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斗爭哲學”、“競爭雙贏”和“制度萬能”三種思維模式
作者:老田
和“競爭雙贏”的思維模式相比,“斗爭哲學”既承認社會是處于競爭中間,肯定人們的利益之間存在一種互為消漲的關系,同時又認為這個矛盾在自發狀態下只能是自我擴大和激化,只能是在有人承擔“斗爭成本”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扭轉不利局面。精英階層和平民階層之間的矛盾是由精英階層主導的,其性質是呈現“對抗性”還是“非對抗性”,首先是取決于社會資源分配上的緊張程度(物質財富充分涌流可以把精英階層和平民階層的矛盾緩和下來,呈現非對抗性),競爭的后果則直接取決于精英階層和平民階層之間的力量對比不均衡狀況。在人均資源不足的社會,精英階層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總是傾向于把掌握在精英階層手里的政治權力、經濟權力和文化權力作競爭性運用,權力對平民階層而言總是呈現一種“排斥性”,在這樣的社會里,社會階層矛盾是無法自動緩和的,精英階層的力量的壯大總是意味著排斥平民階層的總實力的壯大,社會矛盾的發展趨勢只能是“一分為二”而不可能是“合二為一”。精英階層和平民階層之間矛盾的性質,是決定于經濟資源分配的緊張程度如何;而精英階層和平民階層之間的競爭后果,則決定于力量不對稱和信息不對稱性。
與“制度萬能”的思維模式相比,斗爭哲學不承認有一種可以自動調節矛盾的機制能夠自動運行,斗爭哲學認為必須要有人為爭取利益而承擔適當的成本和風險。斗爭哲學有兩個核心內涵:一是承認社會處于競爭和矛盾狀態,二是不認為矛盾可以無成本地得到解決;合起來的隱含判斷是社會矛盾性質不總是處于“非對抗性質”,因此斗爭就不能放棄,也必須有人為解決矛盾而承擔成本和風險。因此,為了取得有利于平民階層的競爭后果,就必須要在力量和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要有先鋒黨那樣的組織和領導核心來起作用,把平民階層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以期在力量對比上平衡精英階層所固有的優勢地位。一個國家的政治權力、經濟權力和文化權力總是掌握在精英階層手里,作為一個一般的規律,越是人均可分配資源不足的窮國,精英階層手里掌握的三種權力的份額就越高,為了達成對精英階層的力量相對平衡,就越需要對平民階層進行“斗爭”動員和組織。
在毛澤東思想中間,是要求共產黨人作為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作為先鋒黨成為群眾的組織和領導核心,主動承擔為多數人謀福利而與精英階層斗爭過程的成本和風險。說到底,斗爭哲學認為共產黨人率先承擔領導群眾進行斗爭的風險和成本,這個斗爭哲學既是一種對社會矛盾性質的認識,同時也是一種對解決社會矛盾的實踐主張。
“競爭雙贏”理論認為社會確是處在競爭之間,也會出現少數人聚斂過多財富和剝奪多數人的問題,但是他們認為這是歷史不可逾越的階段,也不存在另外的路徑,社會發展只能由少數人來推動,因此把財富聚斂到少數人手里是必要的,多數人的命運只能是等到少數人把歷史推進到新的階段之后才能解決,因此這個理論在中國的現實中間,常常產生人們所熟悉的各種主張,例如把國企先搞垮再瓜分的“吐痰論”,改革需要犧牲工人農民的“代價論”,在理論基礎上最喜歡援引斯大林總結的“歷史五階段不可超越論”,或者根據作為這個認識基礎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論”“補課論”等等。這些理論的起點和歸宿是:少數人最大限度地聚斂社會財富和權力是正當的,因為歷史進步的鑰匙就在精英階層手里,多數人是歷史進步的消極因素,甚至上負擔和拖累,競爭雙贏理論肯定精英階層壟斷財富和權力是歷史合理的,這是戰略層次的認識;為了說服多數人接受這一點同時肯定少數人推動的歷史進步的好處,必然要還給大家,這是為精英主義服務的意識形態策略和戰術層次。
最經典表述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實現共同富裕?!闭f到底,這句話是歐美日發展進程的一個粗俗的總結,因為歐美日處于全球金字塔的頂尖,可以通過不公平的價格(以論斷價格對競爭性價格)貿易大量攫取外部資源,使得國內可供分配的經濟剩余急劇增加,從而緩和了國內矛盾,精英階層和平民階層之間的矛盾呈現“非對抗性質”。特別是,歐美日諸國,由于剩余大量流入,資本積累順利,最終出現資本過剩和勞動力短缺的競爭態勢,使得剩余分配相對有利于勞動者一方;而且歐美日的精英階層發現不必剝奪平民階層的生存利益,也能實現自身的富裕發達,因此在運用權力的時候不是那樣地表現出“高度競爭性”,權力對多數人也不是單純表現為“排斥性”。結果在這樣的分配相對均衡的現實中間,出現了教育和社會福利方面“非常公平”的進步,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階級結構,呈現“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社會,社會的政治力量對比在經濟資源分配相對均衡之后,也實現了政治力量對比的相對均衡。因此歐美日諸國的社會矛盾呈現“非對抗性”和“力量對比相對均衡”現實中產生的思想資源,常常被中國精英們引進到階級矛盾“對抗性”非常突出的中國來,要中國的平民階層也對精英階層的領導“一百個放心”,并以此去反駁“斗爭哲學”對平民階層的啟蒙。大體而言,競爭雙贏和制度萬能,是歐美日諸國物質財富分配關系緊張程度被大幅度緩和的前提下,精英階層和平民階層的矛盾呈現“非對抗性”的現實中,部分可以說得通。
制度萬能理論與競爭雙贏理論差不多,但是這一說法首要肯定的是矛盾可以在一個好的制度下,自動得到解決。否定制度調處的是人們之間相互沖突的利益,而利益競爭關系永遠不會出現對抗性的矛盾,不會導致權力和利益集中帶來的對多數人的結構性剝奪,因此所有問題都只可能是制度問題,根據精英們的考察認定,這樣的制度套餐是在西方國家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關鍵制度是政治民主化和經濟私有化。在私有化理論基礎上,與競爭雙贏理論完全一致;在政治安排上,他們喜歡給每個人一張選票,一張票能不能解決多數人的問題,那就聽天由命了。制度萬能的錯誤在于不問社會階層的矛盾是否具有對抗性質,而簡單地認定制度不會受到精英階層的反對,把一切問題僅僅歸結為制度,而忽視了人本身的意志作用,特別是作為制度制訂和執行者的精英階層的意志左右。除了忽視作為競爭意志存在的階級本能作用之外,制度萬能還在技術層面有重大錯誤,看重表面上很公平的“一人一票”,嚴重忽視政治博奕背后起決定作用的力量對比,精英階層的優勢和力量不會從未被選舉所抵消,而平民階層的意志和力量也從未在選舉中而得到有效的凝聚。
說到這里,就出現了斗爭哲學的一個根本性預設,競爭是以什么形式進行的,競爭的雙方力量對比如何?能不能通過“一人一票”去瓦解對多數人不利的力量對比?在這個方面,主張民主的人士基本上拒絕考慮力量對比的問題,更不認為少數人的優勢不受票決的威脅。而斗爭哲學則相反,認為人世間經由制度而調處的競爭結果,仍然反映的是力量對比強弱,因此要解決平民階層的不利地位,只能是通過先鋒黨把群眾組織起來去限制和削弱精英階層的優勢地位,而先鋒黨本身則有可能成為“出頭鳥”,受到精英階層的特別打擊,為此先鋒黨必須具有“五不怕的精神”。這樣的精神說到底,就是要有一個群體具備犧牲自己的小我利益,以作為多數人的組織核心,增強多數人的組織程度從而凝聚足夠的力量去平衡精英階層的優勢。
斗爭哲學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制度,有可能低成本地削減精英階層的優勢,避免精英階層聚斂過多的利益;還肯定任何有利于多數人利益的制度及其執行,都是與精英階層利益最大化目標相矛盾的,都必然會遭到精英階層的對抗措施,因此如果沒有人為此付出代價和成本,這樣的目的就不可能達到。所以斗爭哲學實際上是說,在力量對比不均衡的現實社會中,指望一種萬能制度是荒謬的,等于指望狐貍看見生病的小雞不吃還要改行去當醫生,斗爭哲學肯定沒有付出就沒有收入,而且這樣的斗爭成本有時還是很高的,甚至要以斗爭者付出生命和流血作為代價,這個代價最終也是由精英階層捍衛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意愿而決定的,斗爭哲學認為沒有平民階層的有組織力量運動,沒有精英階層在平民階層勇于付出斗爭成本的鐵的意志面前的妥協和后退,就不會有精英階層對多數人的“讓步”。換言之,斗爭哲學認為在精英階層和平民階層的矛盾處于對抗性的現實中間,一切對平民階層有利的競爭結果(包括制度),在付出“斗爭成本”之前是無法獲得的。
一般而言,小右派對自身的處境極端不滿,但是又不愿意承擔“斗爭成本”,所以就整天巴望著有一種不需要成本就能夠良好運作的制度,這個制度還要能夠自動限制精英們的掠奪優勢,好使自己的日子好過一點。既不愿意承擔斗爭成本,又不愿意日子那么難熬,“競爭雙贏”就成為小右派們的理想(他們自己認為這叫理性),制度萬能也因此得到小右派的熱烈擁躉,斗爭哲學則遭到他們本能的非難,問題在于:精英們既然優勢地位毫發無損,而且還隨著財富的迅速聚斂而在逐步加強,他們又怎么肯讓步呢?那不是要求精英們自己實現“非”經濟人化么?
個人網頁:xuezhe/laotian
二○○五年八月十三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