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緊縮政策無助于穩定物價
廣州求心經濟研究所 黨愛民
內容摘要:當貨幣擔負儲藏手段職能以后,央行不再是唯一的掌握貨幣供應“閥門”的機構。此時,央行試圖以緊縮貨幣供應抑制物價上漲的愿望很難奏效。目前,要穩定物價,根本在于擴大糧食供給。
關鍵字:物價上漲,緊縮政策,糧價
1、物價上漲結構分析
中國國家統計局 2008年5月12日 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8.5%,漲幅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別攀升0.2和5.5個百分點。統計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品價格總水平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2.1%,漲幅比上月攀升0.7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上漲1.8%;消費品價格上漲10.6%,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7%。2008年4月份,豬肉價格同比上漲68.3%,糧食價格上漲7.4%,漲幅分別比上月攀升1.6和0.6個百分點;油脂價格上漲46.6%,漲幅比上月下降4.1個百分點;租房價格上漲4.5%,與上月持平。
以上數據顯示,2008年4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仍處高位。這種偏高的數據除了與去年4月份的低基數有關外,主要是由于國際市場初級產品(特別是糧食價格)持續大幅度上漲導致國內食品價格上漲有關。目前物價上漲的主要根源是以食品為主的農產品價格上漲,而大多數工業制造品仍然面臨著需求不足的困境。
2、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導致市場利率升高,企業經營困難
中國人民銀行于 2008年6月7日 宣布,再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幅度為1個百分點,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達到17.5%的歷史高位。這是央行自去年起第15次、也是2008年起第5次宣布上調準備金率。
根據作者掌握的信息,這一輪的貨幣緊縮政策,使得民間資金借貸利率大幅提高(有朋友說江浙一帶的民間借貸利率由原來的年息50%上漲到100%)。高利率使得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同時也導致大量中小企業瀕臨倒閉。受到沖擊比較嚴重的要數房地產企業。一是“第二套房貸”等信貸政策的出臺,讓不少有意二次購房的人取消了購房計劃。其次就是對開發商的貸款審批更嚴格了,中小開發商都較難申請到貸款,銀行的審批提高了對整個房地產行業的行業風險系數,貸款一般只發放給優質的開發商。隨著央行緊縮政策的強化,不但地產商很難申請到貸款,銀行還正努力追回地產商欠下的貸款余額。
3、市場儲備了大量購買力,央行難以控制物價
我們知道,貨幣有兩個重要的職能,那就是流通手段與儲藏手段。但是,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貨幣在這兩個職能上扮演的角色有輕重之分,于是,貨幣政策的效果也就大相徑庭。
傳統理論認為,物價上漲,或通貨膨脹,簡單來說,就是流通中的貨幣多了,較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商品。因此,欲控制物價上漲,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收緊銀根、減少貨幣供應。
本文作者認為,以上傳統理論僅僅適用于貨幣(紙幣)僅僅擔負流通手段而基本未擔負儲藏手段的經濟系統中。一旦貨幣(紙幣)擔負儲藏手段,以上傳統理論就會失靈。
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時候,商品比較短缺、供不應求,人們拿到一筆貨幣收入以后,就會很快把它花掉,用于儲蓄的比例非常有限。這時候,貨幣絕大部分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此時,增加貨幣供應,必然會導致通貨膨脹;反之,減少貨幣供應,會使通貨膨脹減緩,甚至導致通貨緊縮。這個時候,貨幣供應的“閥門”幾乎完全掌握在貨幣當局手里,貨幣當局干預起物價來得心應手。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人們開始逐漸為將來進行儲備。今天吃飽了,要為明天儲備;自己一生的花費足夠了,還要為兒女儲備。這個時候,貨幣(紙幣)不僅仍然擔負流通手段職能,而且開始擔負起儲藏手段職能。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全世界用于實物和勞務交易的貨幣僅僅占全部貨幣總額的3-4%,甚至更低,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貨幣是在擔負儲藏手段職能,僅僅有很少的一部分擔負流通手段,參與實物和勞務交易。2008年4月末,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42.92萬億元,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15.17萬億元,市場貨幣流通量(M0)余額為3.08萬億元。
在今天這樣的貨幣結構下,一旦某類商品的供給出現波動(減少),人們為了維持原來的生活水平,就會動用自己手中的儲備貨幣,互相競價,競價會導致新的平衡。就拿豬肉來說,價格上漲以后,原來每天吃1斤肉的可能就會吃半斤,原來每天吃半斤肉的可能就會吃2兩,原來每天吃2兩肉的可能就會不吃。價格上漲以后,會縮減部分需求,甚至把有些人剔出該消費市場,于是就達到了一個新的平衡。因為每個家庭都有或多或少的儲蓄,因此,每個家庭手里都掌握著往市場里面“灌水”的“閥門”,在這些“閥門”的后面連接著一個個大小不等的“蓄水池”,用于注水的“閥門”已經不再是貨幣當局的專有物。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貨幣當局如何關緊自己手中的“閥門”,那些掌握在各個家庭手中的“閥門”不會聽從政府的號令,依然會根據市場供應的狀況靈活“灌水”,競購為數不多商品。
前面已經分析到,目前物價上漲的主要來源是農產品,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農產品供給出現波動(減少)以后,必然會導致該類產品價格上漲,這與貨幣供應毫不相干。在大家手中持有儲備貨幣的情況下,央行試圖通過貨幣緊縮政策擠干水分、控制物價上漲的想法是難以實現的。如果強行地、高強度地使用貨幣緊縮政策,反而會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造成供給短缺,反過來會加劇物價上漲。貨幣緊縮政策可能會導致經濟衰退。
另外,目前的貨幣供應主要是通過被動收購美元,靠外匯占款來實現的。這項政策使得央行失去了貨幣政策的主動權,非常被動。貨幣緊縮政策與吸引外商投資的開放政策之間形成了矛盾。中央實行緊縮政策,企圖減少貨幣供應量,而地方政府卻在到處招商引資,外資進入以后央行只能被動收購,形成流動性過剩。另一方面,由于貨幣緊縮政策,國內中小企業無法得到貸款,經營陷入困境。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會讓外資輕松打垮國內企業,逐漸控制國內主要行業,對民族工商業極為不利。與其到處招商引資,不如放松國內企業貸款,扶持國內中小企業。
4、需要更多的促進糧食供給增加的手段
在國際上,由于美元貶值,導致石油價格高漲,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物資價格高漲,由此導致目前國際糧價高漲,而中國國內的糧價遠低于國際價格。糧食價格的上漲,除了國際因素以外,也有國內的因素。在目前出口旺盛的形勢下,對外貿易企業吸收了大量國內勞動力,使得農業從業人口逐年減少。在農村,僅剩下一些年邁體弱的勞動力支撐著中國的吃飯問題,很多原來種糧食的人變成買糧食吃的人,很多原來養豬的人變成了買肉吃的人。有人認為這是典型的“荷蘭病”。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大概有兩種選擇。
一是讓糧食價格與國際接軌。糧價上漲以后,會刺激一部分就業人員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擴大供給。做農民并不是一件沒出息的事情。因為以前糧食價格太低,致使農民收入太低,大家不愿務農。如果糧價上漲到一定水平,在農村做農民的收入與到城里打工的收入持平,則就不會再有那么多人嫌棄做農民了。當然,如果糧價上漲幅度大,則原來居住在城里的那些人,尤其是收入很低的那些人的生活會受到極大影響。這需要政府出臺配套措施,給這些低收入者適當的補貼。
近年政府出臺了一些幫農、扶農的好政策,應當繼續堅持,同時也應當加大政策力度,調動農民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二是擴大農產品進口。既然很多人愿意進城打工,不愿回家做農民,那么,就應當拿這些工人生產的產品換回一些農產品,充分發揮國際間比較優勢。擴大進口農產品也可以起到平衡國際貿易順差的效果,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
不過,這樣做可能會導致中國在國際關系中的戰略地位處于被動局面。因為,如果像中國這樣的一個大國,吃飯問題要依賴別人,無異是授人以柄。
還要提到一點,由于中國糧價低于國際市場,各邊境地區的糧食走私日益猖獗,已對國內的糧價穩定和糧食安全形成了潛在威脅。雖然國內對糧食出口采取了提高出口關稅、出口配額管理、取消出口退稅等一系列限制措施,但走私糧食的現象也值得重視。
5、結論
無糧不穩,無糧則亂。糧食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特殊重要商品,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物資。由糧價上漲引起的物價上漲必須通過增加糧食供給來解決,貨幣政策對此幾乎無能為力。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同胞傷亡,令人揪心,但這對中國經濟整體發展格局不會構成影響,同時會在某種程度上糾正目前投資大、消費少的畸形需求結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