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太太從1999年起就在中科院的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工作(現在是高級工程師),我家因此也算是中國科學院的家屬,每天也都可以聽到中國科學院有關的一些信息。1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55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瀚霖杯201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的新聞發布會上,本人還聽了白春禮院長等專家作精彩發言(http://tech.gmw.cn/2011-01/19/content_1557246.htm),可以說,自已的生活、工作幾乎每天都同中國科學院多多少少有關聯。
2011年5月19日(星期四) 下午17:38 筆者郵箱收到科學網趙彥總編輯來信,介紹這次征文的更詳細情況:
這個活動的有關信息除了官方表述之外,其實主旨就是期待通過網絡征文這一公開形式,在科教界專家群體中收集對中國科學院未來工作的建議和意見。中國科學院在全國由100多個實體研究機構組成,另外她還有“國家的科學院”這一說法,主要是因為她有覆蓋全國的院士群體,因此她的發展在一定意義上說對中國科學的發展具有公共性和示范性。
從時間節點上來說,今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的啟動年,中國科學院也將進入她的未來十年發展計劃(內部稱創新2020計劃)。中國科學院的領導也剛剛完成新老交替(http://www.cas.cn/xw/zyxw/yw/201103/t20110307_3080400.shtml)。所以,這個時期中國科學院更需要傾聽外界的聲音,完成機構的調整和再定位。
根據我的個人感覺,科學網的博文目前已經在科教界高層中有相當大的影響。此次征文的組委會特別歡迎科學網的博主能對中國科學院的發展“說三道四”。當然,科學網也是此次征文活動的承辦方,自然也期待科學網的博主能參與此項活動。
作為科學網上具有影響的博主(注:本人有幸當上了“科學網第二屆顧問博主委員會”102位顧問博主之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do=blog&quickforward=1&id=421202 這是第二次),我這里誠摯地邀請你來“捧場”,為中國科學院乃至中國的科學發展獻計獻策。
感謝趙彥總編輯的來信,這個征文說明確實比“國家的科學院,人民的科學家——我心中的中國科學院”征文活動啟動儀式新聞通稿寫得更具體一些,讓人有“說三道四”下筆的沖動。這里,就用一個普通百姓角度,寫中國科學院走近百姓的可做十件事獻丑了。
第一件事 為中國科學家樹正面形象
2011年4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傳播一位被他太太稱為“圣人”的留美“海歸”博士觀點:“國內幾乎所有的畢業論文都可以找到不規范、抄襲之處,文科類的畢業論文尤其如此。”因此,“大學生不必寫畢業論文”“現在形勢已經完全變了,博士研究生教育已普及甚至泛濫,科研工作基本上都由有博士學位的人承擔,本科、碩士畢業生不進一步讀博士學位不太可能去從事科研,讓他們寫畢業論文已失去了意義。對那些畢業后從事與學術無關的領域工作的,例如醫療、法律、新聞、初等教育等領域的,讓他們寫論文更無意義。”(http://www.sinovision.net/blog/index.php?act=details&id=74104&bcode=fangzhouzi)而在2010年10月6日《紐約時報》《欺詐泛濫威脅著中國崛起 (Rampant Fraud Threat to China’s Brisk Ascent)》記者ANDREW JACOBS 筆下,“ ‘即使虛假的論文也算數,因為實際上不會有人去讀,’方先生說。他的筆名方舟子更廣為人知;他的網站《新語絲》已經揭露了900余起學術造假案件,其中不乏大學校長和學術明星。”(http://www.sinovision.net/blog/index.php?act=details&id=41733&bcode=fangzhouzi),北美華人社區新聞《世界日報》記者李大明在圣地亞哥報導的《大陸學術界約三分之一人造假》一文中, 更列出“包括施一公、姚雪彪、裴雪濤、楊玉良、周祖德、侯建國、周森鋒、謝華安、王銳、陳家驊、張建革、丁小平、黃凌琳、張陽德、金海、周老虎、周濟、陳竺、唐駿等許多人的言行。其中不乏著名專家學者,乃至科學院院士、國務院部長等。”(http://www.sinovision.net/blog/index.php?act=details&id=44412&bcode=fangzhouzi)。
大家知道:白春禮院長和陳竺部長夫婦的研究成果己是全球公認的成就,然而今天仍然是網站《新語絲》所謂揭露了900余起學術造假案件全球游街示眾的內容。
這也是老百姓、媒體明白肖傳國教授在國內受到的媒體(特別是包括科學院媒體)惡意攻擊、尋求法律救助也不見有用的根源:中國科學家沒有人去正面、公開保護。
我們北京500條流浪狗還有“動物保護組織”和愛心人士呼吁保護,然而,從中國大學生、研究生論文造假,從白春禮院長到陳竺部長這樣知名科學院的研究也受到一些人惡意攻擊,未見有人去提出異議、平反,這難道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的科學院,人民的科學家”不能建立一套有效機制去為中國科學家樹正面形象嗎?
第二件事 為下一代熱愛科學下功夫
上一個問題還帶來另一個社會效應,就是現在青年一代喜歡歌星比喜歡科學家多。這個問題對于中國未來科技實力具有深遠影響。如何讓下一代熱愛科學而創造良好的科學家形象,十分必要、而且不能僅僅靠說教。我們這些60年代出生的人,當年有“臭老九”的政治氛圍,但是徐遲同志的《哥德巴赫猜想》曾經很給力地鼓舞了多少青年努力學習科學,今天中國科技界的主力軍正是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熱愛科學青年人。
所以,建議中國科學院啟動一個培養下一代熱愛科學的系統工程,讓我們的下一代為國家科技發展而努力學習、研究、工作。
第三件事 要為真正科普工作做推廣
七年前我就聽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中心(CNIC)閆保平主任、李俊副主任介紹他們的科普網有13個T的科普內容,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中文科普內容提供方,近幾年,科普網也發展成為一個近一百人的中心。然而,去網絡上調查一下,恐怕現在中國“科普專家第一人”應該是“方舟子”那位以打假出名的人物(自稱著、譯、主編了23本書 http://www.sinovision.net/blog/fangzhouzi/details/76468.html),如果咱們的下一代都靠“方舟子”那些將“白種人、黑人”翻譯成“白天、黑夜”的水平去當科普知識傳播、希望咱們的下一代去熱愛嚴謹的科學知識,筆青認為那將會是一場中國科學文化的災難。
所以,中科院的科普工作任重道遠,要為真正科普工作做推廣,否則,科學會越來越被“商業科技文化販子”所取代、我們國家的科學精神會一步一步地被這些“主流”東西所扭曲。
第四件事 鼓勵科學家走近百姓生活
CCTV-10 是我們家的主要頻道,我們的4歲多兒子從不到一歲就開始看電視,現在也是CCTV-10的忠實觀眾,在幼兒園中他自已也選擇上科學實驗課業余班。CCTV-10 的最吸引人之處是很多科學新聞,很多科學研究成果報道,更有科學探索的精彩內容,當然,科學家的身影也常常出現。
不過,中國國力的強大,離不開中國科技的進步,希望不久將來,中國有一個專門的科學電視頻道出現,中國科學院應該鼓勵科學家走近百姓生活,讓公眾知道我們今天日新月異進步是科學在發揮作用、是科學家們在開拓性研究才有了產業化推廣。
第五件事 宣傳中國科技進步新動態
縱觀20世紀未至今日中國普通百姓的信息環境,幾乎找不到一份象樣的、有影響力、大信息量宣傳中國科技進步新動態媒體。即便在政府新聞網站的“科技”頻道,“IT”成了“科技”內容替代品,“網站”則幾乎成了Internet的一切,什么DNS、IP地址基礎性知識都被商業環節說詞取代,才有了“從IPv4向IPv6、IPv9發展”可以在咱們主管電信的副部長在自己系統的工作報告中出現,“中國IPv9”說詞一直出現在主流媒體中。這些問題都反映出中國科技進步傳播在商業媒體沖擊下,己經全線失陷,我們已到了必須面對現實,有一個政府機構出面協調、重建一個宣傳中國科技進步新動態體系階段。
本人認為,中國科學院應該也有能力挑起這副重擔,去給中國科技進步助威納喊!
第六件事 鼓勵科學家走近新聞媒體
這一個問題不是今天才存在的,事實上,這些年來,我們公眾見到的包裝明星、包裝先進人物都很有專業有準、甚至可以用“極致”去形容這些公眾人物。然而,很遺憾,中國科學家走近新聞媒體一直是一個被科學家們認為“敏感”行為而拒絕參與。
反觀國外在這方面的信息,我們會發現:很多科學家走到新聞媒體面前是做到表達大方、深入淺出,回答各科刁鉆問題也智慧十足。這個問題涉及到中國在培養科學家應對媒體時的經驗方面問題。中國科學院有10萬科學研究人員,應該在這方面有突破,給公眾樹起一批清新的中國科學家形象。
第七件事 建立中國科學家網絡檔案
媒體從業者現在在寫科學家專訪前,常常會上網搜索一下采訪對象材料。不過,以本人從2001年開始在政府新聞網站工作并采訪過很多中外科學家的經驗,借助網絡搜索獲得的完整資料很難。有人認為“百度百科”等百科會比較完整,其實那些材料本身就是二、三手材料經過網絡整理的,誤差很大。
因此,建議中國科學院為自己己有10萬科學研究人員達到高級以上職稱的建立一個中國科學家網絡檔案(可放在科學網上),這樣方便公眾、媒體聯絡。
第八件事 保護中國科學家知識產權
本人參加了中科院微生物所和瀚霖公司關于“長鏈二元酸”專利糾紛案的旁聽并閱讀過其中不少材料、同中科院微生物所和瀚霖公司處理此案的幾位當事人都采訪接觸過(在光明網上發表了此案的幾篇稿),此案以取消美國投資公司在中國申請的專利而結束。但是從此案可以發現:保護中國科學家知識產權問題不能等事情到了市場競爭階段才做出“你死我活”的斗爭,而是必須從知識產權申請、公示、審核等階段就有一整套完善的監督體系,否則,中國科學家知識產權會到了類似“長鏈二元酸”專利糾紛案一樣,發明者反成了被授權方的合法“專利”威脅,再加上商業手段(據稱有人花了巨資找媒體攻擊中科院微生物所和瀚霖公司侵犯知識產權)的媒體威脅,這對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成果保護措施將會是多大的諷刺?!這個例子說明由于中科院微生物所忽視了專利申請監控帶來隱患,同類案件在中國己經好幾起,它們的出現都說明中國高新科技產業良性發展需要有保護措施,否則將會存在隱患。
建議中國科學院在這方面盡快建立一整套情報體系,這應該是為中國科學家知識產權保護匹配的工作措施。
第九件事 科學院新聞發言人形象改進
這些新聞發言人要多同媒體、特別是政府新聞網站溝通,改變以往的新聞發言人坐在臺上講完,挑幾個人問一問就結束的“高高在上”形象。試想一下:科學家不愿講、不愿接近大眾媒體,科學院新聞發言人又“高高在上”,絕大多數大眾媒體(包括政府新聞網站)采訪記者、編輯都是新聞專業背景或不是對口學科畢業,他們所能傳遞出去的信息如果不是“生硬”就是很難讓公眾讀懂。
因此,培養一批關注中國科學院新聞的大眾媒體(包括政府新聞網站)采訪記者、編輯寫懂科學院新聞,要從科學院新聞發言人形象改進、溝通方式改變開始。
第十件事 希望中國科學院士年輕化
這個問題同中國科學家上CCTV都是老人的形象不無關系。事實上,據本人所知,中國科學院士己經整體上趨于年輕化,只是太少讓年輕的中國科學院士在媒體上露面。1976年美國社會學者哈里特·朱克曼寫的《科學界精英》美國一書中,對10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作了深入的分析,結論是:“完善的智力與人格結構是這些人共同的心理特征,通常包括淵博的知識、超人的記憶力、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極強的綜合思維能力和精湛的實驗技巧等。”這些結論如果拿中國科學院士上CCTV代表人物與中國大眾媒體推崇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對比一下年齡,大家對中國科學家想拿“炸藥獎”(很多華人科學家這么諷刺中國大眾媒體推崇諾貝爾獎)會更加失望。
換句話說:其實不是中國科學院士都是老爺爺老太太一輩,而是中國科學院缺乏把年輕院士向大眾推介。
花了幾個小時,寫了十點不太成熟觀點或者意見,錯誤之處一定難免,招罵之處更是一眼可見,僅供參考。
本人聯絡信息:
沈陽
光明網(www.gmw.cn) 綜合頻道部 副總監
郵箱:[email protected]
星期六,2011年5月21日 16:02:24
寫于北京家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