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不容多黨政制
河清
當今之世,據說歷史已經“終結”。自由主義民主的多黨政制,據說最終贏得凱旋,從此將普行于全世界。“民主化”大潮,先是席卷蘇東歐,最近十幾年,一些以玫瑰、橙色、郁金香等美麗鮮花顏色命名的革命,把烏克蘭、格魯吉亞和吉斯吉爾斯坦,也卷入“民主世界”。
如今,“民主”大潮的輿論又洶涌包圍了中國。國內知識界甚至執政黨內,也出現了與之相呼應的要求“政治改革”,呼吁實行多黨制民主。
世界被簡單地一分為二:一邊是民主,另一邊是專制、極權。一邊代表了善和進步,另一邊代表了邪惡和落后。
中國實行了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政制,被認為是“封建專制”。半個世紀以來主政的中國執政黨,繼續中央集權的政制,也被稱為“一黨專制”,直接等于“落后”“不現代”,必欲改之革之而后快。普遍的觀念是:唯有西方現代多黨制,才是人類最先進的政治制度。
在中國實踐了兩千多年、被充分證明符合中國民意國情的中央集權政制,正面臨被顛覆的危險。
中國的大一統中央集權政制真是“落后”“過時”的政治制度么?
每一種政治制度,背后都有一種文化。
中國文化從《易經》 的八卦四相二儀終歸太極的宇宙模式開始,一直是“一元性”思維定式的文化。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紛紜,肇始于一,又終歸于一,也是同樣的“一元性”思維定式。
這種一元性文化思維表現在政制形式上,是大一統中央集權模式的長盛不衰。從秦始皇“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一直到滿清,到民國再到新中國,兩千多年來,無不實行大一統中央集權的政制模式。這不是一種偶然,而是受中國一元性文化制約的歷史必然。
事實上,實行中央集權,是中華民族經歷了血與火的浩劫之后作出的智慧選擇。中國人很早就明白了有無中央集權的利害福禍。
東周時期,由于周天子地位衰落,形成一種天下無“共主”的局面。由此,天下大亂,戰爭頻仍,生民涂炭。整個將近五百年的東周即春秋戰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不計其數的戰爭的歷史。據統計,戰國248年間,大小戰爭222次。所謂“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
正是在這個中國歷史上最戰亂、最慘痛的時期,中國哲人們徹悟了擁有大一統“天下共主”的好處。只有大一統中央集權,才能給國家帶來繁榮,給社會帶來安定,給人民帶來幸福。幾乎當時所有的思想家,都以不同的說法,向各自的主人進獻統合中國、一統天下的謀略。他們很早就理解了,政治上的大一統定于一尊,符合宇宙秩序,符合天理人情。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保ā独献印と耪隆罚?/p>
孟子引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天下“定于一”。(《孟子·萬章上》)
墨子建議天子“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
管子曰:“使天下兩天子,天下不可治也。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治也。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治也?!保ā豆茏印ぐ匝缘诙罚?/p>
《禮記》也有:“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保ā抖Y記·曾子問》)
到了漢代的董仲舒,大一統中央集權更已經成為中國政治思想的天經地義了:“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春秋繁露》)
中國人很早就用最樸實無華的日常自然現象,比喻一個國家不能有兩個國王,一個家庭不能有兩個父主,就像天上不能有兩個太陽,一山不容二虎一樣。
天無二日是天道,地無二王是人德。天道人德,天人合一,是謂道德,宇宙人世的最高道德。
在中國,政治需要一元性,需要大一統中央集權,道理非常簡單,非常淺顯。中國老百姓人人都懂。只要不迷信西方多黨制,誰都能懂。
中國辛亥革命,中國人第一次迷陷于憲政共和的民主化浪潮,學習西方政治制度,革了皇帝的命,成立了民國,以為中國可以跟西方一樣不再“君主”行“民主”了。結果呢,哪有什么“民主”?一個皇帝倒下了,無數個軍閥冒了出來。民國成了“戰國”,最終仍然走向了中央集權。只是不再集權于一君,而是集權于一黨?,F代中國人迷信西方政治制度,自毀自宮以求脫胎換骨,卻付出了千萬人的犧牲(內戰),換來一個“一黨制”的結果。
辛亥革命的所有政治成果,僅僅是以一黨制(一黨主政)取代了一君制。
皇帝制已被徹底毀棄。歷史與做人一樣,走錯一步就無法回頭。當年鼓吹憲政“改革”最積極的康有為、楊度、嚴復等人,發現“民主”變成“民無主”,天下大亂時,回過頭來想恢復帝制時,為時已晚。
但歷史還將繼續,中國還將繼續存在。
一黨主政制是中國新形式的大一統中央集權。黨天下是君天下的現代延續。一黨主政,符合中國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千年政治傳統,符合中國一元性的文化思維定式。
一黨制不是罪孽,就象君主制也不是罪孽一樣。關鍵看它是否符合特定的國情民意。君主有只想到自己利益的獨裁暴君,有號稱“朕即國家”的絕對君主,也有把自己福祉與人民利益結合在一起的“開明君主”。中國歷史上大部分皇帝們,都懂荀子“水之載舟,水之覆舟”的箴言,以民為本,以“為民” 為最高政治要義,應稱得上開明君主。至少當得上伏爾泰等西方啟蒙思想家所稱頌的“開明專制”(despotisme éclairé)或“合法專制”(despotisme légitime)吧。中國的皇帝遭遇“相權”和“士權”(文官集團)的制約,還有“帝軌”的約束(中國的皇帝要“作之君,作之師”,皇帝不僅是政治領袖,還要做人民的道德表率),皇權常常受到很多限制。隋文帝嘆曰:“朕貴為天子,而不得自由!”嘉靖皇帝想廢皇長子另立太子,遭到群臣拼死反對,只能以罷工抗議,26年不上朝!明穆宗向戶部要30萬兩銀子花,結果大學士張居正給以臉色,以軍費吃緊為由,只能給10萬兩。可見,中國的皇帝不可以為所欲為,很不那么“獨裁”。盡管易中天對西方“共和”的描述有些癡人說夢,但他說“集權未必專制,專制未必獨裁,”還是有道理的。(1)
一黨制也未必“專制”。專制(despotisme)按伏爾泰的定義是:“專制政治,乃君主不守法律,任意剝奪人民生命財產的政治?!保?)說得太清楚了:衡量一個君主或一個政黨是否專制,就看他是否“為民”,是否為人民謀利益,為人民創幸福。如果一黨制能以“為民”為最高宗旨,并付諸實踐,就不能說是“專制”。
葡萄牙的撒拉扎爾(Salazar)尊崇憲法,但明確反對多黨議會制。他搞一黨制,從1933年一直執政到1968年。他的一黨制如果不為人民謀利益,不可能執政這么多年。日本自民黨也幾十年主政,幾乎形同一黨制。
中國共產黨執政半個多世紀,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民族獨立,軍事自強,經濟建設令人矚目,不能稱之為“專制”。
中國老百姓認同誰打天下誰坐天下的道理。這新中國是共產黨打下的江山,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毫無問題。目前遠不能說中國執政黨天命已盡,非要被多黨制取代不可。
中國的中央集權一黨主政,如果一定要對應西方政治術語,最確切的應是“政治中央集權主義”(centralisme politique)。這是一個中性詞,可以非常準確地傳達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傳統。
在退讓的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有限度接受“專政”(dictature)的概念?!皩U币辉~,中國一度也用得理直氣壯,所謂“無產階級專政”。西方歷史上有羅馬皇帝的專政,有英國克倫威爾專政,法國雅各賓派的專政。“專制”一般不“為民”,而“專政”卻可以“為民”。為民的專政——集中政治資源,以較高的行政效率為人民謀福利,有什么不好?這次“專政”的中國政府調動十萬軍隊和各路隊伍,高效組織抗震救災,與 “自由”“民主”的美國,新奧爾良市遭受卡特里娜颶風襲擊,救援遲緩,幾乎成了無政府狀態的人間地獄,實有天壤之別。
新加坡也在李光耀的人民黨“專政”下,治理得國泰民安。韓國在軍人樸正熙的“專政”下,社會獲得長足的改善。他強制推行的“新村運動”,大大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狀況,縮小了城鄉差距,善莫大焉。
當然,中國式的大一統中央集權,對于西方文化來說,確實是一種異端,甚至邪惡。因為西方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元紛爭的文化。
中國是“天無二日”,而西方的政治天空上,長期掛著兩個太陽:君王與教皇。君王與教皇同時對西方社會行使著權威:“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所謂“政教分離”。只是在非常晚近的現代,上帝才把人世間的事物都托給愷撒管。亨廷頓認為,這種國王和教會權利的分離,“極有助于自由在西方的發展”。(3)
亨廷頓歸納了西方文化的八個特性:古典遺產、天主教與新教、語言多樣性、政教分離、法制、代議機構和個人主義,還有一個主要特征,就是“社會多元”。
亨廷頓說,“歷史上,西方社會呈高度多元化”。西方社會并不是到了現代民主社會才變得多元,而是它本來多元。西方文化之為西方文化,即上述西方文化的八個特征,早在科技物質“現代化”之前就已定型。
在我看來,西方社會的多元,至少可分為四元:君王,教會、貴族、市民。在英國,是貴族強大限制了君權。在法國是國王擁有“絕對君權”,削弱了貴族。這四元中,沒有任何一元可以把另外三元徹底消滅,盡管后來坐大的市民這一元在某種意義上“通吃”了另三家,但也沒法徹底吃盡,還得妥協。除了法國鬧大革命走極端砍了國王的頭,西方相當多國家的市民當政都作了妥協,與國王搞君主立憲,還要保證貴族的權益(英國貴族們舒舒服服掌控著上議院)。只有這樣,把憲法或法制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市民階級才能最終保障自己的權益。
這樣一種多元的社會,是西方文化特有的。亨廷頓認為,西方文化這八個特征的組合(combination),是西方獨一無二的(unique),非西方國家是學不過去的。非西方國家試圖實行文化的“西方化”,只會導致“文化撕裂”,從來沒有成功過。
正是與這樣一種多元社會相匹配,西方產生了政治多元性的議會政制。英國早在1265年便有了倫敦議會。法國第一次由“教會、貴族、市民”參加的“三級會議”,也在1302年召開。英國的議會和法國的三級會議,都是君王與貴族、教會、市民政治分權的結果。
貝爾納·科特萊(B. Cottret)在《大革命鏡子中的英國》一文中,稱孟德斯鳩看錯了英國政制的實質,把英國實際上的“三制并存”(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 的混合政制,說成是“三權分立”。(4)
政黨政制也首創于英國。政黨原本是作為組織競選的工具,與“民主” 概念本無關系。(5)多黨政制與“民主”口號掛鉤,乃是二戰以后的事。多黨政制與其說體現了“民主”,不如說是代表了政治社會利益的多元性。它是西方多元文化的自然產物。
這種多黨制得以在西方實行,還有一個根本的先決條件,是西方多元社會政治力量之間長期有一種“妥協的傳統”。
1215年簽訂的《大憲章》,這部被稱為“英國第一部憲法”的文件,是英國國王與貴族的妥協。1689年的《權利法案》,則是英國市民與國王的妥協。此前英國市民階級砍了英王查理一世的腦袋,自己來當政,結果弄出了一個克倫威爾專政,還比不上國王的統治。最后想想自己當政不怎么樣,麻煩又靠不住,還是有個國王比較好。于是請了一個外姓——荷蘭執政奧倫治親王到英國來當國王,史稱“光榮革命”,創立了君主立憲制。因此人們完全可以說,西方政治發明“憲法”和“憲政”,本身就是多元政治勢力之間妥協的產物。議會不正是君王與貴族、市民們協商搞妥協的地方么?
其實,西方是最崇尚以武力、暴力壓服人的,所謂“強者就是法律”。但是西方歷史上,政治地理長期分裂,社會長期多元爭斗,沒有一個君王、貴族、教皇、或市民能將西方社會大一統起來,哪怕在一個民族國家之內。最后只有大家妥協。只有各方妥協,用各方簽訂的“社會契約”(法律也)來約束各方,才能保障各方的權利和自由。像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那樣的國際條約,也是歐洲經歷30年宗教大戰,各方瀕于毀滅,打不下去了,才坐到一起談妥協。所以,西方政治的“妥協”,是被迫的。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西方的法制和憲政,不是什么性質高尚的“文明成果”,而是一種好爭好戰、社會多元、被迫妥協的結果。
法國思想家雷蒙·阿隆在《民主與極權》里,把法制+妥協感作為西方“多元憲政制”的根本特征,并申明:“多元憲政制,只有‘良好使用妥協’,才能良好運行?!保?)阿隆把“妥協”作為西方多黨政制的根本特征之一,非常精辟。
中國文化不能容納多黨政制,首先因為中國文化是長期大一統中央集權,沒有西方那樣的社會多元性;第二,中國政治文化也沒有西方政制的“妥協”傳統。
中國只有“正名”的傳統。在“名分”的大是大非問題上,絕不妥協。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痹诿謫栴}上,中國人毫不含糊。
中國政治的名分,就是“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币词悄阒?,要么是我王,決不可能你我兩人或大家一起“聯合共主”。項羽和劉邦一起推翻了秦朝,除非一人向另一人稱臣,必然是兩人擺開戰場,一分高下??谷諔馉幒?,蔣介石和毛澤東也都不相信西方式聯合政府,雙方都沒有妥協,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像這樣的雙雄或三雄爭霸、互不妥協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數不勝數。
在臣民的層次上,只要有名分,今天所謂“政治確當性”(PC),或者雙方在名分上是平等的話,那必定爭個你死我活,毫不妥協。中國人的窩里斗,聞名于世。
90年代海外“民主運動”人士,歐洲派與美國派準備在紐約搞大聯合。結果誰都想當主席誰都想當部長,互不妥協。最后演成一場大鬧劇,聯合不成反作鳥獸散?!熬ⅰ鄙星胰绱?,遑論民眾。
馬立誠在《歷史的拐點》中,也痛感中國歷史缺乏“妥協精神”:“喪失利益的一方不妥協,得到利益的一方也不妥協,都不讓步?!薄皩α㈦p方都陷于你死我活、魚死網破的斗爭哲學之中”,(7)致使歷史上許多變法歸于失敗。唐代“二王八司馬”中的王叔文、韋執誼、劉禹錫、柳宗元,都在處理政事和相互關系上缺乏妥協。北宋的歐陽修公然對抗多次下詔“戒黨朋”的宋仁宗,寫出《黨朋論》,不與皇帝妥協。王安石的“新政”與司馬光的“舊黨”之間,互不妥協,反復全盤否定對方,先后經歷四次180度大反轉!
中國人只重名分(“你憑什么?”),不善妥協,是中國難行西方多黨政制的根本文化制約之一。
最后想指出,中央集權制不是一個落后的事物,而是一個非常先進、非?,F代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可謂人類大多數政治制度演化的一種必然,有點類似經濟的發展會走向壟斷——經濟中央集權一樣。
行政管理的中央集權(即黃仁宇先生所說的“數字化管理”),乃是所有現代國家的根本特征。
中國在兩千年前就已實現“政治中央集權”,和一定程度的“行政中央集權”,標志了中國人政治智慧的早熟。人類歷史上諸多大帝國,如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蒙古帝國之所以不能持久,正是因為缺乏有效管理的政治和行政中央集權。西方只是到了建立現代民族國家,才實現行政中央集權,和相當程度的政治中央集權:執法權獨大,或執法權和立法權事實上的二而合一。(參閱《民主的烏托邦》第二章法英美“民主”)
現代中國是政治和行政的中央集權高度合一,顯然可見。而現代西方是行政中央集權,政治中央集權則開始于一黨競選成功上臺執政之時,暗藏在多黨制和三權分立的游戲后面,一般人不易察覺。
反過來,多黨政制也不是人類政治制度的唯一選擇。多黨制甚至在西方文化內部的天主教國家,也運行得不盡人意。阿隆指出,天主教的專權因素,與多元憲政制多有抵牾。(8)在天主教傳統深厚的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多黨議會制扎根維艱。意大利產生法西斯極權主義,西班牙有佛朗哥專政,葡萄牙有撒拉扎爾專政,并不是偶然。戰后法國第四共和國,多黨議會制把法國搞得幾乎政治癱瘓。最后戴高樂將軍出山,推出頗具“君主制”意味的第五共和國總統制,搞“政治的中央集權”,才讓法國擺脫政治機器的困境。
所以人們沒有理由鄙視中央集權制,迷信多黨政制。(9)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中國人在政治上高度崇尚中央集權一元性,在宗教上卻非常多元寬容,信奉多神論、泛神論甚至無神論。而西方人在宗教上高度崇尚一神論,在政治社會上卻呈現多元性,信奉多元憲政。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政治、宗教上取向相反,其實很正常。這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沒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
如果有人奉勸西方人,你們的一神論很“專制”,應當相信“多神制”,這與指責中國中央集權一黨主政是邪惡的“專制”,應當改為多黨制,是一樣的荒唐。
中國應當意識到自己的民族性和文化特性,理直氣壯地承認自己“政治中央集權主義”。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國情民意,中國人的良知或實踐理性,都要求中國實行“政治中央集權主義”。中國人應當好好經營中央集權的一黨主政,努力探索一黨主政的經驗和教訓,為中華民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出真正的政制創新。
我以為,政治的本質不在于采用什么樣的政體形式,而在于當政者是否“為民”,是否“仁政”“寬政”。真正為人民謀福利的政黨,無論是多黨制還是一黨主政,都具有完滿的政治合法性。中國的政治傳統,一直貫穿著“為民”的最高要義,體現了高度的理性和智慧。
大一統中央集權制,是中國古老的政治歌謠。那親切而熟悉的曲調,早已深入中華民族的骨髓,化為中國人的血液。盡管這古老的曲調,如今已換了西方政黨制的新詞,但中央集權的古調依然無法改變。
中華民族必將哼唱著這一古老的曲調,去實現真正的民族復興。
注釋:
(1)易中天:《帝國的終結》,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第48頁
(2)伏爾泰:《古今歷史》。轉引自朱謙之《中國哲學對歐洲的影響》,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第293頁。
(3)Samuel P. Huntington: Le Choc des Civilisations, Editions Odile Jacob, Paris, p.72
(4)轉引自拙著《民主的烏托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第65頁。
(5)參閱《民主的烏托邦》第一章“多黨制與民主風馬牛不相及”一節。
(6)Raymond Aron: Démocratie et Totalitarisme, Gallimard, 1965, pp.85,87
(7)馬立誠:《歷史的拐點——中國歷朝改革變法實錄》,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103頁。
(8)Raymond Aron: Démocratie et Totalitarisme, Gallimard, 1965, p.170
(9)臺灣目前的多黨制既尚未定型,又未見優越性,不足為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