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都勾結誰了 證監會還有大老虎?
http://finance.qq.com/a/20080621/000712_3.htm
據《財經》報道,國開行副行長、前證監會副主席王益于6月8日晚被正式“雙規”,原因與其多年來在證券市場的違規違法活動直接相關。由此,不禁讓許多人不約而同想起了那個掀起大波瀾的證監會發行監管部發審委工作處副處長王小石。
從實質上來說,王益還不如王小石,因為王小石下馬時為證監會現任官員,王益只是證監會前官員,最要命的是證監會里還有許多大老虎沒有露出來,大家可以想想:以王益身份,王益勾結的都是證監會里什么樣人物呀?
2003年11月,王小石在因為涉嫌受賄140萬元被北京西城區人民檢察院批準逮捕。王的落網可謂是當年中國證券界最大的新聞。其后,媒體對于王案的報道使得股票發行審核背后的“潛規則”徹底曝光:擬上市公司通過所謂的“財經公關公司”為媒介,借以結識證監會有關官員,從而獲得審批該公司上市資質的發審委專家名單,繼而開展“公關”活動,以便盡快順利實現上市“圈錢”的目標。其間,一家上市公司動用的所謂公關費用開支至少在百萬元之上。
為此,一向以“敢言”著稱的全國人大代表洪可柱在兩會上提交建議,要求國家審計署會同中紀委、國家監察部對中國證監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歷屆委員進行責任審計。遺憾的是,洪代表建言卻石沉大海!王小石的落網雖然使得這一“潛規則”鏈條曝光,但是相關涉嫌人員的法律追究,卻到王本人之后就戛然而止了,由此留下了諸多的疑問和謎團。
然而,即便現在是王副主席落馬,事情也只是露了冰山一尖。
市場人士反映,王益憑借其深厚的人脈關系活躍于資本市場與證監會官員之間。據悉,廣發證券借殼的內幕交易、太平洋證券的蹊蹺上市等,都與王益頗有瓜葛。據悉,太平洋證券上市的程序問題,早在今年年初就被舉報至有關紀檢部門。而天津市順盈科技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持太平洋證券原始股的1%。該公司注冊于2001年,注冊時的法人代表即為王益胞弟王磊,后將主要股權轉讓至其胞妹王薇。今年2月,王益在國開行的一位前任秘書因受賄數萬元受到調查;3月底,王益的胞弟王磊就已經被“控制”。
話說回來,我們梳理中國證監會成立12年來涉案官員的相關資料,反腐敗打倒的幾乎都是蒼蠅或者是前高官,雖然掃興,說一說也許不是一點意思沒有。
其一:魯曉龍。1995年春節前后,山東泰安市先后有七八名廳局級干部、20多名處級干部被逮捕,原因都是泰山石油(000554)在1993年上市時引發的行賄受賄案件,其中一個受賄對象便是魯曉龍。 魯曉龍在1995年案發前擔任中國證監會上市部副主任。其二:鐘志偉 。 魯曉龍案發后不久,中國證監會上市部副處長鐘志偉又被逮捕,原因是接受了湖北一家上市企業的賄賂。 鐘志偉是證監會上市部的一名副處長,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對發行上市企業的材料進行預審,并提出自己的意見,為終審做準備。
其三:高良玉。鐘志偉案后,中國證監會內部氣氛一度十分緊張,紀檢部門不斷開會要求加強對員工的教育。 但到1995年下半年,證監會紀檢部門又接到北京市檢察院的通知,時年30歲的發行部副處長高良玉涉嫌受賄。
其四:劉明。劉明,1994年進入中國證監會任發行部副主任,曾在國家科委火炬辦工作。 “劉明給人的感覺就是自來熟,跟誰都可以稱兄道弟,江湖氣息很重。”曾與劉明共事的證監會人士評價說。 1999年下半年,時任上海證券交易所專員辦主任的劉明,被要求接受中紀委調查。
其五:高勇。 連同王小石,中國證監會成立12年來共有三名干部被逮捕,而其派出機構也有數人被捕,其中最大的案件就是2004年發生的高勇案。 2004年8月24日,新華社報道了成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勇因涉嫌巨額受賄被檢察機關依法逮捕的消息。
其六:段素珍。2001年7月,太原市杏花嶺檢察院將收受賄賂,為他人亂批營業執照的中國證監會期貨處副處長、太原證券監管特派員段素珍正式批捕。
從證監會腐敗案例看,孳生罪惡的溫床原因之一,在于證監會監管尤其是制度與規則空前嚴重積弊和失職!業內分析判斷,2006年以來,證監會制定的新股發行方案完全是給那些機構、券商、貪官、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機構和券商能夠在申購新股時中簽,而能夠在申購新股時中簽的也就只有那些券商和機構。
按照證監會新制定的新股發行方案,如果沒有上千萬的資金去申購新股是很難中簽的。管理層的目的就是想把新股上市時的抄做空間和利潤完全都給了機構和券商。特別是大盤股,只要是在五個億以上的大盤股,新股還沒有發行就已經被戰略投資者拿走了百分之五十的股份 ,而后在讓那些券商和機構以對新股詢價的方式在拿走百分之二十的股份。而最后剩下的那百分之三十的股份還要讓那些券商和機構對新股進行不設資金上 限的申購,這樣一來,全國八千萬股民要想在申購新股時中簽那可是和買體育 彩票中500萬的概率差不多。于此,管理層這樣做不就是在愚弄全國上億股民!侵犯廣大股民的合法權益公平嗎 ?
關于監管問題,一般規定兩個漲停(10%)就要監管了,但是有的股票如“**ST長運”20多個漲停也沒有監管,還有很多例子,在這里不一一例舉。關于“中國平安” 在內地發行價33.80元,而其他上市公司擁有“中國平安”的價錢卻低之又低,如“000751鋅業股份”以66.54元價錢賣出179.6萬股中國平安”回收1.195億元,減去成本250萬元,(每股成本1.392元)獲利潤1.17億元,尚有“中國平安”19.1萬股。因此,證監會要把這些事情向中國股民講清楚,這是怎么回事?關于“太平保險”跌破發行價問題,30多億非流通股一下子解禁,原始股不到2元錢,流通股30多元,15倍的利潤。有人感慨:不賣才怪呢,賣盆涌現,股市不砸盆嗎?
在這里,我們看到監管失控,再加腐敗無能,證監會里怎能不出接二連三的敗類?!可以鐵板釘釘地斷言證監會里還有許多大老虎沒有被打出來,這里究竟是為什么?億萬股民需要答案!(阿蒙)
期待刮起對監管者的“廉政風暴”
來源: 華夏時報
6月11日,“經中央批準”,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前證監會副主席王益被正式“雙規”。
如果說涌金系掌門人魏東跳樓只是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猜測,而這位證券業界資深人士、自謂“非著名”作曲家王益被“雙規”,則讓整個資本市場為之震撼。一是王益身份特殊,從他的工作經歷中,誰都看得出來此人背景深厚;二是牽涉面甚廣,涉及人數眾多,除其家族親戚之外,有不少是身上罩有光環的人物,這些人神通廣大,能夠呼風喚雨;三是涉及數額巨大,不算廣發證券借殼上市,僅太平洋證券蹊蹺上市造就了至少9個身價10億元以上的富翁;四是前期流布的一些傳聞終于浮現廬山真面目,并使得更多傳聞在坊間加速傳播。
公眾似乎有理由開始期待在資本市場中,一場針對監管者的“廉政風暴”就要來臨。
歸納媒體的現有報道,王益出事的起因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說,太平洋證券上市的程序問題,早就被舉報至有關紀檢部門。舉報稱,證監會、云南國資局的官員涉嫌內幕交易,在股改之前曾購入太平洋證券原始股,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王益瓜葛頗深。另一個是說,2008年初,國開行改制計劃進入了實質性階段,而在審查有關賬目時,發現銀行賬目有違規操作嫌疑,有導致國資流失的可能,于是此事被報到中紀委查辦,從而牽扯到了王益。而在調查王益期間,又發現其胞弟王磊曾不當收受證券公司“高額財務顧問費”。辦案人員順藤摸瓜,發現王益多年來在證券市場中的大量問題。
按照前一個說法,王益是由于太平洋證券被舉報而被直接查辦的;按照后一個說法,王益是由于國開行問題順藤給摸出來的瓜,若非如此,王益多年來在證券市場中的大量問題,還不知何年何月出來,甚至有可能永遠不會出來,繼續制造“在證券市場中的大量問題”。但無論如何,這個事件中讓人最為震驚的是,關涉到的是資本市場的監管者。雖然說王益已經不是證監會的領導,但“在中國證監會任職的三年多時間里,王益在證券界結交了深厚的人脈關系”。不難推測,黑幕重重的廣發證券和太平洋證券能夠順利上市,沒有監管部門的批準,是不可能完成的。換句話說,王益的事情雖然足夠重大,但他畢竟已經離開證監會,即使他能夠掌控一些東西,也已經沒有了審批權。
在我們這個轉型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由于規則不夠清晰和完善,監管行為往往具有很大的伸縮度,給“強權者尋租”留下了巨大空間。權力尋租和堅守自盜,成了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當下社會的通病。早就有學者提出了改革進程中權貴資本主義的危險,并且至今都在有人呼吁并探討如何進行規避。但現在的問題是,好像有擴大化的趨勢。在王益事件中,盤根錯節的人事關系讓人眼花繚亂。但非常明顯的一點是,很多關涉人士的現有身份或曾經身份非常扎眼,并給人極大的想象空間。通過錯綜復雜的各種運作,這些人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將巨額財富攬入懷中,而且玩起了高雅音樂,真有點“竊國者侯”的諷刺意味。發生這樣的嚴重問題,說白了,主要是因為監督不能及時到位,甚至是在很大程度上缺少監督,而且主要是缺少對監管者的有效監管。
曾經刮起的“審計風暴”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就是因為諸多中央部委作為垂直系統的高級別部門,只有他們監管別人,自己沒有被有效監管過。現在的資本市場也是如此,如何保證對監管者的有效監管?這是個巨大而迫切的問題,因為監管者違規,將會極大地打擊投資者信心,尤其是在股市跌跌不休的背景下,這個問題顯得更為緊急。投資者之所以愿意將自己的錢放到資本市場,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想從中獲取收益,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還因為他們對這個市場的游戲規則和監管者具有信任感。
但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讓投資者對資本市場抱有信心和信任?如何保證投資者不被監管者灼傷?在王益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掌權者或接近權力的人,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地從投資者手中圈錢。無數愿意為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力量的小股東,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成了刀俎下的魚肉。郎咸平先生所講的“信托責任”,無論是股份公司還是監管者,都根本不具備。顯然,這種狀況的持續存在將會摧毀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信心,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將會大打折扣。
誰都承認市場中存在弱肉強食的規則,但問題是缺少監管的市場以及監管者違規的市場中,舍棄透明的暗箱方式讓人根本不能規避風險。老百姓的財富性收入不但沒有增加,還把本錢也搭了進去。操縱股價、內幕交易等行為幾乎是一種常態,以至于很多散戶不得不相信小道消息,但又往往陷入圈套賠得精光。眼下萎靡不振的資本市場到了一個緊要關頭,需要一場“廉政風暴”,尤其是針對監管者的“廉政風暴”來提振人心,穩定市場。只有剔除權貴式的游戲規則,才能達到中央所要求的“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切實防范金融風險”。 (本文來源:華夏時報 )
中央高度關注:太平洋證券上市曝光驚天黑幕
2008年06月21日 華夏時報
自從國金系掌門人魏東自殺、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王益被“雙規”,關于太平洋證券上市的蓋子也開始揭開,當媒體將目光都集中在王益身上時,操縱太平洋上市的其它重要人物和背后的高管開始浮出水面。
全球股市及信貸市場在3個月之內或大跌,標普指數可能會下跌超300點...
一家公司在國內上市面臨兩條道路:要么選擇首次公開發行(IPO),要么選擇借殼上市,這兩條道路上分別由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和并購重組委進行審核。太平洋證券上市卻開辟了第三條道路,成為資本市場尋租的一個樣本。
太平洋證券上市方式很簡單,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請示、中國證監會辦公廳批復,成功地繞開了IPO和并購重組兩道門檻限制,實現了直接在交易所掛牌交易。太平洋證券增資擴股,所有原始股東實現了財富幾何倍數增長,在權力資源與資本的結合中,億萬富翁被高效率生產。
“太平洋證券(601099SH)據說目前已經不敢接投行業務了。他們的上市問題已經被中央高層關注。”5月8日,上海一位證券業內高管談及此事時說。
他認為:“這次反映出來的問題,不僅是太平洋證券上市本身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證監會某些官員把中國資本市場的法律法規體系破壞殆盡。這種操作實在無法無天,繼續這樣,國內好不容易成長起來資本市場很可能被毀于一旦。”
誰在操縱太平洋證券上市
太平洋證券上市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請示和證監會辦公廳的批復,那么,是誰能夠推動這些機構通過發文的形式,解決太平洋證券上市難題呢?
媒體從來都是歷史的真實記錄者。北京的初夏陽光明媚,北京復興門外大街1號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辦公大樓已經物是人非,人事處的一位工作人員明確告訴記者,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資產管理中心主任涂建早已從單位離職,據說,他已經去一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工作。
“時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資產管理中心主任的涂建也就是后來太平洋證券上市穿針引線的關鍵性人物。”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涂建與明天系搭上了關系,這為他個人鋪上了‘錢’途無量的金光大道。”
記者調查發現,從中國貿促會離開,涂建并沒有去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而是去了太平洋證券做黨委書記和董事,他在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的是一個編外職務——獨立董事。
查閱涂建的履歷可以看到。這位大律師1982年畢業于北大,同樣,根據官方公布的資料,王益和一位證監會前官員都是1982年畢業于北大歷史系的同屆同班同學,并先后在中國證監會任副主席。從2004年起,涂建開始就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資產管理中心主任職務,并在這期間認識了明天系的一個重要人物,也就是如今的太平洋證券副總裁、新時代證券常務副總裁,同樣出自于北大的背景和利益的需要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明天系的掌門人肖建華是1986年進入北大法學院的少年天才,資本對于權力資源的渴求永無止境,相比而言,這位資本市場天才取得的炫目財富讓這些學長都不得不欽佩。涂建也就成了太平洋上市過程中穿針引線的關鍵人物,穿梭于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證監會辦公廳和云南省政府之間。
有關資料顯示,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王益出身于云南省龍陵,畢業后分配入中顧委辦公廳,后任國務院證券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1995年到1999年期間,王益任中國證監會任副主席。
2007年,先有國金證券借殼上市獲批;2007年12月28日,太平洋證券也通過曲線救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都證券和云南證券連綜合類券商都不是,業績很差,華泰證券、國泰君安等一大批經營業績不錯的綜合類券商還在IPO的道路上排隊等候,而曾經券商中的丑小鴨卻突擊上市成功,這就是權貴資本給市場創造的財富價值。
在太平洋證券的股東中,北京華信六合投資有限公司以13.2%的比例位居第二大股東的位置,自然人涂建是北京華信六合投資有限公司第一大股東,占有28%的股份,盡管大盤大跌之后,太平洋證券股價從40多元已經跌破20元,以6月19日收盤價17.41元來計算,涂建個人擁有的財富超過9.6億元,而整個北京華信六合投資有限公司幾大自然人股東擁有的財富超過了34億元。王益胞弟王磊通過天津順盈科技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持有的1500萬股太平洋證券財富達到2.6億元,為了逃避調查,代持人已經多次轉讓了,而涂建持有的5500萬股從沒有轉讓,背后代表誰持有這些股份,投入的5000多萬資金從何而來,這都是一個謎。
重組方明天系及關聯方、權力尋租利益代表、原云大科技高管和云南國資在太平洋證券上市過程中實現了共贏,一個破爛不堪達不到3年盈利的證券公司就這樣進入了交易所掛牌上市,而利益受損的只有二級市場的投資者。
太平洋上市歷程
“如果按照法定的途徑,太平洋證券很難掛上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交易代碼。”一位投行人士對其如是評價。
借用此前媒體報道,足以說明其很難以正常法定途徑獲得上市資格。
太平洋證券成立于2004年1月6日,是云南省政府為了托管“問題券商”云南證券而專門成立的。從成立到2007年申請上市這3年左右時間里,前兩年連續虧損。三年累計虧損額度達到8482.47萬元。
“太平洋證券成立之后本沒有任何歷史包袱,但是卻進入二級市場冒險,導致2004年虧損1623萬元,到了2005年更是巨虧2億元,離規范類券商的標準相去甚遠。沒有任何上市的希望。”此前媒體緣引一位知情人士的話如此評價。
但實情總與標準背道而馳。
之后被稱為“撲朔迷離”的太平洋證券的這種上市操作,與原上市公司云大科技(600181SH)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007年3月28日,太平洋證券通過了規范類券商的評審。
2007年4月10日,太平洋證券改制為股份制公司。此后,太平洋證券向當時4家新股東定向增資1.02億元。由此,太平洋證券股本增至15億股。
2007年4月14日,云大科技的股改方案透露,太平洋證券4家新股東增發獲得的太平洋證券股權,將部分用于同云大科技的全體股東進行換股。換股比例為8∶1和4∶1。即云大科技非流通股每8股換成1股太平洋證券的股份,流通股每4股換成1股太平洋證券的股份。
云大科技在2007年5月30日的股權分置改革方案投票表決中,律師在股東大會現場證明:“云大科技的股改是獨立進行的,與具有獨立法人主體資格的太平洋證券公司沒有任何法律關系。”
換言之,太平洋證券也并沒有借用云大科技的殼資源進行上市。
最有說服力的,是來自太平洋證券本身的說法。太平洋證券董事會秘書林榮環在云大科技的股改路演中,一度反復強調,太平洋證券上市不是借殼,是自己申請上市。
不管自己申請上市,還是借殼上市,太平洋證券都應該按照法定程序,經過證監會旗下的兩個職能機構。
如果是自己申請上市,發行新股應該通過證監會發行審查委員會(俗稱“過會”);如果是借殼上市,則需要按照法定程序,經過證監會重大重組審核委員會。
但太平洋證券上市,無論是哪種上市方式,都沒有經過這兩個職能部門的其中一個。
一個特殊的上市文件
根據此前有關媒體的挖掘,太平洋證券上市的有關法律文件僅有一份,即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有關問題的批復》(證監辦函[2007]275號)。“從行文看,這份函件下發于2007年12月21日,是針對上交所曾經向證監會提交的編號[2007]168號的《關于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增發、換股并重組上市有關問題的請示》而發。”
文件顯示:“云大科技股改與太平洋證券定向增發、換股并重組上市組合操作相關事宜已經經過證監會批準。”
另一個相背離的文件,是來自證監會機構部的文件。根據太平洋證券上市公告書,與太平洋上市有關的文件還有《關于太平洋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及增資擴股的批復》(證監機構字[2007]81號),在這份2007年4月6日簽發的證監會的批復中,顯示的內容也主要是太平洋證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國資等公司增資太平洋證券的諸事宜。而且,此“批復”強調:“太平洋證券應當按照《公司法》、《證券法》的有關規定和本批復修改公司章程,并將變更后的公司章程報我會批準。”
根據媒體的報道,在證監會發審委,一名發審委員覺得這事不可思議。
因為一家股份制公司上市,交易所不可能在證監會批準前進行請示,一旦證監會批準,都會以證監會的名字,用“證監發行字”這個文號直接向交易所發文,讓交易所按照交易程序進行辦理。
“在275號文中,證監會辦公廳已經明確指出,太平洋證券的重組上市等事宜已經經證監會批準,那么這個以辦公廳名義下發的批復就是多此一舉,因為證監會批準一家公司上市或者重組都是需要在證監會的網站上公告的,不存在以辦公廳的名義發文的。”證監會發審委一名委員強調,證監會批準一家公司上市重組,一定有一個業務部門在辦理,那么在公示以及發文的時候一定會指出這個業務部門是誰,不會籠統地說是證監會批準的。
太平洋證券高管背后懸案
太平洋證券高管名單可以看出很多蹊蹺的地方,董事長王大慶出身于哈爾濱的銀行機構,后進入明天系旗下泰安市泰山祥盛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任副總經理,副總裁兼董秘林榮環也是從明天系旗下泰安泰山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助理調任過來,這兩家來源于肖建華老家的公司是明天系在資本市場運作的重要平臺。
太平洋證券原總裁廖一曾供職于財政部,現任總經理王超曾任中國證監會法律部主任和中國證監會稽查一局局長,黨委書記、董事涂建曾任中國貿促會資產管理中心主任、上海證券交易所首席律師,公司獨立董事馬躍是原中國貿促會副會長,這些人都在太平洋證券上市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公司董事韓鐵林是中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公司監事竇虎是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這些都是明天系在資本市場的一致行動人和關聯方,經常在收購行動中共同進退,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實現了某種利益共贏。
太平洋證券董監事和高管中剩下的就是云南省地方利益的代言人,他們都是云南證券的高管。“太平洋高管的分配體現的是一種利益的分配。”一位知情人士說。
隨著太平洋證券的上市,增資擴股投入的1元錢成本上市之后變成了48元,即便大盤下跌了一半以上,太平洋證券的股價也跌到17塊錢,通過權力尋租的特殊上市通道也為相關利益者帶來了17倍的財富增長,行走在灰色地帶的套利機制,創造政策盲點套利的成本和風險幾乎為零,而收益非常誘人,這樣的項目遠遠超過風險巨大的二級市場投資。
相關專題:
附文1:
附文2:
李德林文章
附文3:
附文4:
附文5: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