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張啟發的轉基因水稻獲準進入大規模田間試驗

記者 · 2010-12-16 · 來源:南方日報
轉基因主糧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克隆豬隨時可以商業化
專家預測,到2020年轉基因農產品或將迎來大規模推廣,廣東若領跑必須有所作為
  華南農大與溫氏集團聯手攻關轉基因豬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克隆豬數量已經達到100頭。資料圖片
  長春農科院科研者正在做轉基因植物實驗。CFP供圖
  生物無菌試驗室。資料圖片
  海洋生物健康制品GMP中試平臺。符超軍攝

  轉基因抗蟲棉占據了中國棉花種植總面積的80%以上;

  在湖北,盡管此前頗受質疑,但由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主持的轉基因水稻項目還是頂住壓力,獲準進入大規模田間試驗;

  在廣東,由華南農業大學研制的轉基因番木瓜品種已經得到商業化種植批準,并在全省范圍內推廣種植......

  數量龐大的轉基因玉米和大豆正從海外進入中國市場,用作飼料、榨油等領域。

  種種跡象表明:不管人們如何抵觸與糾結,轉基因必將成為未來農業領域最為熱門的話題,并將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

  生物技術與傳統農業的嫁接已成大勢所趨,以克隆技術為代表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最早的研究載體就是動植物,如今一項項研究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古老的農業被注入了生物科技的要素,煥發出勃勃生機,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爭議。

  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中國有可能將迎來轉基因農產品大規模商業化的時代。被譽為農業中的載人航天與登月工程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科技專項,被確定為未來中國16個科技突破點之一,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屬于國家重點支持領域。

  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東必須有所作為,才可能在生物農業領域領跑。

華南農大

領跑全國轉基因豬研究

  在華南農業大學與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聯合建立的實驗室里,科研團隊正在從事一項革新物種的實驗:利用前瞻性的轉基因技術,培育三個突破性的豬品種:

  環保豬,顯著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廢物對環境的污染,磷排放有望減少50%以上,氮、碳排放有望減少10%以上;

  抗病豬,通過轉基因技術把抗病基因轉入豬體內,大大減少養殖業病害風險;

  功能豬,具備某些特定功能,比如將深海魚油中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轉入豬體內。

  “在白鼠等動物模型上的實驗效果非常理想”,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農業部“環境友好型轉基因豬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負責人吳珍芳透露,環保豬的研發已經有了眉目。

  作為“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級項目“環境友好型轉基因豬新品種培育”已于去年啟動,由華南農大牽頭,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共同參與。華南農大是全國“轉基因豬”研究的領跑者。

  在與華南農大一墻之隔的廣東省農科院,轉基因技術同樣炙手可熱。該院畜牧研究所主持的重大專項“減排有機廢棄物的轉基因豬新品種培育”和以提高產仔數等繁殖性狀指標為目標的專項都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吳珍芳表示,對任何國家和地區,轉基因技術的發展都將是巨大的挑戰和機遇。一旦它被應用到現實生產中,就將在提高產量、改善品質、預防病蟲害等方面起到令人驚嘆的作用。轉基因技術將成為生物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廣東有足夠的理由成為轉基因技術的領跑者。吳珍芳認為廣東的優勢在于,技術和產業都很完備,水稻、生豬、肉雞以及水果、花卉、蔬菜等種業都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另外,廣東有著雄厚的品種優勢。

粵企行動

養豬場變身生物實驗室

  除了華南農大教授外,吳珍芳還有一個頭銜:溫氏食品集團研究院院長。對于即將到來的轉基因革命,廣東的農牧企業磨刀霍霍。

  與常見的生物技術實驗室不同,吳珍芳的實驗室直接建到了溫氏的養豬場里。

  “溫氏每年銷售480萬頭豬,哪里去找這樣好的實驗條件?”他笑著說,溫氏集團每年還拿出數億元科研經費,與大學和科研院所進行聯合技術開發。

  與內地農業大省相比,廣東農牧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一直是獨特的優勢。溫氏集團與大學的合作就由來已久。從上世紀90年代起,每年拿出利潤的10%給華南農大,科學家們常駐溫氏,為企業解決科研難題。“最高峰的時候有13個教授同時在溫氏,教授的科研和企業的結合越來越緊密!”

  科研合作讓溫氏集團嘗到了甜頭。2008年,廣東首例克隆豬誕生在溫氏的農場里,在以往一家一戶小農生產的時代,這樣的高科技成果是無法想象的。

  廣東溫氏食品集團總裁溫志芬透露,目前,克隆豬的數量已經達到100頭。“一旦需要,克隆豬隨時可以商業化!”他自信地表示,克隆豬已經成為溫氏集團隨時待命的秘密武器。

  從2009年開始,溫氏集團參與啟動了轉基因豬的重大研究專項,試驗基地就設在溫氏。“有些技術可能暫時用不到,但不能不做,否則人家一旦做出來你就有市場風險”,溫志芬認為。

  作為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的評審人之一,溫志芬認為,與IT等產業相比,中國的生物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并不大,率先實現突破的可能性更大。比如疫苗研究,只用了短短一個月,中國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研制成功并推廣甲流疫苗的國家。目前,溫氏的獸用疫苗已經得到國際認可,銷往印尼、埃及、越南等很多國家,越南總理甚至邀請溫氏前往當地開辦疫苗工廠。

  “自己研發的東西更切合企業發展的實際,也更容易實現配套”,溫志芬認為,一流企業必須從事自主研發。

■聚焦爭議

公眾“無知”,誰之過?

  關于轉基因技術風險的爭論從來都沒有停息,近年來公眾對轉基因食物的恐懼有增無減。

  轉基因食品能吃嗎?是否會傷害自身以及下一代的健康?

  轉基因作物安全嗎?是否會出現不可控制的性狀,是否會出現有關物種的衰退甚至滅絕?

  轉基因品種可靠嗎?是否會產生更大的耐藥性,甚至出現物種變異?

  對于從事轉基因研究的科學家和企業而言,這些都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盡管實驗成果喜人,但吳珍芳坦言:“公眾對轉基因有擔心,政府壓力自然就大,技術商業化就需要很長時間!”

  對于爭議中的轉基因技術,吳珍芳認為,與自然育種、雜交育種一樣,基因育種的原理也是通過基因來選育新的動植物品種,區別在于,其速度和精確度遠遠超過前兩者。

  “目前世界上尚未發現轉基因有害的任何直接證據,”吳珍芳澄清,之前的幾個案例都是傳言。

  盡管一再澄清,但公眾對轉基因科技的恐懼并未減少,另一方面,科學家也在抱怨,公眾對轉基因科技還是多少顯得“無知”。

  專業研究領域的科學家應當承擔起科普責任,但現實是很多科學家不愿拋頭露面。吳珍芳無奈地說:“你一講話,就肯定有人會反對你,讓你沒辦法安心工作。”他建議,應當鼓勵方舟子這樣的科學家從事科普宣傳。

  吳珍芳的擔心有著現實原因。“有關部門在決定是否批準商業化時,會考慮公眾壓力。”去年,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主持的轉基因水稻項目就引起過軒然大波。

  對于轉基因遇到的尷尬,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行動。今年9月,由國家農業部組織南方幾省份地縣級農業主管部門負責人齊聚廣東,主題正是培訓如何進行轉基因科普工作。

  溫志芬也表示,企業會根據市場接受的程度去推廣轉基因產品,希望相關的科普教育能夠跟上技術和產業的發展速度。

  在科學發展史上,任何新的技術發明都可能引起爭議,而且往往時間很長。上世紀60、70年代,關于雜交水稻的爭論持續了20多年。人們質疑雜交水稻是瞎搞:水稻一雜交,是不是把另外的品種就滅亡了?新品種是混的,產出來的大米能吃嗎?當時的袁隆平同樣倍感壓力。

  網友數星星

  轉基因那點事———

  爭議要降溫,投入應升溫

  生物農業本是個偏門冷門的技術,卻因為轉基因食品的爭議,尷尬地展現在公眾面前。一方面,公眾確實存在著對生物技術理解上的盲點和誤區;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低調務實”的姿態,也令其增加了神秘感;再加上一些組織和國外企業的有意炒作,轉基因食品的爭議愈炒愈熱。“這不是好事!”一位主持轉基因研究的中國科學家表示,對于轉基因,爭議應該降溫,投入應該升溫,需要警惕的是,國外種業公司對我國種業市場的侵蝕,中國生物農業領域“保種”形勢不容樂觀。

  轉基因農作物在美國和歐洲的用途基本上是工業原料和動物飼料;在中國卻是給人民吃的主糧和食用油。連非洲國家都拒絕購買鄰國南非生產的轉基因玉米。

  ———云南財大教授顧秀林

  有控制和嚴格管理下的轉基因植物和轉基因糧食作物的研究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進行。但堅決和強烈反對轉基因食品的生產、進口和食用推廣。

  ———南方報網網友“宋建國”

  新一代的轉基因作物能改變食物的營養成分,將會讓消費者更切身地體會其好處。例如,轉基因技術可提高稻米中鐵元素的含量,以減少以大米為主食的人群當中常見的貧血癥。

  ———打假斗士方舟子

  轉基因作物的開發與推廣,除了作為食品本身的安全性,還受到其他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比如環境、政治、經濟、倫理等等。但就食物來說,只要上市了,就沒有什么不能吃的。

  ———南方報網網友“似水識途”

  南方報網互動網址:http://bbs.nfdaily.cn

■權威訪談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陳志強———保種形勢嚴峻

在生物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起步快幾年和慢幾年,拉開的距離就是10年,20年。

  南方日報:在未來的國家戰略中,生物農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

  陳志強:在發改委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只有生物種業涉及農業。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發改委已經開始對全國的生物種業進行布局,試圖以生物新品種研發來帶動整個產業鏈。與此同時,科技部、農業部啟動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轉基因重大專項總經費到2020年將達到200億元。

  國家已經意識到,目前中國生物種業正面臨著國外挑戰。中國80%以上的生物種業市場被幾家英美公司控制,觸角已經延伸到中國。這種危機在棉花、玉米、大豆和蔬菜上表現尤其明顯。如果不能在技術和產業上全面提升,中國農業的龍頭就將掌握在歐美公司手中,這又涉及到糧食和食品安全問題。

  南方日報:在這個國家戰略中,廣東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陳志強:遺憾的是,廣東在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國家科研戰略中,能夠以主持人身份拿到的只有少數幾個,例如華農的轉基因豬項目。

  實際上,廣東把生物產業發展的重心更多地放在生物醫藥上,與長江流域和北方省份相比,對生物種業投入存在差距。現在大家是憑著個人或者單位力量去做,而不是整個廣東的力量。

  廣東還沒有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可以上市的種業公司,還沒有一個全國經營的種業公司,但很多外省公司已經打入廣東,在廣東試種,甚至直接購買廣東研發的新品種。

  南方日報:在生物農業領域,廣東應該做些什么?

  陳志強:應該根據自身需要,形成大的研究團隊和研究平臺。科技怎么樣才能發展?一是有領軍人物和學術帶頭人,二是研究基礎實力雄厚,有特色和優勢。具備這兩點,政府一推就上去了,只靠專家自己需要的時間很長。

  現在引進好的生物農業人才很難,國內好的博士大部分都出國了,吸引力就在于自由,不用每天應付考核。國外一個科研項目可以持續多年,不像中國這樣變化頻繁。有些歸國專家告訴我,沒有那么多精力整天跑項目。

  ■盤點家底

  海洋生物編織

  廣東藍色夢想

  廣東擁有豐厚的海洋家底:海島、港灣、海洋生物和可再生能源等海洋資源極為豐富;海洋生產總值連續15年位居全國首位;2010年6月,廣東被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最新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屬于國家重點支持領域……

  專家們斷言:廣東已迎來海洋經濟大發展的良機。企業家們驚嘆:如此龐大的海域面積,哪怕只利用1%,也將帶來驚人的經濟效益。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廣東尋求“深藍GDP”之路并不平坦。與海洋大省地位極不相稱的尷尬現實是:廣東共有3000多種海洋生物種類,去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占全省GDP的17.4%,但這塊大蛋糕中,海洋生物產業的產值偏低;廣東是全國海洋生物研究“重鎮”,但傳統海洋產業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結構性矛盾突出。

  “廣東省是海洋大省,卻不是海洋強省。”中山大學副校長、科技部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專家組負責人徐安龍教授說。

  徐安龍建言,廣東要利用海洋生物資源多以及海洋生物研究院所多的優勢,抓住海洋生物產業戰略“兩翼”———做大做強海洋生物制藥和海洋生物育種。

  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質中尋找抗病毒、抗腫瘤特效藥,已成為國內外研究開發的方向,其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而海洋經濟生物的基因工程育種、染色體工程育種、DNA分子標志輔助育種等,也前景可期。

  ■把脈產業

  六大隱憂拖住粵

  生物產業“出海”

  1.企業偏小。與世界大型制藥企業相比,我省海洋生物企業規模普遍偏小,與國際大公司差距甚大,尚未樹立起成熟的企業形象和品牌形象。

  2.人才短板。廣東海洋科技力量僅處在全國11個省市中等水平,尤其是頂尖級人才數量與山東差距很大。

  3.體制障礙。與國外相比,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尚未完全建立。海洋生物科技與經濟結合不緊密等問題突出,科技體制有待改善。

  4.配套薄弱。目前廣東省與海洋生物產業發展配套的支撐產業和服務業方面十分薄弱。海洋生物技術產業上、下游所需要的大部分儀器裝置以及試劑都需要進口。

  5.政出多門。我省海洋生物產業的研發、生產、監管、進出口、人才培養等管理分散在發改委、科技、農業、教育、衛生等部門,導致政策不配套,產業鏈條、價值鏈條被分割,有限資源投入分散、效率不高。

  6.引資不足。在海洋生物技術產業化過程中,廣東與國外大型生物企業的技術合作較為忽略,引導外資投向研究開發重視不夠,外企在廣東建立的研發機構也很少。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張勝波雷雨林亞茗

  統籌梅志清徐林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2.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3.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4.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5. Ksliu:特朗普口出狂言或“劍指中國”
  6. 劉繼明|隨想錄(20)
  7.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8.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9.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0.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8. 掩耳盜鈴及其他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