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的片子火了,也很快就涼了,于是我們也可以冷靜地探究一下這種柴靜式的任性現象。
柴靜是央視出身,即原是央視的主持人,并因此而出名。這次又因借“霧霾”問題發飆而出了大名。于是便有了許多疑問,即這“主持人”到底是干什么的?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能量?柴靜的如此任性是怎么煉成?為什么這外行的柴靜會比內行的氣象專家或健康專家更容易被人們相信甚至是崇尚?
(一)什么是“主持人”?
關于“主持人”,百度了一番,沒有找到專業性的回答,于是便試著為之定義如下,即:主持人就是在傳播主體與傳播對象之間,或者說是在宣者與聽者之間,起聯系、溝通或引導作用的角色。而通過大家熟悉的春晚主持人,似乎更容易說明。即主持人就是在演出者與觀眾之間,起聯絡作用,其目的是讓觀眾更好地認識舞臺人物、串連舞臺情節,或理解演出內容的角色。
由上可知,這“主持人”雖稱呼中有“主”,但不是什么主,而是介于主、客之間的中介人物。中國古代稱聯絡主、賓的人物為“介”,而這也就是中介之“介”的由來。房屋“中介”是干什么的?就是在房子買、賣的中間搞拼縫的,由此亦可顯見其介于的性質。其實不單是主持人,即便是擴大到整個新聞媒體,也都是屬于這樣的中間角色,是故這“新聞媒體”又稱作“媒介”。“媒”,本指媒婆,即是指穿針引線的中間人。而“媒介”一詞,也非常準確地表明或規范了這主持人的身份及作用。
那么根據以上定義我們則不難發現,這種任性主持的柴靜現象,已經是充“媒”為娘,反“介”為主,即顯然的已經是角色錯位了。
我比較喜歡看央視的“今日關注”。這個欄目的主持人,即王世林、魯健,都比較好地把握住了主持人的中介角色。即其在傳播主體(約訪者)與聽眾之間,總能起到了有效地組織、串連或溝通的作用。從而使約訪者即專家的觀點或看法,更容易為聽眾所理解、領悟或接受。
與“今日關注”相比較,同是訪談類型的“焦點訪談”、“面對面”以及“新聞1+1”,也就是柴靜、白巖松、張泉靈他們搞的這檔子節目,則明顯的已經是屬于另類,即都是自以為主、肆意的任性,以至是角色錯位了。
(二)柴靜式的任性算什么?
在采訪科學家丁仲禮院士的節目中,柴靜不但是自主,而且還充起了洋主子,即是站在西方洋大人的角度來與中國院士對峙。而其話里聲外,也無非都是西方腔調,即是要中國人無條件地接受西方的碳排放方案。而當柴的觀點被丁院士從科學、經濟、政治以及外交的角度給予有力的駁斥之后,她則閃爍其詞、搔首弄姿,又做出一副不解、不屑甚至是不能容忍的樣子。
這類的訪談,觀眾要聽的顯然不是你主持人的觀點,而是傳播的主體即專家、學者(約訪者)的觀點。因為他們才是這方面的專家,也因此他們的觀點才具有可信度以及權威性。而主持人雖然也不缺少學問,但至少在氣候、健康已經政治、經濟、外交等學問方面,你都不是專業,甚至是沒有接觸,那么你有什么資格一定讓觀眾來接受你的觀點或看法?而從這次訪談的效果上看。由于柴靜的自以為是,錯以為主,且夾帶私貨,即借機兜售其個私觀點,于是誰是誰非,幾乎是搞不清楚,以至把觀眾都給弄糊涂了。幸虧丁院士是內行且機敏,才以有理有據的堅持與反駁扭轉了混亂,而最終沒有讓這次訪談成為一鍋糊涂粥。而由此亦可以顯見,這柴靜式的任性到底是個什么東東,會造成什么樣的傳播后果。
試想,如果這次訪談的對象不是丁院士,而是換一個反應慢一些或是言語木訥一點的院士,那結果又會是怎么樣?無疑,我們若不是被賣拐的給忽悠拐了,那也肯定是讓趙本山式的輪椅給轉悠懵了。
觀點是傳播的生命,有了觀點傳播才有意義。但這個觀點應該是傳播主體的觀點,而不應該是你主持人即“中介”的觀點。尤其是中央電視臺,他是國家的神經傳導系統,是共產黨的文宣喉舌機構,因此其觀點如何,必須是有所甄別、選擇,即必須是經過政策或策略標準的審核,而沒有的道理是誰誰都可以上去,大嘴吧吧的什么人都能造兩句。
最近,不經意間瞭到了白巖松采訪兩會的一個片子,其大意是指責在總理作報告時,代表、委員們都沒會鼓掌,即鼓掌鼓的不是時候。這類的看似個性的點評,實質上反映的也是一種自以為是,自以為主的任性。知道白巖松曾有過一段“在美國……”的秀說,一直是懷揣著美國情結,也清楚他這番指責的心理語言是什么,同時也了解,在美國,政府官員向議員們做報告是得不到掌聲的。可這是在中國。所以,你能不能睜開你那雙黑白眼,動一動你那顆中國心,認真看一看、體會體會中國百姓對兩會到底關心的是什么?而不要板著洋摸樣到處方框,更不要以“公知”或是社會道德的最高評判師自居而如此肆由的任性!
(三)關聯思考
與中國媒體不同,臺灣以及西方媒體都是私家的行當,即是屬于“獨立媒體”,因此如何通過脫口秀一類的噱頭,以及主持人個性化演繹的招牌,來抓取觀眾,聚攏眼球,這都是其私家經營的策略,是市場競爭的手法。而作為國家央視的主持人,也熱衷與此道,且積極效仿,這顯然的與公家無關,不過是為其個人撈名賺利而用極其心爾。而“白巖松”的大號之所以響亮,柴靜退出了央視,還能收獲這么高的人氣,也都足以說明其私謀功夫之至深。可以肯定,白巖松若有一天離開央視,也編一部什么片子,那肯定也是個大火。
知道拍“穹”片子的柴靜已經不是央視的主持人了,而且還是自籌資金。因此這個片子中的柴靜已經是兼有轉播主體與主持人的雙重身份。而從這個角度說,柴靜要說什么或想說什么,這已經不存在身份上的障礙,即在演繹形式上我們已經無可指責。可從其效果上來看,若不是有“面對面”這類的央視培育平臺,若不是有央視主持人的身份墊底,她有拍這樣一部片子的能力和條件嗎?即便有、能拍,她能引起這么高的關注,甚至是環保部長也要向她表達問候以示是點贊嗎?而從這片子內容方面看,其基本用意是大家都清楚的,那就是要借霧霾問題來否定中國制度、體制,以期達到影響國家最高決策的目的。而這是否還應該引起我們的一些更深入思考?如:
1)中國的新聞媒體也是要準備開禁、私化,即允許個人開辦了嗎?如果是,這柴片子的出籠依據是什么?符合相關法律嗎?以及:中國有新聞法嗎?
2)凡遇到治理霧霾這類涉及到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我們到底是應該相信科學,還是迷信且盲目地跟著名人跑?是應該相信政府、專家的,還是繼續相信央視培育的這些大嘴主持人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