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沒有信仰的人,想象不出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于是只能用小布爾喬亞的無病呻吟來支撐自己的敘事結構,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看到的電影里,絲毫看不到信仰所在!
一部主旋律的電影,為什么拍出人人喊打的名場面?我看到網友分析了各式各樣的原因,有提到與事實不相符,有提到與原型性別不符,這些細節性的東西還能說出一大堆,但我覺得,其實最核心的就一條:
這部電影的主創團隊,不信馬列信鬼神!
張桂梅的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她的信仰所在,這在她的紀錄片里講述得非常清楚,尤其是對江姐的崇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是信仰支撐著她走到今天,理解了這個,你就能理解,在電影點映的時候,張桂梅的學生說:
“如果信仰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我不知道《我本是高山》的主創團隊在現場聽到這句話時,作何感想?
一群沒有信仰的人,想象不出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于是只能用小布爾喬亞的無病呻吟來支撐自己的敘事結構,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看到的電影里,絲毫看不到信仰所在!
不知道的,還以為,支撐著張桂梅走下去的,是幻想中的兒女情長。
不信馬列信鬼神,這并不是一個罕見的現象,但奇怪的是,這樣的電影竟然能通過審核而上映,而且被樹為宣傳正能量的典型,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堪稱魔幻現實主義的巔峰之作!
相關文章
- 從張桂梅校長到《我本是高山》,之二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藝
- 在現實的共產黨人中,確實存在著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人
- 不理解共產黨人的人,塑造不出真正的英雄形象
- 四評《我本是高山》:以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青年人
- 警惕別有用心的人揮舞“極左”的大棍企圖將社會主義引入歧途
- 三評《我本是高山》: 對批評的批評—為什么把一個基于偉大共產主義信仰的故事矮化為基于愛情的故事?
- 《我本是高山》與武訓傳是意識形態教育領域激烈階級斗爭
- 對《我本是高山》的爭論應該再激烈些,求得徹底澄清思想混亂
- 再評《我本是高山》:犯了幾個致命錯誤
- 譚吉坷德|從《我本是高山》讀懂胡錫進
- 評《我本是高山》:張桂梅支教的動力之源?
- 國產電影的氣質為什么越來越“猥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少府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