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止于……?
凱斯.桑斯坦《謠言》序
王紹光
互聯網時代,謠言無時不在。在我下筆寫這篇短序時,網上便充斥著諸如“廢除粵語”、“泉州即將地震”、:“數百架戰機飛越青島”、“全國房屋空置數量達6,540萬套”之類的謠言。其實不僅中國如此,各國皆然。否則,奧巴馬總統新任命的白宮信息與監管事務辦公室主任、原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斯坦也不會對謠言在美國大行其道的狀況憂心忡忡,寫下《謠言》一書了。
值得注意的是,西文中的“謠言”(rumor)一詞與中文中的 “謠言”意思不盡相同。在西文中,“謠言”是指在人群中傳播的未經證實的說法,它可能為假,但也未必不真,這是一個外延十分廣泛的詞。[1] 中文比較豐富,相關的詞有 “傳言”、“流言”、“謠言”與“讒言”等,內涵各有差別?!皞餮浴笔侵行栽~,它不一定沒有根據?!傲餮浴笔菦]有根據的傳言,朱熹稱之為“浮浪不根之言”(《詩經集傳》卷七),但它不一定是有意制造出來的。“謠言”不是一般的流言,而是有意制造出來的流言,但不一定都是壞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與“迎闖王,不納糧”便是經典的例子?!白嬔浴弊顕乐?,它特指毀謗、陷害他人的謠言。如此說來,“謠言”在西文中意義有點太過寬泛,而中文語境中的“謠言”往往指向后兩種情況,是嚴格意義上的謠言。實際上,桑斯坦書中列舉的例子也多屬后兩種情況。
謠言殺傷力很大,不管是對個人、群體、還是整個社會。《離騷》中一句“衆女嫉余之蛾眉兮,謡諑謂余以善淫”記錄了屈原對謠言的憤懣;李白那句“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表達了對謠言的驚恐。謠言曾是古代宮廷政治的利器。翻開《二十四史》,滿紙都是 “讒枉”、“讒計”、“讒殺”、“讒害”、“讒陷”、“讒惡”、“讒詆”、“讒構”、“讒訾”、“讒毀”、“讒詬”、“讒嗾”、“讒誣”、“讒愬”、“讒誹”、“讒諂”、“讒戮”、“讒謀”、“讒謗”、“讒鑠”,讓人不寒而栗。謠言也曾是改朝換代的推動器。從陳勝、吳廣起義到辛亥革命,哪一場重大的歷史變革沒有謠言的影子?
關于謠言,也有些近乎謠言的說法。比如“謠言止于智者”的說法十分流行。實際上,歷朝歷代、古今中外,在信謠、傳謠方面,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所謂“智者”往往更甚于目不識丁的所謂“愚者”;在造謠方面,他們更是主角。又比如,有人斷言只有在民智不開、公眾的現代科技知識和人文知識普遍低下的條件下,謠言才會肆虐。實際上,現代以來,尤其是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謠言的數量以及它們傳播的范圍與速度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還有人說,謠言止于信息公開和社會開放,而他們心目中社會開放、信息公開的典范就是西方國家。如果真是這樣,西方大量有關謠言的研究豈不是無的放矢(相反,中國在這方面幾乎沒有系統的研究)?桑斯坦這本書就表明,美國不僅不具有謠言的免疫力;相反,它是一個謠言充斥的國家,尤其是在危機時刻與選舉期間。他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于提醒讀者,謠言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簡單化的思維只會妨礙對它的理解與化解。
這本書試圖從三個方面解釋為什么人們會信謠、傳謠(很可惜,這本書完全沒有討論為什么有人會故意造謠)。第一,在認知上,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尤其是在不確定性很強的時刻。無論社會有多么開放、信息有多么公開,也不可能使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事實的真相。因此,所有人都可能相信那些聽起來似乎合理的謠言,包括所謂“智者”。第二,在心理上,所有人都有情感,也包括所謂“智者”,他們會憧憬、困惑、憤怒、厭惡、仇恨、嫉妒、懷疑、恐懼、自信、自卑、無聊。同樣,在不確定性很強的時刻,各類情感尤為強烈。這些感情因素會大大增加人們信謠與傳謠的幾率。第三,在立場上,所有人都有偏向,難以用不偏不倚的方式處理信息,尤其是所謂“智者”。面對相互沖突的信息時,偏見使人們更愿意相信與自己立場一致信息,哪怕它們是謠言;偏見也使人們更愿意質疑與自己立場相左的信息,哪怕它們是真相。
如果謠言不但與事實相關,而且與情感、偏見也相關,那么遏制謠言的方式就未必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簡單了。有人以為,只要不藏著掖著,及時公布事實真相,謠言就會不攻自破了。但桑斯坦告訴我們,這樣做不一定有助于遏制謠言的傳播,反倒可能強化對錯誤觀點的堅持。還有人認為,只要保障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謠言的外衣就會很快被一層層剝掉,使它失去插上翅膀、蠱惑大眾的基礎。但桑斯坦引用大量研究證明,信息交換的結果很可能是強化已經存在的觀念,對遏制謠言傳播毫無幫助。
如果僅僅靠擺事實、講道理未必有助于遏制謠言,那么還有什么別的辦法嗎?桑斯坦提出兩個替代方案,一是法律途徑,迫使謠言的制造者與傳播者為自己的行為承擔一些法律責任,用增加造謠、傳謠代價的方式阻遏造謠、傳謠。例如,紐約已通過立法來懲治散布有關銀行金融狀況謠言的行為。二是文化途徑,人們逐步形成一種文化,了解互聯網上大量的信息未必可靠,并對謠言保持警覺,不輕易相信互聯網上流傳的東西。不過,這兩個替代方案也不是沒有潛在的危險。法律途徑可能產生“寒蟬效應”,傷害言論自由;文化途徑可能妨礙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導致不信任文化。
由此看來,對令人厭惡的謠言,桑斯坦并沒有提出一套完美的解決方案,他只是告訴讀者,面對各種不甚完美的方案,“選擇權就在我們自己手中”。這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2010年8月8日星期日
香港吐露灣
Cass Sunstein, On Rumors: How Falsehoods Spread, Why We Believe Them, What Can Be Don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9); 凱斯.桑斯坦《謠言》,中信出版社,2010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