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換主編了,我們該怎么辦?
王 丹
《讀書》更換主編的風波已經持續一個月左右了,網上網下議論紛紛。仔細聽聽,無論是拍掌慶賀的,還是聲嘶力竭捍衛《讀書》的,看似不同,聲音卻相似得很,無非就是圍繞“左右”啦,“讀不懂”啦,要爭論個結論,看看主編是不是撤得應該,撤得其所。即使是烏有之鄉的討論會,很多的發言,說白了,也不過是對《讀書》事件表個態。有意思嗎?
不管主編該不該換,反正已經換了。這場討論剛持續一個月,眼下還有點熱度。估計后兩期《讀書》面市,還會引發一兩波回響,大報小報還可以趁此機會炒作一番。然后呢?大家的熱情總會過去的。即使爭論出個結果,汪暉黃平同志勞苦功高,應予翻案,又怎么樣?他們能回到《讀書》繼續主編嗎?就算他們回去繼續主持《讀書》,又怎么樣?就作數“新左派”與“新自由主義”的對決中贏了一仗吧,又如何?
最重要的問題是:一個獨立思想的空間面臨危險,我們應該做什么?真正關心愛護《讀書》的人,都應該把質問指向自己,問一問,我為爭取思想的獨立做過些什么,以后應該做些什么。
《讀書》主編雖然撤換,但編輯大多數仍是原班人馬。在未來的編輯工作中,他們完全可以繼續在三聯現有的體制內努力保持《讀書》的獨立空間,這些努力成功不成功,要依靠今后《讀書》的作者們。我們還為《讀書》寫東西嗎?寫什么樣的東西?目的是什么?
再退一步,《讀書》被體制收編了,再也發不出獨立批判的聲音了,那也不是世界末日嘛。真有那一天,我們這一代受《讀書》啟蒙成長起來的學生學者,除了群情激憤地聲討“新自由主義”、聲討三聯、咒罵體制,我們不應該接過《讀書》未能深入未能完成的任務,把應該討論應該深入的社會話題繼續下去嗎?我們如何開辟新的平臺,推動思想的解放而不是思想的禁錮,讓批判和建設的聲音從封閉的象牙塔中傳播到更廣大的人群?如果有人創建了這樣的平臺,我們這些所謂的知識精英,愿意不愿意,準備不準備,暫時放下手中關系到評職稱加工資分房子的專業寫作,寫幾篇深入淺出的文章,為這些新的思想空間和言論平臺的成長壯大貢獻一份力量?
反省《讀書》事件,分析和理解原因,是必要的,但,這不是目的本身。這是我們確定下一步應該做什么的前提條件。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需要一大批學生學者去做。我很遺憾,烏有之鄉一整天的討論,卻很少涉及這個最重要的問題:《讀書》換了主編了,我們該做些什么?我該做些什么?
好在,這些問題,什么時候問,都不晚。
2007年7月27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