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時評

雨夾雪:是“文革所釀缺憾”還是“改革所釀缺憾”?

雨夾雪 · 2010-08-10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是“文革所釀缺憾”還是“改革所釀缺憾”?

——從兩部《二十五史》看兩個30年的學術環境

今年7月11日,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第四次修纂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近日,新京報推出《中國重啟國史修訂工作,糾正文革所釀缺憾》的采訪,大談重修《二十五史》是為了糾正文革所釀缺憾,然而,從采訪中反而讓人看出了改革年代歷史等領域的學術研究所受的嚴重破壞。  

⒈兩個30年國史修訂的條件  

先看一下采訪結尾比較兩個30年國史修訂的幾個問題:  

新京報:你覺得現在這些主持人的學術水平與以前的學者相比如何?  

徐俊:目前各史主持人都是各斷代史和專書研究的權威學者,這支隊伍代表了斷代史和基礎文獻整理的最前沿水平。  

請看,問的是“學術水平與以前的學者相比如何”,答的是“代表了斷代史和基礎文獻整理的最前沿水平”,可謂答非所問。到底與以前的學者相比學術水平高還是低,我們可以繼續往下看。  

新京報:這次修訂與三十年前比較,社會和學術環境有什么變化?  

徐俊:因時代變遷,學術風氣變化很明顯,如現在的學術考評重論文、論著,輕典籍整理,對包括修訂工程在內的古籍整理工作,都有不利的一面,導致參與者難以全身心投入到修訂工作上。  

顯然,“特別是”時代比毛主席時代學術風氣是嚴重惡化了。在學術風氣嚴重惡化了的情況下,學術水平以前的學者相比高還是低我想不難回答。而眾所周知,學術風氣嚴重惡化和市場化改革又是分不開的。新京報大概是想問與三十年前比較社會和學術環境有什么進步,沒想到徐俊不小心說了實話,只好趕緊彌補,我們繼續往下看。  

新京報:與上次相比,現在研究有哪些有利條件?  

徐俊:30年來,在文獻研究的深入、善本和大量海外古本的利用、出土的文獻、簡牘,以及檢索技術的進步,都對修史有益。  

顯然,“特別是”時代比毛主席時代有利的條件“文獻研究的深入、善本和大量海外古本的利用、出土的文獻、簡牘,以及檢索技術的進步”大都屬于純技術性的,至于政策的進步,社會和學術環境的進步一點也說不出來!  

在社會和學術環境全面倒退的情況下,竟然還好意思說“糾正文革所釀缺憾”!  

⒉兩個30年的國史修訂的特點  

再比較一下采訪所說的兩個30年的國史修訂的歷程。  

毛主席時代國史修訂:  

1958年,毛澤東指示吳晗、范文瀾組織標點“前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隨即在中華書局組織下,制訂了《二十四史整理計劃》。《史記》在1959年國慶前夕出版。  

在整理“前四史”的時候,其余二十史的整理工作也陸續展開,由于參加點校的學者分散在全國各地,時間難以保證,1963年,中宣部發文將各地點校者全部借調到中華書局。那一段沒有太多政治干擾,后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點校體例,在這一時段基本得以確立。
    1971年,“二十四史”點校重新上馬。  

1977年底《清史稿》和《宋史》相繼付型,次年初出版,點校工作完成。  

很明顯,毛主席時代國史修訂有兩個特點。一是效率很高,毛主席指示后馬上開始修訂,一年后《史記》出版。二是高度認真負責,用了20年,幾經修改才最后完成。  

“特別是”時代國史修訂:  

2005年,中華書局對1958年到1978年點校本整理過程中的全部檔案進行了清理,同時組織專人從編輯角度研究各史都存在哪些問題,形成了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呈送出版主管部門,還向季羨林、任繼愈、何茲全、馮其庸四位老先生作了匯報,修訂工程開始后,任繼愈先生擔任總修纂,另外三位先生擔任學術顧問。  

在他們呼吁下,2005年11月,溫家寶總理和陳至立國務委員分別對修訂工作做了重要批示,修訂工程獲得國家出版基金專項資金支持。  

今年7月11日,第四次修纂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預計2015年全部完成。  

很明顯,“特別是”時代國史修訂也有兩個特點。一是效率很低,溫家寶總理和陳至立國務委員分別對修訂工作做了重要批示后,長達五年沒有干什么實際修訂工作,只是在準備。二是粗糙不堪,正式修纂工作也只有5年。  

一個國史修訂工程,正式修纂時間才5年,修訂準備工作竟和正式修纂時間一樣長,還沒有開始正式修纂,就把總修纂任繼愈先生拖死了,堪稱千古奇聞。這個樣子能修出“糾正文革所釀缺憾”的好作品嗎?恐怕這次國史修訂才是要真正造就“改革所釀缺憾”吧?  

⒊毛主席時代國史修訂有何缺憾?  

采訪中徐俊所舉的毛主席時代國史修訂的缺憾主要有三。  

一是“二十四史,體例不一”。整理工作歷時20年,前后三個時段工作方式、校勘標準都略有差異。  

二是在力求簡單的思想指導下,有幾部史都沒有采用底本校勘的方式。每部史書在歷史上都有眾多不同版本,這就要求我們整理時首先要確定一個好的底本。但點校本中部分史書采取了“不主一本,擇善而從”的做法,也就是不用某本作為校勘底本,而是多本合校,覺得哪個本子文字好就直接采用哪個,不出校說明。  

三是政治風氣對點校本內容的影響。如強調連標點符號也要講階級斗爭,認為“凡是美化帝王將相、宣揚封建道德、污蔑勞動人民的語句,不應用感嘆號” 。在分段提行的問題上也講階級斗爭觀點,按照體例應該按年月來劃分的,但由于要突出農民戰爭和農民起義,當時就要求遇到農民起義就提行,如涉及陳勝、吳廣、黃巢等人的內容都進行分段提行。現在的點校本《三國志》、《陳書》、《周書》,仍然有未按年月分段提行的情形。  

很明顯,毛主席時代國史修訂的三個缺憾根本不是什么缺憾。二十四史,體例不一”和容許“不主一本,擇善而從”的做法與底本校勘的方式并存等“缺憾”恰恰證明毛主席時代學術上是主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而“特別是”時代國史修訂強行要求二十四史,體例統一”,要求必須全部采用底本校勘的方式,不容許“不主一本,擇善而從” 恰恰證明“特別是”時代學術的專斷和霸道。至于政治風氣對點校本內容的影響,徐俊也不得不承認 “在現在通行的點校本中沒有留下明顯痕跡”。何況“凡是美化帝王將相、宣揚封建道德、污蔑勞動人民的語句,不應用感嘆號”和“要求遇到農民起義就提行”等所謂“政治風氣對點校本內容的影響”對內容根本沒有什么實質性影響,只能說是一種流行格式,和“特別是”時代公開刪改馬克思、列寧、毛主席等經典著作的“政治風氣對內容的影響”不可同日而語。(“特別是”時代大量公開刪改馬克思、列寧、毛主席等經典著作,像著名的毛主席《反暴力拆遷宣言》就因為提到某位領導人搞暴力拆遷而被刪除。)可見,毛主席時代的政治風氣是尊重學術研究的。  

⒋到底是誰造成的文革時期國史修訂工作的缺憾?  

當然,毛主席時代的國史修訂工作也確實有缺憾,最突出地是文革時期國史修訂工作停滯近五年。但是,文革時期的缺憾不等于“文革所釀缺憾”。必須弄清是毛主席和中央文革小組干的還是反毛反文革的人干的。如果是毛主席和中央文革小組干的才能算是“文革所釀缺憾”,如果是反毛反文革的人干的只能說是“反文革所釀缺憾”。讓我們看看采訪中所列的文革時期國史修訂工作停滯近五年的始末:  

1966年,“文革”爆發,整理工作停滯。  

1967年5月,中央文革小組成員戚本禹要求中華書局繼續點校“二十四史”,但由于政治干擾嚴重,隨著戚本禹的垮臺,點校班子自然解體。  

1971年,“二十四史”點校重新上馬。  

顯然,我們通過上文可以看出,毛主席和中央文革小組是支持國史修訂工作的,所謂“政治干擾嚴重”只能是來自反毛反文革的人。文革時期國史修訂工作停滯近五年不是“文革所釀缺憾”,恰恰是“反文革所釀缺憾”!  

通過上面分析,相信大家對毛主席時代和“特別是”時代哪個時代有利于學術研究,兩部《二十五史》孰優孰劣,到底是是“文革所釀缺憾”還是“改革所釀缺憾”有了個初步了解。最后,我想用網友“冰島沙龍”的話作為結尾: 

 

自己就是徹頭徹尾的政治文人,軟骨頭的投機分子,自己不行還嫁禍文革,文革前的工業繁榮和文化復興又被你們所掩蓋和抹黑,你們又怎樣解釋呢?是不是也在服務于政治啊?是政治的需要嗎?你是個披著人的外衣的家伙太可怕了,真正的科學家要都像你一樣無用而奸詐,兩彈一星永遠都上不了天的,中國的重工業、輕工業及農業基礎是不是你們幾個齷齪之徒用嘴吹出來的吧?別動不動就文革造成的,你怎么不說是商紂王害你呀?  

   

附一:中國重啟國史修訂工作糾正文革所釀缺憾(圖)  

http://news.qq.com/a/20100809/000230_1.htm  

 對話動機  

被譽為五千年“國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新中國成立后整理出版點校本,是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古籍整理出版項目,但由于當時政治、經濟、學術等客觀條件的制約,點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  

2005年,中華書局著手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訂準備工作。今年7月11日,第四次修纂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預計2015年全部完成。此次為什么要修訂?如何修訂?本報對話中華書局總編輯徐俊。  

對話人物  

徐俊 中華書局總編輯,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為何重修國史?  

存有缺憾,閱讀不便”  

新京報:為什么要對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進行修訂?  

徐俊:先要了解的是,宋元以來歷代都有整理刊印正史的傳統,形成不同時期的通行版本,如宋代通行的“十七史”、明代通行的“二十一史”,清乾隆時期整理刊刻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上世紀30年代,商務印書館整理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是近代最通行版本。  

新京報:歷次校刻,重點都是什么地方?  

徐俊:重點是文字校訂和勘誤,也有些是出于某種政治需要,如清朝的殿本前后兩次校刻,就對少數民族的稱謂進行較多改動,此外,《明史》殿本與庫本差異甚大,《元史》乾隆殿本與道光殿本也多有不同。  

新京報:最近一次整理是什么時候?  

徐俊: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央指示下,中華書局組織實施“二十四史”的整理,形成第一部有完整標點校勘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第一次將全套正史從古董書架上請了下來,成為人人可讀的現代整理本”。整理工作從1958年到1978年,經歷了20年。  

新京報:但點校本出齊剛過去三十年,如今為什么又要修訂?  

徐俊:這主要由于受當時政治、學術等客觀條件的制約,點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給讀者利用帶來不便。  

存有哪些缺憾?  

二十四史,體例不一”  

新京報:能否詳細解釋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不足和缺憾在哪里?  

徐俊:1956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鐸在《人民日報》撰文,提出要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版二十四史”。1958年,毛澤東指示吳晗、范文瀾組織標點“前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隨即在中華書局組織下,制訂了《二十四史整理計劃》。  

由于時間比較緊,導致“前四史”的整理方式、體例都不一樣。最后只有《史記》趕在1959年國慶前夕出版,其他三種直到1965年才陸續完成。  

新京報:其他各史什么時候整理出版的?  

徐俊:在整理“前四史”的時候,其余二十史的整理工作也陸續展開,由于參加點校的學者分散在全國各地,時間難以保證,1963年,中宣部發文將各地點校者全部借調到中華書局。那一段沒有太多政治干擾,后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點校體例,在這一時段基本得以確立。1966年,“文革”爆發,整理工作停滯。  

1967年5月,中央文革小組成員戚本禹要求中華書局繼續點校“二十四史”,但由于政治干擾嚴重,隨著戚本禹的垮臺,點校班子自然解體。  

1971年,“二十四史”點校重新上馬。《清史稿》的點校,雖然1958年就提出了,但真正開始是1971年“二十四史”點校恢復后的事情。  

1977年底《清史稿》和《宋史》相繼付型,次年初出版,點校工作完成。  

新京報:其他各史也存在體例不統一的問題嗎?  

徐俊:也有,整理工作歷時20年,前后三個時段工作方式、校勘標準都略有差異。  

為何存有缺憾?  

政治風氣影響標點符號  

新京報:“文革”期間,當時的政治風氣對點校工作是否有影響?  

徐俊:這在當時是很難避免的,當時學術界提倡“批判繼承”和“古為今用”,具體到點校工作,要求盡量簡潔,因此學者們做的很多校勘、考證工作并沒有能夠在校勘記中充分體現,某種意義上說,點校本并不能全部反映當年工作的實際水準。  

新京報:這帶來了什么樣的實際影響?  

徐俊:在力求簡單的思想指導下,有幾部史都沒有采用底本校勘的方式。  

每部史書在歷史上都有眾多不同版本,這就要求我們整理時首先要確定一個好的底本。但點校本中部分史書采取了“不主一本,擇善而從”的做法,也就是不用某本作為校勘底本,而是多本合校,覺得哪個本子文字好就直接采用哪個,不出校說明。  

這是受質疑相對集中的地方,這次修訂我們要求每部史都必須確定好的底本,徹底解決“不主一本”的問題。  

新京報:政治風氣有沒有給內容方面帶來什么影響?  

徐俊:政治風氣對點校本內容的實質性影響,可以說微乎其微。政治對點校工作影響最大的時期,是1967年的短暫恢復階段。那個時段,要求在點校工作中突出政治,強調連標點符號也要講階級斗爭,認為“凡是美化帝王將相、宣揚封建道德、污蔑勞動人民的語句,不應用感嘆號”,如《明史》里這樣的一段話:帝(崇禎)出宮,登煤山,望烽火徹天,嘆息曰:“苦我民耳!”當時認為“苦我民耳”是騙人的鬼話,決不能用感嘆號,要改用句號。  

新京報:這些都是時代觀念的局限。  

徐俊:是的,不僅是標點,在分段提行的問題上也講階級斗爭觀點,按照體例應該按年月來劃分的,但由于要突出農民戰爭和農民起義,當時就要求遇到農民起義就提行,如涉及陳勝、吳廣、黃巢等人的內容都進行分段提行。現在的點校本《三國志》、《陳書》、《周書》,仍然有未按年月分段提行的情形。  

要特別指出的是,這是“文革”期間,1967年短暫恢復階段的做法,但這個時段的點校工作,沒有形成有價值的成果,所以在現在通行的點校本中沒有留下明顯痕跡。  

重修國史各方態度?  

專家呼吁,溫家寶批示  

新京報:學術界是怎么看待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這些瑕疵的?  

徐俊:點校本出版后,學術界有不斷討論的札記文章,甚至有的還寫出了專書。  

新京報:這次提出修訂經歷了什么過程?  

徐俊:作為點校本的組織實施單位,中華書局一直關注這些意見,也覺得應該趁當年參加點校工作的部分老先生、中華書局參加過點校的一些老編輯都還健在,能夠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的時候,盡快組織修訂。  

新京報:做了哪些準備?  

徐俊:2005年,我們對1958年到1978年點校本整理過程中的全部檔案進行了清理,同時組織專人從編輯角度研究每史都存在哪些問題,形成了調研報告。  

新京報:調研報告都提交給哪些部門?  

徐俊:調研報告呈送出版主管部門,我們廣泛聽取意見,還向學術界德高望重的季羨林、任繼愈、何茲全、馮其庸四位老先生作了匯報,修訂工程開始后, 任繼愈 先生擔任總修纂,另外三位先生擔任學術顧問。  

新京報:老先生們的呼吁有作用嗎?  

徐俊:在他們呼吁下,2005年11月,溫家寶總理和陳至立國務委員分別對修訂工作做了重要批示,修訂工程獲得國家出版基金專項資金支持。  

修史力量水準如何?  

修史水平位于最前沿  

新京報:這次修訂有多少人參加?  

徐俊:這次共有200多名學者參加,大多來自高校,也有來自科研機構、文博系統。  

每部史都確定一個修訂承擔單位和主持人。  

新京報:你覺得現在這些主持人的學術水平與以前的學者相比如何?  

徐俊:目前各史主持人都是各斷代史和專書研究的權威學者,這支隊伍代表了斷代史和基礎文獻整理的最前沿水平。  

新京報:這次修訂與三十年前比較,社會和學術環境有什么變化?  

徐俊:因時代變遷,學術風氣變化很明顯,如現在的學術考評重論文、論著,輕典籍整理,對包括修訂工程在內的古籍整理工作,都有不利的一面,導致參與者難以全身心投入到修訂工作上。  

新京報:與上次相比,現在研究有哪些有利條件?  

徐俊:30年來,在文獻研究的深入、善本和大量海外古本的利用、出土的文獻、簡牘,以及檢索技術的進步,都對修史有益。  

新京報:對目前修訂的階段成果,你怎么評價?  

徐俊:已通過評審的各史樣稿普遍受到肯定,我個人對新的升級版本有充分信心。  

□本報記者 錢昊平 北京報道  

   

附二:網友熱評  

騰訊洛陽市網友 HD隔壁是山 15小時前  

這就是文人的悲哀。他們就是無事可做了,不然就失業了。  

支持[4295]  

騰訊網友 老夫 13小時前  

中國自以為是的人太多了!立場不同觀點不同是很正常的,屁股決定腦袋。不要以為就自己掌握了真理,公道自在人心!  

支持[2040]  

    騰訊九江市網友 冰島沙龍 2小時前  

自己就是徹頭徹尾的政治文人,軟骨頭的投機分子,自己不行還嫁禍文革,文革前的工業繁榮和文化復興又被你們所掩蓋和抹黑,你們又怎樣解釋呢?是不是也在服務于政治啊?是政治的需要嗎?你是個披著人的外衣的家伙太可怕了,真正的科學家要都像你一樣無用而奸詐,兩彈一星永遠都上不了天的,中國的重工業、輕工業及農業基礎是不是你們幾個齷齪之徒用嘴吹出來的吧?別動不動就文革造成的,你怎么不說是商紂王害你呀?  

支持[1565]  

騰訊沈陽市網友 ωǒ蔓櫬√ 14小時前  

尊重歷史、尊重事實,改史記太胡鬧了,就算史記中有錯漏,我覺得都不應該改,真實的錯漏,比人為地完善好。  

支持[1490]  

騰訊網友 ~冷々漠 ~ 14小時前  

天天只會整沒用的,修這個屎那個屎的,快修修堤壩吧吉林現在好危險啊,你那屎以后再修吧  

支持[1340]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75658118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3.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4. 劉繼明|隨想錄(20)
  5.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8.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9.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0. 子午:請珍惜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掩耳盜鈴及其他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