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民福利最大化
左大培
由于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今后中國將步入人均收入幾千美元的所謂“小康社會”。“小康社會”這一描述本身就說明,中國人并不想永遠停留在小康社會中,而是想最終進入經濟發達的富裕社會,把小康社會作為向富裕社會邁進的一個暫時的過渡。
建設一個和諧有生機的小康社會,就必須把廣大工人群眾當作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和依靠力量,以本國人民福利的最大化為經濟工作的目標,盡可能增加本國工人群眾長遠的收入。沒有增加本國GNP的GDP增長,對本國人民沒有任何益處。
和諧而有生機的小康社會,應當是靠技術進步而不斷提高工人群眾福利和收入的社會。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技術進步主要意味著增加勞動者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兩方面的重要原因迫使中國只能靠快速的技術進步來建設和諧而有生機的小康社會。
一方面,我們建設小康社會是為了憑借它健康發展而邁向富裕的工業化經濟。而當代的經濟增長理論和實際經驗都說明,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于技術進步,來源于人均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增加。因此,要成為真正的小康社會,就必須盡可能快地增加廣大工人群眾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這是使中國的小康社會富有生機的關鍵。另一方面,中國的社會經濟現實也迫使我們只能從加快技術進步上尋求經濟發展的出路。中國原公有制企業的員工、特別是國有企業的員工,一直享有比私營部門勞動者更好的生活待遇和勞動報酬。任何不從加快技術進步尋求出路的作法,特別是那些大幅度降低公有部門員工生活待遇和勞動報酬的做法,都必定會激起廣大工人群眾的強烈不滿甚至嚴重的社會動蕩,從而動搖執政黨執政的基礎。不僅如此,和諧有生機的小康社會還進一步要求改善全體工人群眾的勞動和生活條件,增加工人階級享有的權利和保障。同時,小康社會也是群眾自主爭取自己權益的社會。
要在當前的社會政治環境下保持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就必須對廣大群眾的要求作適當的因勢利導。否則,強行壓制將使整個社會陷入嚴重的分裂和內部沖突,并且更有可能帶來社會政治上的不穩定,甚至斷送長期的經濟發展。
一方面,我們是在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進入小康社會,另一方面,也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到來的。在這一浪潮中,我國有意識地采取了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這就使中國的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產品以巨大的力量向全世界、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傾瀉。這種勢不可擋的傾瀉之力同樣來源于中國農民工們低得驚人的勞動成本。以德國為例,中國農民工每單位簡單勞動的成本只是德國的三十到五十分之一。
許多人只看到低勞動成本造成的出口優勢對中國經濟的巨大好處,但是卻忽略了這種低成本出口在世界上造成的巨大反感。在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如紡織業、服裝業等)早已基本被低工資的后起工業化國家的進口產品擠垮,現在中國的低成本產品進一步摧毀西方發達國家仍然殘存的少數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不僅使一些企業破產,更造成了一些發達國家工人的失業,而且受打擊的往往是那些沒有特殊技能的最低收入工人。這在西方發達國家也加劇了已有的社會問題和階級矛盾。于是我們就看到了西方發達國家中出現一系列反對由中國進口的產品的事件,和針對由中國進口的產品而采取的種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我們可以從當前的各種事實中總結出一個深刻的相互關聯性:中國農民工所受到的惡劣待遇,不僅保證了國內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低成本,擠垮了城鎮的原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使大批國企職工經濟狀況惡化,而且造就了中國出口產品的超低成本,擠垮了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使發達國家的低技術工人失業。而中國城鎮國有企業職工的失業、工資水平的降低和勞動條件的惡化,又反過來增加了中國勞動市場上低技能工人的供給,加劇了勞動市場上的競爭,使農民工的待遇無法得到改善。
中國農民工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成了可能危及中國甚至全世界的社會穩定的最大問題之一。改善全體工人群眾的勞動和生活條件,增加工人階級享有的權利和保障,首先是增加農民工享有的權利和保障,改善他們的勞動和生活條件,已經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問題。
(摘自2004年12月30日《社會科學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