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主糧商業化應慎行
2010年03月12日 新聞晨報
□晨報特約評論員 鄭風田
轉基因農產品既不能妖魔化,也不應該放任化,對口糧等主食作物的轉基因產業化問題應該堅持安全第一,慎之又慎。
自去年11月底農業部門頒發轉基因水稻、玉米生物安全證書之后,有關轉基因爭議就持續不斷,而今年1月31日公布的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引爆國內對轉基因空前的爭論,這次“兩會”轉基因也是最熱的話題之一,既有數名委員聯名提案要求禁止轉基因主糧生產,也有委員提出轉基因商業化擋不住,3-4年就要上餐桌。針對目前的種種爭議,3月10日農業部召開記者會,對轉基因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說明,承諾不會太快進行商業化。
為什么轉基因主糧商業化應該慎行?
轉基因安全性還存在很大爭議,尚無共識,目前全球已推廣的轉基因品種基本上也不涉及人的口糧。目前全球尚無任何一國敢把主食的轉基因進行商業化種植,包括轉基因技術最發達的美國。歐洲最近批準的轉基因土豆、玉米等都是用作飼料。印度也剛剛因為國內的抗議聲太大而停止了轉基因茄子的商業化。而目前已商業的轉基因大豆油中實際上也是不含轉基因成分的,因為轉基因部分在豆膚里。如果我國貿然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進行首個轉基因水稻品種商業化種植,承擔的社會壓力太大。大米是中國人的主食,每年我國要消費1.7億噸大米,涉及到太多人。有網友講得好,核技術很好,但如果你往人堆里扔核彈,公眾就不干了。轉基因技術我們不反對,但如果非要急于向十三億人碗里扔轉基因,那就難免公眾反彈了。
目前來看,轉基因作物的增產潛力遠沒有宣傳的大。以這次批準的“Bt水稻”為例,據說產量可比普通水稻提高大約8%,這個增產效果其實很有限。目前影響我國水稻產量的主要因素是生產成本太高而收購價格太低。稻農們一年忙乎下來,除去成本一畝地能夠有一百多元的收入就不錯了,勞作一年的收入還不如出去打工一個月的收入。如果國家哪天真的缺少大米了,而農民也能真正從種植水稻中獲得好的收益,南方的一季改為兩季三季所帶來的生產潛力還是很有挖掘空間的。與這些價格收益帶來的潛力相比,目前轉基因水稻所帶來的10%以下的增產潛力可以忽略不計。
食品類的作用影響是慢慢積累的,沒有一二十年的長期對照觀察試驗,僅在小白鼠身上做一兩年試驗就斷定轉基因有害無害是不負責任的,也是不科學的。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名單一直未公之于眾,據說三分之二是轉基因科學家,里面涉及的很多人是正在申請專利或申請通過者,環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成員非常少。這很讓人擔心,誰來代表消費者而不是研究者或生產者的利益是一個大問題。
印度政府宣布否決轉基因茄子商業種植的是環保部長而不是農業部長,這點很值得玩味。不是印度沒有農業部,而是農業部門一般管農業生產,他們的主要關注點應該是增加產量,而環保部門可以作為一個相對中立者對農作物產量的增產技術進行全面的環境評估,會更多地考慮轉基因作物對人類的健康、環境及多樣性的影響。目前我國轉基因作物從品種審定到推廣批準基本上都被轉基因研究者所把持,缺乏獨立的無利益攸關的最后把門者,這種機制缺失應引起我國決策部門的警惕。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