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讀書交流

王紹光:民主四講(連載之一)

王紹光 · 2009-05-05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民主四講(連載之一)

王紹光 

   
………………………………………
    《環球視野》編者按: 相當一個時期以來,國內不少媒體都在反復宣傳和贊美西方的民主、自由和憲政,把這些東西看成“普世價值”而加以神化,已達到癡迷的程度,并蒙蔽了不少人。
    其實,對西方的民主自由和憲政民主的本質不但馬克思主義經典大師早有精辟論述,西方一些其他的思想大師也有不少深刻論述,他們運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從不同角度,對西方民主自由和憲政民主的歷史進步性及其歷史局限性,特別是其存在的問題、弊端及其虛偽性進行了透徹的剖析。但是,在近年來國內的政治氛圍下,知識精英不允許對西方民主自由和憲政說半個“不”字。這些精辟論述很難見諸媒體,已為人們所淡忘了。
    近二、三十年來,隨美國率先進入第三科技革命,社會主義又處于低潮,知識精英認為“歷史已經為美國民主模式所終結”,只有美國是世界的救世主,美國的民主自由和憲政模式是世界共同的文明發展大道,似乎已成為順者昌、逆者亡的浩蕩的歷史大潮。
    歷史真的是要這么走下去嗎?美國民主自由憲政真的這么完美無缺,一用就靈嗎?其實,在世界各地有不少國家的知識分子和人民早已開始對美式的民主產生了懷疑甚至堅決抵制。世界各地的華人學者也不斷有人堅持獨立思考,不作迎合附會的文人,對美式民主憲政做出了深刻準確的剖析,其對西方的真實歷史描述的可信度和對西方民主的剖析的深度,是國內知識精英難以比肩的。
    香港中文大學王紹光教授的《民主四講》就是一部介紹西方民主真實發展歷史、當今現狀和本質的力作。《民主四講》一書資料豐富翔實、立論堅實有據、闡述清晰合理,不僅研究起點高,而且觀點客觀準確,毫無故弄玄虛,迎合俗流之處,堪稱是眼光、學識、立論皆佳的好書,國內其它相同題材書籍未及超越。
    《民主四講》還原了西方民主真實面目、真實歷史和真正本質,是一部近年來難得一見的講真話的好書,因此,我們向廣大讀者大力推薦此書,并從這一期開始,連載這本書。
…………………………………………

                                     前 言

    最近俞可平有一篇文章獲得廣泛的關注,題目是《民主是個好東西》。“民主”是個時髦的話題,我剛用Google搜索這個詞,有6300萬項相符的結果;用百度搜索這個詞,也能找到4100萬個結果,比“平等”、“公正”之類的關鍵同頻率高得多,顯然也更受人重視。恐怕絕大多數人都同意“民主是個好東西”。談民主無非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規范性的討論,其著眼點是“民主到底是好東西,還是壞東西”。如果好,為什么好?好在哪里?如果壞,為什么壞?壞在哪里?斷言、爭辯或推演“民主是個好東西”就屬于規范性討論。現在,這一類討論充斥了講堂、書店、報刊、互聯網,相當多的人都可以侃侃而談,說出“民主”的N條好處。他們對“民主”有一種玫瑰色的期待,似乎只要這個神奇的東西降臨大地,它將摧枯拉朽、蕩滌污流濁水,讓一切變得美好起來。即使是那些對此抱懷疑態度的人,往往也不會否認“民主”的終極價值。他們只是堅持,中國現在的條件仍然不成熟;假以時日,中國也終有一天會實現“民主”。
    不過,依據經驗材料論證“民主是個好東西”就不那么簡單了。首先,人們對“民主”的理解未必一致,而“名不正則言不順”。如果不同的人對“美”有不同的評判標準,卻異口同聲地歡呼“美是個好東西”,我們是否覺得有點奇怪?同理,當人們對“民主”有著不同定義時,他們說“民主是個好東西”,意義到底有多大?
    其次,作為一種政治體制,“民主”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而在頭2300多年,它一直被看作是個“壞東西”;直到最近100來年,它才時來運轉,被當作“好東西”。為什么“壞東西”會變成“好東西”?到底是什么發生了變化?是“民”的概念變了,還是“主”的方式變了,還是“民主”的外部經濟、社會環境變了?
    再次,如果“民主是個好東西”,為什么“民主”出現在某個歷史階段,而不是其他歷史階段?為什么“民主”出現在某些國家或地區,而不是其他國家和地區?這個“東西”的出現是否需要一定的經濟、社會、文化條件才會變成“好東西”?
    第四,“民主”概念是抽象的,民主政體是具體的,其存在方式(如選舉制度、政黨制度、立法—行政關系、中央—地方關系)千差萬別,也不可能與特定的經濟社會體制相分離。這樣便產生了“自由民主”與“社會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的差別,“議會制民主” 與“總統制民主”的差別,“單一制民主”與“聯邦制民主”的差別。即使退一萬步講,我們把各式各樣的“民主”都當作“好東西”,邏輯上,我們是否還應追問,哪一種“民主”更“好”一些,哪一種“民主”的問題比較多?
    第五,我們都知道,自稱“民主”的體制未必民主;其實,形式上看似“民主”的體制(如有定期選舉和多黨競爭)運作起來也未必符合民主的原則。例如,當“民主”這部機器的關鍵部件要靠金錢的“潤滑劑”來維持運轉的話,“民主”變成了“錢主”,那些看似“好”的東西還是真正的“好東西”嗎?
    最后,即使是民主最衷心的擁戴者也會承認,他們捍衛的“民主”未必完美;但其中不少人滿足于用丘吉爾那句“民主是最壞的政體,只不過其他政體更糟糕”。這絕不是真正的民主主義者應該采取的態度。如果滿足于一種“最不壞”的政體,我們是否能夠接受雅典那種奴隸制的“民主”、一百多年前歐美那種有產者獨享的“民主”?正確的態度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不同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下,應該不斷探索實現民主的新方式。那么,現實世界里已經出現了哪些可以將“最不壞”體制加以改善的新型民主試驗呢?我們是否應該不拘泥于現在大行其道的“民主”形式,探索更接近民主理念的、“更好”的政治體制呢?
    以上六個方面的問題不是規范性的問題,而是實證性的問題,其關注點是現實世界里的民主體制是什么?它們如何形成?如何運作?實效如何?這本小冊子分為四講,試圖以被當作楷模的成熟的西方民主(尤其是美國民主)為例來討論這些實證性的問題。第一講是民主的起源和演化,主要討論民主發展的歷史過程,探究為什么它會從“壞東西”變成了“好東西”?第二講是西式民主出現以及鞏固的條件,它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下得以鞏固?第三講是西式民主的機制與運作,分析有哪些機制支撐這類民主政體?這些機制是怎么運作的?第四講是西式民主的實效和反思,看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民主的理念,并探討有沒有實現民主理念的更好方式。這本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介紹,也不僅僅是為了贊賞;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對西式民主進行批判和反思。這一思路會貫穿在本書的始終,包括其內容的取舍、結構的安排等。

                            第一講 民主的起源與演化

    上面提到,民主并不是從一開始就被人看作“好東西”。恰恰相反,在過去兩千多年中,民主一直被認為是個“壞東西”,只是到了最近一個世紀,它才開始被當成“好東西”。第一講從民主的起源說起,探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演化?它希望回答如下問題:什么是民主?民主什么時候開始存在?它早期的存在形態有什么特點?20世紀以前古典的政治理論家怎么看待民主?現代的民主和早期的原始狀態的民主有什么區別?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變化?
  一 民主從何而來?
    “民主”這個詞在中文里面早就有,它要么指君主(如“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于成湯”,《書?多方》),要么指官吏(如“仆為民主,當以法率下”,《三國志·吳志·鍾離牧傳》),總之其含義與今天講的“民主”非常不一樣。
    我們今天使用的“民主”一詞源于希臘文兩個字,一個是δημοs(demos),意指人民或者是公民,一個是κρατοs(cracy),意指某種公共權威或統治。西文里的“民主”(δημοκρατια或democracy)就是demo加cracy,其含義是“統治歸于人民”或人民主權。更準確地說,由全體人民(而不是他們選出的代表)平等地、無差別地參與國家決策和進行國家管理,這是民主最原始、最簡單的含義。但是今天講民主時往往都背離了“民主”的原意,后面會談到今天的“民主”在哪些方面背離了人民主權的原旨。
    既然“民主”這個詞來自希臘文,很顯然,作為一種政治體制,民主發源于古希臘。
    從古希臘的地圖上可以看到,希臘是在愛奧尼亞海、愛琴海、地中海交界處,這里人流比較通暢,思想也比較活躍。在古希臘這片區域里,存在著數以百計的大大小小的城邦國家;每個城邦里,都有一小部分富人和很多窮人。當富人和窮人差距很大的時候,就會產生沖突、階級斗爭,甚至出現政治上的僵局狀況。在公元前6、7世紀的時候,很多古希臘城邦國家都有這種由于階級斗爭造成的政治上僵局的情況。有一些城邦國家當時就推翻了暴政,開始采取民主這樣一種政體,也就是由人民來進行統治。有證據顯示希俄斯島(Chios)早在前575-前550年之間就出現了公民的議會和大會,大概是第一個采取民主政體的地方。至于最著名的雅典民主,據記載出現于公元前508年,延續至公元前323年,也就是雅典城邦被馬其頓擊敗之時。
    講到“民主”,明確“民”的含義至關重要,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既然民主是“人民的統治”,民主就意味著“所有人的統治”。不管是過去還是現代,“人民”從來都不是數人頭,不是所有的自然人都屬于“人民”,只有“公民”的人頭才算數。那么在雅典,誰夠格當“公民”呢?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把“公民”定義為“有權參加議事和審判職能的人”,即一個人必須具備兩種權利才能叫公民:一種是作為陪審員他有權利參加審判,審判他人有罪還是無罪;一種是他有權利參加統治,或者他有權被人選為治理國家的官員。有權行使這兩種權利的人才叫做“公民”。問題是,什么人才夠格行使這兩項權利呢?有多少人可以行使這兩項權利呢?
    首先,只有年滿20歲的雅典男子才可能具有公民資格。年齡并不是唯一的限制,成年婦女就不具備公民資格。性別也不是主要的限制條件,男性的奴隸和外邦人都不是公民。年滿20歲的男子也未必都能取得公民資格,如伯里克利時期的法律規定,只有父母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能成為雅典公民。古希臘城邦數量很多,面積都不大,一不小心就成了外邦人。而只要父母一方不是公民,就別想成為公民了。雅典一共有多少公民呢?那時沒有人口普查,難以有個準確的數字。據估算,在不同時期,公民的數量介于3萬至6萬之間。那么,同期雅典的總人口是多少呢?估計在30萬至50萬之間。在雅典全盛時代,據測算,享有充分權利的公民總數約有4萬人,他們的妻兒約有5萬人。此外,還有4萬左右外邦人,以及35萬左右奴隸。不管確切的數字是多少,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公民人數在整個人口里面的比例是比較小的,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因此,雅典的民主僅僅是極少數“公民”享有的民主,是排斥絕大多數人的民主;雅典民主政治所謂“多數人的統治”實際上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極少數人的統治。無怪乎有學者(如當代西方以研究古希臘歷史著稱的M.I.Finley)認為,正是因為雅典是奴隸制發達的城邦,那兒民主才比較興盛。
    那么在公民之中,民主是如何實現的呢?雅典的政治體制非常復雜,其中最重要有三個機構:一是公民大會,是雅典城邦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另一個是五百人的議事會,是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政體的日常運作。第三個是民眾法庭。當然還有其他機構,比如行政機構、軍事機構等等。
    公民大會是雅典政體中最重要的機構,與今天的民主政體相比,它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特點。第一,它不是由公民選舉出來的代表組成的,而是全體公民都能參加的大會。為此,必須準備一個巨大的會場。據考古發掘推算,公民大會的專用會場普尼克斯(Pnyx)1期(公元前5世紀)可容納6000人;公元前400年左右經擴建后,普尼克斯II期可容納更多的人,一說是6500—8000人,另一說是14800人。第二,公民大會可以對關系到雅典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討論和表決,并沒有嚴格的“公”、“私”區別,既包括戰爭、條約、外交、財政、法律、流放等重大事務,也包括宗教、喜慶、擺渡等不大不小的議題。第三,公民大會是相當頻繁的,每年至少要召開40次大會,每次的會期是5個小時。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權在大會上發言,闡明自己的主張,并參與辯論和表決。雅典人把這一權利稱為“平等的發言權”。也就是說,每隔不到10天時間,雅典的公民就會聚集在一起,嘰嘰喳喳共商國家的大小事,并表決作出決策。現在很多學者反思西方的選舉民主,提出民主的出路在于商議式民主。其實在雅典民主中,商議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以前說“國民黨的稅多,共產黨的會多”,看來共產黨的“會多”與雅典式民主倒是有一脈相承的地方。第四,既然公民大會如此重要,它必須達到法定最低人數才能開會,一般認為,至少要有6000人來開會,這個會才是合法的,因為當時規定一些法律至少需要6000票方能獲得通過。如果參加公民大會的人太少,就派警察到各家各戶把人抓去開會。這說明,當時民主不僅僅是權利,而且是一種義務。在今天西方民主里面,民主往往更多的是一種權利,比如說投票權。在一些國家,自己愛投票就投票,不愛投就不投,所以投票率是非常低的。當然也有一些國家把投票作為一種義務,強制公民投票;這種體制安排的歷史沿革就可以追溯到雅典時期。總之,在4萬公民中,每次能有6000人參會可以說是個很高的比例。就參與的廣度而言,這是現代民主政治所無法比擬的。這才真正體現了“主權在民”的原則,雖然這個“民”是打了折扣的“民”。
    公民大會的規模顯然有點太大,也不是每天開會,因此需要一個常設機構。這就是雅典民主的另一個重要支柱,五百人議事會。它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政府首腦及其下屬行政機構,而只是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任何公民都有權經五百人議事會向公民大會提出建議與議案。五百人議事會最重要的職能是安排公民大會的所有議程,包括起草議案,預先審查提交公民大會的議案,召集并主持公民大會。對五百人議事會拿出來的方案,公民大會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絕或要求它進行修改。此外,在兩次公民大會的休會期間,議事會是大會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議事會每天都在雅典亞哥拉市集中的大會堂內召開會議,只有節日和不吉利的日子除外。據統計,雅典每年大約有75天節日和15天不吉利的日子,所以議事會每年至少要開260天會。
    那么議事會的500位成員從何而來呢?首先,當時雅典有10個部落,每個部落可以產生50位議員,加在一起就是500人。其次,這些議員不是選舉出來的,而是從年滿30歲的自愿候選人(當然必須是公民)中抽簽抽出來的。原始的抽簽方式是在預先準備好的罐子中放入與其席位相等的白豆和一定數目的黑豆,凡抽到白豆者為議員。公元前4世紀以后,抽簽石盤代替了抽簽罐。再次,和其他官員一樣,五百人議事會的議員任期是一年,不得連任,而且每個公民一生也最多只可以擔任兩次議員,其目的是讓盡可能多的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這與現代很多國家的議會被大量連選連任的議員“專業戶”占據形成鮮明對比。資料顯示,當時曾經兩次擔任五百人議事會成員的例子其實并不多。這就意味著,以30年為一代,每代人之中,大約15000人有機會直接參與管理城邦的日常事務。公民不僅參與政治生活,而且直接參與國家管理,這是現代民主難以比擬的。最后,當議員并沒有太多油水。最初,議員完全沒有津貼,純粹盡義務;后來,它才變成有給職。亞里士多德時期是每天5個奧波爾,而一個工匠一天至少可賺一個德拉克馬(一個德拉克馬等于6個奧波爾),熟練工更可賺到2至2.5個德拉克馬。所以,議員的薪酬不過是象征性的補貼而已,這一點也與現代代議士的高薪形成鮮明對比。
    為避免機構臃腫降低工作效率,議事會內部進一步以部落為單位設制十組五十人團,每組在一年十分之一的時間里(35天或36天)服務,輪流執掌雅典政務。十個部落擔任五十人團的次序由抽簽決定。當政的五十人團則每天抽簽選出一人擔任主席,其職責是全日待命以應付突發事件,主持該日的五百人會議;如果當日舉行公民大會,他也必須負責主持公民大會。主席的任職期限為一天一夜,不得延長,且一個公民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這種制度安排把“官員任期應盡量短暫”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
    在公元前400年前后,議事會又進行制度創新,設立了九人委員會。在公民大會或五百人議事會開會的日子,當值的五十人團主席以抽簽方式從其他九個部落各選出一人,再以抽簽選出其中一人為總主席。九人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檢查五十人團擬訂的議程。這種制度安排象征著議事會是全體公民的代表,體現了部落間的平等,因為九名成員來自另外九個部落,每一任主席團實際上包括了所有十個部落的代表。這有利于打破某一個部落對權力的壟斷,防止權力過于集中,哪怕這種壟斷只是短暫的。
    抽簽不僅在公民大會和五百人議事會的運作中至關重要,它也是產生其他官員的主要途徑。除了十將軍等少數需要專門才能的官員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且能連任外,其他所有官員均需從年滿30歲的公民中抽簽選出,沒有經驗、技能或財產資格的限制。不過,一切官員的報酬都是統一的,任期一年,且不得連任。抽簽不同于選舉,選舉看似機會均等,實際上偏袒占有資源優勢的人;而抽簽完全是隨機的,每一個人被選上的機會是同等的。
    雅典民主的第三個支柱是作為司法機構的民眾法庭,其體制特征也是一切由人民的多數說了算。當時沒有專業的法官,也沒有專業的律師。如果有人被指控犯了法,就要由200多位公民組成的民眾法庭來進行審判,他們既是陪審員,也是審判員,并且根據多數票來斷案。當時蘇格拉底由于不相信雅典人信奉的神,希望引進新的神,而且據說他還腐化年輕人,結果被陪審團認定為有罪,最后被判決死刑。從當時的記錄來看,有281人說他有罪,220人說他沒有罪;361人判他死刑,140人反對,最后蘇格拉底被處以死刑。所有30歲以上的公民都應該履行當陪審員的義務;如果他擔任陪審員耽誤了工作,減少了收入,就要進行一定的補償。這些陪審員也不是選出來的,而是隨機抽簽產生的。現代各國法院系統挑選陪審員往往延續了抽簽的方法。陪審員雖然不是專業法律人士,但他們的作用非常大,因為判斷一個人有罪無罪由陪審員來判斷,法官則是依據法律決定刑罰。
    除了民眾法庭外,公民大會本身也可以扮演特別法庭的角色。這就不能不提到雅典的陶片放逐法。這實際上是一種逆向選舉:誰被選上了,就會被流放。實施陶片放逐要經過公民大會兩次投票,第一次投票決定當年是否需要實施放逐,如贊成的公民達到6000人,則擇日啟動第二次投票,確定具體放逐何人。第二次投票時,投票者在選票——陶罐碎片——較為平坦處,刻上他認為應該被放逐者的名字,投入票箱。得票最多的人即為當年放逐的人選,放逐期限為10年(一說為5年)。被放逐者無權為自己辯護,須在10日內離開城邦。直到放逐期滿,被放逐者回城后,他的公民權和財產權才會恢復。陶片放逐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出現危及民主制度的個人權威,因此,“當選”的人往往是那些最具有聲望的人,如雅典著名政治家、軍事家阿里斯提德。據說在投票的當天,一個目不識丁的市民請求阿氏幫他在陶片上寫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阿里斯提德隨即問那個市民何以要放逐這個人,那個市民答道:“他沒有做錯什么,我甚至還不認識這個人;不過,我實在討厭到處聽到人們稱贊他為‘公正之士’。”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看到,雅典的民主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就民主的“民”而言,雅典的民主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那時能做“主”的“民”只是人口的極少數。另一方面,就民主的“主”而言,當時的“民”的確能在很大程度上做“主”。在1995年出版的《民主是個好主意》一書中,羅伯特·勃朗寧有篇文章討論“古代雅典到底有多民主?”他認為,“雅典人把整個國家都政治化和民主化了……雖然并不是每一個公民參加所有的會議,但是一般來講會有平均約6000人參加會議。人民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把決策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們大概可以同意他的判斷。
    如果將雅典民主與當代民主進行對比,就會發現今天民主中的很多東西是雅典民主中所沒有的。第一,雅典民主沒有選舉產生的政府,當時絕大多數議員和官員都不是選舉出來的,而是采用隨機抽簽的方式產生的。第二,雅典民主沒有代議制機構,因為它實行的是公民直接參與,而不是依靠少數代議士充當中間環節。第三,雅典民主沒有政黨,實際上,無論中外,最初“黨”都是個壞字眼,政黨制度剛產生時曾受到人們的廣泛質疑,大家都認為政黨不是一個好東西,直到20世紀上半葉才開始有人講政黨是民主體制必需的。
    雅典民主消亡后,其民主傳統便被中斷了。有人把在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27年之間出現的羅馬共和國看作民主政體,這恐怕缺乏理論和經驗的證據。
    共和體制的英文是Republic,原意是“人民的公共事務”。作為一個描述政治體制的名詞,說清它的確切含義并不容易。比較容易的是回答,共和制不是什么?君主制不屬于共和制。這一點在清末立志推翻帝制的義士仁人那里是很清楚的。共和制是否就是民主制呢?羅馬共和時代的人并不愿意采取“民主”這個詞來稱呼自己的體制。連本為希臘人,后來成為羅馬制度擁戴者的歷史學家波里比阿也對希臘城邦的民主制度相當厭惡,而他最推崇的是羅馬人那種吸收了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三種體制優點但據說又避免了它們缺點的混合政體——共和政體。這說明兩點:第一,當時認同羅馬共和國的人認為自己的體制與雅典的體制不同;第二,他們認為民主不是一個好東西,不肖與之為伍。那么,羅馬共和國到底是不是民主的呢?
    羅馬共和國的正式名稱是“羅馬元老院和人民”(Senatus Populusgue Romanus),主要由元老院、執政官、民眾會議三層機構組成。從羅馬共和國的名稱看,“元老院”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其成員是不同于“羅馬人民”的貴族階級。元老院名為咨詢機構,實際上掌握著廣泛的實權,是羅馬共和國最高權力之所在。它的成員只有300人左右,既不是抽簽產生,也不是選舉產生,并且實行終身制,“羅馬人民”對他們的進退沒有任何影響。兩位執政官是政府首腦,由百人組會議選舉并經元老院批準,任期一年,十年內不得連任,且全無薪俸報酬。不拿報酬聽起來很動人,這實際上剝奪了為生活而忙碌的廣大貧窮公民當選的資格。民眾會議并不是一個組織,而是有四個組成部分:區會議(Comitia Curiata),百人組會議(Comitia Centuriata),部族會議(Comitia Tributa),以及平民會議(Concilium Plebis),其作用都十分有限,且為貴族所把持。如百人組會議中“百人組”指的是一種投票群體。當時羅馬把人民劃分為193個百人組,它們依占有財產的多寡分屬六個階級。雖然名為“百人組”,它們不一定剛好由100人組成。貴族的組也許只有一百人,而所有財產達不到一定額度的羅馬窮人都被塞進了最后5個組。在很長時間里,第一階級(騎士與元老)就囊括了頭98個百人組,而百人組會議的投票并不是以公民個體為單位,而是以百人組為單位。這樣一來,貴族不需要其他階級的支持就可以穩居多數。此外,百人組會議以階級地位的高低來安排投票的先后順序,一旦有97票支持或反對,便停止投票。這就意味著,窮人組成的百人組很少有投票的機會。
    我們并不否認,在羅馬共和國的某些時期,公民參與有所擴展,但這并不妨礙元老院對整個國家的控制。因此,可以肯定地說羅馬共和國根本不是什么民主,而是貴族共和國。也許19世紀德國歷史學家特奧多爾·蒙森(Theodor Mommsen)的判斷更為準確。他認為,羅馬共和國開始是貴族制,后來變成了寡頭制。事實上,在過去100多年里,大部分歐美學者都對羅馬共和國是民主政體的說法嗤之以鼻。
    從羅馬共和國消亡直到18、19世紀這近2000年間,世界上不少地方都出現過某種形式的議會或某種形式的選舉。前者包括冰島的Althing,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Thing of all Swedes,愛爾蘭的Tuath,斯拉夫國家的Veche和Wiec,波蘭的Sejm,中世紀意大利、瑞士、佛拉芒和漢薩同盟的城邦,英國的議會等;后者包括6世紀以前依信徒的擁戴程度遴選基督教會的主教、由紅衣主教團選舉教宗、行會選舉會長、某些議會和城邦里的選舉等。這些議會和選舉也許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皇權、王權、教權、領主權,但議會幾乎毫無例外地由貴族把持,且多不具有立法機構的權力與職能;選舉幾乎毫無例外地成為極少數人的游戲。與其說這些是民主體制,還不如說它們是典型的寡頭制。我們這樣說不是苛求古人,而是要指出一個簡單的事實,有選舉和議會的地方不一定就是民主的。
    (《環球視野》摘自《民主四講》三聯書店出版)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再說掩耳盜鈴
  2.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3. 彭勝玉:公安部定性電詐存在嚴重問題,本質是恐怖組織有組織綁架販賣囚禁中國人口,強烈建議移交中國軍方解決
  4.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治著富人和窮人
  5.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6. 東南亞的宿命
  7. “鮮衣怒馬少年郎,誰人不識理塘王”
  8. 人民公社的廢除和農村生育率下降
  9. 焦慮富人走了沒有必要,走了天也塌不下來
  10. 把統一和特朗普吞并野心并列,是蠢還是壞?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7. 到底誰“封建”?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2.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3.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4.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5.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我們還等什么?
  9.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