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8月7日刊文稱,從微軟(Microsoft)到奔馳(Mercedes),世界上最強大的品牌一個接一個成為中國反壟斷調查的目標,讓所有跨國公司揣測自己的在華投資會不會是下一個目標。
這場運動是由中國的國家規劃機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DRC)主導的,矛頭指向制藥、奶粉、高科技和汽車行業據稱存在的反競爭行為。
近日,發改委調查人員進行了數次戲劇性、被大量報道的突擊行動,他們突訪微軟和梅賽德斯-奔馳的中國辦公室,訊問高管,沒收電腦。
發改委昨日表示,將對奧迪(Audi)、克萊斯勒(Chrysler)以及12家日本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的“壟斷行為”處以巨額罰款。
該機構也正在調查美國芯片制造商高通(Qualcomm)據稱存在的反競爭行為,并禁止黨政機關采購蘋果(Apple)、微軟以及反病毒軟件公司賽門鐵克(Symantec)和卡巴斯基實驗室(Kaspersky Labs)的產品。
對此,跨國公司(包括那些成為目標的企業)迄今的反應是目瞪口呆之下的沉默。
在中國有大量業務的跨國公司的高管表示,他們正試圖搞清楚這是不是標志著中國發起一場保護主義運動,以及這場運動可能走多遠。那些尚未受到打擊的公司希望自己繼續不受打擾。
“在以往的反壟斷案件中,人們清楚企業違反了什么法律,但這一次不是很清楚,”泰樂信律師事務所(Taylor Wessing)資深顧問周照峰在談到針對外國汽車制造商的反壟斷調查時表示。
一些中國分析人士認為,有選擇地打擊某些外資企業是中國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運動的一部分,這場運動是2012年末掌權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掀起的。
國家發改委反壟斷調查的啟動,幾乎可以準確地追溯至習近平上臺后的首次講話,當時他承諾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前外交官、曾經作為商務部官員在日內瓦中國駐世界貿易組織(WTO)代表團工作、現在是高朋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的姜麗勇表示,利用反壟斷法規懲罰外國公司是有意的,因為此類行動并未受到WTO或其它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明文禁止。
他表示,中國政府內部的“左派”(認為應當把外國公司排擠出去,為國內競爭對手創造有利環境)和“右派”(相信反壟斷等法規應當同樣適用于中國企業)之間存在激烈辯論。
對于那些相信發改委的調查意味著中國轉向保護主義的人士而言,在網絡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上針對國際品牌——如蘋果、谷歌(Google)、沃爾瑪(Walmart)、肯德基(KFC)、星巴克(Starbucks)和麥當勞(McDonald’s)——的其它公開攻擊似乎符合這一模式。
然而,一些分析師認為,發改委主導的行動更多與機構內斗有關,而非排擠外國投資者的總體計劃。
按照習近平提出的行政改革方案,曾被視為中國最具實權的官僚機構的國家發改委是最大輸家之一。
自習近平上任以來,發改委的許可、規劃和審批職權有所削減。上海同濟大學知識產權與競爭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旭指出,國家發改委也調查了國內企業,但不公布那些案情。在這種情況下,外國公司是更好對付的替罪羊,懲罰它們可以警告整個行業。
無論這場運動的動機如何,它都得到中國消費者的擁護,他們在過去一年里看到調查帶來了產品價格下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