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這是那個曾經統治中國三十余年的中華民國“國慶日”,也是現在臺灣地區的“雙十節”。對于大多數國人而言,中華民國只不過是歷史教科書上一個近乎“遺忘”的時代符號。近年來,這個“符號”因為種種緣由被不斷提起,我們對待這個“符號”的態度也從建國初年的口誅筆伐變成了現在的理解包容。然而,在我國互聯網社區和部分知識分子中間,出現了一種對中華民國的畸形緬懷,他們打著“解構歷史,正視現實”的旗號,對那個多災多難的時期不斷進行浪漫主義描述,稱那是個“民主”、“自由”、而且“崇尚知識”的時代。更有甚者,在十一國慶前夕公然叫囂“不認十一,只過雙十”。病態畸形的“民國熱”不斷發酵,甚至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思潮,在網民群體中不斷蔓延。
的確,在王國維、徐志摩、胡適這些學術大師的黑白影像中,淡定從容,生活優渥是這些老照片的“主旋律”。年輕時的大師們或漫步在昆明湖畔,或泛舟于秦淮河上,處處透露出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人文情懷。平心而論,在生存壓力不斷增大的今天,對工作的疲勞和對未來的迷茫成為當代人的普遍困擾。放松心情,宣泄壓力的渴望與生活現實的沖突使得人們對社會現狀愈加不滿,而這種閑適優雅的“情懷”則正好迎合了人們想要“改變現狀,逃離現實”的心態,構成了這種“一葉障目”式“民國熱”的生存土壤。
于此同時,互聯網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也給了“民國熱”以莫大的發展空間。據權威統計,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達6.18億,為世界第一。可以說,互聯網已經深入到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人們身邊不可或缺的事物之一。互聯網在帶給大眾巨大的生活便利同時,也使得種種所謂“新思維”找到了容身之所,使得網絡環境呈現出“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混亂局面。而網絡世界所特有的虛擬性也使得互聯網監管成為世界性難題,無論是歐美發達國家還是“金磚四國”,都在規范網絡環境的道路上步履維艱。近年來不斷升溫的畸形“民國熱”,正是當今我國網絡環境的真實寫照。
懷舊是人類的基本情緒之一,本無可厚非。國學大師辜鴻銘心懷前清,即使在北大任教也拒絕剪辮,可這并沒有阻礙大師成為印度圣雄甘地心目中“最尊貴的中國人”。懷舊,是緬懷過去,自我安慰的心理活動,是為了調節心態,排解郁結于心的壓力,為了能以更好的精神與心境去迎接未來。而畸形病態的“民國熱”,除了對民國大師的緬懷和上流社會生活的向往外,更多則是打著“懷念民國”的旗號肆意攻擊社會,甚至歪曲事實,模糊真相,通過春秋筆法乃至造謠的方式來抒發自身對當今政府的不滿。毫不夸張地說,“民國熱”發展至今,已經脫離了其原本的懷舊性質,變成部分人表達自身訴求,宣揚政治理想的平臺,成為其對抗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工具。這其中既有別有用心之人的刻意引導與挑唆,又有西方反華勢力和臺獨分裂分子的背后影響。對如今網絡中“烈火烹油”般的“民國熱”,已經到了必須“降溫”的地步。
誕生于辛亥革命的中華民國,其所作所為,遠沒有“民國粉”所形容得那么盡善盡美。上流社會和知識分子恬淡優越的生活環境并不能代表當時全國人民的生存狀態。我們翻開老相冊,入眼之處滿是戰亂與饑饉的慘烈景象,上流階層與民國大師們“濁世佳公子”的偏偏風姿掩蓋不了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同胞。彼時的中國,人均壽命不足40歲,嬰兒死亡率接近20%,全國文盲人口比例超過90%,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尚不足現今的百分之一。就算民族元氣已衰微至此,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與買辦們依舊“無所畏懼”地搜刮著百姓手中所剩無幾的財富。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共產黨才能在中華大地上“星火燎原”般地發展壯大,才能在短短四年的時間以絕對劣勢擊敗擁有數百萬軍隊的蔣家政權,才能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戰勝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古語有云:“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人心的向背,決定了國家與民族的走向。正是因為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才造就了從兩萬五千里長征到飲冰臥雪援朝的奇跡;正是因為人民拋棄了中華民國,才讓實力雄厚的蔣家王朝一敗涂地。現在的中國,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民生權利,均遠遠超越了那個被“民國粉”稱為“黃金”的時代。由此可見,被“民國粉”炒作起來的“民國熱”,不過是被刻意包裝起來的畸形怪胎罷了。
我們懷念民國,所懷念的是孫中山總理沖破黑暗的勇氣,懷念的是張自忠將軍以身許國的壯烈,懷念的是梅蘭芳先生的蓄須明志的節操。而對那個苦難的年代,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不堪回首。對于文過飾非,矯揉造作的“民國熱”,每個人都應該正確對待,讓“緬懷民國”回歸理性、客觀、真實的常態。
(作者單位: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葛漁城鎮政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