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的“信息不對稱”,提出一個未被重視的問題:如何加強食品安全信息的披露?
近日,網文“一只雞的生活意見”熱傳。根據中央電視臺對速生雞的報道,網友以第一人稱重述這種雞“悲催的一生”:從出生到出欄,只要40多天,基本不睡覺;雞舍環境骯臟,除了飼料外還要吃20多種藥品,其中大多是抗生素。
按照畜牧專家的說法,“速生”并非那么可怕?,F代化育種技術、高水準飼養管理、全面均衡的飼料營養……隨著養殖水平的提高,那些過去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從科學角度講是可以實現的。所以,40天生長期是否太短、能否使用藥物或許可以存而不論。對于“一只雞的一生”,更應關注的是毫無節制地投食藥品,甚至是違禁藥品。在電視畫面中,我們能看到一些雞場使用了“鹽酸金剛烷胺”等禁用獸藥,而地塞米松則是激素類藥物,可以讓雞多吃飼料。
加強對畜牧生產的監管,已經是個老話題,從毒奶粉到“健美豬”,不斷被放到臺面上討論。實際上,由于大多數實行規?;a,對雞場的監管并不復雜。通過錄像監控、突擊檢查、實地走訪,都能發現問題。速生雞事件中出現的編造養殖記錄、花錢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等,暴露出的是一些地方監管部門的失職。
雞肉這類食品,存在著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在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的鏈條中,消費者處于最尾端,信息經過層層傳遞,到消費者那里時已經大大衰減??垦劬Γ荒芸吹筋伾?、光澤;靠嘴巴,只能嘗到鮮度、口感。服用了禁藥,雞肉中殘留的相關物質超標,消費者既看不出來也嘗不出來。更多信息,只有通過“試錯”來積累。但這一過程,存在風險,甚至是代價高昂。
這樣的信息不對稱,可能造成嚴重的“市場失靈”。在經濟學中,這叫“檸檬市場”。買方不了解商品的質量情況,因而不互信,使得交易成本變大,最終導致市場萎縮和消失。更重要的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雞場老板不會考慮消費者的想法,在監管缺失之時,會大膽使用違禁藥品、超量投藥以降低成本,整個市場上演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選擇”過程,損害消費者權益,降低社會福利。
從信息的角度看,速生雞事件提出了食品安全領域一個未被重視的問題:如何加強食品安全信息的披露?中國社會科學院《法治藍皮書》通過對全國43家地方政府網站的調研,發現食品安全監督檢查信息披露還不到七成。具有食品安全監管職能的各政府機構之間如何進行信息交流與共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平臺?食品安全信息如何快速、有效地傳達給消費者,建立持續動態的監督檢測信息披露制度?這些都是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必須回答的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