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張伯禮:加快“中醫藥立法”利國利民
央視網(記者郭城 報道)近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接受央視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中醫藥立法”經過充分準備,法律文本日趨成熟,全國人大已將“中醫藥立法”排在一類,并有望在這一屆政府頒布實施,從而推動中醫藥的健康發展,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張院士對記者說:“中醫藥立法”已準備了10年,經過多次深入討論、反復征求意見,法律文本已日趨成熟。而立法又是一件嚴肅的事,所以之前一直在“排隊”,現在已經排到“門口”。
盡管2009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扶持和促進中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這幾年也發揮了一些作用,但中醫藥還須通過立法,應對多方面變化帶來的發展機遇與市場挑戰:
首先,中醫藥在我國醫療改革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張院士指出,現在醫改所需經費越來越大,不少國家都難以為繼,中國要想醫改成功,讓全民享受更好的醫療,就必須發揮中醫“簡便廉驗”的優勢,將“一把草”的優勢發揚光大,尤其對基層,作用之大不可估量。因為我國有博大精深的中醫藥,還有很多優秀中醫人才,要真正解決好醫改過程中的一些問題,走中國醫改自己的道路,中醫藥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現在越來越多人有這樣一個共識:治病不如防病。對疾病的預防,已是全世界的共識,國外有研究疫苗、維生素等預防疾病方法,現在“治未病”的思想已被廣泛接受,而中醫藥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第三,中醫藥產業發展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我國傳統中醫藥在今天,不再是單一的藥品、保健品,還發展出飲料、藥妝(具有療效的化妝品)和治療器械等產品,已形成一個大健康產業。草藥種植處于產業鏈下端,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農民種植中草藥的積極性,既美化環境,又增加收入,使廣大農民“就地致富”。
最后,這次“中醫藥立法”也離不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大環境。據WHO統計,目前世界上有54個國家制定了傳統醫學相關法案,92個國家頒布了草藥相關法案,做到了對傳統醫藥單獨立法管理,保護本國傳統醫學的發展。而我國目前這方面還存在不足,顯得有些滯后,所以現在當務之急就是加快推進立法的工作進程,繼承、保護和利用好我國傳統中醫藥的自主知識產權。
張院士對記者還說,“中醫藥立法”并不會像一些人揣測的那樣對“中西醫結合”、“中西醫競爭”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因為該法案的初衷是為了中醫藥更健康的發展。 “中西醫并重”是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況且目前西醫在我國占有主導地位,不存在中醫排斥西醫,而且中醫也不可能一枝獨秀,但是有些西醫解決不了的問題,中醫還是能解決的。所以逐步發揮中醫的獨特優勢,使中西醫優勢互補,才能讓百姓真正受益。
張院士最后表示:今天的中醫藥已是一個“大健康產業”,正面臨自身快速發展的挑戰與機遇,所以加快“中醫藥立法”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關注甘肅醫改之二:中醫,為醫改“下藥”
中藥房。 本報記者郁婕
甘肅經濟總量少、人均水平低、自然條件差,是一個典型的西部欠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的醫改不能走發達地區的路子,更不能走西方國家的醫改道路。
通過這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廣泛推廣中醫,成為甘肅醫改的一條新路子。
中醫,沒有大量的檢查費用,藥品也便宜,符合“用盡可能少的費用維護居民健康”的原則。另一方面,這次醫改后,我省住院病人使用中醫技術治療時,費用100%報銷,這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可見,中醫不僅對于降低門診、住院平均費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讓廣大群眾享受到了醫改帶來的實惠。
引入中醫,提高療效
國家提出并實施了公共衛生均等化項目,但還沒有實施基本醫療均等化項目。單純搞西醫很難實現城鄉基本醫療均等化,因為鄉村很難像城市一樣配備CT等大型設備。中西醫并重,特別是發展中醫是實現城鄉基本醫療均等化的最好手段。要實現城鄉基本醫療均等化,必須在發展縣鄉醫院西醫的同時,大力發展中醫。
與此同時,中西醫結合也有利于綜合醫院提高治愈率、減少住院天數、提高經濟效益、減少醫患糾紛。衛生部的一位領導曾介紹說,北京一個綜合醫院中醫科非常強,這個醫院的手術后遺癥患者用中醫治療,平均每位患者只花了3000元就好了,醫患糾紛也很少。
目前,在我省一些大型綜合醫院里,中醫到西醫科每周查兩次房,這已經形成制度了。在重癥監護室,中醫和西醫聯合進行搶救后,成活率提高了,省二院中醫參與治療率達到85%。
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介紹說,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后,有340多名傷員轉入甘肅治療,患者多數是骨折傷。省衛生廳要求各醫院能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的,一律不準開刀做手術,能用中醫針灸解決問題的一律不輸液,對其他患者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衛生廳還把省中醫院、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和省人民醫院的中藥院內制劑,免費提供給各醫院治療的傷員,治療效果非常好。做了手法復位、夾板固定的患者半個月就能下床活動,用了中藥消腫膏的一天半就消了腫,5名先兆流產的婦女全部用中藥保胎成功,傷員非常滿意。“2011年上半年,我去臨夏縣北原鄉衛生院調研,一位30多歲男性患者患癰腫,已經潰爛,正在輸抗菌素,我用炒梔子粉拌雞蛋清外敷,一天就消腫了,三天就結痂了。”劉維忠說。
記者在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采訪時,了解到這樣一個事例:2010年,該院收治了一例超級細菌患者,發燒42攝氏度,嚴重的肺炎導致痰特別多,25種抗菌素全部耐藥。于是,醫院安排70多歲的老中醫劉東漢診治。吃完他的一付藥后,患者體溫降到了37攝氏度,再服三付藥后,肺部X片清晰,痰也沒有了。經國家疾控中心再次化驗細菌,是陰性了。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局局長王國強看到這個信息后非常重視,立即派三位中醫專家來蘭州考察并指導治療,三位專家對劉東漢先生給予充分肯定。后來劉東漢先生把這個病例寫成了1萬字的論文,在《中國中醫藥報》上連載了4次。
可見,中西醫結合對于治愈疾病有著明顯的作用,然而,前些年由于醫療市場化,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淡化了中醫藥的發展。但從這次國家醫改的總體要求看,是要總量費用控制,價格結構調整,并給中醫院和綜合醫院中醫科提高補助,以引導和鼓勵他們應用中醫方法解決疾病問題。
發展中醫,甘肅具有天然優勢
據史料記載,八千年前“味百藥而制九針”的伏羲是甘肅天水人,這應該說是中國最早的中醫。不僅如此,武威出土的漢簡,以及敦煌醫學等,也都是我國最早的醫學文獻之一。所以,甘肅是中醫藥最早的發源地。
然而,多年來,甘肅的中醫發展并不理想。因此,在這次醫改中,我省確定了一個思路,就是走中醫特色的甘肅醫改之路。這有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西醫都很貴,如何減少醫療費用,發展便宜的中醫是一條有效途徑。二是現在抗生素大量使用,解決抗生素的濫用問題,就是要用中藥來代替。還有,甘肅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發展隴藥的決定。目前,甘肅人工種植的中藥材1500多萬畝,是全國人工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之一。這為我省發展中醫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據了解,在這次醫改中,我省加大了對于中醫藥的扶持力度,并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的實施辦法(試行)》。這項由省衛生廳、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人社廳和省食藥局聯合出臺的辦法,提出了四大優惠政策:在城鎮醫保中,對中醫醫院起付線降低一個檔次,報銷比例提高10%。在新農合中,對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的中醫藥服務報銷比例在原來提高10%,起付線降低20%的基礎上,報銷比例再提高10%,起付線再降低10%。在醫療機構補償中,各級財政要提高中醫醫院和綜合醫院中醫科的床位補助標準。在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時,鼓勵基層衛生機構提供中醫藥服務,對中醫藥工作成績突出的予以補償傾斜。
甘肅省政府第54次常務會議還決定,在基層醫改中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優勢,推廣中醫藥特色進基層,用中醫藥手段實現甘肅的基層醫改目標。
在基礎建設和服務能力方面,我省也做了大量努力。比如積極爭取將12所省、市級中醫醫院列入國家計劃立項建設,并要求14個市州在編制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標準縣級醫院建設項目時,至少列建1所縣中醫醫院。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在服務能力建設方面,在中醫醫療機構全面推行中醫醫院等級評審,開展中醫藥特色優勢體系建設與評價;在綜合醫院門診設立中醫科,住院部設立不低于總床位數5%的中醫病房,要求每個西醫臨床科室配備1名中醫(針灸)醫生,將中醫藥內容納入綜合醫院等級評審標準基本指標和日常業務工作考核指標。
“傳幫帶”,培養中醫人才
劉維忠介紹說,瑞士由于有67%的選民支持,中醫進入了醫保系統。日本、韓國等國家早已興起了中醫熱。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正在進行中醫藥的立法。所以,我們正在加強中西醫結合人才建設,出臺鼓勵政策開展省、市、縣、鄉、村五級“師帶徒”活動,選擇1000位名中醫作為師傅,選擇3000名左右的中西醫執業醫師作為徒弟,結對培養三年,徹底解決甘肅省中西醫結合后繼乏人的問題。另外,我們還打算創立中醫隴原學派,有了學派,中醫藥產業也能打出去,同時可以塑造一大批人才團隊。
當然,中醫人才培養,是一項艱巨的工程。近年來,我省已在鄉鎮衛生院設置衛生技術和中醫藥專業副高級職稱序列,大力開展鄉村名中醫評選,已評選出207名,并積極開展省、市、縣、鄉、村五級中醫師帶徒,推進中醫師承教育等工作,為基層培養高素質人才。
去年以來,我省衛生系統還開展了“杏林覓寶”活動,就是把全國各地的名中醫引到甘肅來,帶徒弟、合作辦醫院等。全國有名的民間中醫李可,今年80歲了,特長治療腫瘤、疑難雜病,目前已經在甘肅省中醫學院辦了一個基地,還帶了10個徒弟。北京的梁全龍是中醫脊柱專家,在甘肅治療了200多人。江蘇有一個博士,是內病外治專家,今年也準備來甘肅做培訓,為我省培養中醫人才。(記者 胥廷輝 伏潤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