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本是高山》被罵了,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為什么說有意思呢?因為對于這類主旋律電影,一般的批評都是嫌“煽情”得太過,嫌棄劇情太“主旋律”。比如吳京的電影《戰狼》,這樣一部激發愛國主義情懷的電影,票房也能排上中國電影史上最高,卻被許多人批評嘲弄,至今還有人戲稱吳京為“吳遠誅”。
可唯獨《我本是高山》這部電影,批評的角度卻是嫌電影還不夠“紅”,批評沒有展現出人物的黨性、人民性,批評電影充斥的是小情懷和小格局,這倒還是挺奇怪的。
《我本是高山》電影海報
怎么到《我本是高山》這部劇,畫風就變了,是這些影評人、這些自媒體的黨性覺悟突然就變高了么?恐怕不是吧。
你要說有沒有人在帶節奏?我不敢下定論。但大多數人估計都是亦步亦趨、人云亦云,別人這么評價這部電影,他們也跟著這么說。傳播學里有一個理論叫“沉默的螺旋”,意思就是說如果輿論場上有一種聲音占據主流后,那些反對者因為受到壓力,傾向于沉默,導致一種聲音越來越主流。
這恐怕是這部電影的主創們始料未及的。
說實話,我不相信主創人員沒有去張桂梅老師的學校采過風,這點專業精神他們應該還是有的。哪怕是沒有去深入了解、面對面和張桂梅老師吃住幾個月,但總看過張桂梅老師在央視的專訪吧?
張桂梅談共產黨人信仰
張老師多次接受央視采訪時,都毫不避諱地主動談到了“黨性”的問題,談到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比如張老師談到,在學校難以堅持下去的時候,她發現剩下的人中有6名是黨員,就在學校里面畫了一面黨旗,6名黨員在黨旗下宣誓。主持人還問她,一直撐著您的東西是什么?張老師回答,是共產黨員的信仰,是我對黨的承諾。
搞過文藝創作的人都知道,原型人物說的這些話、故事都是很生動的,但為什么電影里沒有采用這些生動的素材?很明顯是主創人員選擇性地忽略了。當然,加工創造倒也無可厚非,畢竟電影是藝術創作,藝術作品就可以合理想象、合理改編。
那么為什么創作人員選擇性忽略了這部分內容?歸根到底還是為了迎合受眾、迎合市場,迎合大眾的趣味。
張老師受邀觀看電影《我本是高山》
因為在你我每一個普通人的身邊,真正以共產黨人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的人不多了。注意,共產黨人≠共產黨員,共產黨員是一個身份概念,共產黨人是指真正有共產主義信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我們身邊的共產黨員可能有很多,但共產黨人還不多,那些類似江姐、焦裕祿等可歌可泣的共產黨人的故事已經很少出現了,以致于觀眾們不接受,或者說主創人員們“認為觀眾們不接受”張桂梅老師的黨性精神之源,創作者寧愿去杜撰“思念亡夫”這個相對“人性”的表達方式,回避了“黨性”的存在。
這是主創人員的錯嗎?也是也不是。但最根本的還是大眾的審美趣味在這里,是大家“錯”了。
加強黨性修養、為人民服務,現在我們許多人只在廟堂上說,在開會時說,在臺面上說,但私下里、在日常生活中,卻很少有人提,很少有人把黨性修養融入日常生活,仿佛生活中提這些就有點“怪怪的”。
什么時候生活中談黨性修養不再那么尷尬了,主旋律的電影就能拍得更理直氣壯了。
相關文章
- 從張桂梅校長到《我本是高山》,之二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藝
- 在現實的共產黨人中,確實存在著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人
- 不理解共產黨人的人,塑造不出真正的英雄形象
- 四評《我本是高山》:以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青年人
- 警惕別有用心的人揮舞“極左”的大棍企圖將社會主義引入歧途
- 三評《我本是高山》: 對批評的批評—為什么把一個基于偉大共產主義信仰的故事矮化為基于愛情的故事?
- 《我本是高山》與武訓傳是意識形態教育領域激烈階級斗爭
- 對《我本是高山》的爭論應該再激烈些,求得徹底澄清思想混亂
- 再評《我本是高山》:犯了幾個致命錯誤
- 譚吉坷德|從《我本是高山》讀懂胡錫進
- 評《我本是高山》:張桂梅支教的動力之源?
- 國產電影的氣質為什么越來越“猥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