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世界人口的增長與自然資源的稀缺一直是經濟學家研究的主題。但是直到自然環境的惡化威脅到人類生存開始,經濟學家才從環境的角度,重新全面的地,慎重思考人類社會進程中的經濟學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并發現應該將環境也作為一種資本,即環境資本,納入經濟學研究的范疇。
“環境資本”這一說法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被使用: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馬歇爾曾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指出環境資本這一概念。其中對資本的定義中利夫教授用湖泊和河流這樣的環境資本來類比股票和現金流。
如今,環境資本這一概念已被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及環境學者所認可,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之一。本文試圖通過經濟學方法分析環境改善的價值。
關鍵詞:環境資本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
多年以來,世界人口的增長與自然資源的稀缺一直是經濟學家研究的主題。但是直到自然環境的惡化威脅到人類生存開始,經濟學家才從環境的角度,重新全面的地,慎重思考人類社會進程中的經濟學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并發現應該將環境也作為一種資本,即環境資本,納入經濟學研究的范疇。
“環境資本”這一說法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被使用: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馬歇爾曾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指出環境資本這一概念。其中對資本的定義中利夫教授用湖泊和河流這樣的環境資本來類比股票和現金流。[①]
1GDP,GNP和NNP
國內生產總值(GrossDomesticProduct簡稱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合。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年內究竟創造了多少新的物質財富。
國民生產總值(GrossNationalProduct簡稱GN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一國常住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大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非常住單位;同時,國外生產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
國民生產凈值(NetNationalProduct簡稱NNP)是對原始收入的另一種測量方法,它是從GNP中減去折舊的估計值,國民生產凈值反映一定時期內本國獲得的原始凈收入。用公式表示:
國民生產凈值=國民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折舊
用字母表示:NNP=GNP-折舊
通過對以上三個經濟概念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NNP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最好指標,其次是GNP,最后才是GDP。然而,許多經濟學者認為經濟指標并不能充分的衡量經濟的發展。舉例來說,當自然災害發生時,由于重建項目也涉及到經濟活動。環境經濟學者爭論,環境也是資本,NNP中也應該減去自然資源的損耗。這便引入了環境資本這一概念。
2清潔空氣的價值
空氣是免費的,就是說人們吸入新鮮空氣和呼出二氧化碳都是不用花錢的。不過空氣市場的缺乏有助于說明一些問題,為什么許多城市空氣環境質量每況愈下。為此1970年美國國會修改了《空氣凈化法》以強化控制機動車尾氣的排放,那么,采取這些強制性措施是否值得呢?環境污染控制所帶來的好處能否抵消給汽車制造商和購買者帶來的成本增加額呢?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可以用一項成本與收益研究來評估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的政策可行性。該評估將最終從社會收益的角度來量化人們珍惜清潔空氣的程度。
就當時而言,雖然沒有建立清潔空氣的市場,但是人們在購買房子的時候,都愿意多花一些錢去購買周圍空氣新鮮的房子。這一信息可以用來評估人們對清潔空氣的需求。用波士頓和洛杉磯街區的房價與對應的空氣環境質量作比較,經數理統計和數學處理后,可以確定一條清潔空氣的需求曲線,如下圖所示。它的橫軸是氮氧化物濃度(ppm),縱軸是與污染物濃度相關的房屋需求價格(dollar/ppm)。從圖中可見,周圍空氣中氮氧化物削減量為零的環境,房屋需求價格為零(買不起房子的窮人只好主在這里)。如果要改善居住環境,希望少吸一點氮氧化物,就得多花錢。如果每削減空氣中1ppm的氮氧化物需要花$1000的話,一般家庭就可能選擇需求曲線上的A點,花上$5000(1000dollar/ppm´5ppm)以獲得5ppm濃度的污染物(氮氧化物)削減。
從一般家庭對污染物削減量的估價來看,除了最后1單位外,都超過了$1000,其清潔空氣的價值結果是圖中的陰影部分。因為需求曲線是一條簡化了的直線,所以從陰影部分(三角形面積)計算出的剩余價值為:三角形高為1000dollar/ppm(2000dollar/ppm-1000dollar/ppm),底邊長為5ppm,即1000dollar/ppm´5ppm/2=2500dollars。由此可見,一般家庭對于清潔空氣的渴求價值是$2500,從而證實了,政府果斷地采取削減空氣污染物的環境舉措是十分英明和值得的。
(圖中陰影部分是消費者剩余,它是在氮氧化物下降5ppm,每1ppm需要付成本$1000時產生的,理由是絕大多數公民愿意為減少1ppm的氮氧化物污染支付$1000以上的價錢。)
由此可見,即使是空氣這樣一種人們認為應該是免費的環境資源,在環境經濟學中也是很有價值的一種環境資本。[②]
3.社會與環境經濟評價
既然我們已經將環境資本這一理念納入經濟體系中,下面我們用環境經濟學方法來將環境資本貨幣化。一般經濟項目的建設主要過心的是項目自身的收益與損失,很少關心項目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站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廠商會無視環境資本的價值。因此,無論項目對環境產生正影響還是負影響都難以納入項目的經濟分析中,從而影響項目的社會經濟與環境經濟決策。然而,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去研究建設項目的社會經濟可行性,就必須要考慮到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問題。這就必須要求我們全面的了解項目對于社會經濟的實際價值,預測項目建成后的社會經濟后果和環境影響后果,以避免實施可能引起自然環境系統退化的目的。當環境資源稀缺時,還需要對多個項目的國民重要性進行比較和排序,對環境影響程度進行量化,并賦予貨幣價值,即社會與環境經濟評價。社會要求環境經濟評價把環境影響納入國民經濟體系,使其成為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4.循環經濟
隨著人們對環境資本化的逐步認可,可以說人們對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有了深一步的理解。更進一步的,美國經濟學家柯尼斯等人提出了物質平衡思想,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只有堅定地走循環經濟的社會發展道路,才是解決經濟增長與環境破壞之間的矛盾以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途徑。
循環經濟是在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濫用資源——過量生產——鼓勵消費——奢侈浪費,導致生存環境危機的背景下提出的迫切要求。循環經濟(CircularEconomy)要求從社會整體將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自然資源——產品加工——再生資源的物質反饋流程,所有的生產要素(例如:原材料,煤炭,糧食等)要能夠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物質流動中得到相對合理和持續性的利用,從而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與自然發展規律相吻合的生態經濟,它要求我們運用自然規律而不是疊加規律來指導社會經濟活動。在人類實施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非常需要將循環經濟納入國民經濟體系中。
推進循環經濟建設,就是要把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等成功的經驗整合起來,形成一套系統工程,用它來調整工農業的布局,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建立正確的經濟發展模式和良好的消費模式。
發展綠色消費市場和資源(廢物)回收產業,鼓勵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要從資源開采——產品生產——商品消費——城市社區的社會整體去考慮如何能夠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物質流動,并形成閉合回路。
企業多元化的正道,通過向上下游產業的整合擴張,形成獨特的產業鏈,從而由點或面的競爭轉化到鏈于鏈的競爭,是基于循環經濟原理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科學而有效的方法。
當然,生態產業鏈并不適合所有類型的產業。目前為止,這種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產業鏈更加適用于產品差異化不大,主要是以成本優勢來贏得市場的大宗商品,如:制糖,造紙,水泥制造等。而對于其他產業來說,即使應用了循環經濟的企業也并非都能得到好的經濟效益,發展生態產業鏈的模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循環經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一定要站在市場的角度來衡量,不能一味的為了循環而循環。如果沒有實際利益,市場主體的主動性很難調動。
5結論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不難發現,環境與經濟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類社會發展到今日,不可以再像以往那樣執意故我,只求經濟的發展而忽略環境的價值所在。人類一旦破壞了長期形成的環境生態系統格局,使之失去了有序狀態,就等于破壞了人類發展的基礎。
可見,將環境作為資本納入人類社會經濟體系內,發展循環經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最高層次。它既是時間上出現最晚的層次,又是空間上最高的層次,因而它是建筑在所有前于它的層次之上的。根據預測,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仍會以7%-8%(GDP)的速度增長,如此之快的經濟增長速度正急于尋求一種能夠有效解決經濟增長與環境之間微妙關系的發展模式。在工業生態系統上發展起來的循環經濟無疑首選,而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生態工業產業鏈更是未來國的必要選擇。
參考文獻
1韓秀云著.宏觀經濟學教程.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年7月;
2宋承先,許強著.現代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3(美)鮑莫爾,奧茨著,嚴旭陽譯.環境經濟倫理與政策設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4張白玲著.環境核算體系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3月;
5Munda,G.”
6Chichilnisky,G.”WhatisSustainableDevelopment?”.LandEconomics,(1997);
7朱啟貴著.可持續發展評估.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
8劉文著.資源價格.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9方子文著.長江地區環境對策與可持續發展.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年;
10陳大夫著.環境與資源經濟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
11孫強著.環境經濟學概論.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5年6月;
12張坤著.循環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年5月;
13姚志勇著.環境經濟學.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年10月;
14覃成林,管華著.環境經濟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6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