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出“大V情結”
明星微博廣告多 邱炯/CFP
近來,網絡“大V”有點兒忙。有的頻頻出鏡,有的忙于代言;還有的結緣“微商”,大發利市;更有不少“大V”應各地政府之邀,走馬燈似地到各地組團考察。網絡儼然進入“大V時代”。
所謂“大V”,是指微博上那些粉絲人數多、具有較大話語權和輿論影響力的認證用戶。由于社會資本雄厚,加上媒體與社會的追捧,他們儼然成為這個時代的“輿論驕子”——“大V”一呼百應,就連發幾句“起居注”也贊者如潮。而本該成為“草根媒體”主人的“中小V”卻相形見絀,不論尋人還是喊冤,都需要“跪求”“大V”轉發。在聚攏“中小V”人氣的“草根媒體”上,本應成為“草根媒體”主人的“草根”用戶,卻成了悲催的“他者”,這是社交媒體時代的悖論。
從媒介特性來看,自媒體是“草根媒體”而非“大V媒體”。微博等社交媒體因為沒有門檻,人人都可以注冊而成為一個“平權”的場域。它與傳統媒體的最大區別,在于弱化了身份等級的差別,人人都擁有平等的話語權,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評論員”的夢想。正因為如此,“自媒體”受到數億普通用戶的喜愛。依靠他們的原創與分享,微博成為當代最重要的“民意集散地”和“民間輿論場”。
從“大V”的身份來看,他們多是現實生活中的名人。網絡復制了現實的社會資本和人際關系。所以,影視圈的明星、財大氣粗的企業家及其公子哥兒,還有其他行業的一眾名人,不管出于自己的意愿,還是被強拉硬拽,只要上了自媒體平臺并經常發聲,就有可能成為耀眼的“大V”。當然,也有一些普通用戶和“段子手”躋身“大V”行列,但影響力無論如何也不能與那些“名人大V”比肩。同是“大V”,有的熱心社會公益,善于利用微博平臺為國分憂、為民解難,確實無愧于“輿論領袖”的稱號。但也有一些“大V”利用影響力放縱不負責和不雅不敬的言論,甚至擺譜、炫富、傳播低俗文化,以迎合粉絲,博得喝彩;還有的“大V”連微博都要雇人打理,有問題就聲明是他人捉刀。諸如此類的“大V”,和民意有“半毛錢”的關系?
從自媒體用戶的結構來看,仍然與現實社會具有某種同構性,也就是符合“橄欖型社會”的特征。據人民網2014年3月統計,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中擁有10萬以上粉絲(聽眾)的賬號超過1.9萬個,100萬以上的超過3300個,1000萬以上的超過200個。區區兩萬左右的“大V”,相對于這兩家微博多達10多億的注冊用戶,堪比“橄欖”的一個尖端,中間則是“不沉默的大多數”。作為原生態的民意,他們沒有必要動輒被“大V”所代表。
在“草根媒體”的平臺上何者為“大”?答曰:“草根”為大!“草根”的聲音、“草根”的訴求理應成為“草根媒體”的最強音。所謂“300位大V掌握了微博主要的議程設置權”不是時代之幸。一些媒體和地方政府盲目追捧“大V”,甚至將“大V”與“輿論領袖”畫上等號,為其造勢、站臺,而忽略了對普通網民意見的匯集與研判,一方面會催生“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馬太效應”,惡化“草根媒體”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也會導致“沉默的螺旋”效果,湮沒民眾的聲音,使微博蛻變成“大V俱樂部”。
“保障人民的表達權”是自十六屆六中全會以來中共中央對人民群眾的鄭重承諾。經營好新興媒體這個“民間輿論場”,是實現普通公民表達權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這方面,新浪微博曾推出“扶持中小V計劃”,以彰顯“草根”的聲音,值得借鑒。希望我們的時代走出“大V”情結,讓“草根媒體”回歸“草根”本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