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提出,“要做群眾的先生,先做群眾的學生。領導干部要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多同群眾交朋友,多向群眾請教。”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保持和群眾的密切聯系,相信和依靠群眾,自覺接受群眾的批評和監督,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領導干部應有的修養和覺悟。就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而言,能否虛心向群眾請教,真誠傾聽群眾意見,真正對照問題反思整改、建章立制,不僅關系到教育實踐活動的最終成效,更是對領導干部群眾觀念和黨性修養的實際檢驗和具體考察,任何時候都不能等閑視之。
首先,要愿意“聽”。“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領導干部要想深刻認識自身問題、全面了解工作得失,就得虛心向群眾請教,多傾聽群眾的意見。傾聽過程中,既要有“聽”的姿態,又要有“容”的胸襟。應清醒地認識到,群眾的批評是用更高的標準要求我們,是對我們今后工作和作風的殷切期望,是真正的關心、愛護和支持,所以,我們應該聞過則喜。努力做到“三心”:誠心,不虛情假意;虛心,不自以為是;耐心,不聞過則怒。即使有些意見不夠準確,甚至是錯誤的,也要本著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正確對待。
其次,要會“思”。“此理尋常豈不如,奈何人不反思之。”思考的過程,就是認識問題的過程,接受改造的過程。許多問題的解決,都建立在認真慎重的思考之上。群眾所反映的意見,有深層次的,也有淺層次的;有抓住了問題本質的,也有片面性的;有客觀正確的,也可能有與事實不符的。應該相信,大多數群眾的意見是正確的、中肯的、善意的。對此,領導干部不能停留在虛心聽取和就事論事上,還應主動舉一反三,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處剖析原因。對于個別片面的甚至不正確的意見,也要很好地想一想:群眾為什么會對自己產生這樣的意見和看法、自己的工作哪些沒有做到位、今后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努力,等等。
最后,要真正“改”。“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說我們對群眾的意見聽了、思了,也認識到了,卻拿不出改的具體行動來,那么,聽得再認真,思得再深刻,又有何意義?當然,“改”有時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需要敢于否定自我、以丑示眾的勇氣,可能會有一種痛失面子的感覺。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曾批評拒絕修改作品的作家:“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臉來,無非是把這塊石頭上不是臉的地方剔掉罷了。”改正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是一樣,“剔”的過程中或有“臉面”丟失之感,但最終得到的卻是群眾的理解和擁護。因此,對于群眾的意見建議,領導干部要有行動自覺,能改的馬上改,一時改不了的,也要向群眾作出解釋,限期改正,真正讓群眾看到提意見建議或批評的效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