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資產流失是國企保值增值的大敵
邱 林
一次涉及1000多家中央駐外企業和中央企業駐外子企業的境外國有資產摸查正在進行。根據記者的了解,此次登記檢查將于8月底結束,屆時,境外國資的家底將完整地向人們揭開。隨后,《境外企業國有產權管理辦法》《境外國有資產審計監督管理辦法》等法規的出臺,都將充分參考此次境外國資的摸查結果。摸查,打響了強化對境外國有資產監管的第一槍。(8月13日中新網)
如果對當前境外國資的資產總量、資產質量、資產類別、資產所面臨的風險類型做出準確而全面的統計之前,任何的監管辦法都缺乏針對性。我國對境外國資的存量曾經在上個世紀90年代做過兩次統計,但都沒有對外公開結果,因此外界始終不知道境外國資存量的具體數字。但一般認為,上萬億是最保守的估計。除了華潤、五礦等少數企業外,從質量上說,大多數境外國資的安全和增值都讓人感到憂慮。
2005年上半年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中央境外企業和中央企業所屬二級以上境外子企業693戶,中央企業境外單位資產總額6299億元,凈資產2870億元,所有者權益2264億元。這雖不是對境外國有資產的摸查,至少是截至目前為止最準確的境外國資存量的統計數據。但是,我國企業大舉“走出去”也恰恰是2005年開始的。就境外國資的現狀而言,虧損或持平企業約占 2/3,而有能力盈利的企業僅為 1/3 。
目前,我國企業已成為來自發展中國家最大的海外投資者之一,并將在未來幾年里迅速擴張。但是由于境外企業普遍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不少企業存在經營失誤、債務沉重、營業虧損等問題。一些國有企業經營者或主管領導“情況不明決心大”,為 “營造自己的王國”,或為創造“政績”,不惜用納稅人或債權人的資金去海外從事高風險投資。有的企業自身實力不強、國際化經營能力與經驗不足,也不具備所有權優勢,加上對海外市場缺乏深入了解,盲目投資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觀察近幾年來國企在海外的投資行為,我們發現,在境外國資的資產流失形式上,國企注冊離岸公司,曾被業界專家稱為是國資流失的主要渠道。離岸公司通常會以境內母公司某領導人的名義注冊,企業集團可以通過資產內部重組的方式,將本集團內的國有資產源源不斷地裝入離岸公司。盡管流失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境外企業負責人權力過大且沒有監督,導致國資境外流失是主因。而放任這些企業負責人權力作大的主因,則是我國目前的境外國有資產完全是一本糊涂賬。
其實,國資在海外流失的真正危機感出現在中航油事件之后。2004年10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由于負責人陳久霖違反國家的有關規定,進行石油期權投機。由于缺乏有效監督,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從事以上交易進行了一年多,自2004年10月26日起到事發為止,中航油賬面實際損失和潛在損失總計約5.54 億美元。從帳面上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資產狀況不僅良好,而且透明度非常高。直到保證金支付問題難以解決,經營難以為繼的情況下,新加坡公司才向中國航油集團公司緊急報告,但為時已晚。
而繼中航油事件后發生的中儲銅、國儲棉等事件,則使得解決境外國資監管問題迫在眉睫。2007年3月,國資委宣布,今年將專門研究制定中央企業境外投資方面的監管制度。4月,國家4部委聯手排查境外國資,此項工作將于本月底結束。雖然這次對境外國資排查能起到摸清家底的作用,但如何進行約束和監管卻是一個大課題。這些年來,不少國企通過對海外實體的投資來回避政府有關部門的控制,他們往往千方百計地逃避監管,不參加登記。而失去監管的國有資產,無疑正面臨著極大的流失之憂。
近幾年來,雖然相關部門針對境外國有資產的管理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例如1999年國家有關部門制訂頒布了《境外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但是我國對境外企業的監督管理工作仍然存在很多漏洞。據悉,在這次排查后,國家將制定《境外企業國有產權管理辦法》《境外國有資產審計監督管理辦法》等法規,通過立法形式使跨國投資與經營、駐外中資企業與國內出資人、投資主體對境外企業的監管有法可依。在此基礎上,省以上國資委將設專門的部門來監管境外國資,比如成立境外資產管理部,并且形成一套統一的境外資產監管模式。采取這些措施,我們有理由相信,國企在境外的投資將可能實現保值增值。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