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外灘,上海,曾經是我熟悉的地方。
年輕時,我曾隨著成十萬的人潮,在外灘附近看慶祝香港回歸的禮花;同著十幾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元宵節外灘的彩燈裝扮;還曾親歷過在某知名理工院校的迎元旦舞會上,當接近零點,電視里《歌唱祖國》的豪邁歌聲響起的時候,全體人員都停了下來,集體手拉手一起合唱的場景。
上海,不是一個缺少對大規模群眾聚集的疏導管理經驗的地方;在上海的青年,不是缺少集體精神、協作意識的人群。
然而,在上海,在青年自由聚集的外灘,卻發生了人群踩踏的慘劇、悲劇。原因在哪里?教訓是什么?今后應如何避免這種悲劇?
二
我們可以想象,類似的擁擠人群如果出現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局面會是怎么樣?
應該會有共產黨員、革命軍人、后來是青年知識分子,那時他們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對危險性敏感,需要時會主動站出來,對人群進行疏導,而群眾也承認他們的社會中堅地位,會積極予以配合,其間,還會涌現出協助他們一起行動并樂在其中的積極分子。雷鋒是他們的典范,從電影《今天我休息》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氛圍。
社會管理機構沒有閑著,他們會根據預計人群流量的多少,抽調青少年學生、甚至青年職工做自愿者,協助疏導人群,保障安全,保障人們對活動的參與。當人數明顯超出預計時,他們中會有人相當警覺,及時向上級報告。
那時的公安機構本身力量是弱小的,但可動員力量是強大的。正是在這實質上是依靠社會進行社會治理的工作方式中,也培養了新一代觀察社會、參與社會的能力,發現、鍛煉了社會的中堅分子,并從整體上使社會能力得到提高。
三
必須說,之后的主要依靠警力進行人群疏導的方式是有效果的。同時,這也與社會節奏更快,人們更忙碌,社會分工更加細化 、具體化的社會大勢是一致的。
但是社會在變。隨著資本、金錢驅動社會發展越來越成為社會的規則或者是潛規則,從前在集體勞動生活中容易脫穎而出的、喜歡管“閑”事的中堅分子受到了越來越嚴重的冷落和限制,他們在群體中的號召力被大打折扣。隨著一波又一波的改制潮、拆遷潮、投資潮(如幾萬億)的涌起,短期行為受鼓勵,堅持操守被鄙夷。投機行為,只顧自己,朝秦暮楚成為很多“成功者”的行為范式,并引領著年輕一代。在這種情形之下,人群聚集時的社會能力下降是必然之事,而下降之速,已經使依靠警治系統維持安全難以為繼。
有人提出觀點:主要依靠警治系統已經產生了大量的社會成本,相當規模的出警還要有足夠的經濟力量支撐。警治系統內相關人員的無利不動和尋租傾向,更可能導致這一系統有時對外體現出該作為時不作為(如上海外灘踩踏事件),不該作為時過分作為(如太原打死討薪女事件)。以警治力量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已經到了只有束縛社會才能維護得住的地步。
其實,警治系統是社會能力的一部分。警治系統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問題的一部分。保持社會經濟政治的平衡前進,通過警治系統結合自愿者組織(青年中堅力量),借鑒共和國前幾十年的寶貴經驗,提高社會能力,完全可以在尊重人們自由權益的前提下,以較低的社會經濟成本保障社會的安全與穩定。
四
我非常擔心,會有人設想,為避免外灘慘劇,今后不允許人們出現大規模聚集,并得到政府采納。因為如果這樣,中國社會面對將來可能的壓力、面對敵對勢力的挑釁將不堪一擊。
今天,我看到了法國巴黎370萬人大游行的新聞。
我意識到,如果我擔心的那種設想真被采納(這種可能性很大,當然,采納可能是變相的)。中外社會能力以卵比石的那種落差,將導致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劇將迅即到來。
我經歷過七十年代學校組織的在田間、工廠的勞動協作中培養社會能力(小學),八十年代豐富多彩的課間、假期活動和體育游戲中提升社會能力(中學大學),九十年代前幾年學生在蔚然成風的遠足、春游、文體活動中發展社會能力(工作后),然而,這些年,我親眼目睹,學生的課余活動(特別是出行、跨校跨單位體活動等)越來越少了,越來越受限制了,自由空間也越來越局促了。而每一波限制學生活動的理由,都往往是防止事故發生。學生不動,不會有事,把學生拴住,以避免有事,成為一些管理者的秘訣。你帶學生活動了,沒事,沒有人鼓勵,出了事,唯你是問,成了必然的結果。至于學生的能力、素質是發展了還是萎縮了,反正高考不考,那都是次要的。甚至一些家長也是這樣認為。與之并行的必然結果是,學生的創造力、集體行動能力也越來越退化,學生的生命力、活力比往年明顯不足。
我們的社會會不會遭受類似于學校這樣的局面?
必須承認,群體活動也是社會需求。《老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這當今鋼筋水泥的建筑森林里,整日面對電腦手機屏幕的一代,去相對更接近大自然的黃浦江畔,和著千千萬萬年輕人一起數著倒計時迎接新的一年,這未嘗不是一種令人憧憬的場面,至少談不上是一種過錯。對于群眾的這種需求,這種接觸社會,融入群體的心理要求,我們應該尊重和保護。我們需要做的,是對人群的疏導,是對安全的保障,是在這疏導和保障中鍛煉出有擔當、有行動力和協調力的新的一代。群體秩序亂,應管理引導,社會能力弱,應加以鍛煉。這些問題都是可以在實踐中解決的。“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天下觀天下”,也只有在這樣集體、社會的活動中才能鍛煉出集體、社會本身,并從其中發現和培養集體中的中堅力量和積極分子。
關心社會能力者,得民心。養護社會能力者,天下從。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就是通過放手發動社會能力、鍛煉社會能力、依靠社會能力,使中國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局面的。而帝國主義及其代理最害怕的就是,中國人民鍛煉出較強的社會能力,從而擺脫它們的經濟吸血和控制企圖。
五
我對通過在群眾聚集中鍛煉社會能力的具體建議方案是:
一、 在青年中選拔和培養鍛煉一定比例的積極分子,通過相當時數的學習、實踐、研修,授以危機處理志愿者、交通疏導自愿者、消防協助自愿者之類的稱號,發給證書和相應標志,并給以需要時候站出來管理或協助管理秩序的權力。在較大的群眾性活動中,可以成建制的調動他們。需要說明的,這些都是義務的,不發工資,做出的貢獻也僅僅作為榮譽表彰。對該記功的,要記功。
二、 在群眾活動的聚集現場,可以招收臨時志愿者,發給相應標志,分配給既有一定自由度,又有一定要求范圍的任務,并授予一定權力。這些志愿者在離開場所時返還標志,返還時可贈與象征性紀念品。對臨時自愿者的姓名、分擔責任、貢獻等可以采取網絡登記,對其中同意公開的,應予以公示,以作為表彰。對于其中不履行責任造成損失的,則可以通過公布的方式予以批評。對他們的工作評價可以通過專業人員、經過培訓的自愿者、群眾反映結合相應技術手段等進行。
三、 鼓勵并要求大中小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將學生組織起來,將集體鍛煉出來,并從中發現負責、機敏、行動能力強的骨干分子,推薦給相應機構作為更高層次的自愿者進行重點培養。
四、“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危不忘安,王震曾要求戰爭時要保護“墨水瓶”(知識分子,相);同時,安不忘危,我們在和平年代也要注意保護、適度寬容那些有些主見、有些個性、同時讓領導、老師有些頭痛的學生(將)。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有渠道發展自己。2008年我在北川震區支援教學時,有一個課堂上老是動,老是說話的學生,后來我才知道他是教育部授予稱號的抗震小英雄,關鍵時,他勇敢站出來立了大功。對這樣的人,即使在批評的時候,也要有愛護的心。危機時刻,這樣的人往往更能奮不顧身,可能也更容易找到處理危機的關鍵點。
五、要有危機意識,意識到五百年來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的擴張還沒有停止,宏觀的說,中華民族還沒有結束“最危險的時候”。在這種局面下,對任何勇于保護自身權益,勇于同惡性勢力做斗爭的人都應當支持、鼓勵、甚至表彰。如太原遇難的討薪女,以及為保護證據跑了幾里路的工友,敢于討薪,敢于冒著危險保存證據就是見義勇為。社會能力就體現在這千千萬萬的具體小事中。保護著這些勇于為正義發聲地弱者,也就保護了社會能力。他們現在敢于冒著生命危險、不為收買所動為伸張正義而行動,在集體、人群、國家發生困難、危機時,那時主要靠得住的也是這樣的人。那時社會最需要的,就是從他們身上體現的這種精神。所以為避免危機、戰勝危機,我們要鼓勵這種精神。
二〇一五年一月十二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