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網消息 針對2005年展開的顧雛軍一案審判情況,2月21日,《經濟觀察報》、《中國改革》等在北京聯合召開顧雛軍事件與民營經濟發展座談會。包括胡德平、保育鈞、任玉嶺,以及著名經濟學家張曙光、趙曉等學界數十位專家學者出席。
顧雛軍案辯護律師陳有西在會上詳細介紹了相關案情。他表示,顧雛軍的資本積累,是在美國和英國完成,是在國外經商積累了1.7億美金,然后過渡香港,注冊了格林柯爾公司。這一點與中國許多民營企業,獲取第一桶金的過程完全不同,從沒有做過制造假冒偽劣、走私這樣的事情,其原始積累過程非常干凈。
之后,顧雛軍瞄準了中國家電的市場。正好科龍電器虧損是8億多,全虧20多億,已經停盤,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由于顧雛軍有錢同時有自己國際市場資本運作的經驗和國際銷售網,所以他愿意進來,廣東當地的政府就將這個虧損的公司賣給了他。
顧雛軍帶了1.7億美金進中國,接管科龍電器以后,使這家企業第一年就扭虧為盈,第二年就有了很大盈利,與此同時顧雛軍又開始了資本運作,進一步擴張兼并,連續收購了四家上市公司。因此很快就在中國聲譽鵲起,進入了富豪榜,成了一個赫赫有名的企業家。但與此同時卻也引起社會上的誤解,認為他買科龍電器的時候,是利用了不正當的手段,買到一個優質的金娃娃,科龍電器當時是好公司,被顧雛軍撿了一個桃子,而根本忽略了原來的國際會計師行都審計虧損的狀況,根本不了解這些企業真實的財務報表,就認為是國有資產嚴重流失一個典型。
但很快便有人煽動說顧雛軍是空手套白狼,用很小的資本,買到五個上市公司,所以馬上就成了一個百億富豪。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所以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之前,發生了郎顧之爭。
從顧雛軍被打擊,被抓開始,緊接著就接連產生了陜北油田、山西煤礦等事件,和其他一系列民營企業被整治的情況。
可以說,顧雛軍的事件揭開了中國當時國進民退,民營企業備受打擊等的一個序幕。因此,這一案件具有鮮明的標桿意義。
陳有西發言表示,整個顧雛軍的案件從一開始就充斥了誣告,以及各種莫須有的指控。最初指控罪名包括侵占累計33億,詐騙累計2億多,以及編制銀行虛假的票證等等 。而最終經過公安偵查以后,最初誣告四條罪名全部被排除,最主要的詐騙罪名也全部取消,保留了三個罪名,但卻重新羅織了第四個罪名,將顧雛軍審判入獄關押七年多,而曾經一個欣欣向榮的民營企業也就此淪落了下來,并最終導致被強制兼并。
原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表示,顧雛軍的案件放在大背景下看,是在國進民退的大背景下,改革停滯之后接連發生的事情。當時十六大開的非常好,會議出臺兩個毫不動搖。但是,在十六大之后就發生了油田事件。動員老百姓投資石油,打出井以后又來沒收。之后,又有民營石油企業大幅度退出銷售領域,全國有十幾萬民營石油企業加油站,在石油領域被排擠出去了。而這件事情直到前幾天才恢復,允許并鼓勵民營資本進來,這一晃就是十多年。之后就是2005年的顧雛軍事件,從這件事情之后國有企業改革就開始了大幅度倒退,然后是山西煤礦,把民間投資都排擠了出去。所以在這一系列事件當中,顧雛軍的案件很有典型意義。
保育均還提出法院應該公開審判的建議。并且立即得到多位與會專家的呼應,大家紛紛發言表示贊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進表示,十六屆三中全會文件寫的非常好,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大家都非常興奮。“雖然改革的聲勢正在形成,但通過我這幾天也在外地調研,發現很多人其實還是在觀望。精神是真還是假,到底是餡餅還是陷井,十八屆三中全會說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造,甚至說要鼓勵形成民營資本控股的股份所有制,但是這個股份所有制到底是餡餅還是陷阱。在這樣的情況下,到底是拿一個餡餅讓大家去吃,從此釋放經濟發展的活力,促進生產發展。還是挖一個陷阱讓人去跳,大家都在看著。如今很多民營企業家,經過過去十年這樣的風風雨雨,早就將顧雛軍這樣一些案例牢記在心里,他們不會天真的聽你文件的語言就去做了,而是更想看你實際上是怎么做。”
因此,張文魁認為要讓文件精神成為一種可信,必須要有判例,而發生在2005年的顧雛軍案件是一個很好的標桿。讓一個建立在客觀真實,以法律為準繩上的判決,這樣才能給民營企業信心,真正將改革精神推進上去。
“由于很多人對案件的來龍去脈并不清楚,對相關法律條文也不很清楚,對很多事實也不是很清楚。因此,最好能夠對案件重新進行審判,并且讓這個案件的開庭能夠公開,能夠實現直播最好。控辯雙方都能夠能夠通過媒體來公開各自證據,讓經濟學家、法學家,讓官員、老百姓,都能夠聽得見,看得到”。
張文魁提議顧雛軍案復審應公開審理。
原全國工商聯黨組書記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德平在發言中表示,現在我們是市場經濟,必然會出現非公有制的成分,比如說私有企業、公司企業、三資企業。根據憲法和不斷出臺的經濟法律,我們是否能夠做到對各類經濟成分,各類企業,不論其身份,不論歷史情況,都能夠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只有這樣,市場經濟才能夠健康、有序、繁榮的發展。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顧雛軍案是檢驗改革和假改革的試金石,是中國的民營經濟能不能真正推進的一塊試金石。只有在公開公正重新審理的情況下,讓案情真正大白于天下,才能夠更加切實的推進民營經濟的發展。
北京理論界十年后反思顧雛軍案
編者按:發生于十年前的郎顧之爭曾經在中國引起巨大反響,隨后也極大的影響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2004年,郎咸平發布一系列名為《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的講話和文章,指責顧雛軍在收購活動中卷走國家財富。并提出一些地方推行的“國退民進”式的國企產權改革已步入誤區。
隨著兩人的爭論加劇,輿論界開始介入,有關顧雛軍侵吞國有資產的指控不斷喧囂塵上。有關部門也因此開始調查顧雛軍及其旗下的企業格林柯爾系,特別是龍頭企業科龍電器。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一些罪名被加于顧雛軍頭上,顧雛軍也因此鋃鐺入獄。但在2012年顧雛軍服刑期滿釋放之后,就不斷地在各種場合控訴自己受到的冤屈,指出所有的指控都是莫須有而故意羅織于他的頭上的。
事實上,為其最初立案的很多嚴重的指控由于未能找到足夠證據,在后來的審訊中都已被撤銷,而剩下為其定罪的都是事實模糊而且無關緊要的罪名。
很多人認為,顧雛軍一案在中國有著巨大的標志性意義。相當部分的專家表示,自顧案之后,一系列的民營企業遭到了整肅,事實上開啟了所謂“國進民退”的大門。國有企業從此擁有了優越的社會經濟地位,在官方資本的支持下,得以不斷擴張。而相當部分中國的民營企業則噤若寒蟬,不再敢于公開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和主張——從此所謂行事要“低調”的作風開始盛行于民企。同時,由于對政策的不信任,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與民營資本開始向外轉移資產。
今年2月20日在北京召開的“顧雛軍事件與民營經濟發展座談會”,對發生于十年之前的這一事件進行了一個完整的回顧和解剖。
“顧雛軍事件與民營經濟發展座談會”現場
由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經濟觀察報》、《中國改革》共同舉辦的“顧雛軍事件與民營經濟發展座談會”2月21日在北京舉辦。
始于2005年7月,終于2008年1月的顧雛軍案件,是新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經濟事件之一。該案的意義不僅僅限于案件涉及主體的本身,同時也被認為是“國進民退”開始的標志。顧雛軍事件后,相繼發生了陜西私人油田國有化,山西煤礦重組事件,也相繼出現龔家龍、蘭世立、李純、曾成杰等有爭議的民營企業家司法案件。
座談會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會長陳劍主持。全國政協常委胡德平、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全國工商聯秘書長歐陽曉明、國務院參事任玉嶺、胡耀邦史料信息網負責人李勝平,以及陸德、馬立誠、張劍荊、袁緒程、趙曉、胡曉輝、陳有西、黃文夫、劉堅、周放生、張曙光、張文魁、周茂清、顧海兵、雷頤、馬宇、孟雷、鄧聿文等專家學者參會。
座談會通過分析顧雛軍事件,透析了事件背后的社會背景。與會專家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民營經濟發展做出了充分肯定,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當下,在國企改革推進艱難、民間資本外流、財富人士大量移民、外資進入中國減少的當口,如何善待民營企業、推動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是中國社會應當深刻反思的問題。
專家認為,顧雛軍事件已遠遠超出事件本身所存在的意義,涉及司法獨立、社會公平和正義。專家建議司法部門能夠公開案情及審理過程,還社會公眾知情權和監督權,讓事實說話,該是什么就是什么,使案件成為一個經得起法律和歷史檢驗的標志性判例,從另一個層面推動司法改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從而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推動中國改革和社會不斷進步。(來源: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