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腐敗“防不勝防”又咋辦?
人民網看到一篇文章,說“避免腐敗滋生比懲處腐敗份子更有意義”,文章說:“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在中醫看來是最蹩腳的治療方式。神醫扁鵲曾說自己的哥哥是比自己高明的醫生,就在于他可以治“未病”,即看到別人有生病的苗頭就幫助其遏制住了。預防腐敗工作就好比是治“未病”的工作,看似沒查出什么貪腐案件,但如果能在腐敗發生前就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避免腐敗的滋生,則可以避免腐敗產生后對社會帶來的重大損失,防患于未然,這樣的工作在我看來比懲處腐敗分子更有意義。”
作者還洋洋自得地給我們顯擺了一個糊弄外國人的例子,說“如果一個人經常感冒,當時吃感冒藥只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只有加強體育鍛煉、改善生活習慣、提高免疫力,才能避免感冒的經常發生。上世紀90年代中國剛剛開展反腐敗斗爭時,中國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吃感冒藥”上,這樣做在當時很必要,但只能治標;而近十年來,中國更加注重的是用各種手段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這樣做才是“治本”。這個比喻得到了對方的認同。”
作者的這套“中醫理論”看上去非常在理,假如咱的官場隊伍還是清水一潭,純潔無暇,那防患于未然當然再好不過。可假如一個人都已經腫瘤擴散,病入膏肓了,你還用“未病”的方子,希圖慢慢“治本”,這不是誤人性命嗎?對于腐敗深重的官場,沒進行過一次大手術,沒搞過一次放療化療,僅僅只用治感冒的藥來敷衍了事,外加什么稻草人不如的“預防體系”建設,就能治住腐敗?作為反腐巨大成績的薄熙來案,陳良宇案不都是在近十年發生的,你那“預防體系”怎么沒把他們給“防”住呢?
病在體內,首要的問題是治病,而不是預防,只有徹底清除了病灶,恢復了健康,才能談得上做好預防。有病治病,沒病防病,由此可見,當前更主要更有意義的工作應該是懲治腐敗去除腫瘤,難道不是嗎?
其實,作者的這套言論并不新鮮,早幾年,“制度”崇拜者們就揚言只有靠“制度”防腐,才能根治腐敗,當時,我就寫文章進行過駁斥。下面是我2006年8月23日發表在人民網的一篇文章。
在談到治理腐敗時,許多人會提到制度建設,認為有了切實可行的制度,有了民主監督機制,腐敗就會被遏制甚至被鏟除。事實是并不盡然。
說兩件并不鮮見的小事。第一件:上級在年終時,總要來對單位班子進行民主測評。他們首先召集班子開個會,說明來意。然后要求立即安排20-30名員工到會議室來參加測評。老總和書記使個眼色,馬上讓辦公室主任去通知,并在他耳邊叮囑幾句。員工們很快就到齊,于是每人一張表,按ABCD劃鉤。A為非常滿意。B為滿意。C為一般,D為不滿意。不到三分鐘,表就收齊了。結果A占98%。B占2%。測評結束,自然皆大歡喜。實際上,來參加打鉤的人,幾乎全是中層干部和梯隊培養對象,并且主任在通知時還吹了風,讓盡量往好里填,我們單位民主測評每年都是這么過來的。
再說第二件事。某單位有員工近千人,國有企業。為對付領導公款吃喝,員工中成立了監督小組[這也是上級讓搞的],小組里大部分人都聰明地知道自己該怎么做,只有老牛楞頭青。某一日,他看到領導又進了酒店,便沖進包廂抓個現行。領導們也真給面子,不吃了。這頓飯為企業節省了近千元,算到老牛頭上是省了一元錢。就為這一元錢,老牛當月的獎金沒了,次月又被換了崗,年底,第一批末位淘汰的名單中,老牛列第一位。為了這一塊錢,老牛腸子悔青了也無濟于事了。
上述兩例不都是有制度有“機制”嗎?還有諸如公示制度、投票制度等等。哪一種不是在推行過程中變了調,走了樣?民主可以被操縱,監督一定會遭報復。在這種狀態下,制度和機制很快就成了稻草人,成了擺設。所以,想當然地寄希望于用機制,或叫用制度解決腐敗問題,要么是癡人說夢,要么就是以制度預防體系不健全來為腐敗開脫。
1999年,國家就出臺了關于政府部門修建樓堂館所的具體規定,對面積樓層都有非常詳細的具體制度要求。但這么多年來各地執行得怎么樣呢?這段時間這個問題不是又在被拿出來議論紛紛嗎?《環保法》頒布多少年了,可環境現狀又怎么樣呢?對以上這些事例,那些立法治國、制度反腐的熱衷者倡導者們又作何感想呢?
管理無能或偽管理時,便把出現的問題一股腦推到制度的不完備上,說什么只要制度完善了,情況就會按照人們預想的方向走下去,就會始終走在正確的軌道上,可事實往往卻總是出人意料。就拿一些地方政府大興土木違規建設樓堂館所來說吧。第一次突破的人往往是這樣的:他們先做個預算,說造一個辦公大樓需要多少錢,而這個數字是沒有突破規定的,可造著造著,費用就開始超了。不過沒事兒。到了工程決算的時候,可以用某某物價上漲了,工人工資增加了,當時的預算費用過低了為借口,再加上一些必要的公關,上級最終只好就批了。甲批了,乙比甲只超了一點點,自然也批了;丙比乙也只超了一點點,當然還得批。于是到了丁、戊,費用恐怕就超了數倍了。至此,該項制度也就土崩瓦解了。
世上有完美完善的制度嗎?沒有,因為盡善盡美根本就不符合最基本的發展法則。既然制度永遠不會完善,制度本身就永遠有空子可鉆。一個對制度執行缺乏文化自覺的群體,制造再多的制度也只能是走形式作壁上觀或紙上談,根本不能持久地落實到管理的全過程中。不幸的是,我們目前的文化心態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計劃趕不上變化”、“原則上這樣實際上可以那樣”、“下不為例”等等,本來應該剛性的制度經過如此“變通”,最終演變成了一個良心活,一個只能管到老實人或只有老實人愿意干的活。其結局自然就可想而知了。這也正是制度本身往往被嘲弄被恥笑被踐踏的原因所在。
最后,想給樂于建設“預防體系制度體系”的人們說個真實的故事:張總白手起家辦了個服裝廠,幾年下來規模不斷擴大,現已有縫紉機120余臺,雇用工人150名。家業大了,管理模式相應也得跟上變化。張總花血本去京華管理學院學習現代管理知識,一回廠就嚷嚷著讓秘書起草各項管理制度和預防措施,他說要改過去的人盯人管理為制度管理。
首先是勞動紀律。他們起草了員工上下班登記制度,規定員工必須按時上下班,對遲到或早退者由辦公室記錄在案,開工資時一并處罰。最初兩個月確實沒有遲到早退的了??蓾u漸地有些人因為種種官冕堂皇的理由而遲到后,又到辦公室主任那里去補簽。這樣的結果是遲到早退又開始回潮。張總一想,又使出一招,出臺了指紋機登記制度。凡在規定時間內沒按指紋的員工一律按遲到早退處理。這下,遲到早退幾乎絕跡。張總很高興,認為制度開始起效了。然而,員工雖然按時上下班了,但功效卻并未提高。調查下來發現,許多員工在上班時打磕睡,影響了工作進度。于是,張總又命人起草了禁止上班打磕睡的制度;上班時間果然沒人打磕睡了,但交頭接耳說東扯西的又出現了。于是,關于上班時間禁止相互談笑的制度又出臺了。車間里再也聽不到員工說話的聲音,可張總又發現少數員工在悄悄干私活,兩天后,關于上班時間禁止干私活的制度又閃亮登場。沒人干私活了,次品量卻又增加了,張總很生氣,命令主任連夜頒布了關于重處次品的制度;次品明顯減少,但每天上交的正品也相應減少了。許多員工干活慢騰騰的。于是,禁止消極怠工的制度又及時出臺。一波未平,有的員工又開始自帶飯盒,用廠里的電爐加熱,張總又宣布了禁止用電爐加熱的制度,有人上班把自己的小孩帶進廠里,又出臺了禁帶小孩的制度。有些女工上廁所時間過長,又出臺了大小便具體時間的制度。有人上班打電話泡電話粥,又出臺了禁止上班打電話時間過長的制度。三個月下來,張總吃驚地發現,已馬不停蹄地制定了一百八十多項制度,夠厚厚的一本書的了??杉词惯@樣,漏子還是天天有,比如昨天,就有人用邊角料做小掛件帶出廠去賣錢,張總正為如何起草此項制度在傷腦筋,下面車間里又傳來江北員工與江南員工搞幫派鬧矛盾的事,看樣子,今晚又要熬夜起草制度了......他嘆息,真是防不慎防啊!
后來,張廠長的老婆看他成天愁眉苦臉累得不行,便來給他出了個主意:讓員工將任務領回去,按每套衣服提取加工費,員工想什么時候干都行,廠里只把住質量驗收關。這樣一來,不知為何,效率反而飛速提高。那些制度一樣也用不上了。張廠長憤憤地罵一句:“難怪制度越多腐敗越腐,原來全是他媽的狗屁制度!”
把官員們各式各樣的所謂“管理權”全部卸掉,把權力關進籠子,你再看看腐敗的毒瘤還存在不?不敢對特權的毒瘤動刀,貪腐億萬都不殺頭,卻假惺惺慢騰騰搞什么“預防制度”,省省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