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7日,法國諷刺漫畫雜志《查理周刊》位于巴黎的總部遭到武裝恐怖分子沖鋒槍襲擊。該事件至少造成12人死亡,包括2名警察和《查理周刊》的10名記者,另有11人受傷,其中4人重傷。據消息報道,死者包括周刊的主編以及三個知名漫畫家。當晚,法國總統奧朗德發表電視直播講話,宣布8日為法國全國哀悼日。
各方對事件的反應
國際社會對這一事件深感震驚。美國總統奧巴馬、英國首相卡梅倫、加拿大總理哈珀,歐盟、土耳其等方面都對襲擊事件表示譴責,阿拉伯國家聯盟也譴責了這一恐怖事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就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答記者問時說:我們對7日發生在法國巴黎的恐怖襲擊事件深感震驚并予以強烈譴責;中方向遇難者表示哀悼,向遇難者家屬和傷者表示誠摯慰問;中方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支持法方為維護國家安全所做的努力。奧巴馬譴責襲擊者,指出這一事件是恐怖行徑,并且表示對法國的支持。他說:“我們正同法國官員聯系,我已經指示官員提供任何能將恐怖分子繩之以法的支援。”法國國家記者工會聲明,這起案件謀殺的是言論自由,謀殺記者等同于恐嚇媒體業,試圖讓媒體噤聲。當天稍后一些時間,法國民眾為在當日槍擊案中不幸身亡的《查理周刊》工作人員舉行哀悼活動。同一天,美國西雅圖民眾聚集在當地的法國領事館前,為《查理周刊》槍擊案遇難者舉行悼念活動。
但是民間的反應呈現出不同的聲音,有網友發表自己的看法,認為《查理周刊》就是一份極端主義的刊物,一直在挑釁穆斯林和西方世界。
《查理周刊》遭恐怖襲擊的可能誘因
對于很多歐洲和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來說,2005—2006年的丹麥漫畫事件令人記憶猶新。丹麥的《日德蘭郵報》為了一本有關先知穆罕默德的傳記而征集插畫,而后選登了12幅侮辱伊斯蘭教及其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結果引起穆斯林世界激烈的反應。很多國家的穆斯林群眾自發上街游行抗議,因群眾與維持秩序的警察發生沖突而導致了很多人死傷。而《查理周刊》也不甘落后,在2006年2月,轉載了丹麥報紙刊登的那一組漫畫,引起穆斯林世界震怒。
2011年11月,《查理周刊》刊登了一幅嘲笑伊斯蘭法典的漫畫。這期雜志
刊發的第二天,雜志社在巴黎的辦公室就遭到燃燒彈襲擊,這一襲擊行動顯然是對雜志社提出了警告。但該雜志在接下去一期雜志的封面刊登了一幅標題為《愛比恨的力量大》的漫畫,畫面上,一個男性穆斯林和一個男子激情接吻,口水四濺。那個男子穿著黑色T恤衫,上面寫著“查理周刊”。該雜志也因此被伊斯蘭團體告上了法庭。從西方人的角度看這一幅漫畫表達的似乎是西方人的博愛思想,即便你用燃燒彈襲擊了我,但是我還是依然“愛”你,愛比仇恨的力量大。然而,了解伊斯蘭教的人都知道,穆斯林是非常厭惡同性戀的,《查理周刊》居然以此形式來表達他們的“以德報怨”,無疑是表錯了情,只會惹起穆斯林更多的反感和怨恨。
2012年9月19日,《查理周刊》刊登了系列漫畫,主角依然是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放在封面的漫畫叫《不可觸碰2》,畫面上穿著黑色長袍的猶太人樂顛顛地推著輪椅一路小跑,上面坐著穿白袍的穆斯林。推輪椅的和坐輪椅的同時說“不許笑話我們!”該漫畫“改編”了法國電影《不可觸碰》的海報,顯然是在嘲笑在法國不能批評猶太人和穆斯林(電影《不可觸碰》講的是貧窮的黑人照顧癱瘓的白人貴族,最終兩個不同階級背景的人成為朋友的故事)。
造成1月7日襲擊事件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查理周刊》2014年圣誕期間刊登的褻瀆伊斯蘭教先知的漫畫:身材惹火的大胡子裸體者趴在地上,嫵媚地翹著雙腿,問身后瞠目結舌的攝影師:“喜歡我的屁股嗎?”漫畫的上方寫著“那部席卷伊斯蘭世界的電影”,暗指美國拍攝的《穆斯林的無知》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曾引發了穆斯林世界的廣泛抗議,媒體認為美國駐利比亞大使當年被殺與此電影有關。
以上兩幅漫畫中沒有一幅明確指出那個穿白袍或裸體者形象就是先知穆罕默德,但是很容易讓人們產生這個聯想。
有必要對此類事件進行反思
采用極端的恐怖襲擊的手段、以殘忍剝奪他人生命的方式來報復自認為受到的侮辱,這種做法是不可原諒的。無論這家媒體曾經以何種方式侮辱或嘲笑了復仇者的尊嚴,但是,人的生命是底線。在光天化日之下隨意奪取他人的生命,這是必須受到嚴厲譴責的。
與此同時,針對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侮辱伊斯蘭教的事件,以及由此引發的暴力沖突乃至恐怖主義事件,媒體、學界、政府也應該深切反思,找出問題的真正根源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有學者指出:“文藝創作自由是有限度的,這個限度就是必須尊重宗教信仰者的感情,絕對不能嘲弄信仰者心目中最神圣的先知。這是人類社會各文化群體和睦相處的底線,一旦這條底線被破除,必會引發激烈的群體事件,并被少數別有用心者利用,煽動血腥的暴力。”如何對待文化和宗教的底線,也同樣值得深思。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