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
——紀念毛澤東同志才溪鄉調查80周年
尤 權
《 人民日報 》( 2013年10月25日 07 版)
習近平同志在河北調研指導工作時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今年是毛澤東同志開展才溪鄉調查80周年。為紀念這一重要事件,福建省委召開專題座談會,重溫黨的光輝歷史,研究探討如何弘揚我們黨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
才溪鄉調查是毛澤東同志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革命形勢十分嚴峻的背景下開展的一次農村調查。當年的中央蘇區模范鄉才溪鄉,毛澤東同志先后去了3次。1933年11月是第三次,調查歷時10多天,形成了《才溪鄉調查》這一經典篇目。文章系統總結了才溪鄉政權建設、擴大紅軍、經濟建設、擁軍優屬、支援前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況,用事實回答了在國內革命戰爭的環境下根據地建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這一重要問題,不僅駁斥了左傾機會主義的種種錯誤論斷,對當時整個革命斗爭和根據地建設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而且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的形成進一步奠定了基礎。這次調查研究是毛澤東同志堅持實事求是、密切聯系群眾的生動體現,在黨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鑒往知來,溫故知新。才溪鄉調查雖然已經過去80年了,但其中所體現的求真務實、密切聯系群眾的精神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歷久彌新,具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和指導意義。當前,全黨正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使活動切實取得成效,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力弘揚以才溪鄉調查為典范的調查研究之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密切聯系群眾的精神。
求真務實是做好調查研究的思想基礎
重視調查、求真務實,是毛澤東同志的一貫作風。在才溪鄉調查之前,他就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后來,他又進一步指出,“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從才溪鄉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同志做調查研究工作的鮮明特點:親力親為,目的明確,實事求是,態度謙虛,深入細致,等等。這篇包括7個部分、不到1萬字的《才溪鄉調查》,詳盡而具體地概括和描述了當年中央蘇區的實際情況,使人看后自然得出正確的結論,就是蘇維埃制度優越于歷史上的一切政治制度。這個結論不是產生于主觀判斷,而是建立在調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這種以求實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深入的作風進行的調查研究,為全黨樹立了榜樣,成為幾十年來我們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遵循。
調查研究是領導干部的一項基本功。當前,我們的領導干部中還存在不重視調查研究或不善于調查研究的問題。一些同志埋頭于“文山會海”,滿足于看材料、聽匯報,很少下去調查研究,決策靠拍腦袋、工作靠拍胸脯。一些同志雖然去調查研究了,但活動往往是“被安排”的,走的是“康莊大道”,看的是“優美盆景”,沒深入下去,沒見到實情。這些不良作風,對我們的決策、我們黨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響。
加強和改進調查研究工作,應繼承和弘揚才溪鄉調查所體現的求真務實精神,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到基層、到一線、到群眾中去,既解剖麻雀、也籌劃全局,既聽順耳話、也聽逆耳言,既總結先進經驗、也研究突出問題,特別是把經常性聽取各方面意見尤其是基層群眾意見作為一項制度堅持下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情況弄清、把癥結找準、把思路理順、把工作抓實。也只有這樣,調查研究才是求真務實的,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當然,不僅僅是調查研究,任何工作都要堅持求真務實。當前,國際形勢嚴峻復雜,我國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艱巨繁重,對我們開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級領導干部都應自覺地作出表率,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真正做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在求真務實中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
密切聯系群眾是做好調查研究的關鍵
毛澤東同志強調,對于調查研究工作,“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在才溪鄉調查中,他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與蘇區群眾推心置腹、坦誠溝通,讓群眾敞開心扉、知無不言;與群眾一起生產生活、同甘共苦,親自到才溪上壩段紅軍公田參加勞動,到群眾家中幫助劈柴,與群眾一起吃地瓜,在田間地頭、飯前飯后向群眾問寒問暖。他特別重視民生問題,認為群眾的生活問題,就是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關心群眾有沒有柴燒、有沒有房子住、米價鹽價貴不貴、小孩讀書有沒有學校、生病怎么治,甚至木橋太小行人會跌倒要不要修理等,事無巨細,一一過問。毛澤東同志在才溪鄉的調查,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生命線。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現在社會上存在的不少矛盾,固然有諸多復雜原因,但往往與我們群眾工作做得不夠細、不夠實、不夠到位有關,不少問題可以從干部脫離群眾這方面找到根由。一些黨員干部思想上漠視群眾、感情上疏遠群眾、工作上脫離群眾,導致群眾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甚至由此產生一些不穩定因素,尤其要引起我們警惕。在這方面,毛澤東同志的才溪鄉調查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我們要進一步搞好調查研究工作,就應繼承和弘揚才溪鄉調查精神,在調查研究中自覺貫徹群眾路線。具體來說,應著重把握好以下兩點。
一是當好“小學生”。“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這是毛澤東同志的著名論斷。領導干部到基層搞調查研究,不要以為自己高明,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傾聽群眾的意見。事實上,群眾最了解真實情況,最有智慧。在調查研究中,我們要虛心拜群眾為師,尊重他們的首創精神,采納他們的意見建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斷從他們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
二是當好“貼心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對群眾有沒有感情,群眾看得出來、體會得到。領導干部只有帶著感情與群眾打交道、搞調研,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不帶著感情搞調查研究,不“接地氣”,那就是“作秀”,就會引起群眾反感。在調查研究中不能害怕群眾反映問題,群眾找我們,說明他們依賴我們、信任我們;如果他們有事不愿意找我們,那就說明有了隔閡,問題就大了。所以,進一步做好調查研究工作,應注意多與群眾溝通交流,平等相待、坦誠相見,以情換情、以心交心,增進理解和信任,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切實改善民生是做好調查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紀念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才溪鄉調查早已載入史冊,但其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對我們進一步搞好調查研究工作仍具有指導意義。新形勢下,我們要堅持求真務實、密切聯系群眾,把改善民生作為做好調查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調查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造福人民群眾的實際行動與成效。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包括才溪鄉在內的革命老區為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于客觀條件制約,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從福建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來看,重點和難點在老區,在欠發達地區。所以,我們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加快革命老區發展步伐,切實改善革命老區民生,讓廣大老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積極“輸血”。近期,福建省委召開了九屆九次全會,專題研究了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加快發展和現代農業發展問題。全省各級各部門應以此為契機,把支持老區發展這項重大政治任務抓緊抓實抓好。省直部門應加強定點掛鉤扶持,沿海地區應強化對口幫扶,重點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重點項目、社會事業、生態建設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給予更大力度的傾斜和支持,盡快把老區發展搞上去。
大力“造血”。加快老區發展,除了要積極“輸血”,還要大力“造血”,增強老區的自我發展能力。才溪鄉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干革命走在前頭,搞生產力爭上游”的精神風貌,對我們今天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仍然是很好的示范和激勵。廣大老區人民應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解放思想、開闊眼界,立足自身實際,挖掘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保護生態環境,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為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