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guī)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瑕疵指的是按照社會道德標準衡量存在問題的人或事。
在傳統(tǒng)觀念里,兩性關系混亂是道德問題。坑蒙拐騙是道德缺失,見死不救甚至愛不愛國都是道德范疇。這是以善惡為標準,以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慣和價值觀來評價人的行為。
法律的歸法律,道德的歸道德是一種被普遍認同的理論。它的主要論點是法律具有強制約束力,而道德是一種價值觀的表現(xiàn)形式。再多的道德瑕疵也不必然影響或喪失法律權利。但是,它的前提是拋開了責任擔當?shù)姆ㄖ卧瓌t。
比如官員的嫖娼和包二奶,既是道德瑕疵又是責任失落。官是國家公務人員,而國家公務人員有具體的職業(yè)操守,他的道德與職業(yè)是緊密相聯(lián)的。存在著道德瑕疵必然使職務行為蒙垢,從而影響職能效果。
據(jù)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灣某知名大學尤姓前助理教授,被控連續(xù)強奸、猥褻學校4名女學生案,臺灣“高等法院”認為尤某3年來利用教授權勢性侵多名女生,對被害女生人格及心靈造成極大傷害惡性重大,判處尤某1年6個月徒刑。但在臺灣“高院”審理時,尤某辯稱他只是“道德上有瑕疵”,與女學生發(fā)生性關系都是經(jīng)過女生同意,沒有利用教授權勢性侵。但被害女生作證,有的是因?qū)蠋煹暮酶胁艣]有拒絕,有的則因為在可以幫忙的前提下,有的以可以幫忙介紹工作或?qū)懲扑]信為前提發(fā)生關系。顯然,這種不正當男女關系既有道德問題又存在著職務利用。他最終被判有罪依照的是權力濫用下的性侵。
無論是官員還是掌握一定權力資源的人,它的道德瑕疵都關系到社會信任。人們不能容忍一個已經(jīng)不被信任的官員繼續(xù)掌權,不能信任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人繼續(xù)從事教育工作者。
公正廉潔既是法律問題也是道德問題,而且從思想上首先是道德問題。一個面對誘惑的人首先是道德上的掙扎,而后才是法律上的糾結。通常情況下,越過了道德底線,其法律的防波堤隨之被打開。
當年明朝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而引清兵入關,許多官員拜倒在石榴裙下而一發(fā)不可收拾。抗日戰(zhàn)爭中許多國軍將領趨利避害投敵當偽軍,許多人有奶就是娘的人生觀。這些都是道德失落下的所帶來的后果。
漢奸在中國歷史上比較盛行,應當與中國見利亡義的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關系。當年蔣介石利用利誘分化和解決了許多地方軍閥,包括對投降日軍的漢奸在戰(zhàn)后都得到重用。而有的國家卻對叛徒或背信棄義者給予最普遍的鄙視和最嚴厲的懲罰,無論是聯(lián)及整個家族還是不重用叛變者,都構成了一種社會文化,把有“道德瑕疵”的人輕視形成了一種社會共識和責任。使他們在社會中無地自容,讓以善為中心的道德占據(jù)社會思想的主流。
職業(yè)道德是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和社會分工的產(chǎn)物,是不同職業(yè)在社會活動中約定俗成或明確規(guī)定的道德規(guī)范,是職業(yè)要求的心理意識、行為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也是職業(yè)活動的客觀要求。它是職業(yè)承擔的社會責任、社會權力、利益關系的組合,是職業(yè)活動自身的一種必要的生存與發(fā)展條件。它既要尊受社會普遍道德,又要受特殊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約束。
比如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其中愛崗敬業(yè)是職業(yè)道德的核心,是從業(yè)者的內(nèi)在要求。而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也是針對職業(yè)而言。
道德不是普世價值,因為不同的國家或社會有不同的道德標準。比如結交朋友,中國人的友情觀是為朋友兩肘插刀,表現(xiàn)的是一種友誼。而西方朋友的觀念是互利互惠,更注意功利色彩。
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自身利益與國家、集體、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來是小利益。而在西方的價值觀里,個人利益是第一位的。中國人講究慈悲為懷,樂善好施,無償奉獻。西方人更看重投入產(chǎn)出,通過行為的所得來評價。中國人講面子,好名譽,重視外人的評價。而西方人則不在意他人或社會的看法和評價,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中國人提倡“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明人不做暗事”。西方人把隱私凌駕于道德之上的,個人隱私神圣不可侵犯。
道德雖然不似法律那樣具有強制性,卻受受社會的政治、法律、倫理的支配和約束,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規(guī)矩。它的倫理規(guī)范、道德傳統(tǒng)、品德與自律、誠信與德行,以及民事行為都與法律規(guī)范相通,某種意義上,它是法律規(guī)范的基礎。
不重視道德問題是當下社會管理的問題之一。事實上,在當下腐敗貪官的審理中,男女關系只作為道德缺失或黨紀問題而免于法律懲處。豈不知這些犯罪者的基礎是道德出現(xiàn)瑕疵才走上了不歸路。
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廉吏都不是能吏,而能吏都不廉。正是在這種思想引導下,許多有道德瑕疵的官在重才輕德下得到重用。有些道德缺失的官只在黨內(nèi)輕微處理,一些受過處分的官被重新啟用。這一切都在“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的掩護下闖關成功。
縱觀所有腐敗暴露的貪腐分子,幾乎沒有一個不存在道德問題。這是對黨的教育,黨的管理行為。黨的所謂“三個代表”,黨的組織純潔極大的瘋刺。
“官員有道德瑕疵的就下臺”,這是一種道德制度與法律制度相輔相成的治官方式。身為國家公務人員首先應是道德的遵守者,這是取信于民的基礎。一個不講道德的政府得不到民眾的擁護,一個有道德瑕疵的國家公務人員很難做到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
貪腐首先是道德問題,其次才是違法問題。因為道德是人格,是思想基礎,是人生觀和價值觀。而法律是規(guī)范,是對身在社會人的行為約束。法律不具普適性,是針對國家的發(fā)展階段和國情制定的有針對性的規(guī)則。法律與道德關系既是哲學問題又是現(xiàn)實問題,道德從來都對法律起制約作用,是法律的價值基礎。
“大v”薛蠻子曾經(jīng)擁護者眾,卻因為嫖娼被逮了個現(xiàn)行,立馬被社會拋棄。
很多大“老虎”落馬以后,人們關心的并不是他貪了多少,聚焦更多的是這些人在臺上人模狗樣,私底下的齷磋。國家追究的是法律責任,而民眾更多是從道德上鄙視。
在許多人看來,法律是社會力量各方博弈的結果,而道德卻不是。因此,包括與人為善或是為惡都是個體的自由,別人無權干涉。其實這是把道德放到真空里,而在社會中的人無論為善為惡都不是孤立的,必將涉及到它人。
比如一個貪腐官員,包二奶或者亂搞男女關系是生活作風問題,只與道德相關。然而他在這種道德缺失下帶來的是對民眾的失信,是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受賄來支持和滿足這種私欲。就像某市原組織部長床上提拔女干部,上床睡覺是私德,而這種私德帶來的結果是危害干部隊伍。
比如有人行惡,他的行惡必然有對像,是在損人利己的情況下施行,別人為什么無權干涉呢?
比如領導干部的婚喪大操大辦問題,表面上是朋友往來。屬于私人活動性質(zhì),組織無權干涉。然而這種活動與腐敗相連,無法界定是私誼還是公害。
比如孝道,嚴格意義上是家庭關系,屬于道德調(diào)整的范疇。從社會意義上,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不和諧影響社會,組織或法律干涉有其一定的理由。
從人權至上的角度,男女兩情相悅搞掉大腿別人也管不著。即使打死一個人,只是兩個個體之間的關系。自己的錢怎么花都正常,朋友之間的人情往來是人之常情。不瞻養(yǎng)老人只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關不到別人身上。問題是這種道德上的問題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法律還是組織都有調(diào)整義務。
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準和推動力,也是法律的有益補充,兩者很多時候無法分開。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法律,也離不開道德。“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只存在于理論上,與現(xiàn)實管理還有較大的距離。
做人要有“人品”,當官要有“官德”。德可修身,德能服眾。德能潤才,德能防腐。“民無德不立,政無德不威”。道德是維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良性有序運行的基礎。官德的行為具有放大和示范效應,直接影響著政德,而政德是政權生死存亡的大事。對于沒有官德,不修政德的官員堅決剔除國家公務人員隊伍,是筑牢執(zhí)政基礎,取信于民的基本要求。
“官員有道德瑕疵的就下臺”是一條防止官員變壞和治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既有理論基礎又有現(xiàn)實意義。2014.5.3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