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醫務人員生存環境堪憂:78%醫生不希望子女從醫
近日,廣州醫生被毆重傷、浙江溫嶺三位大夫死傷于患者刀下,使醫患沖突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在工作壓力較大、醫療糾紛頻發的情況下,中國醫務人員的生存環境令人堪憂。
“中國80%的患者分布在農村,而80%的優質醫療資源卻集中在城市,這種矛盾直接導致了人們的看病貴、看病難,也是醫療糾紛頻發的根源。”山西省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主任韓學軍說。
中國城市醫生是世界上工作最勞累的醫務群體之一。每年大量的基層患者涌入大城市就醫,相對較大的工作量導致醫生疲于應付。據中國最大的醫學學術交流網站“丁香園”一項調查顯示,中國醫師“醫不自醫”現象突出:超過四分之一的醫生存在心血管疾病風險,35歲以上男性醫生高血壓患病率是健康人群的兩倍,七成以上醫生患有不同程度的頸椎腰椎疾病。
“壓力是潛意識的,多年來做夢夢見的不是家人,都是診斷不完的患者。”從醫30年的山西省兒童醫院血液科專家郝國平說。
但在現有管理體制下,中國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淡化,逐利性為人詬病。一些醫療機構存在相當比例的過度檢查、過度治療、過度轉院,加劇了患者的不滿和抱怨。
“整個社會對醫護人員的要求過高,對疾病的診斷率和治愈率知情太少,而且目前中國整體的醫療水平還滿足不了社會需求。”山西省衛生廳醫政處處長劉洋說,實際上人類所面臨的疾病只有約四分之一可以找出病因,其中又有約十分之一可對因治療,其余只能對癥治療,但普通百姓對此認識遠遠不足。
在溫嶺殺醫事件中受輕傷的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醫生王偉杰表示,他能理解患者看病的著急心情,“醫生都想把病看好,但醫生不是萬能的。”
該醫院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醫生表示,他們在譴責兇手的同時也在反思當下醫患關系。“病人覺得花了錢就一定要把病看好,而有的醫生有時也缺乏對病人的同情心,加上壓力大難免會有冷漠時。”這位醫生說,“缺少情感交換的看病會導致雙方成對立面。”
“我當了31年醫生,越到后來越是身心俱疲。”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外科主任朱冠保說,“主要是心累,感覺如履薄冰。”
據中華醫學管理學會統計,自2002年9月《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以來,中國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平均每年上升了22.9%。一些受訪人士坦承,醫患關系惡化和頻發的暴力事件讓醫生心理負擔很大,變得更加小心謹慎,對一些年齡大、手術風險大的患者有時更愿意推薦保守治療。
而這讓中國年輕一代開始重新審視這一職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中國已經出現“醫不過二代”現象——據媒體公布的最新醫師執業狀況調查,中國78%的醫生不希望子女從醫。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最終的受害者還是患者。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加速推進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加大政府對醫療的投入、拓寬醫療保障的覆蓋面,解決中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相對匱乏的問題,才能實現醫患和諧。 (記者劉翔霄曹典周竟)(參與采寫:王學濤王井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