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老人來講,他們有三種基本需要。第一個是經濟保障,第二個是服務照料,第三個則是精神慰藉。當前我們的養老政策,在這三個方面來講,都是有問題的。政府首先要關愛老人,才能夠對社會提出要求。一味抨擊社會不夠關愛老人,是很沒有說服力的。政府首先要做出榜樣來,如果政府特關心老百姓、特關心老人,整個社會就都會去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講到老年人服務照料的需要,就涉及到一個詞,“產業化”。在當今的官方語境中,社會領域的“產業化”并不是市場擁護者所謂的純粹市場,而是在政府控制下常常是有名無實的很不純粹的市場。其特點就是:政府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這在近年來教育、醫療、住房等領域都有體現。要是“產業化”很靈,那么那些先行一步的“產業”早該萬事大吉了。
若論原因,是因為市場化的結果總是會有“馬太效應”的——富的更富,窮的更窮,政府如果不干預,這就無法避免。中國的老人大多數不富裕,相當多的人的生活還很困難。如果用市場的辦法來解決老年服務的問題,大概只有20—30%的老人能夠得到服務,而大多數老人就會被排除在外。
這幾年“養老產業”轟動一時,這些開口閉口“高檔大氣上檔次”的養老“產品”,讓市場自己去運作就行了,政府只須監管,不必干預,更不應該“給予支持”。然而,現在所謂的“引進民間資本“,大多投到“養老地產”上,瞄準的是高收入人群。這些社會群體,其實不用政府操心,市場自然會對他們格外青睞。
對于中國占人口60—70%的中低收入人口,其實迄今為止仍然沒有一個很好的有效有用的政策。所以政府應該做的事情應該是創造非營利的社會服務的“準市場”。非營利不是不收費,而是不以營利為目的,成本核算,收支平衡。但是要做到完全的收支正好相抵,顯然是十分困難的。所以也應該讓非營利機構有微利,譬如3—5%。非營利機構想掙很多的錢不可能,但是經營得好的話,可能會有超長期的穩定收入,這樣才可持續。養老是民生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非營利的“準市場”需要政府的投資和介入,這也是政府的一個基本職責,這個職責是推卸不了的,因為對于大多數人來講,這是關系到基本生存的事情。中國社會的“老年服務”還是要靠政府,因為多數老人其實別無選擇。現在一個城鎮企業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平均不到2000塊錢。如果完全失能生活不能自理時,想住個說過得去養老院都住不了,這些問題是政府必須考慮的問題。
真正要做好“老年服務”,還要盡可能地發揮家庭的作用。福利國家政策的一個缺陷,就是將福利對象“原子化”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的分子,但當利國家政策超越了這個層次,直接面對個人,這就削弱甚至破壞了家庭本身的社會支持功能。現在,發達國家正在對這個問題進行反思,社會政策重新開始重視家庭的作用。中國家庭的社會支持和保障的功能其實還存在,但是如果我們的政策就想著向發達國家學習,一開口就是看看美國人怎么做的,歐洲人怎么做的,日本人怎么做的。不少專家很少考慮中國的情況,也不了解歐美國家的這種反思。譬如延遲退休年齡,會對中國的家庭以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對老人的生活照料會造成多大影響,現在很少有人去考慮。現在大批中青年勞動力遠離鄉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市場經濟要通過人口流動來配置人力資源。哪里有賺錢機會,勞動力就會流向哪里。但人口一流動,家中的老人誰來照料就成了問題。光倡導“常回家看看”是沒有用的,要有具體的政策使這樣的理念可以接地氣。要設計一個對大多數人有用并且可操作的老年服務政策,這對政府而言,實在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