身核心話語,否則,就可能在對共性話語再解釋中被對手所同化。例如,如果離開“消滅階級”去談自由,就無法正確解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論斷,就會陷入自由主義的陷阱。
可見,占領歷史制高點的關鍵是科學闡釋歷史規律,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話語就是對歷史規律的表述。“普世價值”迷惑人的一點,就是它似乎也有對于未來的某種承諾。在關于兩種未來的斗爭中,我們不能以幻想應對幻想,而只能以真理打破幻想。工人階級在其早期,也曾借助各種空想社會主義表達自身的要求,然而建立在幻想超越之上的新社會,終究只能是資本主義的各種翻版。“靠幻想來對共產主義所作的預見,在實際上只能成為對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預見。” 需要指出,在當時,是理想主義高揚的年代,人們并不懷疑歷史的未來和進步的趨勢,因而思想分歧就集中在是科學地還是幻想地表達這種歷史規律上。
我們今天處在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今天的特點是世界范圍內的歷史感的模糊并由此而導致的生活意義的喪失,是理想和道德源泉的枯竭。“在晚期現代性的背景下,個人的無意義感,即那種覺得生活沒有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的感受,成為根本性的心理問題。我們應該依據對日常生活所提出的道德問題的壓制來理解這種現象,但它拒絕任何答案,‘生存的孤立’并不是個體與他人的分離,而是與實踐一種圓滿愜意的存在經驗所必須的道德源泉的分離。”。 正是現實中道德源泉的匱乏,使得“普世價值”有可能成為一種替代品,以滿足人們的幻想需要。抽象人性論之所以受到追捧,就在于它能暫時滿足人們的幻想需要。因此,今天的爭論就不僅是科學與幻想之爭,同時還是科學信仰與自我麻醉間的較量。我們在不斷深化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中,要特別注重總結我國的實踐經驗,用生動豐富的感性事實,激發人們的理想熱情,堅定社會主義的共同信念。這才是對“普世價值”作了釜底抽薪式的批判。
本文轉自少年中國評論 www.youngchina.org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