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APEC會議召開期間,中央電視臺曝光了一個消息,在二十一個國家和地區(qū)最受歡迎的小吃里,中國的“宮保雞丁”名列各國小吃榜首。當然了,作為一道小吃,受到世界各國以及政要的追捧,這本來算不得什么,畢竟不是什么航母飛機導彈航天器,國家是不是強大,也不在于你有幾道讓世界垂涎欲滴的可口小菜,大不了讓世界的“吃貨”們對你說上兩句好聽的,由不得產生一點神往,僅此而已。但你也不能否認,就咱們心理上的感覺而言,當你聽了這個報道的時候,心里還是挺高興的,因為畢竟外國人所喜歡的是咱們中國的,這是對我們中國飲食文化的肯定,是對中國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肯定,其中的道理很簡單,不就是因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嗎,因為是一個中國人,在世界面前看到中國的東西讓全世界的人喜歡,你當然會感到高興,甚至有那么一點自豪感,這是不是就叫愛國我不知道,但作為一種感情的流露,你最起碼不會去譴責他,如果拔高那么一點,說這就是愛國,因為愛國,所以我愛我們中國的食品,我愛中國的飲食文化,也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喜歡它、認同它,我想這也沒有什么不對,這種感情的流露似乎是自然的、情不自禁的,沒有人因此會責難你、指責你。
但是,這世間的事兒還真是無奇不有,有的人不這樣想,他不僅不這樣想,甚至如鯁在喉的讓他“無法接受”,好像“戳了人的心窩子”一樣難受。這就是筆者由“宮保雞丁”想到的那個人,一個專家級的媒體人,就是這個人,因為看了中央電視臺的一個紀錄片,一個宣傳中國飲食文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之后,聽到有的人說了那么幾句愛國的話,“把食物和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傳承結合在一起”,他無法接受了,甚至戳了他的心窩子,因此撰文《要“舌尖中國”不要“舌尖愛國”》,此人不是別人,他就是《中國青年報》主任編輯、評論部副主任曹林。我不知道大家看了曹林這篇文章的題目心里會怎么想,但當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就已經十分的驚訝了,而其中的內容更是令我驚嘆不已。說來也怪,一部原本跟政治和愛國不怎么沾邊的片子,有人偏偏愛說上幾句跟政治和愛國沾邊的話,竟讓這位曹大編輯如此的難受,就像戳了他的心窩子一樣難受,這要是出了人命大事,不知道應該誰來承擔損害責任?哈哈,沒法,或許筆者太沒有仁愛之心,或許自己是錢多了燒的,自不量力而冒天下之大不韙,不得不再狠狠的戳一戳這位曹大主任的心窩子,為了以防萬一,筆者在這里先聲明一點,自己絕沒有圖財害命的故意,萬一發(fā)生什么不測,這責任嗎?曹大主任或許就要自己想辦法了。
誰也否認不了,《舌尖上的中國》本來就是一部宣揚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的好片子,條件所限,筆者作為一介草民,還算不上一個“吃貨”,對烹飪也是個外行,也沒有認真的一集不落的看過《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但從道理上來講,既然是宣傳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作品,當然離不開對中華飲食文化的褒獎。當然,其中食料的生產、選材、泡制、配伍、烹飪、火候等等,中華文化淵源流長,而飲食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其中凝聚和滲透著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幾千年來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傳承與熱愛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也是對整體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熱愛,這種褒獎盡管沒有愛國的價值符號,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所褒獎和宣揚的,是我們中國的和中華民族的,它既是讓中國人看的,也是讓外國人看的,中國人了解自己悠久的飲食文化,自然而然會對自己的飲食文化產生那種引以自豪的感情,外國人看了,也自然而然會產生那么一種神往,至于是不是宣傳愛國主義,那就只能看你各自的立場了,自己體會是愛國那就是愛國,自己體會不是愛國那就不是。這愛國說到底,本來就是一種感情的東西,就像人都應該愛自己的父母一樣,所以我們宣揚父親的高尚、母親的偉大,作為一種道德和情感的要求,每個人都應該有最起碼的孝道之心,其中的道理不用多說,但古往今來、古今中外,不孝之子也比比皆是,老人恨這樣的人,稱之為孽子,世人恨這樣的人,稱之為畜生。
愛國與否也是如此,你對中國有什么樣的感情,在《舌尖上的中國》里所能看到的,當然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對于普通的觀眾而言,沒有人強迫你非要做出什么樣的解讀。但你如果能解讀到對國家的情感,對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的愛,認識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偉大與優(yōu)秀,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勤勞與智慧,并因此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與祖國,這難道有什么問題嗎?是的,這似乎沒有什么問題??稍谀硞€人的眼里,這樣的感受竟然出了問題,甚至是出了大問題。是的,就是這個身居高位的曹林先生,作為一個黨的干部,共青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報》的主任編輯、評論部副主任,他自己從這部片子里體會不出的東西,看到別人從中體會到了愛國主義這一政治含義,一蹦三尺高的大加指責,指責別人還不算,還說戳了他的“心窩子”,不知這個“心窩子”是怎么按的?《中國青年報》,高、大、上,中國共產黨后備力量教育和宣傳的輿論陣地,愛國主義教育與宣傳的橋頭堡,主任編輯、評論部副主任,應該是青年領袖一樣的人物,也應該是中國共產黨給予厚望的人,同樣應該是具有崇高政治信仰和高尚道德的人,因為有人把《舌尖上的中國》與愛國主義掛上了鉤,經惹你如此的大動肝火,并毫不遲疑的、堅決的喊出:《要“舌尖中國”不要“舌尖愛國”》。
筆者真的很糊涂,這位曹林先生對自己的國家到底是什么感受?是什么原因使你對“愛國主義”這個詞如此的敏感,抑或說如此的難以接受,難道你的《中國青年報》的辦報宗旨里對愛國主義的宣傳有什么更高級的解讀?就像你所說的那樣:“?吃就是吃,無須跟愛國掛上鉤,無須給我們的口舌快感強加上一個嫵媚卻沉重的價值符號,------。”愛國主義在你這個大主任、大編輯這里被解釋為“嫵媚”?是一個“沉重的價值符號”?前兩天,我在自己的另一篇文章里曾說過: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共產黨員,但就你的位置以及我黨對干部的任職原則,你應該是一個共產黨員,但今天我倒覺得你根本就不是一個共產黨員,因為,你的這些言論,是對全國億萬萬愛國民眾愛國情感的侮辱和褻瀆,因為,即使作為一個普通的公民,也不會把愛國看成為是一種“嫵媚”,更不會覺得這是一個“沉重的價值符號”,因為中國人民從來就沒有覺得自己愛國是一種“沉重”的感覺,更沒有覺得愛國就像是淺薄的女人一樣是去現“嫵媚”,愛國就是他們最真誠的感情流露與表達,如果你不讓他們自覺自愿的真情流露,那才是真正的沉重。而在曹林眼里,愛國就顯得那樣難受,那樣沉重。我想,就是大漢奸汪精衛(wèi),也不敢在口頭上對“愛國主義”如此公然的充滿敵意。試問,像曹林這樣的人,你能認為他是一個中國共產黨的黨員嗎?這種連最起碼的愛國情感都容不得的人,他配做一個中國共產黨的黨員嗎?由此,筆者聯想到曹林在自己的著作《拒絕非正義》里的一些言論(注:見本人的評論文章《曹林“公權力”的概念偽裝與陰險用心》),有充分的理由懷疑,這個隱藏在黨和國家體制內的所謂“時評專家”,長期以來,利用黨媒提供的輿論平臺和由此賺取的話語特權,其到底肩負著怎樣的“推墻、沉船”的歷史使命。
誰都知道,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的后備力量,《中國青年報》作為團中央的機關報,理所當然也是黨的重要喉舌,他的重要人物所發(fā)表的言論,理所當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影響作用?;蛟S你會說,我的這些言論并不發(fā)表在黨的刊物或媒體上,拋開你的身份背景,就以一個公民的身份來衡量,就算你不愛這個國家,你有什么資格指責別的人宣揚愛國,作為一個最起碼的中國人,愛自己的祖國何錯之有?習總書記所說的那些“吃著共產黨的飯,砸共產黨的鍋”的人,但他也只是砸鍋而已,而這位曹林先生豈止是砸鍋,這就是要掀桌子砸灶臺,中國人流露一點愛國的情感他都受不了,像戳了他的心窩子一樣的難受,試問,像這樣連起碼的愛國感情都不能有的人,不要說沒資格在中青報,就是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你配嗎?
附文:曹林:要“舌尖中國”,不要“舌尖愛國主義”
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幾天風頭力壓各種電視連續(xù)劇,讓許多早已拋棄了電視的80后吃貨們,紛紛鎖定每天22:30的央視一套,坐等這部“吃貨指南”。 這部大半夜播出的美食片,以精巧細膩的高清畫面,將大江南北的中華美食濃香撲鼻、閃閃發(fā)亮地擺到你面前,饞得有些吃貨都想去舔屏幕了。
作為一個資深吃貨,我很認同眾吃貨對這部美食片毫無保留的贊美。不過,眾多的贊美聲中,有一種贊美讓人實在無法接受,那就是將這部“舌尖上的中國”上升到愛國主義的高度。
比如有評論稱:《舌尖上的中國》是最佳愛國主義教育片,沒有之一,更戳人心窩子的是把食物和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傳承結合在一起……攝影師的鏡頭赤裸裸地洋溢著中國式的勤勞、溫馨、祥和和感動。還有評論稱:《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jié)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
將《舌尖上的中國》拔到這樣的愛國主義高度,它跟我們的“舌尖”還有關系嗎?或者說,當我們的舌尖被“愛國主義教育”征用之后,當我們帶著“愛國主義”的意義負擔和價值符號來看這部美食片時,我們的舌尖還會有這樣的快感嗎?不知道其他吃貨是不是跟我一樣,被這頂“愛國”的帽子給弄反胃了。
這部美食片拍得確實非常唯美、生動和生活化,如新聞所言:片中美食的色彩拍得豐滿、濃郁、誘人,攝影師將那種垂涎欲滴的視覺效果淋漓盡致地展現在畫面上……《舌尖上的中國》真正聚焦在烹飪上的時間并不多,更多的畫面是在展現勞動者如何捕獵、采掘、加工、制作這些自然饋贈的食材,整個過程看上去充滿神秘氣息,夾雜著勞動者為生活、生存而流下的汗與淚。這樣的美食敘事邏輯,能在激起人愛美食之心的同時,讓人們更加熱愛生活:這些生活的細節(jié)和生產的過程確實能夠感動人,尤其在城市化的當下,許多人對這個過程是完全陌生的——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我們只能在終端消費著那些美食,卻很少能關注到它們的加工和制作過程;并有著一種妖魔化的想像——因為當下中國社會中的我們對美食生產過程僅有的想像,也是在媒體曝光的一系列食品衛(wèi)生丑聞的碎片中完成的。這樣的語境下,那些勞動者制作美食的過程格外地打動著我們。
愛美食,愛充滿著美食的生活,愛美食的生產者——這些單純之愛,是怎么推理和上綱上線到愛國主義的?我實在找不出其中的邏輯。有些人推崇的愛國主義往往就是如此,可以不經推理、不講邏輯地將某個事物與愛國主義掛上鉤。
有人專門針對那些整天將愛國掛在嘴上的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詞,叫“舌尖上的愛國主義”:愛國只是動動嘴巴和舌頭,要不就是開口就罵,要不就是隨意贈送愛國的帽子。將“舌尖中國”拔高到愛國主義,自然也是一種“舌尖愛國主義”。還是饒了這部美食片吧,要“舌尖中國”,不要“舌尖愛國主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