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說“市場化”
頑石
我不是經濟學家,也沒有師從過為中國市場化絞盡腦汁、舌燦蓮花、鞍前馬后建立殊勛的厲以寧、吳敬璉、茅于軾、張維迎諸(非豬,各位別看錯了)偉大經濟學家,甚至連他們的巨著也少有接觸,因而對他們的“市場萬能論”理解得十分膚淺。平庸如我者,有資格談論市場化嗎?
頑石就先說說這資格問題。長期生活在海邊的漁民,他們未必知道海水的各種化學成分和構成比例,但他們至少知道海水是咸的還是淡的;他們根據經驗能大概判斷海上天氣以決定是否要出海捕魚,常常還比中央氣象臺、國家地震局的預報更準確。所以,漁民是有資格評說海水能不能喝,也有資格對海上氣象說三道四的。再比如轉基因食品。雖然歐美上邦的優秀人種不吃,吃特供的高等華人也不吃,但低等的老百姓卻不能不吃,因為我們總還要活著,螻蟻尚且貪生。至于轉基因有沒有危害,那就只有農業部的官員和孟山都御用專家才有權威和資格做出評價,我輩小民是沒有資格也不敢評頭品足的(郭成林就是榜樣)。但米飯的口感好不好,有沒有發霉,里面的沙子磕不磕牙齒,凡吃飯的都有資格評判吧。以此類推,在市場化大潮中被洗浴了30多年的頑石說點關于市場化的直觀感受應該是有資格的。但由于我既無時間也無財力周游列國,參與各種峰會,拜見各路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不免才疏學淺,見識有限,故謂之“瞎說”。不過,別人可以胡說,我自然也可以瞎說。
頑石今天為什么要瞎說市場化呢?因為中央剛剛提出要建設“文化強國”,愚鈍的我從文件精神里領會到——文化強國之路就是文化市場化。其實文化和其余行業一樣早就市場化了,文化市場化并非什么新鮮玩意。只是市場化后,我們的文化被殖民了,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偌大的國家因此成了文化殖民地。于是,一些“有識之士”在政治、經濟、國防、軍事、外交全面蔫下來后就想到在文化上借助偉哥的力量雄起一回。怎么雄起呢?精英們有一個新穎的理論,即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才能解決。套用到文化強國上來,就是文化市場化后,中國變成文化弱國了,只有通過深入文化市場化才能變回文化強國。按照這樣的邏輯,繼續深入文化市場化,中國果真會變回文化強國嗎?是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還是黃鼠狼變貓,越變越糟糕?
那么請看看一些市場化進行得如火如荼的與絕大多數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到底是一種什么狀況吧。
比如醫療。具體現狀無需我過多描述,幾毛錢的藥賣給患者時變成了幾十塊,治個感冒動不動幾百上千,這絕對不是“個別醫院”“少數地方”才會發生的事。我給各位欣賞一個朋友發來的段子——三人比闊,甲:我天天山珍海味!乙:那算啥,我隔三岔五逛歐美!丙大笑:二位尚未脫貧,我有病敢上醫院!甲、乙聞后大驚,自嘆不如。段子雖不免有些夸張,但“看病難、看病貴”卻是不爭的事實。我這樣的屁民說了不算,看看現任衛生部長陳竺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舉行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上發表“讓醫學科學服務于全體人民”的主題演講時怎么說的:“曾經有一種認識誤區,認為市場經濟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但實踐告訴我們,市場手段在社會服務領域往往失靈,過度市場化造成的后果就是‘看病難、看病貴’。”這是良知尚未泯滅的現任高官對于市場化的危害的公開表態。
再說教育。在市場化進程中,教育逐漸失去了應有的公平。早在2005年,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郭書君先生就在其撰寫的《我國農村高等教育發展狀況的實證分析》中指出,1999年到2003年農村適齡人口高等教育入學率從1.4%增長到2.7%,城市適齡人口高等教育入學率從7.7%增長到26.5%。雖然都在增長,但城鄉比值由1999年的5.5倍上升到2003年的9.8倍,差距逐步拉大。南開大學近3年來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農村新生比例為30%,2007年這一數據為25%,2008年為24%,下降趨勢明顯。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近幾年的統計則顯示,農村新生比例最高時也不超過1/3(《中國青年報》2009年03月27日)。中國的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比例大約是6:4,可是,農村大學生和城市大學生相比已經不足1/3。連堅定不移的高舉市場化大旗的敬愛的溫總都坦承:“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里農村的孩子幾乎占到80%,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我不知道溫總“常想”的只是這幾個數字,還是想到了造成這種差距的根源,或者也想過解決的辦法?不知道,我不能杜撰。
至于房地產、食品等各個行業就不用我一一分析了。我想問問那些執著于市場化相信市場萬能的政客和精英,哪一個行業市場化后讓老百姓滿意了?哪一個行業不是越市場化就越不像話?即使是奉行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在醫療、教育等一些公共服務領域根本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完全市場化。我在英國考察教育近一個月,我了解到英國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幼兒園超過八成是公立的,政府絕對控制了公立學校資源和辦學經費的分配,確保了教育的基本公平,確保了所有英國孩子能上得起學,而且上學的條件不會相差太遠。換句話來說,英國基礎教育的絕大部分是屬于“計劃經濟”而非“市場經濟”。 那些拿市場化無所不能來忽悠來百姓的,并非比頑石還見識淺薄,他們其實很清楚的知道市場化不會是萬能的。之所以如此毫不動搖的要讓各行各業徹底市場化,如果不是利益驅動,就是被人脅迫,還能找出其他原因嗎?
幾十年來的文化市場化已經讓我們的民族文化逐步喪失了生存的空間,而中央提出的改變策略居然是進一步市場化。有頭腦的都想一想,曹雪芹“繩床瓦灶”“舉家食粥酒常賒”,終其一生都沒能寫完《紅樓夢》,但就是這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卻成了中國文學的珠穆朗瑪峰。試想,如果曹雪芹也像市場化中的劉大作家趙大詩人一樣,哪里有噱頭就在那里動腦子,什么能掙錢能出名就干什么,中國文化園地里會矗立《紅樓夢》這樣的巍巍高山嗎?這樣的土地只能盛產《續紅樓夢》、“梨花體詩”之類的“殘華敗劉”。30多年來的市場化背景下的文學藝術產生了經典作品嗎?無知無識的精英曾經把計劃經濟時代的“八大樣板戲”批得一錢不值,可是到現在各大京劇院的保留經典節目仍然是這些樣板戲;教育部試行京劇進課堂,專家選編的京劇段子超過一半來自這幾個樣板戲。為什么?因為“八大樣板戲”是迄今為止京劇創作的最高峰。相信市場萬能的,能拿得出在市場化中創作的可以和“八大樣板戲”比美的京劇作品嗎?不用再多舉例了,事實會說明一切的。如果中華民族的歷史還可以延續,我深信,子孫后代一定會拿市場化催生的這一段文化(高尚文化)真空來嘲笑祖宗的。
唉!對牛彈琴,瞎說一通,不吐不快,聊以自慰吧。
http://blog.sina.com.cn/yanjp91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