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環保機構綠色和平發布調查報告,稱吉之島、沃爾瑪等超市銷售轉基因大米。該組織在一年多時間里,數次公布多地市場發現非法轉基因大米或稻種。盡管現行法律尚禁止轉基因稻米商業化,但消費者還是發現選擇轉基因與否,已經成為自己購物時該留意的細節之一,而不再只是遙遠的科學與倫理之爭。
本期觀點
中國轉基因主糧是否應該加快商業化,已經不僅僅是有關公眾健康的話題,它牽扯到食品安全、進出口貿易、產業安全、農民收入等多方利益。商業化背后涌動的巨大經濟利益,讓支持者和反對者不斷論戰。尚處于試驗階段、并未得到商業化種植允許的轉基因大米流入市場,也暴露了轉基因農產品監管漏洞仍然存在。
高利益之誘
2009年11月,農業部公布已批準了兩種轉基因水稻和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安全證書,分別限在湖北省和山東省生產應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玉米產量也居全球第二,兩種作物地位不言而喻。當時有關轉基因水稻是否將商業化種植的猜測引發了軒然大波。
目前,中國批準的商業化轉基因農作物有19種,作為食品加工原料的有12種,分別是大豆(7例)、玉米(30例)、棉花(28例)、油菜(12例)、番茄(9例)、西葫蘆(2個)、甜瓜(1個)、番木瓜(2個)、甜菜(2個)、亞麻(1個)、馬鈴薯(3個)、甜椒(1個)。但還沒有一個轉基因水稻品種獲得商業化生產經營許可,也就意味著任何種子經營企業不得生產經銷轉基因抗蟲稻種,農民不得種植轉基因水稻,加工企業也不得收購轉基因稻谷。這也正是綠色和平屢次指責超市不可銷售轉基因大米的法律依據。
盡管現行法律禁止,轉基因主糧商業化的潛在利益仍引人注目。張春義,中國社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去年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玉米就是出自他所在的研究所。9月21日植保(中國)協會和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的交流會上,他援引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的數據,以闡述轉基因糧食商業化的必要性。“預測顯示,抗蟲棉花、植酸酶玉米和抗蟲水稻三種轉基因作物產業化年增效益將分別是77億元、135億元、360億元。”張春義表示。
這三項中,目前僅有抗蟲棉花大面積種植。獲得安全證書的水稻和玉米要想真正邁入商業化種植進程,仍需要獲取種子生產和經營許可證等步驟,而這一時間表將受多重因素的影響。
高成本之憂
相關部門希望通過推廣高產的轉基因作物,解決中國未來可能出現的糧食緊張問題,同時改善農民收入。但商業化推廣的反對者認為,轉基因會加重農民負擔,因為他們將不得不支付昂貴的種子成本。
綠色和平建議暫停轉基因水稻商業化進程的原因在于:在轉基因作物的研發過程中,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一直被強調,但國內的轉基因水稻涉及多項國外專利。農用化學品公司和種子公司可以向農民收取技術費,而取得很高的利潤;同時,專利技術使農民無法保留種子,每個播種季都必須重新購買,這將影響農產品定價權和農民收入。綠色和平因此建議,對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研發的投入,應以發展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為前提。
另外,反對者擔心這項1994年才興起的技術,對人體及環境的長期影響不明晰。
在支持者與反對者的爭論聲中,監管部門謹慎地維持著平衡。2010年一號文件中,關于轉基因部分如此闡述“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當時引發了關于加快商業化進程的猜測,也有不少質疑聲。此后3月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轉基因的闡述就僅提及“實施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未再提及“產業化”。
東北大豆產業之殤
在轉基因商業化的辯論中,中國東北大豆產業是一個奇怪的案例,商業化支持者喜歡引用它,以說明現在水稻、玉米等必須推廣商業化種植,以防止重蹈大豆產業的覆轍;反對者也常引用,用來說明轉基因商業化、以及放開進口限制對國內農業的巨大傷害。
目前,國內大豆的對外依存度達到80%以上,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在價格低廉、出油率高的進口轉基因大豆沖擊下,去年東北大豆產業一片慘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提供的數據顯示,從1997年到2009年底,中國大豆進口量增長了3961萬噸,同期世界大豆貿易量增長4162萬噸。這意味著,世界大豆進口增量幾乎全部來自中國大豆消費增長。
21日,在植保(中國)協會與北京生物教師的交流會上,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業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表示,“在如果不進口大豆,中國的食用油恐怕得憑票供應了。”他認為,早年未發展轉基因大豆是中國農業的戰略失誤,否則局面不會像今天一樣被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