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去看電影《蕭紅》,結果幾乎是包場,偌大電影院只有我和一位學攝影的大學生; 今天,去看《黃金時代》,發現影院座無虛席。其實,兩部電影,情節幾乎沒有差別,而從藝術性上比較,《蕭紅》的藝術效果比《黃金時代》高出很多。但是,為什么《黃》劇如此受寵呢?看來,很多觀眾看的不是蕭紅,而是一脫成名的湯唯。
姑且不論這個了。《黃》劇在我看來,藝術性一般般,唯一的亮點是劇名“黃金時代”。“黃金時代”這四個字出自蕭紅從日本寄給蕭軍的書信,當時,蕭紅身在他鄉,忍受著飄迫異鄉的孤獨,忍受著愛人對自己感情背叛的煎熬,忍受著父親一般的導師——魯迅先生逝世的痛苦,可以說,那是她靈魂最受煎熬的時代,那種受煎熬的痛苦超過了她在哈爾濱時所經歷的饑餓、寒冷折磨的痛苦,所以,“黃金時代”之說應該是蕭紅對她當時生活的自嘲。
我說這個片名好,是因為這個片名很有些冷幽默的效果。
但是,導演許鞍華以“黃金時代”為片名,恐怕還不在于突出蕭紅的那層反諷的意味,全劇看完,我感覺導演是在高揚蕭紅的逆時代的追求個性化文學的創作精神,影片最后的旁白對順應時代奔赴延安的作家們的輕微諷刺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我認為導演似乎還有一層深意:他想再現一個風云際會、作家輩出的民國,塑造一群民國范兒,撥動一些國粉的心弦,滿足一些人的“民國欲”,他想展示一個國粉心中的“黃金時代”。由于宣傳到位,《黃金時代》確實給“民國熱”加了溫,電影公映后,連一些一向不讀書的國粉也趕起了時髦,開始閱讀并談論民國文學了。
那么,民國文學值不值得讀呢?當然值得;民國文學好不好呢?當然好。民國時期,作家井噴,優秀作家云涌。民國好不好呢?國粉們也肯定說好,理由是民國時期有大學問家、大作家、大詩人還有很多風流倜儻的名儒碩士。可是,根據“國家不幸詩家幸”的原則,民國文學與民國不可能兼善:如果你認為民國文學精品薈萃,那么,這正證明了民國是一個動蕩不安生靈涂炭的時代;如果你認為民國確實是一個“黃金時代”,那么,就不可能出現這個作家群。不過,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民國是文學創作的“黃金時代”,那也就證明了民國是一個混亂的黑暗的民不聊生的時代。
國粉們,你們到底是要迷戀民國還是要熱愛民國文學呢?你們到底希望國家幸還是要詩家幸呢?總之,二者不可得兼,你們只能選一個。
民國如果是蕭紅們創造的“黃金時代”,那就一定不可能是國粉們臆想的“黃金時代”。
我熱愛蕭紅,但我更希望生在一個出不了蕭紅的真正的“黃金時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