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與評 7-3)
小米高粱:卑微職業的憂傷
——評《突然消失的外賣員阿林》
-1
一位名叫“西貝”的作者,寫了一篇《突然消失的外賣員阿林》;用五千字的篇幅,向廣大讀者展現“外賣員”這個職業的悲喜。
不同于類似題材的“血淚控訴”模式,這篇文章的文筆相當樸實、平淡。整篇文章,沒有任何“苦大仇深”、“非人待遇”的字樣,卻把“憂傷”、“抑郁”的氣氛鋪滿讀者的整個身心。
-2
“阿林”是在北京工作的“外賣員”。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細節來看到這位“北漂”的生活:
“阿林”的勞動強度:
“中午和晚上大概一共要來回跑24趟,一次大約送15份飯菜,一個來回20分鐘。這意味著阿林每天八個小時騎著電瓶車要在十公里的范圍內,送180份左右的飯菜。”
“阿林”的作息時間:
“一般情況下阿林七點半起床,八點半到黃金周上班,九點半左右吃完午飯,然后開始一天的工作,往附近十公里內送各式蓋飯。下午四點左右吃完晚飯,一直送外賣到九點左右。阿林曾笑著說,自己也是八小時工作制,只是加班沒有加班費而已。”
“阿林”的工作風險:
“阿林抱怨著霧霾天騎車多么危險,但是,沒有霧霾的冬天,北京的大風可以把人推倒,最危險的時候就是拐彎,風一改變方向,開著高速檔逆風行駛的電瓶車很容易失控摔倒。
干送外賣這一行的,哪有沒摔過跟頭的呢?
把袖子擼起來的阿林低頭示意我看他胳膊上的傷疤。他說這樣燒餅大小的傷疤身上還有。都是摔倒擦傷的。”
“阿林”的健康狀況:
“阿林的胃病是飲食不規律造成的。正常吃飯的點正是他送外賣的高峰期,所以外賣員吃飯只能早早地解決,或者送完外賣再吃。有時候太忙,就餓著餓著沒了食欲。資深的外賣員們都會買一些健胃消食片備著,他們并不是為了緩解積食,而是餓過了頭,健胃消食片可以減輕身體對遲來的飯菜的排斥。”
-3
“阿林”花費大量時間、面臨受傷風險、承受胃病折磨,從事外賣工作;他的收入情況是什么樣子的呢?
“現在阿林每月3000塊底薪,每送一份外賣得到2毛錢分紅,可一旦被顧客投訴了就會被倒扣3塊錢。
阿林說他每次都恨不得把投訴的客人打一頓,他覺得自己從來都是笑呵呵地給人送飯菜,對于那些送遲了一會兒的人,他還會反復低聲下氣地道歉。盡管這樣,還是有差評投訴。尤其是遇到壞天氣的時候,投訴的人就更多。”
“阿林”在情感上受到的傷害有多深?
“他說這份工作遲早會把他逼瘋,讓他做出些后果嚴重的事情。同樣平凡的顧客總是把他當出氣筒,只要遲到一會兒他就會挨罵,還不能還口,一旦被顧客投訴到店里他就會被扣三塊錢。而三塊錢,阿林靠15次外賣分紅才能賺到。
阿林說,同一時間那么多人點外賣總得一個一個送吧!可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才是重要的那一個,應該是第一個吃到外賣的人。
最近北京的霧霾越來越嚴重,咳嗽不止的阿林覺得不能再繼續做這份傷肺傷胃傷心腸的工作了。”
深圳市的一位網友深有同感:
“我們的服務行業有個很大的問題:一是法律沒有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國人沒有契約精神,但是享受服務的意識卻要跟歐美接軌。可人家是市場經濟(正確翻譯叫法治和自由市場),所以有那個心沒那個命,強扭的瓜不甜,最終苦的是普通的工作人員。一味地強調服務顧客要百分百滿意,但是福利工資非常低,出了矛盾怎么負責等等問題都是下面的人去背。”
-4
外賣店鋪的老板用這樣苛刻的制度和待遇對待手下的員工,老板是否發了橫財、腰纏萬貫呢?“阿林”說:
“光外賣他和阿華每天就送出去350份左右,一份飯菜賺8塊錢,那么外賣每天就有2800元的賺頭。但是阿林又搖搖頭說,這樣一間門面的房租也高得嚇人,利潤一大部分都貼了房租,逼著老板用下等的材料賺錢。”
可見,老板也沒有掙到多少錢(但肯定比員工掙得多);錢的大頭都被“房東”拿去了。至于“房東”是不是還要向更上一級的“爺爺”納貢,那就不知道了。
-5
“阿林”最終辭職了。他是怎樣辭職的呢?
“阿林最后走的時候把店里收銀臺的抽屜撬開了,不過里面的錢還不夠他沒結算的那一個月工資,所以大春也就沒有追究了。”
我看到一些人的評論,對“阿林”的這種做法頗有微詞。我卻認為“阿林”的做法是最合理的。
在各種“社會底層職業”中,老板普遍不簽勞動合同,押半個月到一個月的工資。當勞動者辭職的時候,往往不能順利要到被押下的工資。
有時老板會推脫說自己沒有錢,等有錢的時候再給錢;更有甚者,直接說“我不認識你”。
即使勞動者去做“勞動仲裁”,也無法啟動程序。勞動者沒有證據能夠證明自己一直在為老板工作;他們的工友不會為他們作證的,除非這些工友想要丟掉工作。
何況,半個月到一個月的工資,大多只有一千多元,甚至只有幾百元。維權的成本是遠遠高于這個數字的;但是,拿不到血汗錢,是不公平的。
于是,類似“阿林”這種“自己動手”的方式,反而是最合理的方式。
-6
作者在短短五千字的篇幅中,刻畫出“外賣員”行業生態圈的一角,把需要涉及的方面全都涉及到;卻又保留“故事”的可讀性,不讓整個故事顯得生澀、說教意味太濃。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寫作功底。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為了寫作此文,多次與“阿林”交流。由于“阿林”有工作要做,“阿林”的老板也不滿意作者經常找自己手下的員工閑聊,也若明若暗地阻礙交流的進行;因此,作者是經過多次訪談才搜集到足夠多的素材,來動筆寫作的。
好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長期的調研和積累而成就的。
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需要不厭其煩地做好調研和積累的工作。如此,才能夠“厚積薄發”,做到“于無聲處聽驚雷”。
(2016-3-27 三門峽)
附:西貝小說《突然消失的外賣員阿林》網址
http://renjian.163.com/16/0308/17/BHLCIMM4000153N3.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