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真的沒有別的路子可走嗎?
沈水根
(2006年4月6日)
http://shenshuis.blog.hexun.com
一、“三化”改革是中國的唯一出路?
位居中國政界商界學界的一批“精英聯盟”,一直鼓吹中國的改革必須走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道路,似乎除此以外,改革再也沒有別的路子可走了。這種觀點,實際是打著改革的旗號來推銷新自由主義的謊言!
納粹分子戈培爾曾說:謠言的重復就是“真理”。“精英聯盟”通過媒體、演講、研討、論壇等一切形式,反復嘮叨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還果真把謊言變成了“真理”!他們確實把全國上下引入了一個難以糾正的誤區,都不知不覺地在跟著他們誤入歧途。連那些質疑改革的有識之士,也認為中國的經濟改革只能搞新自由主義的“三化”,舍此別無出路,也認可復辟資本主義是中國改革的必經之路、恢復私有制和資本剝削無可避免。似乎只要改革別把貧富差距拉得太大,老百姓的民生問題不要搞得太糟糕,賤賣國有企業時價格別太低,引進外資時不要忘記國家經濟安全,市場化改革別太泛濫、太不規范……就可以了。看樣子,人人都把資本主義看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共產主義純系烏托邦!雖然中國還打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旗號,但全國上上下下異口同聲:馬克思主義早已過時,馬克思主義解決不了中國的現實問題!似乎這年頭誰還在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不是“教條”、“極左”,就是神經病!
果真如此嗎?難道中國的改革真的只有“三化”道路可走嗎?馬克思主義真的過時了嗎?社會主義真的行不通了嗎?
二、應該正確否定“計劃經濟”
其實,在中國,還是存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道路的!
中國經濟改革的起因,是緣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存在諸多的弊端,主要表現在效率低、速度慢;政企不分、行政權力直接指揮企業經營,企業的人財物、供產銷都受制于行政干預;企業沒有獨立自主權;企業不是根據需要生產,而是按照行政命令的計劃生產;資源配置不靈活、效率低下;資金統收統支、統存統貸,商品物資統購統銷;分配上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出工不出力,不能調動積極性,只會養懶漢……。
問題是,這些弊病真的是計劃經濟造成的嗎?準確地說,這些弊端是前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造成的,是建立在名為“公有制”、實為國家所有制基礎上的“計劃經濟”所帶來的,并不是馬克思主義原教旨的真正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本身固有的。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誤解,問題出在對計劃經濟賴以存在的“公有制”的理解上。社會主義國家長期以來對馬克思主義原教旨的社會主義所有制一直有種錯誤的理解,誤以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就是“公有制”。所謂“公有制”的“公有”,表示生產資料屬于我、屬于你、屬于他……屬于每一個人,那么,“公有”的另一種表述方式,也就是:不屬于我、不屬于你、不屬于他……不屬于任何人。這是同一事物的正、反二種表述的方法。“公有”等于“無人所有”,這是“公有制”概念的邏輯陷阱,或曰哲學陷阱,表明“公有制”的概念存在人格代表的缺位。當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后,把私人占有的生產資料剝奪過來變為公有制的時候,便由國家充當了“公有制”的人格代表,填補了“公有制”的人格缺位。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前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體制,后來紛紛被各社會主義國家所移植。
按照馬克思主義原教旨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準確的理解應該是“社會所有制”。既不是蘇聯模式的“國家所有制”,也不是有些人所說的“共有制”。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時,提出消滅私有制,就是要把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相分離的私有制,變為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直接結合的社會所有制。“私有”的反面應該是“社會所有”,不應理解為“公有”,因為“公有”的反面是“無人所有”。所以,把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所有制”,理解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無產階級革命成功后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過程中最早的認識誤區,緊接著又把“公有制”實踐為“國家所有制”,則是更大的一個誤區!
馬克思、恩格斯曾在描繪共產主義社會時,提到未來共產主義的家庭,男女之間純粹以感情的相愛而組成家庭,排除任何財產、經濟的因素,他們所生的孩子也都屬于社會所有,不歸父母私有,與父母僅僅存在血緣關系。這種思維方式,與馬克思提出消滅私有制以后的生產資料屬于社會所有是一脈相承的,即生產資料的產權歸社會所有,但使用權可以分屬為一個個經營單位。由統一負責全社會生產資料產權的機構來組織有計劃、按比例的經濟活動,但這個機構不是國家。(有點類似中國農村的土地制度,雖然集體組織擁有使用權,但沒有所有權。)社會所有制是生產資料產權歸社會所有,而不是歸國家所有,這才是馬克思主義原教旨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所以,長期以來在中國實踐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其實是列寧主義、斯大林主義的模式,并不是馬克思主義原教旨的社會主義所有制。雖然馬克思主義早已成為無產階級的革命理論,但馬克思主義原教旨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從來沒有被任何社會主義國家實踐過。傳統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并沒有使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直接結合,兩者之間插入了“國家”,而社會主義國家又都由共產黨執政。黨和國家都自稱是全體勞動者的代表,從而使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直接結合變成了間接結合。一旦黨變質、國變色,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間接結合立即會重新徹底分離。
這種“社會主義公有制”模式,通過國家充當“公有制”人格代表,使“公有制”變成了國家所有制。而國家又由共產黨執政,從而使國家所有制演變成共產黨所有制。由此形成全民的東西是國家的,國家的東西就是共產黨的邏輯關系,導致了黨政不分、政企不分。在實際操作中,由黨作決定、再以政府的名義任命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者,這些國企經營管理者在法律上不負國有企業的資產責任,即使經營不善、虧損,充其量只負點黨紀或行政的責任,即使有所懲罰,也僅僅是調個工作崗位而已,沒有任何經濟上的損失。在企業運行的權責利關系上,決策時往往由企業的一把手拍板定奪,但又以集體討論的形式通過,形成紅頭文件決議或會議記錄在案。于是,有了成績歸功一把手,據此升遷提拔;出了問題則由集體承擔,個人責任不了了之。一把手“權力無限大、責任無限小”。這種扭曲的黨政企關系,形成“公有制=國家所制=共產黨所有制=一把手個人所有制”的畸形鏈條。如果一把手墮落、變質,國有企業頃刻變成官僚資本主義企業。黨按政治需要決定政府的行為,政府又直接插手企業經營,從而出現種種不按經濟規律辦事的弊病。建立在這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計劃經濟”,必然弊病叢生。
可見,所謂“計劃經濟”的弊端,完全是傳統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所造成的,并不是馬克思主義原教旨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本身固有的。因此,“反思改革”,絕不是要倒退到過去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而是應該回歸馬克思主義原教旨的計劃經濟!對此,必須首先回歸到馬克思主義原教旨的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直接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的軌道上來!
這才是改革開放應該解決的核心課題!
中國的改革,完全可以按照馬克思主義原教旨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下去!
三、堅持社會主義改革的設想
按照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體框架,改革的目標應該定位于“建立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有商品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但絕不是傳統模式的“計劃經濟”,而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原教旨、新型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所謂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際上已經突破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底線,成了名不符實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那種認為“計劃經濟”毫無可取之處,視市場經濟、市場力量、市場作用為“神圣”、“萬能”的觀念,既是淺薄的偏見,也是一知半解的認識誤區!
新型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改革的基本思路設想如下:
1、為了革除傳統“計劃經濟”的弊病,首先要回歸馬克思主義原教旨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因此,經濟改革的核心,是改革“公有制”的國有企業,改造為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真正直接結合的“社會所有制”企業。把全部國有企業的產權從國家手里轉移出來,真正讓勞動者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不需要“黨和國家”夾在中間充當勞動者的代表!微觀上生產資料歸原國有企業全體職工使用,全體員工在使用生產資料中的人格地位一律平等,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切決策,包括企業CFO的選擇、人財物產供銷的安排,均由全體職工投票決定。(瑞土能夠做到所有的國家決策都實行全民投票,一個社會主義中國的企業決策實行全員投票制度,應該不是個難題)不受任何黨政權力的干預,企業只有大中小之別,沒有行政級別之分。企業內部可以設立黨組織,企業經營活動與執政黨無關,沒有決策權。
宏觀上成立經濟計劃與協調委員會,統一負責全社會生產資料的產權和統一組織與協調企業的經濟活動,按經濟區域設立分支機構,不與行政機構掛鉤,不列入政府序列,不屬于國家機關,沒有行政級別,國家行政權力不得對其進行任何干預。(既不是現在的行業協會,更不是現在的國資委)其成員的組成,主要是企業家、經濟學家、法學家、規劃學家等各類專家,政府只派財政部門負責人參加。政府不再介入資產管理與經營的經濟活動。國家財政收入只靠稅收,支出只管維持行政費用、國防、科教文衛公益事業及應付突發事件的儲備等。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繼續保留商品、貨幣,要充分發揮價值規律作用,鼓勵競爭。但改革的目標是建立“有商品的計劃經濟”,而不是名叫社會主義實為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
3、建立有限制的要素市場體系。所謂“有限制”,主要是指勞動力(人力資源)的要素市場,必須有所限制。人力資源可以自由流動,但不能讓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勞動力一旦成為商品,貨幣便轉化為資本,從而產生資本剝削的問題。因此,既要形成勞動力的要素市場,又不能讓它成為商品,這是改革的重點。只有守住這條底線,才能守住社會主義陣地,否則,就會資本主義復辟。
在具體操作上,當人力資源流動,勞動者調出某單位時,必須帶走勞動者所創造歸屬其個人的部分剩余價值,即企業的公益金(獎勵基金、醫療養老住房等福利基金)中歸屬其個人的部分。轉入其調入的新單位,或轉入社會保險基金的個人帳戶。
4、由于社會所有制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沒有剝削,剩余價值不為任何私人占有,也不存在國家利益主體的行政干預,不僅消除了權力資本化與市場化的根基,而且可以打破資源的壟斷,實行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這種結合,并不是“鳥籠”與“鳥”的關系,而是互補的關系。
5、國家財政按人口增長速度,增加教育、醫療的撥款,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和免費醫療。政府建立住房基金,用于建造福利房、按成本價收回投資,循環往復逐步解決老百姓的住房問題。土地權屬經濟計劃與協調委員會管轄,土地不屬商品,政府不再利用土地作為財政收入而與民爭利,不存在官商勾結支撐房地產泡沫。在沒有私有化條件下,也沒有“富豪”購買豪宅的兩極分化問題。考核政府和官員的政績,主要考核公益事業、交通、治安等改善,經濟方面的GDP、引進外資等統統與官員的政績無關。
6、對外開放方面,鼓勵引進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引進先進設備、引進先進管理辦法;鼓勵擴大進出口貿易;在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前提下,加強國際交往與合作。在引進外資中,重點采取貸款方式引入境外資金,如果外資愿意直接投資辦企業。必須以保護生態、資源和環境為前提。中國不需要成為“世界加工廠”。外資企業只享受國民待遇,沒有優惠政策。外資企業雇用中國勞動力,必須交足社會保險,并在稅后純利中扣出50%作為獎勵基金分發給全體職工,另外50%可被外資無償占有(有限度的剝削)。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經濟以自力更生為主,外援為輔。籌集建設資金應首先挖掘國內資金的潛力,避免一方面國內巨額居民儲蓄找不到投資出路,另一方面又乞討外資進來。追求國民利益的最大化,是實行開放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反對用利用對外開放把中國變成冒險家的樂園,反對把對外開放政策買辦化、賣國化和殖民地化!
……
以上僅為改革思路的設想,具體操作方案還需精細地設計。如果按這種設想進行改革,既可革除前蘇聯模式“計劃經濟”的種種弊病,又能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真正回歸到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和計劃經濟的原教旨。其經濟發展速度也許不一定會達到9%左右那么高,但肯定不會出現社會分配嚴重不公、兩極分化、“三座大山”等亂七八糟的問題,至少矛盾不會那么尖銳,經濟轉型的震動也不會這么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框架內的改革,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來促進生產力發展,而不是現在新自由主義的那套做法只顧發展經濟、不顧其他的脫離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改革,不僅社會震動會很大,而且必然失敗。
鄧小平一再地說:“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少數人更快地富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產生一批百萬富翁,但頂多也不會達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可能解決。”“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富裕問題。”“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我們就是要堅決執行這些社會主義原則,從長遠來說最終目的是過渡到共產主義。”
因此,如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級”的框架內,堅持社會主義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正是考驗中華民族智慧的重大歷史課題。如果能夠闖出一條不同于前蘇聯“計劃經濟”、真正符合馬克思主義原教旨的社會主義摸式,必將改變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也是中華民族對全人類的最大貢獻!
然而,操縱改革決策權、話語權的一批所謂的“精英聯盟”,完全喪失了中國人的智慧,只會象弱智者那樣抄襲西方新自由主義的一套東西,借著鄧小平的改革旗幟,卻違背鄧小平的旨意,大搞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導致改革走了邪路。他們在“摸著石頭過河”中,故意去摸新自由主義的石頭,使改革離社會主義的彼岸越來越遠。
雖然“三化”改革造就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但同時也帶來兩極分化、貧富懸殊,“三座大山”,環境污染、資源破壞……等各種經濟和社會矛盾及其隱患。更嚴重的是,這種改革摧毀了馬克思主義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變更了國家政權的階級基礎,從根本上改變了憲法規定的國家性質和發展方向,使憲法脫離了國家的實際情況,讓絕大多數的勞工大眾處于“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狀態!
因此,否定、反對走邪路的改革,決不是走回頭路!撥亂反正,堅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框架內,進行馬克思主義原教旨的社會主義改革,決不是倒退!如果對走了邪路的改革還“毫不動搖”、繼續搞新自由主義改革,才是真正的倒退!才是死路一條!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才是需要堅定的信心和決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