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永巖:“幼兒門”裸最黑暗的飲食倫理
人可以不穿衣,但不可以不吃飯。吃飯對于人是頭等大事。或許正因為如此,中國才有了“民以食為天”的婦孺皆知的古訓。把“食”放到“天”的位置上,顯然已經高到了相當程度。正是由于這一點,農業部轉基因“幼兒門”才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幼兒門”的丑惡所在
轉基因“幼兒門”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食”的問題上,農業部采取了“雙重食用標準”,也是“雙重生存標準”。因為“食”與生存緊密相關。不吃不喝的人是沒法生存的。“食”得有問題,也會危及生存。
“幼兒門”裸出的是,農業部讓自己的孩子食用非轉基因食品,而向公眾和公眾的孩子推行轉基因食品。并且不僅僅是農業部,財政部也同樣采取了不食用轉基因食品的嚴格的“綠色生態”措施。從財政部的措施到農業部的“幼兒門”,人們不難推測農業部的官員們也是不會食用轉基因的。
對于農業部和財政部不食用轉基因的做法,人們應該并無異議。這是因為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農業部和財政部的官員也是人,是人就應該有這種本能。這是不應該受到責難的。人們責難的是農業部不應該強行推廣轉基因主糧的商業化種植,不應該以“偷偷摸摸”加“強行”的手段,讓轉基因稻米甚至還有小麥,在“三五年”之內擺上老百姓的餐桌。農業部自己的“不食”與強行讓民眾的“食”,這就是轉基因“幼兒門”的丑惡所在,也是“雙重食用標準”,即“雙重生存標準”的丑惡所在。
比封建天王老子還天王老子嗎?
中國目前處在21世紀,并且中國對內對外都宣稱要建設和諧社會。當代中國當然不是封建王朝。就是封建王朝,歷史上有沒有過強行逼迫“庶民”食用在安全上明顯具有危害性食物的事例呢?
中國的戰國時期夠古老了吧?是封建社會吧?戰國時的孟子說過“食色,性也。”即“食為性命之基”,意思是必須引起重視,絕不可以忽視。《周禮》有“食為民之本”,先秦有“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就是說,老百姓想吃啥,想穿啥,哪怕就是天王老子,也要服從。這可是封建社會啊!封建社會的帝王、“精英”都懂得“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道理,今天我們的農業部竟然連這樣簡單的道理都不懂了?竟然可以不顧億萬人民的反對,仍舊像發情野獸一般迫不及待地要把連他們自己都“很害怕”(方舟子語)的轉基因主糧,在“三五年”內擺上老百姓的餐桌。難道他們比封建天王老子還天王老子嗎?
并且孔子的《論語》中還有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這也是在封建社會啊。封建社會都強調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能強加給別人。21世紀的中國農業部,自己不食用的轉基因,憑啥要強迫讓老百姓食用?難道你們連封建社會的士大夫都不如嗎?
封建社會有“禁食”,卻沒有“強食”
人們知道,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是相當森嚴的。具體到“食”上,封建社會有沒有等級表現呢?當然有。封建社會毫不掩飾:“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十等”啊!夠可以的了吧?
這“十等”的封建社會在飲食倫理上是怎樣表現的呢?
封建社會連篇累牘的禮書,對活人的飯食、宴請和死人的祭祀品,供什么、吃什么、怎樣吃,都有詳細規定。如:“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尚書·洪范》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就是說,只有君主才能作威作福,吃玉食。《禮記. 王制》說:“庶人無故不食珍”。據現代學者考證,上古時“庶人除老耄之外不肉食”。就是說,封建社會,有“禁食”,但沒有“強食”。百姓不可以吃肉,但可以吃米,吃菜。并且老年人也可以吃肉。還有一點,即使有這樣的“禮”規,但老百姓如果像今天農業部偷偷摸摸推廣轉基因主糧那樣偷偷地吃了肉,好像也沒人能把他咋地。歷史上很難找到百姓因為吃肉遭到懲戒這樣的記載。并且百姓的不許吃肉,也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特定年代,并不是所有封建社會都這樣。
再說了,封建社會雖然有“禁食”的禮規,但卻沒有強迫推行百姓認為對身體有害食物“強食”的范例。在這方面,封建社會也比今天的農業部好了許多。人們知道,今天農業部一是要“強食”,二是他們逼迫老百姓“強食”的轉基因已經證實能引起包括“不育不孕、流產、死胎、生育缺陷、肝損害、腎損害、免疫系統損害、癌癥”等多種疾患,并且轉基因還是“不可逆”的。一旦發生人的基因改變將無可救藥。
我們不妨再往下看。封建社會的等級還表現在“吃”的方式上。《禮記·曲禮》曾記述了封建社會吃瓜的方式:為天子切瓜,先剖成四瓣,再橫切為八,用細葛布覆蓋;為諸侯切瓜,中剖為二,再橫切為四,用粗葛布覆蓋;為大夫切瓜,亦如君王,但不用葛布;為士人切瓜,橫斷兩半,去掉瓜蒂;庶人食瓜,只能去掉瓜蒂,啃著吃。這種等級區分在今天看來有些可笑,并且在實際生活中未必都能辦到。誰能天天盯著百姓是咋吃瓜的啊?有那樣多的人力嗎?不可能啊。
但就是這種等級區分,“吃”的還不同樣都是瓜嗎?“瓜”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切的方式和吃的方式有不同。當官的“切”,老百姓是“啃”。“啃”和“切”的差別用今天的話說,頂多就是有沒有風度的區別吧。可我們的農業部就不同了。今天他們讓自己和自己孩子吃的是非轉基因,向公眾和公眾的孩子推行的是轉基因。管你是啃還是切,吃的內容是不一樣的。這便又“惡”過了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飲食的等級還表現在器皿上。被古人視為國家重器的鼎,本是飯鍋,它鼓腹,能容納較多的水、糧、肉、菜;兩耳,便于移動;三足鼎立,方便置火燃燒。炊具和餐具合一,比其籩、釜、鑊、豆、簋等食器具有更大的實用價值。傳說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造三只鼎,象征天地人;夏禹收羅九州的金屬,鑄成九個大鼎,作為傳國之寶。周滅商后,移九鼎于鎬京,舉行隆重的定鼎儀式,自此定鼎喻為國家政權的奠基,鼎也就成為權力的象征。由于鼎的特殊身份,所以不能為普通人所擁有,并且后來又有了列鼎制度。按禮制規定:天子可以有九鼎,諸侯七個,大夫五,元士三。這“士、大夫、諸侯、天子”,權力愈大擁有的鼎數就愈多,違背這個規定,就是僭越,與犯上作亂一樣,要受到重裁。古代的西方和埃及,君主的權力是以權杖和連枷為代表,這是從生產工具和武器演化而來,中國則以飯鍋為象征,這在文明古國中是獨一無二的現象。從這里也可了解,“民以食為天”的另一面是“民以食為權”。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說的也是“吃”,但老子這里教訓的卻不是百姓,而是帝王宰相。是在告誡帝王宰相治國的道理。
封建禮制對社會各階層的食用雖有詳盡規定,但大都局限在禮儀和慶典方面,至于平時人們吃什么,怎樣吃,主要受制于經濟生產和生活水平,這是權力干預難以奏效的領域。就是說,無論怎樣考察,封建社會也沒有對百姓“強迫食用”的先例。
民間習俗的“粽子”、“月餅”屬百姓自愿
封建社會有一些民間習俗,這種民間習俗有一定約定俗成的意義。譬如端午節吃棕子,幾乎家家戶戶都這樣做。但這是為了悼念愛國詩人屈原,是因為屈原憂國憂民的悲愴人生,得到了民眾的同情,民眾每年五月五日在他自沉的汩羅江投下棕子,希望他死而復生。八月節吃月餅,傳說是民族英雄張士誠為了串聯民眾反抗元朝統治,利用互贈面餅的機會,在其中夾字條約定中秋起義。春節吃年糕,傳說是伍子胥對越王勾踐的野心早已有洞察,可嘆的是吳王夫差不聽勸告,反而遭受讒言,被迫自刎,但他事先在吳國的城墻下埋了用糯米粉做的城磚,后來都城被圍,炊斷糧絕,有人記起伍子胥生前的囑咐,在城墻下掘起糯米磚,解了燃眉之急。人們為感戴他的先見之明,每年做年糕以示緬懷。梁紅玉率軍擊退金兵,用糕餅慰問浴血奮戰的將士,以表示點點心意,“點心”就成為小食品的又一名稱。還有“不吃嗟來之食”;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陶淵明甘守清貧,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些都是人們自發自愿的,是人們對愛國志士的一種敬仰,一種紀念,也是人們自我道德情操的一種表達。并沒有誰來強迫。不是嗎?
封建社會的“禁食”并不都針對百姓
并且封建社會對某些食物的“禁食”也不都是針對百姓的,也有針對帝王將相的。最常見的就是把王朝的滅亡看成是飲食過度的惡果。《戰國策》中就有夏禹禁酒,發出“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的預言。《尚書· 酒誥》認為,商朝的滅亡無非是由于洶酒所致。《五子之歌》說:“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有不亡。”《墨子· 非樂》指責夏啟的一大罪狀是放縱野餐嗜酒。史書上歷數夏桀的酒池肉林,商紂的長夜之飲都是亡國之由。《荀子》還把饑而欲飽,口好味,看成人性惡的本性。這些王朝的興亡衰敗是否就在于嗜食洶酒,可當別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封建社會在“禁食”的理念上,也不是只對下,不對上。古人甚至把戒貪吃的訓誡繪成有首無身的惡獸,鑄在權力象征的銅鼎上。《呂氏春秋· 先識》說:“周鼎著有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青銅時代最具盛名的藝術代表作饕餮紋,也是向世人宣示,貪吃要遭受報應。但這種告誡,很大程度上也是針對帝王將相而并非針對尋常百姓的。
當然,封建社會還有孔子在《論語》中談到的“食不言”、“割不正不食”等有關“食”的說教。《禮記·曲禮》也詳細記有古人宴飲的程序和規范。包括長幼尊卑的座次,進食時不要光顧自己吃飽,不能用手抓飯,不要帶汗澤;吃飯不要發出響聲,到口的魚肉不要再放回菜盆;不要把骨頭扔給狗,不要大口喝湯,不要當人的面調湯汁,也不要當眾剔牙齒等等。這些都屬于起碼的禮節,有的還是為了健康衛生。
封建社會“禁食”的極致大概應該算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由于避諱“李”字與“鯉”同音,所以朝廷曾下令禁止捕食鯉魚。但即便這樣,在唐人的著述中仍不乏有食鯉魚的記載。《酉陽雜俎》說:“句容赤沙,湖食朱砂鯉,味甚美。”賀朝在《贈酒店胡姬》一詩中說:“胡姬春酒店,管弦夜鏗鏘。.... 玉盤初膾鯉,金鼎正烹羊。”白居易在《渭上偶釣》中說:“渭水如鏡色,中有鯉與魴。偶持一竿竹,縣釣至其傍。”這充分說明,在朝廷禁令的前后,民間并未停止烹食鯉魚的行為。連皇帝的“諱”都照吃不誤,老百姓還有啥不能選擇的。
偽滿洲國才有“雙重生存標準”的“強食”
如此說來,中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雙重食用標準”即“雙重生存標準”的先例呢?
有。而且這個歷史并不遙遠。這就是日本侵華時建立的偽滿洲國。
偽滿洲國推行“雙重食用標準”即“雙重生存標準”的突出表現就是大米等細糧只能由日本人和滿洲國官員食用,老百姓食用的是橡子面。偽滿洲國成立后,糧食不夠吃,日本人便提出給中國人吃“橡子面”。橡子是櫟樹的果實,形似蠶繭,故又稱栗繭。其外表硬殼,棕紅色,內仁如花生仁,淀粉含量達百分之六十左右。既可食,又可作紡織工業漿紗用的原料。
日本人說,橡子面是好東西,高鈣、高纖維素、高蛋白、低脂肪、鞣質,對人體有收斂和保護功能,能厚腸壁,健身體,增強對人體的骨骼發育。還能防止糖尿病、血脂稠,長期食用可以減肥,同時可以預防直腸癌。但中國人吃到嘴里,卻感覺苦澀,進到肚子里,不易消化,吃多了拉不出屎。后來日本人把橡子面混到玉米面里,稱為“混合面”,供應城鎮居民。中國人誰要是偷偷吃了走私來的大米、白面,那就是“經濟犯”,不但要罰沒,還會被毆打、抓走甚至就地槍殺。中國勞工甚至連橡子面都吃不飽,許多人被活活餓死,也有人是因為吃多了橡子面,幾天拉不出屎漲死的。
現在我們終于找到了中國歷史上“雙重食用標準”即“雙重生存標準”的例證了。但這個例證必須說明的是:第一,它不是發生整個中國,他只發生在中國的一個局部,也就是當時的偽滿洲國;第二,它是發生在日偽統治時期,偽滿洲國表面的皇上是溥儀,但實際上卻是日本人在統治,溥儀只是一個說啥都不算數的傀儡,并且溥儀的“總理大臣”鄭孝胥,還為讓民眾吃橡子面的問題專門上了“折子”,提出反對;第三,橡子面盡管會使人大便干燥,能漲死人,但它卻不像轉基因那樣,可能導致人的“不育不孕、流產、死胎、生育缺陷、肝損害、腎損害、免疫系統損害、癌癥,不可逆”等等。
“幼兒門”將制造出最黑暗飲食倫理
文章寫到這里,我們可以總結一下了。
第一,中國封建王朝有“禁食”,這種“禁食”對下也對上,但絕對沒有“強食”。封建社會還講究“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農業部不顧公眾反對,一直在緊鑼密鼓地推廣轉基因主糧的商業化種植,要在三五年內將轉基因主糧擺上老百姓餐桌,這是不從“民欲”的“強食”,是封建社會都沒有過的。
第二,偽滿洲國推行“雙重生存標準”的橡子面是在中國的局部,不是整個中國。農業部推廣的轉基因稻米、玉米、小麥,還有中國大量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卻已經和即將遍布全中國,絕不僅僅是局部。
第三,日本統治者讓中國人“強食”的橡子面有苦澀、引起大便干燥漲死人的一面,但烹飪得法,也有對人益處的一面。更主要的是,橡子面沒有轉基因主糧所具有的那些不可逆的“慢毒”風險。
第四、日本統治者讓中國人“強食”的橡子面,其產出地是一些生態林,不會造成環境污染。農業部要推廣的轉基因主糧占用的卻是中國廣袤的農田,將會對農田和環境造成無可挽回的污染。
第五,偽滿洲國是殖民地,其統治者是日寇。今天的中國當然不是殖民地,而是人民當家作主,是上下一心要建立和諧社會。
罪惡滔天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制造了數不清的人間慘案。他們在偽滿洲國推行的“雙重生存標準”僅僅是他們罪惡的一部分。但經過我們今天的對比,人們卻不難看出,農業部轉基因“幼兒門”所裸露出的丑惡現實比封建王朝還過分,甚至與當年的日寇都有雌雄一比。農業部倒是沒有用槍逼著公眾食用轉基因,但是美國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全國覆蓋,已經使得公眾無可選擇。一旦轉基因稻米進入商業化種植,人們對轉基因大米也將無可回避,只能被迫食用。由于公開報道的轉基因具有使人“不育不孕、流產、死胎、生育缺陷、肝損害、腎損害、免疫系統損害、癌癥,不可逆”等危險,因此,農業部對轉基因主糧的“強食”推動,同樣可能是一種殺戮,是一種殺人不見血的殺戮,甚至還可能是一種滅絕種族的殺戮。并且這種殺戮與偽滿洲國一樣,幕后有一個美國洛克菲勒、孟山都、杜邦等的魔影。
我們還能說啥呢?顯然,如果農業部不立刻懸崖勒馬,不立刻停止轉基因主糧的商業化推廣,那他很可能會制造出一個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飲食論理,制造出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
我們需要和諧社會,我們需要光明,我們需要穩定。我們不需要“雙重生存標準”,不需要為美國轉基因冒險,不需要強行推廣轉基因主糧可能造成的恐慌甚至動蕩,我們更不需要黑暗。
當代中國,任何人都沒有權利推行“雙重食用標準”即“雙重生存標準”。請農業部不要鋌而走險,請農業部尊重人民在食用方面的選擇權,請農業部不要上美國洛克菲勒、孟山都等戕害中國,戕害中國人民的當,請農業部認真聽取人民的呼聲,切不可為了美國的轉基因而破壞中國的穩定大局,切不可制造出中國最黑暗的飲食倫理。
農業部,為了和諧中國,為了穩定的中國,為了中華民族的明天,請你們醒醒吧!不要再一意孤行了!不要利令智昏地去充當千古罪人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