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中國企業的籌資方式與金融控制
左大培(2008年夏天的講演提綱)
自20世紀80年代初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政策中有三條線交互作用,促使中國經濟向私有化、外資化方向發展;
一、發展私營經濟,從發展鄉鎮企業開始到發展私營企業,從限制私營企業到崇拜私營企業,一直發展到對公有企業實行全面的“改制”和全盤私有化;
二、從“引進外資”到放任外資進入中國,放棄了對外資企業的股權限制和類似“綠地投資”的要求,再到將中國企業賣給外資。一直給外資企業稅收優惠;與此相伴的是開放進口,特別是鼓勵進口外國設備;
對外資的政策與中國本身的宏觀經濟形勢不匹配:20世紀80年代中國有貿易逆差,需要引進外資以籌措外匯,而這種貿易逆差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消失,中國已經不需要也不能消化外國資金,卻還在拼命吸引外資。美國和英國都是高貿易逆差,本來需要引進國外資金,它們卻一邊鼓勵別國購買其國債,另一方面仍然要外國接受其私營企業投資,這樣的投資戰略目的在奪取外國的高回報投資機會,以低回報吸入外國資金,同時自己向外國投資賺取高回報;
三、對國有企業,從稅收等等方面虐待,同時“放權讓利”,再到實行私有化以消滅之。
這些年中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主要籌資方式:從“撥改貸”,到實行“股份化”并在這個旗號下實行私有化,直到“引進外國戰略投資者”。
最近幾年將中國各大國有銀行的股權以極低價格賣給外資銀行,理由是中國的銀行管理不好,需要外國的“戰略投資者”來指導。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銀行壞賬率極高,這不是由于其國有性質,更不是由于沒有外國人指導管理。這些壞賬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
1. 中國銀行系統管理失控:即使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最好的私人銀行,沒有政府嚴格正確而強有力的監管,也會出現嚴重的壞賬。由于管理部門的不作為,中國的銀行業在15年中幾乎沒有象樣的監管,甚至處于管理失控狀態,而且這種失控大都發生在“大膽改革”的時候,如1984年底各大銀行分賬經營的時候“四行爭貸”,1992年以后廣東等地竟然有巨額“賬外經營”,這些都必然造成巨額壞賬;
2. 政府負責管理銀行的人沒有把保證銀行不出壞賬作為管控銀行的首要目標;如外經貿部門的代表人物施加壓力要銀行貸給其實際上無法償還的資金“支持出口”造成壞賬(而又正是這個外經貿部門后來反誣中國的銀行壞賬太高是因為效率低,要引進外資銀行來提高中國的銀行的效率);近年來許多政府部門怕城市住宅售價暴跌而鼓動銀行發放住房抵押貸款;許多銀行鼓動爭“業績”而不顧貸款質量;這些都造成壞賬。
3. 地方政府干預,如為了保本地就業、“政績”而發放不良貸款。當時地方政府干預厲害的一個原因是當地各大銀行的分支行行長由地方政府任命,而銀行的地方分支行又有很大的貸款權限;
4. 外部經濟環境不好,如整個社會欺詐和掠奪成風,不講信用成風,私人都還沒有多少財產而國有企業又實行了“撥改貸”主要靠貸款籌資,使銀行貸款發生壞賬的比率提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