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游戲的規則
摘自《巴菲特陰謀》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2009年,美國全年的平均失業率在10%以上,成為1948年開始調查失業率以來最高紀錄。占美國約65%-85%的人口的中產階級大量背負的原本風險較低的優級貸出現大量違約,2009年第三季度,繳款逾期60日以上的優質房貸已經比前一年增至83.8萬戶。隨著實體經濟的衰退,2008以后的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狀況并未像一些經濟學家所宣稱的一樣在好轉而是仍然在不斷惡化。
那么金融危機的根源元到底是什么呢?
巴菲特之所以是世界首富,靠的他所持有的股票價值的不斷提升,或者說,金融資產價值的不斷提升。“所有這些證券實際上都只是代表已積累的對于未來生產的索取權或權利證書,它們的貨幣價值或資本價值,或者象國債那樣不代表任何資本,或者完全不決定于它們所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金融資產其實是一種債權,即獲取未來收入的權利。
收入則是用貨幣或錢來衡量的。現代經濟的核心就是賺取貨幣的競爭。很多人以為,錢就是美元、人民幣或者其他幣種。其實貨幣是一種游戲規則。貨幣的本質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信用關系。信用就是大家都默認的一種協約,一個人手上擁有的錢代表別人對你的債務。所有的信用關系都有資產作為抵押,比如中央銀行所發行貨幣的資產抵押是政府未來的稅收。廣義地講,只要你的資產可以輕易地轉讓給別人,都具有貨幣的屬性。股票、債券以及各種金融衍生品,只要能夠輕易賣給別人換取美元或者用來作抵押品,都可以算作廣義貨幣。但是,只是國家發行的貨幣,所有人都會承認,流動性最好。整個現代經濟的核心就是以信用關系為基礎的貨幣體系與金融體系。
因此,現代社會的基本規則就是看誰賺錢多,誰賺的錢越多誰在這個社會就越有地位。在這個以錢為綱的社會中,人們辦企業、做生意、交朋友,甚至讀書學習都是為了錢。金錢成了人們活動的主要目的與追求。對于那些巴菲特這種大富翁來說,賺取金錢的活動更是成為一種數字游戲。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變成了和血緣關系、婚姻關系近似的一種游戲規則。而這種游戲規則讓錢成了一種工具,一種支配別人、占有社會資源的工具,一種權力分配的工具。有了錢就可以支配別人,你買了一臺電腦其實不過是買了各種物質資源和電腦生產工人的勞動而已。正因為如此,美女才會哭著喊著要嫁給有錢人,其實她不過是嫁給了金錢所具有的對別人的支配權,而沒錢的人則是被支配者。現代經濟的規則就是如此。
巴菲特這種超級富豪階層所擁有的貨幣以及廣義的貨幣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我們不妨設想這樣一個縮微的社會:有1個房地產老板雇傭了100個工人,這100個工人可以建造120套住房。如果老板給這些工人發的工資正好可以購買100套住房,那么老板就擁有了剩下的20套住房。對于老板來說,資本投入是100套住房的價值,資本回報是120套住房的價值,賺取的利潤是20套住房,因此老板的資本回報率是20%。但是,這種情況表明,始終有20套住房賣不出來,這就是生產過剩。要解決生產過剩,老板給工人發的工資正好可以買下120套住房,此時,老板一無所獲,利潤為零。
作為這個老板既要獲取利潤,又要將所有的住房都賣出,只有一個把法,老板除了開房產公司以外,還要開辦一個銀行。銀行借出可以購買20套住房的錢給工人,此時,老板不僅獲得20%的房產投資回報,還可以收取工人借錢的利息。巴菲特的錢就來自于利息,這就形成了食利者階層。如果工人還清貸款,那么又回到了原來的情況,利潤降低為零。因此,巴菲特這樣的食利者階層和直接生產的企業無論如何都必須要讓工人始終負債累累,只有這樣才能既然可以獲取利潤和利息,又不會發生生產過剩。這就導致了金融泡沫與經濟泡沫。可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狀況會越來越嚴重,要維持利潤,只能不斷吹大金融泡沫與經濟泡沫,皆大歡喜的局面不會永久持續。這是因為,金錢不能代表真正的財富,真正的財富源于不斷增長的工農業生產,而不是金融資產的增加。那些股票、債券、期貨期權等各種金融衍生品所代表的財富可以輕易地蒸發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